> 从“一”开始:机构变革必须始于个人
详细内容

从“一”开始:机构变革必须始于个人

时间:2009-10-07     人气:1143     来源:INSEAD Knowledge     作者:
概述:  数十年来,大小企业一直在寻找机构改革的良方:如何激励员工改变旧模式,创造管理层或企业顾问认为更好的新模式。   现行的变革之风推崇“自上而下”地变革企业结构或奖励机制。一些专家主张在高级行政人员中塑造一位“领军人物”,透过由上而下的......

  数十年来,大小企业一直在寻找机构改革的良方:如何激励员工改变旧模式,创造管理层或企业顾问认为更好的新模式。

  现行的变革之风推崇“自上而下”地变革企业结构或奖励机制。一些专家主张在高级行政人员中塑造一位“领军人物”,透过由上而下的模式,推动企业变革。这一变革模式建基于上行下效的思维。

  INSEAD组织行为学教授斯图尔特?布莱克((Stewart Black)和领导能力学教授哈尔·桂葛森((Hal Gregersen) 在他们的《从“一”开始》(It Starts With One)一书中独辟蹊径,指出只有一线员工切实执行变革政策,企业的变革才能又快又深广地推行。因此,树立变革模范应该首先考虑前线员工。

  “我们与企业管理者探讨时,发现他们有一种错误的心态:谈到变革,他们总是把精力放在非人性因素,譬如体制、环境或结构等方面”,桂葛森在接受访问时说,“但是,我们要鼓励管理者考虑从个人出发,也就是着重点不放在抽象的体制和结构改变,而是具体的个人改变上。”

  布莱克同意变革源自个人。他发现,只有约30%的企业变革动议取得成功。他说,70%的失败率并不是因为管理者无能,而是他们把变革重点放在组织结构上这种做法行不通。布莱克指出:“变革的确需要从你想改变的个人开始:为什么要改变他们,怎样改变他们,他们如何看待这些改变。 如果你无法将重点放在个人的改变上,那么就无法保证大局会改变。”

  布莱克和桂葛森指出员工都是慧黠的:不管你如何改变企业结构,他们都有办法维持自己的旧行为模式。布莱克说:“人是聪明的,他们知道有一种新模式,但也清楚自己不可能马上得心应手。于是,很多人宁愿在错误的模式上做到游刃有余,也不愿在正确的模式上显得笨手笨脚。”

  两位作者都认为,太多管理者忘了:推动机构变革时,希望透过如结构或奖励之类的‘大杠杆’来操动员工,其实并不容易。

  该书概述了企业实现变革必备的三个前提条件:看到变革的必要性;认可变革后立刻行动;以及完成变革。实现变革的关键在于管理者和普通员工能否变更“思维图谱”。

  桂葛森援引该书众多实例中的一则趣事:一家肉类包装工厂试图改变其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于是允许普通员工参与诸如业务程序安排等属于高层管理的工作。在一次员工大会上,一名大块头屠夫就站起来反对这种全新的、权力下放做法,他说他有权要求老板告诉他该做什么。可见,变革不只是那些希望落实变革的管理层的事;如果企业员工的思维图谱无法接受改变,变革将是一种挑战。

  布莱克说,人们常常无法看到变革的必要性,而这点当即扼杀了30%的变革动议。他说,人们不仅仅是习惯于旧模式,“还因为旧模式给他们带来成功”。布莱克指出:“员工依照思维图谱工作,因为这张图谱一直以来是有效的。图谱奏效的时间越久,他们越是感觉信守图谱有意义”。

  “除非你能提供相反例证并让人们有亲身体验,否则就无法打破旧模式,变革也无从下手”,布莱克说。

  为了阐明他的论点,布莱克以世界上最成功的汽车公司之一 - -丰田为例。几年前,丰田北美高管一再试图说服其东京总公司充分开拓美国庞大并且利润丰厚的小货车市场。但东京方面认为这只是一个由牛仔和建筑工人组成的小众市场,于是多番推搪。其后,丰田最高层管理人员出差到美国,并在某个机会下出席了一场美式足球赛。在比赛开始前,他们环绕球场的大型停车场,看到数千个普通家庭(正是丰田汽车的目标市场)用小货车或休闲旅游车的后挡板作为开派对的桌子。随后,东京管理层的思维图立刻产生变化,并最终促成丰田最畅销的车型之一Tundra的推出。“人们对直接摆在面前的事物看得最清楚…你必须让人们直观地看到相反例证并让他们参与相关活动。人们参与的范围越广,接受变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布莱克说。

