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毕业生当调整心态,做好自己
金融危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
在资本主义市场占统治性的地位的全球经济概念下,金融危机再次不可避免的到来。
看着一家家曾经声名显赫的公司倒闭或者破产,以及日益低迷的股市,很多人都坐不住了。
的确,随着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程度的加深,再向98年那样独善其身的历史将很难再现。的确,从最近一个时间段内的就业压力看,中国已经无可避免的开始承担起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各种后果,而这一切,或许仅仅是个开始。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就业市场的核心问题,600W毕业人数和60w岗位需求的比例,显然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状况。大学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事实上是关乎民族前途和国家命运的一个关键。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否真的又如数字上所体现出来的问题那样的大呢?我看未必,甚至和不少权威观点相左,我认为,经济危机冲击下的中国,对于应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甚至是利大于弊的。
从最近一些列的中央采取的应对措施来看,其实中国已经找到了应对金融危机的最好方法:大力搞基础设施建设。肉,烂在锅里,也没便宜外人。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程度和发达国家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也恰恰成为了中国的优势,打个比方:在美国的大城市,修地铁或许是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但是在中国,就是拉动内需,解决就业同时兼顾发展的最好途径。
而国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就必然刺激相关市场的就业,当然或许短期内纸面上的数字并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在事实上,相关岗位的需求数量将逐渐增加。
对于应届大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在金融危机面前放下身段,积极的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去,或许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这并非他们的初衷和第一选择。但是客观的说,以这样的方式完成择业起步,对未来的人生未必是坏事。
一来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从一些能够身体力行的工作岗位做起,对于未来的发展,好处是不言自明的。
二来从金融危机中顺利起步,对于一个人的信心和能力都是一个很好的检验。
说的严肃一点:金融危机面前,很多大学生你根本没得选。因为即便是没有金融危机,就业市场本也存在供求不平衡的问题,而现在,有份工作已经可以说是得来不易。
话虽然这样说,不过必须承认,人和人之间还是有差距的,能力出色的人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在任何市场条件下都不可能改变。所以,大学毕业生抓紧时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也是极为必要的。岗位有了,你没有能力,最终还是无法解决问题。而即便岗位缺乏,你能力超群,一样会有出路。是金子总会发光,在中国目前金子含量或者说成色还并不十分抢眼的情况下,你能做到比其他人强,哪怕仅仅是强上一线,那也意味着很多。
金融危机可怕不可怕?
可怕。但是并不值得我们畏惧。
因为从个人角度来说,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从社会角度,社会的进步本就源自激烈的竞争。
是以,我们需要做的,说到底,还是做好自己。
我们发现,毕业于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而且各方面情况相差不大的几十个学生,是否顺利找到工作的结果相差极大。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不同的求职方法和求职策略。专家在《求职指南》一书中介绍了几项最有效的求职方法:
创意求职法———成功率80%
它的主要特点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专业知识,向有兴趣的公司查询职位空缺情况前,设法拜会公司的决策人。实践表明,那些越不登广告招聘人手的公司,竞争对手越少,如得到雇主垂青,对方可能为你度身打造一个职位。
直接找公司的负责人———成功率50%
这种方法有较大的难处,因为你很难找到与那些大集团、大公司老板会面的机会,你很可能要锲而不舍花上几星期,甚至更多时间,对方才肯见面。
找朋友亲戚介绍———成功率30%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可请教认识的每位朋友,了解哪里正有空缺。由于是朋友、特别是知心朋友,对自己各方面情况比较了解,所以朋友的介绍是找到理想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向亲戚打探各种工作机会,这样可扩大找工作的范围。应给亲戚朋友提供一些较详细的个人资料,如你要求的工作类别、个人专长等。
利用母校就业指导中心———成功率15%
由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市场化经验的积累,各个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与不少大的用人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对就业资讯、职位空缺掌握得比较全面,加上是自己的毕业生,学校总会想尽办法“推销”自己的毕业生。
采用这四种成功率较高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你要不怕拉下面子,同时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专家也提到四项最为人们熟悉、为多数人使用的找工作方法,失败率却比想像中高,例如:靠招聘广告——失败率60%—80%,职位越高失败率也越高;靠职业介绍所——失败率75%—90%,这也视职级高低而定;靠行内专业或贸易刊物的招聘广告——失败率88%;靠大量寄出履历表——失败率92%。
但是有一点在当前似乎被人们忽视了,那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积攒多年,并不是因为此次的金融危机而引发的,即使增加就业机会,和庞大的待就业队伍相比,也仅仅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和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意识有密切关系,甚至从踏进校园开始就已经埋下隐患。
误区一:选好专业,将来好找工作
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都会选择热门专业,认为热门专业需求大,将来好就业。实际结果证明,每到毕业的时候,热门专业人才职位供需比往往最高,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也有一部分人也看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开始朝冷门跃进。结果仍然低于期望。
专业的选择并不能对就业起到决定性作用,国内一知名人才网站提供的后台职位分析显示:发布的职位对每一个专业基本都是有需求的。伍亿猎头事业部的工作人员也反应:高级人才的需求遍布的专业范围很广,并没有局限于热门或冷门专业。
建议一:选专业不在热冷,应重视兴趣。
专业是陪伴人一生的,选择专业的时候应该着重考虑自己的兴趣。某网站针对高级人才做了一项调查,其中70%以上专业人士从事的职业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因此,我们可以间接理解,选择兴趣专业会提高人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大家学习起来更轻松,更容易接受,在这个基础上,取得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大。
误区二:能力第一,成绩第二
在能力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学习成绩逐渐被忽视。不少学校从大二大三就开始给学生找实习单位,学生自身也积极地到校外兼职或实习,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上大学还不就是为了找个工作。这样的结果就使得大学学历含金量降低,很大程度地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下降。
建议二:学习永远摆第一
上大学与不上大学的区别应该在于知识的掌握,而不在于工作的经验。如果想要积累工作经验的话,大可不必到大学里来。所以,作为大学生,应该将学习永远摆在第一位,牢牢把握在校的时间,努力地学习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才是上策。
误区三:放弃对口,机会更多
来自一人才网站的调查数据,接近80%的大学毕业生放弃对口就业,其中30%从来没想过要对口就业。也有学校,专家,辅导老师鼓励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不要过于重视专业对口。这无形中又走入另一个误区。来自1000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招聘或晋升的时候,如果能力水平相当,90%以上的企业会优先考虑专业对口。
建议三:选择自己的领域,你就是强者
专业是一种特长,经过了三年、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习和培训,已经可以成为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一个法宝。大学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建议首先考虑本专业的职位,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不仅可以增强自信,而且在工作中会更容易上手,在以后的晋升发展过程中,也会获得更多的机会。
建议四:自信比机会要重要
就业的压力来自社会,也来自自身。在应届生就业难的形势下,大学生们更要保持稳定的心态。不要因为在求职过程中受到挫折而失去信心。理性看待就业问题,寻找个性化突破,使自己的亮点最大化。
相信,机会是可以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