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长远 为下次加薪加分
详细内容

立足长远 为下次加薪加分

时间:2009-07-06     人气:1009     来源:前程无忧     作者:
概述:  逆境中方显真本色,眼下正是为经济稳定后升职和加薪做准备的时候。   上周偶遇一位公关公司老总朋友,他忿忿地和我讲述了他被“逼宫”的经过。原来,他手下的得力干将狮子大开口,要求加薪。干将薪水已经不低,赌的是公司离不了他。朋友咽不下这口气......

  逆境中方显真本色,眼下正是为经济稳定后升职和加薪做准备的时候。

  上周偶遇一位公关公司老总朋友,他忿忿地和我讲述了他被“逼宫”的经过。原来,他手下的得力干将狮子大开口,要求加薪。干将薪水已经不低,赌的是公司离不了他。朋友咽不下这口气,只好忍痛割爱,“既然你说呆不下去了,那我就不留你了。”最终,两人一拍两散。

  其实,逆境加薪并非不可为,关键是把握好时机点。如果分寸拿捏不好,上司会觉得你人际与时机敏锐度差,非但难以如愿以偿,还给上司留下贪得无厌的不良印象。如果你正遭遇以下状况,那还是先把“薪”事藏起来吧。

  ▲公司处于危机状态。很多公司的年报已经出来,如果财务状况不容乐观,管理层已经开始控制成本,那么就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时间表去冒失地提加薪。

  ▲上司自身难保。有位职场新手曾按专家建议的加薪技巧,亮出业绩和上司谈加薪。没想到两周后,上司因为陷入公司政治被替换掉,他的加薪策划也便没了下文。

  ▲手头项目刚开始。领导刚刚委以重任,如果还没有出色的成绩单,还是先免开尊口吧。

  当然,逆境中也不是没有好消息。虽然大环境不好,但公司的某些部门或是某条产品线却一枝独秀,如果你又恰恰幸运地身处其中,抑或你手上负责的项目进展顺利,快要精彩收尾,你不妨试着请上司适当“鼓励”一下。

  如果付诸行动,还要充分准备,不要贸然开口。

  ▲工作表现是否超值。盘点自己的工作表现,是否比顺境更坚强有力,是否有超值表现。

  ▲语气多商量少要挟。虽然每年加薪10%是惯例,但是危机当下,上司压力也很大,不能再火上浇油惹火了上司。

  ▲多强调客观少主观。逆境中开口,得强调自己有体贴之心,加薪原因最好强调不得不提的客观原因,比如,高情商的说法可以是,“领导,不好意思,在这个节骨眼上还给您添麻烦,但是实在是月供压力太大,如果您对我的表现还满意的话,有没有可能就薪水做一些调整呢?”

  如果上司的回答是“公司已经冻结了薪资”,也没必要再给上司找麻烦。若还想“曲线救国”,争取其他福利或培训机会。这种“贼不走空”的想法还是慎之又慎,那很可能损害你的专业形象。因为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同舟共济,你却在划不同的桨。即使加薪不成不得已走人,也应和上司委婉道别。毕竟在这个风口浪尖,谁都有吃回头草的可能。

  时下的不景气往往让你的加薪策划难有胜算。如果你今年的加薪要求被拒绝了,那么不要在意,我们可以立足长远。职位和薪水并不是考量成长的唯一砝码。逆境中方显真本色,眼下正是为经济稳定后升职和加薪做准备的时候。

  首先,工作规划积极主动。所有的老板都不排斥加薪,关键是你是否给公司提供足够价值。如果在逆境中能主动规划自己,争取更多项目,承担更多责任,逆境中才更易凸现自己的价值。

  此外,多创意帮公司渡过难关。如果你能帮公司解决问题,那么你就成为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有位在玩具厂工作的职场新人在巡店时发现,一线销售人员士气低落,这位新人主动提出佣金计算方式的改革方案。结果方案很快就通过了,管理层也对这位新人刮目相看。
  逆境之下,若你在职场中并非那么“抢手”,最务实的做法还是保守策略,多动脑筋,发挥创意,充分发挥自己不可取代的价值,为下一次加薪争取加分。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调查显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近四成白领不敢向上司提加薪。逆境加薪只是众多职场人难圆的梦吗?

      危机当下,减薪裁员的消息依旧不绝于耳,阵阵倒春寒还是令人感受到职场寒意。这个当口,加薪是否只是一种奢望呢?
      近日,前程无忧(www.51job.com)与天涯经济社区联合推出网上调查“金融风暴下的职场”,当询问到“外部经济压力是否对你申请加薪造成影响”时,参与调查的3907位职场白领中,38%表示“有影响,不敢向上司提加薪了”,28%的被调查者“本来就没想要提加薪”的计划,21%的白领虽然“还是会申请加薪,但是会降低加薪额度要求”,而认为“我的业绩摆在那里,会照旧向上司要求加薪”的职场人士只占13%。
      的确,危机当下,自保才是硬道理。身处逆境,你还敢提加薪吗?