  看到变革的必要性后,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人们落实变革,并最终完成变革的全过程。在最近的希思罗5号航空站行李大混乱事件中,数以万计的行李在这一备受吹捧的航空站开放后不久便告丢失。桂葛森说,管理部门可以清楚地‘看到’问题,但没有全面考虑行李搬运工在短时间内把行李从A地搬到B地的能力。“训练人们去做那些他们从来没做过的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他指出,“如果事情是全新的,过去没有碰到过的,按定义就是‘'我不擅长’,所以管理者认为某些变革行得通就认定员工能胜任的想法是很不现实的。”

  要完成变革,一线员工的地位举足轻重。桂葛森说,变革的规模和范围可能会影响其落实所需的时间,但其成功与否则取决于每个成员的支持。如果一名管理者已经使员工了解到变革的必要性并训练他们掌握必要的技巧,但却没有从根本上关心他们如何成功应用技巧,那么变革依然无法实现。他认为,员工在变革实施阶段最需要支持。

  “变革开始实施之际,领军人物很重要,这领军人物不是高高在上的高管人员,而是当一线员工遇到困难时能随时给予帮助和指导的人。这将有助于员工把变革开展下去,直到掌握新模式。”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中小企业在危机下的转型,很重要的就是对行业的演变有一个判断,基于此才可以对自己在大势之下的发展有所判断。

       对于危机我们既不能过分乐观,也不能过分悲观,应该持中庸之道。有些人认为以中国的股市、楼市的表现看,危机过去是朝夕之间的事情,好日子马上就会来到;有些人甚至提出,今年下半年经济就有明显好转;另外一些观点——更多是来自海外的观点,认为危机过程相当漫长,有没有真正触底很难说。我个人判断是在两者之间。中国的情况现在是大海中的一个孤岛,相对来说安全一些,风浪没有直接打到身上,没有直接落到海底的危险。但毕竟我们是个孤岛,体制方面的原因和金融方面的安排造成了中国的相对安全,比如外汇的管制、人民币汇率没有完全放开等,这些防火墙使得我们有一定的能力来自保,但是自保绝对不能独善其身。

       4万亿投资下去,总会起到一定的解渴作用。中国经济好比一盆植物已干到危险的程度,一桶水下去不管是否有效,至少可以让土壤湿润,把干土变成湿土。但还是有很多水流到房市和股市里面。半年来,股市一波一波上扬,楼市一轮一轮暴涨,是一桶水下去漏掉的部分。不是中国经济有改变,而是希望企业家们要保持清晰的头脑,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抛弃幻想做好战斗的准备,其中一个方法就是转型。

       但是我提出一个观点——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应该转型,因为转型可能是所有的战略选项里面最困难的一条路。2008年我提到过,如果企业过冬有三条路可以走,一条路是冬眠,就是看着形势不对就找一个地方睡一觉,用最低能耗安然过冬,转暖之后再出去,这个是简单易行的方法。第二是在冬天里面取暖。方法很多,“傍大款”——找国营公司和他们结成某种战略联盟也是度过冬天很有效的方案。早些年冯仑就这样做,蒙牛也是这样做的。第三是出去觅食:当别人都在冬眠或靠在火炉旁取暖,你反其道而行之。

       我们具体看几个案例,了解一下转型战略选项方面的几大可能性。

       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陷入困境,因为大格局——国际产业分工和专业类的格局从上个世纪50年代便已经出现,但中国是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才有产业的承接。中国最早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低端生产制造商,近十几年来层次越来越高,创造的利润越来越大。但是不可否认在国际链条中我们还是处于相对低端,可以说我们还是依靠别人在吃饭,也就是说这个链条是别人的,我们只是其中的一环、两环,在里面创造的价值有限。在美国卖十几元的商品,中国做生产只能拿一两元,这件商品的利润却是10美元,这是由产业格局决定的,但是过去2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恰恰归功于这个格局。如今,这样的全球格局对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遇到的困境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出口导向型的企业率先倒下。不乏要求转型的企业,而至于如何出口转内销,没有一个包试百灵的秘方。这样的转型的确很难。

       我在温州做调研时,了解到当地是靠做鞋富起来的,例如在国内知名的奥康、红蜻蜓。原来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现在想做内销,难于上青天。这个产品在国内没有品牌,也没有渠道,如何在国内发展?如果说现在补渠道开店、打品牌做广告,没有两三年工夫又从何谈起?