      “薪”情困境

      困境一:危机成了借口

      “别提了,当初老板答应得挺好,可转眼就变卦了。” K公司采购经理沈珉在MSN上打了个大大的“哭脸”。
      去年,沈珉所在的航运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冲击较大,她意识到危险便火速采取行动,暗中见了几个猎头,一路过关斩将,几轮面试下来,手里拿了两个offer,心里才塌实下来。她的危机跳槽为一干圈中好友带来了希望。
      沈珉左右权衡,最终圈定了K公司——一家新兴民企,毕竟老板承诺薪水和职位都有较大提升。第一周,沈珉天天加班到九点。每天累得几乎没有力气思考,好不容易捱到周末,一口气睡到中午才醒来。新工作并没有给她带来任何喜悦,反而让她感到一丝迷失。
      入职两月后,沈珉顺利通过老板的考核。但老板却以金融危机为借口,称公司资金链紧张,短期内加薪无望。然后话锋一转,说她还有成长空间,需要继续努力。沈珉本想据理力争,最终还是作罢,就算负气再跳也好不到哪里去,这年头,谁不是夹着尾巴,低调再低调呢?
      只是,每天面对铺天盖地涌来的工作,沈珉的心便沉入了谷底。难道自己就这样委曲求全,成了危机的“牺牲品”?

      困境二:一个顶俩  薪水再缩水

      每个月的最后一天,秦朗的手机都会准时收到银行的短信,提示工资已到账。三年了,这一数字几乎没有任何变化,预计还将继续;而年底双薪和年终奖也随着经济不景气成了泡影。
      秦朗在一家中型企业做市场主管,在公司已经工作了5年。年前,这家业内排名靠前的IT服务商,通过“组织优化”等明里暗里的手段,让数十位员工自愿“离职”。第一波裁员潮退去,下一波又将波及哪个部门,谁心里都没谱。
      “幸存者”们不仅是薪水缩水,休息时间也在缩水,部门减员增效,一人顶俩,每个员工都在向万金油靠拢。眼下的秦朗就得包揽市场加公关的活儿,公司银根紧缩,这花钱的部门更是得谨小慎微。
      荷包日渐干瘪,人也日渐憔悴,秦朗也想过离开,可是每天新闻里渲染的就业难让他却步。何况多年积攒的那点血汗钱早被股市套牢。“日子难道就这样,得过且过?”专家们都说危机时分谁越有价值谁就能笑到最后,可秦朗真没法看到自己的价值,每月还完月供他都不敢再大手笔,他真的很想委婉地向老板提加薪,可那样是不是会死得很惨?

      困境三:有业绩却没底气

      这个春节,项鹏没有像以往一样排队买火车票,而是直接打飞的飞回去的,大包小包没少背,给亲戚买的礼品件件价格不菲。朋友们都纳了闷:都说经济危机要捂紧荷包,项鹏这家伙却使劲“败”,为拉动内需做贡献。
      项鹏却是自信满满,他进这家游戏公司已经快3年了。这次年终考核,直线上司给了他一个“B”,也算是公司的优良员工了。按照惯例,绩优员工年终奖金和加薪比例都高于普通员工。况且去年年初,老板曾承诺大家加薪比例不低于10%。眼下虽是金融危机,但项鹏所在的网游行业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他寻思着“保八”大概问题不大。
      3月初,经理找项鹏做绩效面谈,定了来年的工作目标,也谈了彼此的期望,但加薪的事情经理却只字未提。项鹏也不便多问,私下向人事部同事打听,才知道公司今年有可能冻结加薪。
      项鹏很是失落,特别是当朋友发来阿里巴巴、巨人、优酷等公司逆势加薪的链接,他心里更不平衡了。他想找上司探探口风,又实在心里没底:大家都在埋头努力工作,自己去谈加薪是不是显得太短视?

      困境四:成长的烦恼

      一直以来,林欣然都是一个“好好混事”的态度。今年33岁的她在这家公关策划公司已经呆了7年。她喜欢做策划,喜欢安于现状,只要天天开心,几个好同事好朋友在一起,她不希望也不需要有什么改变。
      自从金融危机开始以后,看了太多裁员减薪的理由,同事们都人心惶惶,林欣然却依然淡定,没有太多奢望也便没有太多失望,只是临近年关的一次“失误”让她觉得颜面顿失。原来,林欣然牵头一家客户的危机公关项目,由于时间紧迫,内部讨论前一天,她急急地发了邮件,没成想,数据里有一个错误,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会议上,有位80后同事直接提了问题。当着所有同事的面,林欣然没的解释。为此,她郁闷了好些天。
      危机对林所在的行业冲击不小,很多公司都减少了公关、培训等“锦上添花”的非必要开支。公司不少项目停工了,沿袭了数年的年度加薪5%也戛然而止。看到前景不妙,一些同事熬不住了,也动员林欣然另觅高枝。
      林欣然也有些犹豫,她不是不在意钱,也不是那么在意钱。转眼自己就奔35了,她希望有更多成长机会,有一个职位的飞跃。只是在这样的非常状态,还有机会成长吗?

    阅读全文
  •  近日,就大学生就业形势,本报湖北、上海、福建、山东、陕西、重庆、广东等分社记者进行专题采访调研。

      结果表明:半年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仍未摆脱严峻形势,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但好于年初的预期。

      就业签约率渐趋好转

      “我有过多次找工作的经历,还有不少同学工作没

      有着落。”华南师大应届大学毕业生陈洁对记者说自己很幸运,刚刚在广东省6月举行的“一企一岗·互济共赢”首场招聘会上找到了工作。

      据悉,广东今年有33万高校毕业生,目前就业意向签约率为60%左右。

      截至6月1日,湖北省高校毕业生的签约率接近一半。

      重庆今年有12.9万名大学生毕业,比去年增加了1.7万人。到5月31日,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的签约率达到53.5%。

      今年山东省内高校有46.5万毕业生,加上省外院校毕业生回来就业和近两年沉淀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的毕业生将突破60万人。据了解,前5个月全省应届高校毕业生已有22万人落实就业岗位。

      上海高校今年共有毕业生15.8万人,比2008年增加0.9万人,增幅为6%。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奇介绍,截至6月20日,上海市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水平虽已实现年初既定的70%的工作目标,但仍有近三成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

      今年610万名高校毕业生,目前就业签约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现实状况。

      各地政府都表示,虽然大学生就业状况比年初预计的要好,但不能掉以轻心。

      “对症下药”促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全国各地纷纷开出“药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从年初开始,除举办多场大型人才招聘会外,陕西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今年4月,陕西省省长袁纯清提出大学生就业“个、十、百计划”,鼓励所有单位参与。各高校积极为大学生就业开设“绿色通道”,其中,西安外事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中,约有3000名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并有60%的学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意向。

      重庆今年计划国企招聘高校毕业生达到1.3万人以上,并在机电、轻纺、建工、能源等五大集团设立一个大学生实习基地,让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接受三个月到半年的培训。

      山东省连续两年拨付经费,建成就业见习基地500多家,在基地见习的毕业生有2万多人。前5个月,山东省“三支一扶”和村官计划人数分别达3000人和5100人,到基层就业人数持续增长。

      湖北、广东、上海、福建等地也不断加大扶持大学生就业、自主创业的力度。

      越是在经济低谷的时候,企业吸纳人才的成本也就更低。于是,各类企业加大了招聘大学生推进就业的力度。企业家们纷纷表示,这是一种“蓄水”。

      6月28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87家校友企业推出了1202个岗位。据该院院长朱晓明介绍,这些岗位面向上海的32所本科院校和32所高职高专发布。上海光明集团董事长王宗南表示,要与高校建立就业基地、岗位实习、培训及产学研合作。

      6月21日,广百集团招聘摊位前一大早就排成了四条长龙。广百集团董事长荀振英告诉记者,广百这时候能大规模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是因为广百逆势发展,需要储备大量的人才。

      结构性就业难仍待化解

      近日,记者在湖北省通城县隽水镇宝塔村采访,村党支部书记黎锦林感慨,农村最缺的是人才。他以该村砂布厂为例说,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看不上这个村办企业,前年,只从咸宁职业教育学院招来一名女生,从事外贸工作。2个月后,她就被派往俄罗斯,2年内3次出国洽谈业务。收入除工资之外,另获5万元奖励,去年又得了10万元的年终奖。

      在一家小企业的招聘现场,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对求职的大学生说:“你们不要觉得这些企业小,小企业往往能给我们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这个舞台很好。”湖北省省长李鸿忠说,“和企业一起成长,和事业一起成长,将来你们在企业的收获会更大。”

      目前,“重眼前、轻长远,重城市、轻农村,重就业、轻创业……”受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及家长还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就业的要求。专家指出,相对于农民工等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是一种结构性困难,即就业岗位选择的问题,而就业岗位又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紧密联系。

      据了解,在我国人力资源结构中,高校毕业生属于高端人才,但目前我国高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难以吸纳较多高端人才,另外,有些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产销不对路”。因此,很多地方出现了研究生挤占本科生岗位、本科生与专科生“抢饭碗”的现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这说明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激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专家建议,改善经济结构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解决结构性就业难,教育体制改革是关键。

      福建省政府经济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王开明认为,从长远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仍是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主选。强化中专、中职技校的发展,可以提高社会最为需要的一线劳动者技能素质,同时也能将大学扩招的势头稳定下来,甚至逐年减少下来。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