       中国产业升级缓慢是有原因的,成本高、产业集群和配套便是巨大的问题,温州的成本再高还是没有办法把企业搬到重庆,因为没有上下游的结合,单打独斗必死无疑。与此同时,很多人提出想做产业转移,但这也是非常困难的。

       企业如果真的要转型,那就去做一个新兴产业,也就是说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相对领先的行业,比如说做太阳能,有可能是另外一种局面。近年来,中国的太阳能产业一直走在世界前面。毛主席说过,“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永远不可能超越”。我们现在是采用弯道超越方法,大家都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是我们发挥市场大、决策快的某些优势就有可能超越。还有一些特色产业,比如网游,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网游是数一数二的。史玉柱和网游没有关系,但为什么从脑白金转移到网游上面,这个就是转移特点。

       其次是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我的一个学生,他听完我的课之后就不再谈资源优势的问题。危机之后资源优势大幅度下滑,但区位优势是存在的。西部重镇,好比是中国的芝加哥。西部有西部的优势,如果跳出中国的范畴,将其打造成中亚地区的中心,这就是西部的区位优势,这样开拓思路非常有好处。

       另外比较适合中国企业转型的模式是从高科技进入高科技,但是进行科技化的投入是要在已经把握行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比如,吉利收购了澳大利亚一家很大的变速箱制造公司,该公司号称是在做独立变速箱方面的世界第二,所以吉利汽车自认为是很好的收获,因为价格很低,买的是有核心知识产权和技术优势的东西。短期来看没有问题,但是和世界顶尖投资巨人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巴菲特投资电动汽车比亚迪,虽然技术难点有待攻克,但是代表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前景。如果没有预见的话,购买5年、10年以后就会犯极大的错误。就像TCL买汤姆逊的电视一样,想的是把这两个放在一起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器商。但后来的趋势是从传统的电视转向平板、液晶电视,如果买的不是代表趋势的企业,就叫做刻舟求剑。所以企业转型的时候要分析,要符合大趋势,不是抓个人认为的蓝海,如果这个蓝海不是代表未来的趋势就很容易变成红海和死海。

       实际上,商业模式的创新基本上要解决回答三大问题。为谁做?做什么?如何做?

       举个例子吧,和很多外销产业一样,一家以生产娱乐四轮沙滩车的公司,外销订单突然枯竭。他采取了几个方法,一是反其道而行之,别人是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做OEM增加自身的生产规模,他却索性不生产,把剩下的很有限的订单外包给别人做,然后主攻工业型ATV。原来是以娱乐为主,现在转变成一家工业型企业。他首先想到的是油田的生意。油田工作人员骑自行车察看采油点,一天下来踩几十公里不安全。现在他向企业推荐自己改装的四轮车——开车去巡视,一天的工作几个小时就能完成。效率增加了,安全性也提高了,很多油田对他改装的四轮车产生了兴趣。只要打开一个缺口就是几百辆车的机会。 [NextPage]

       对国外的市场他则采用互补的车型。传统订单下来之后把车型改装一下,与之前相比在试样上是完全与众不同的新产品。然后他把产品和旅游点结合,在上海郊区靠近海的地方运作四轮驱动的游乐场——就用自己生产的沙滩车。

       还有一个是京东商城的案例。

       京东商城在未来5到10年内,最有机会挑战国美和苏宁。有人认为淘宝有颠覆苏宁、国美的可能,但我想最大的机会还是京东商城。淘宝单打独斗,量不够;京东既有规模——所有能想到的电器都有,又具有电子商务的天然优势。这家公司原来不是做网站的,是在中关村卖3C(计算机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和消费电子产品ConsumerElectronic三类电子产品的简称)和电脑有关的配件,曾经在全国开了20家分店。非典期间为了保护员工安全,把店关张,给员工发放足够的矿泉水和方便面,请他们在网上发帖子卖产品,结果发现销量不错,库存也解决了。非典过后,京东便下决心把20家店全部关张,专做网上的3C产品。我调研的时候这些员工都坦言,他们当时完全不理解,实体店这么好为什么转型做网络?他们的CEO解释说,要发挥网上零售模式,必须把所有资源放在一个过程里面做。所以这些年京东很扎实地先做3C,从去年开始在网上卖电器,而且价格远远低于国美和苏宁。现在,国美和苏宁已经有专人跟踪京东的网站,当京东的价格低到一定程度,便马上和厂商提出抗议,“不能以这样低的价格给京东商城提供服务。”京东的价格优势很大,对现有体系冲击得太厉害,所以很多厂商不向京东直供,而是让一二级经销商供货,就是为了控制京东的降价幅度,制造一个防洪堤。但如果京东真的能够把规模做大,家电企业是乐见其成的。这也说明了京东转型的成功。然而京东要真正成为网上的国美,第一个挑战是真正理顺和厂商的关系。这家公司主动转型,先于他人看到趋势,我想这是在冬天里有志于转型的公司可以考虑的。

    阅读全文
  •     职场如战场,这句话可能大家都知道,而且大多数时候其实这句话是正确的。在职场里面都会有一些潜规则,都有一些“千万不能做的事情LIST”,这些可能大家都知道,但是还有一些大家不知道的事情,对于这些事情公司不会明说,但是这将会成为你晋升、涨工资的一个标准。

        首先,说明一下我不是HR,但是由于我的工作性质,我了解到很多老总或领导们的真实想法。而且08年的时候读过一本叫做“公司绝不会告诉你的50大秘密”(韩文版),今天发现中文版也出版了,当时看的时候觉得这本书真是写出了公司不会告诉你的一些内部潜规则,下面我要跟大家共享的“公司绝不会告诉你的20大秘密”是根据这本书的内容还有加上我个人工作经验的感受总结出来的,或许对你们有用,或许更多高手加入进来,能给一些职场新手提供参考,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直接去卓越或当当买这本书。

        1.入职时的工资高低不重要,只要你努力工作你会得到相应待遇的

        我估计几乎找过工作的人都听过这句话,当我们确定被聘用跟公司谈工资时,他们都会说“如果以后你业绩突出、努力工作,你的报酬也会相应增加的”,特别是当第一次找工作的时候大多数人会相信这些话,但是千万~~别相信。

        刚入职时,你的工资就是你的全部(当然有一些岗位,比如销售或弹性工资的岗位除外),而且你入职以后大部分待遇都会跟着你的工资而浮动,工资调整也是按你目前的工资乘于一定的百分比,保险、公积金也跟工资有关系,当你的基本工资低的时候你今后的报酬增长空间也不大。

        所以,找工作时千万不要心软,多争取一些基本工资,因为这是你的所有。

        我第一次找工作时就是犯了这个错误,当时心软没要求更高的工资,当时觉得基本工资比别人低几百块钱无所谓,但是后来才发现它有一个杠杆作用,尽管以后每年你工资涨幅比别人大,但是工资还是比别人低。

        比如你入职时的基本工资为4000,第二年涨幅为20%(一般的企业极少数人能涨20%),那第二年工资为4800;如果你的同事入职时基本工资为4500,第二年涨幅为10%(一般涨幅),那他第二年工资为4950。

        是不是看到差距了?请记住,入职时工资就是你的全部,一定不能心软。

        2.人事部不是你的倾谈对象

        我在公司看过很多员工找人事部经理谈话,而且人事部员工可能会定期找员工谈话,问员工在工作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有没有人事部需要帮员工解决的事情?

        但是请你记住,公司人事部并不是你的倾谈对象,人事部的首要任务不是去帮助雇员,而是保护公司利益不受雇员损害,这才是最为重要的。可能很多人认为人事部门是自己的朋友,有时甚至连对公司、对老板的真实态度都会告知于人事部门。(如果你经常这样的话,我可以肯定的说,你会跌得很惨,而且不会有人告知你原因的)

        无论人事部的人员表现得何等友好,你均要认清,你跟他们的谈话内容,他们必然会与决策部门分享这些信息,例如你的老板、经理、主管及首席执行官。人事部门的职责就是(有时也是合法的)告知公司决策部门你那些所谓的“秘密”。

        比如你不喜欢你目前的工作内容、或与老板的关系处理的不好,你千万不能找人事部抱怨,你应该直接跟你的老板沟通。可能当时谈话时人事部的员工会给予同情,说自己向自己的上司反映这个情况,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人事部门会将你与他们的对话原封不动地转达给你的老板,而你的老板对此是绝对无法原谅的,出现问题首先不去找老板解决,而是直接找到人事部门,这样你的处境就很被动了,有可能被迫离开公司了。

        3.你的能力并不能确保你的安全

        很多公司在招聘员工或对外宣传时说我们公司注重员工的能力,提倡员工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确实有一些公司是提倡创新的,但是极少数,大部分都只是打打口号而已)。对于刚入职的员工来说可能都会有一种心理,那就是向同事或领导展示你的才华、展示你的能力,但是请注意:公司或你的领导倒希望先看到你的忠诚,而不是显摆自己的能力。不管你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并不重要,如果你一贯展示你的能力,很有可能上司觉得你卖弄小聪明、是一个不值得信赖的人,或他会感受到威胁,如果他认为你在威胁他的位置,他才不管你有多聪明,他宁愿要一个愚笨但对自己忠诚的人。

         所以,当你刚入职或刚调到一个新部门的时候,千万不能先自作聪明,你首先要做的是熟悉环境熟悉上司同事的性格,即使你是一个专家也要先摆低姿态,当然必要的是关键时刻也需要显示自己的能力,让别人觉得你是深藏不露。

        韩国有一个俗语说“要想让婚姻生活幸福,就要当3年聋子,3年哑巴,3年盲人”,因为以前在韩国婆婆对媳妇很是虐待,你必须是装聋作哑才能熬过去(当然现在已经不是这种情况了),我说这个的目的是新来乍到,你应该学会作哑装聋,刚开始多听、多学,听到闲言碎语要装聋。

        4.报销单是公司测试你的一个工具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你会纳闷?报销单也能测试员工?是的,我们平时不以为常的报销单也是公司或领导测试你的一个工具。

        大部分公司都会有月底报销(餐费、交通费、电话费等)或出差报销吧?

        你让你的领导在你的报销单上签字的时候,他有没有说过什么?或他有没有做过什么表情?请注意,其实大部分情况下领导们都会看你报销的金额,而且如果他们愿意的话财务部门可以随时提供每个人的报销明细。

        以前看过一些在公司里面贪小便宜的人,餐费、交通费里总是放着一些自己私人用的(而不是为了公司业务)费用,或许这些费用只有100元,但正是这些小钱会坏了你的前程。

        我认识的一个老板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某某员工哪天报了业务餐费,但是那天明明是我付款了。”或许这位员工太大意了。

        但是我认识的老板当中也有一些人,他连你打的票上面的时间也核对,然后把属下每个员工的每月费用都记录下来,或许你报销的时候他可能不会说什么,但是到时候你丢掉的并不仅仅是金钱。

        5.在工作场合中透露私事很危险

        现在我们大部分人有太多时间跟同事一起过,我们跟同事在一起的时间有时甚至超过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这种情况使我们有时分不清公事和私事,有时候觉得跟同事的关系像亲人一样,跟同事分享自己的私事,孩子养育问题,个人健康问题,经济上遇到的一些困难等,但是请记住,职场就是职场,你这样做很危险。[NextPage]

        我的一位同事经常在工作场合说他儿子现在是青春期,跟我们描述怎么怎么叛逆,由于儿子的叛逆,每天回家以后家里的氛围都很紧张,有可能他是想通过倾述减少来自家庭的压力,但是最近公司开始了一个重大的项目,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最佳候选人负责这个项目,但是结果令人意外,公司领导层选了其他人选,为什么呢?因为公司领导层觉得“他家里的事情已经够多了,估计他没有余力做这么重要的项目”或讲得更冷静一点就是“你连自己家里的事情都解决不了,你还能负责这么重要的项目吗?”

        如果你自己身体不太好,不需要把自己的健康情况告诉同事或上司,因为对上司来说你不健康说明你不能百分之百投入或有可能影响工作,这样你的上司会不安,他甚至会提前想对策或再额外招人,这样的话到时候即使你的身体恢复了,你有可能会面临失去自己位置的尴尬局面。

        6.如果你与老板作对,必然会被逐出公司大门

        在公司里有一个对你产生很大影响的人,如果没有他的支持你不能得到公司的认可,晋升也很难甚至有可能丢掉你的工作,他就是你的顶头上司。
        
        或许你的上司没有你聪明、没有你能干,你或许对他并不服气,但是请记住,他就像是一个守门人一样,你想绕开守门人,但最终的结果是你也失去了给你敞开的一扇机会门。或许你觉得如果你自己足够有能力,公司领导层会让你绕开你的上司直接让你晋升或给你另外的机会,但是不要做白日梦了,公司往往会站在你上司的角度想一个组织的稳定性,跟自己的上司斗99%受伤的都是你自己。

        或许你的上司能力没有你强,但是既然他能上升到那个位置就说明他必然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能力,领导力或组织管理能力或对公司的忠诚,当上司和你产生冲突时公司会站在你上司这一边,请你记住这一点。

        我的一个同事很有能力,当他调到一个新部门的时候发现上司根本没有能力而且往往做不了决定,所以很多情况下他绕开自己的上司直接跟总经理沟通,而且在业务上总经理也认可了他,这让他很得意以为自己能力强上司不能拿他怎么样,但是有一次,上司说他工作太辛苦了,让他去马尔代夫休假(公司出钱),当他从马尔代夫回来以后发现,他不在的时候公司发了一个人事调令,把他调到一个无关紧要的部门。

        所以,不管碰到什么样的上司,如果你还想呆在这个部门,呆在这个公司,你需要配合你的上司,这样他会帮你打开一扇机会的门。

        7.按了发送键? STOP~~公司邮件很危险

        如果我说你用公司邮箱收发的邮件都被你的上司所看到,你是不是觉得天要塌下来了?如果不是的话,那就说明你很光明正大。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公司或上司能看到你的邮件,而且公司也绝不会给员工发个警告,说要注意互相往来的E-mail,如果你用公司邮箱给朋友发私人邮件,或跟同事用邮件谈论上司或公司的政策,一定要睁大眼睛看一下:公司邮箱很危险。

        (1)你利用公司邮箱收发邮件时,你一定要想着有可能公司某人正在看这封邮件,因为真的有些公司会定期检查一下邮件内容(当然是不告知于员工的情况下),我不知道之前我任职的公司是不是也这样,但是我听过一些国际知名公司会定期查员工的邮件。

        (2)邮件会永远留在公司服务器:你或许不知道,就算有些邮件发完了你后悔了马上删除了,可能在你的邮箱里面是已经没有了,公司服务器永远记录这封邮件的。

        (3)按发送键的时候一定要三思:你或许通过邮件给人事部或你的上司提一些建议或者对公司制度做一些评论,一定要注意,这些邮件在一些重要时刻会成为呈堂证供,很多情况下往往对你不利。

        在公司里面我经常收到一些群发的搞笑邮件,如果以前你给同事群发过这些邮件,我建议你以后不要再发了。因为你经常发这些会让别人觉得你整天没事做,所以才发这种邮件。或许收到这些邮件的他(或她)把这个邮件转发给一些领导了,或许他也是为了让领导搞笑、高兴,但是领导们可不会这么想,你在领导的眼里会变成整天无所事事的人的。

        8.我努力工作公司会给我加薪?No,你必须要求!

        对于工资,公司和员工之间永远都不能达到双赢,很多人对自己目前的工资并不满意。那么怎么办呢?等着公司给你加薪?很多人认为如果我做好自己的事情,我出业绩了,公司肯定会给我加薪,是的,公司会给你加薪,但是~~加薪的幅度肯定不能满足你的期望。[NextPage]

        我在公司里看过很多案例,很多人都幻想“到时候”公司会给我加薪,或害怕自己提要求以后老板有什么想法所以不敢提出来,但是如果你不敢提出加薪,公司给你的可能就是一个平均值或略高于平均值的薪水,它不是你所期待的。

        当然你想要求加薪,首先你要弄清楚你的“价值”,而且必须是站在公司的角度想,如果公司认为你没有“加薪的价值”还提出要求,那你很有可能会被裁掉的.

        (1)证明你的“价值”:如果你在公司整天无所事事,那公司肯定不会给你加薪的,在要求之前你必须要证明你的“价值”,让你成为公司不可缺少的人才。

        (2)提要求:像前面所说的一样,公司每天都想着怎么削减成本,如果你不要求公司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情,除非你要求了,公司绝不会自愿给你涨很多工资的。不要想着哪天会出现奇迹,如果你觉得你有价值,就要求吧,如果上司认可你,他会倾听你的话语的,并且千万不能让你老板成为你的敌人,交流的最后一定要强调我还是尊重你的决定,因为有些时候由于客观的原因老板也有身不由己的时候。

        (3)不要威胁上司:如果你还想待在公司,在要求加薪时,千万不要威胁上司,比如不加薪就离开公司或跟上司说谎说已经拿了别的公司的OFFER等,你的立场必须是“我很喜欢这个公司还有目前的业务,但是我觉得目前的工资跟我实际做的工作有差距,我希望工资能体现我的价值”等,你威胁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得打包走人。

        (4)不要抱怨:即使最后的结果不是很好,比如不给你加薪或加了很少一部分,通过主动出击你可能明白了自己的短处或老板对你的看法,也让老板明白了你不满足于现状。如果你没有打算离开这个公司,你就要现在开始弥补自己的短处或提高自己的业绩,下次再用更强烈的事实来证明,可能这次没有成功,但是你离下次成功就不远了。

        我知道跟老板提加薪要求很难,因为你害怕“如果我要求提工资,老板会炒我或以后他对我不给好脸色怎么办呢?”,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那些你想像的最坏的情况并没有发生,大多数是happy ending。而且即使有一些副作用,公司或老板很健忘的,因为如果这个公司的OWNER不是你上司的话,钱不是从他口袋里出来,过一两个月他就会忘掉这件事情的。

        这个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因为我曾试过。

        9.加薪必须要求,那晋升呢? NO,千万要管好自己的嘴巴~~

        既然说加薪必须要求,那晋升呢?这个千万不能要求,一旦你申请或要求晋升机会,它就会与你失之交臂,晋升不是要求的,而是上司通过认真考虑之后给予你的。

        上司还没有确信你能不能成为管理人员之前你先要求,这就像是你不从大门进,而是要跳过墙进到内部。因为如果上司还没有确信你是一个当领导的料,但你先提出来,他会觉得你还没有成熟或认为你比起公司的利益更在意自己的私利。

        领导们在决定晋升人选时除了业绩、工作能力之外,还会考察很多其他能力,比如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对公司的忠诚度等,而且作为管理人员应该要沉得住气、该谦虚的时候需要谦虚,你事先提出来会破坏你的形象的。

        难道要坐等吗?当然不是,你可以主动负责一些重要的项目、要提出帮助其他部门面临的棘手的项目等,一定要抓住机会让上司看到你的能力,看到你的热情。

        10.如果遇到新上司要积极配合他

        现在的公司经常会发生人事变动,一般来说遇到新上司属下的员工都会有一点被别人侵入的感觉,特别是当你和前任上司关系非常好的时候这种感觉更强烈。但是如果你想在公司继续混下去,你要尽快配合新上司,熟悉他的工作作风。

        很多时候新上司赴任以后下属员工都期望新来的上司适应部门原来的工作方式,但是这种事情不会发生的,大部分新上司都会对目前的工作方式进行变更,这种时候千万不要带头抵触或提意见,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时候你要做的是积极配合他,如果别的员工有不满情绪,你应该要中间周旋一下,这样新上司会觉得你是站在他这一边的,这个第一印象特别重要。同时,新上司刚来时,你觉得新上司还不懂部门的情况,所以就出面给他一些忠告或建议,就算你是为了新上司好,千万不要提忠告或建议,这是一个禁忌。如果他主动问你,你可以说,但是~~这种时候也尽量说事实,不要涉及到你个人的意见或负面的信息,你要让你的上司根据这些事实自己做出决定。况且新上司问你的意见或建议,是想测试你们的忠诚,想知道你们对公司或同事的真实想法,这很有可能是一个圈套。

        在这里你要记住一点的是,新上司来了熟悉业务的时候对你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表现自己的机会,记住,少说,默默配合新上司的工作,他会把这些都会记在心里的。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