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企业2014招工计划较保守 专场招聘会明显冷清
受家具行业的特殊性限制,只有50多家企业进场招聘。厚街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中心总监黄京表示,家具企业招聘的多为技工,而非普工,人数相对不多,而且家具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要到4月份才能有所显示。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企业招聘的人才多为技术型,月薪普遍为6000~8000元,个别管理岗位月薪过万元。黄京透露,与往年一样,今年的岗位薪酬普遍上涨200~300元。
业内人士分析,用工缺口究竟有多大还不好预测,目前企业的招聘计划也比较保守,普遍在观望。
家具技术人才要元宵后才返工
昨日,厚街人力资源市场、理想人才网举办的节后首场招聘会,也是厚街新春首场家具专场招聘会。招聘会吸引家具企业50多家,提供销售、技术、研发类岗位。今年企业普遍开工晚,参加本场招聘会的企业并不多,求职者也比较少。
在招聘会现场,带着小孩一起找工作的一家三口颇为抢眼。据妈妈刘女士介绍,她和丈夫在东莞已经有10多年,丈夫是做运输工作的。“女儿六岁,准备上学了,到厚街来找工作,希望能方便女儿上学。”刘女士希望丈夫的月薪能达到4000元左右,这样她可以在家里做点手工活贴补家用,又能照顾女儿。
黄京表示,与综合性招聘会比起来,家具专场招聘会人气确实显得弱了一些。“家具企业普遍需要中年技术人才,这类人才在家里是顶梁柱,不像年轻人,过完春节说走就走。他们返工可能要拖家带口,所以一般会选择在元宵之后才返工,企业也根据这一特殊性延迟开工时间。”
今年家具企业招工计划比较保守
此外,家具行业的特殊性也造成新春首场招聘会略显冷清。家具行业一般都是年底出货,一般年初做样板展示,所以要在每年的家具博览会之后,大约在每年的4月份接到订单,对人才的需求量才会比较大。
相对往年来说,今年家具专场招聘会的另外一大特点就是,企业招工计划比较保守。“以往企业招工可能会一次招500个人,但现在这种企业已经比较少了,主要是受整个大经济环境影响,企业也在观望,看今年的订单情况。”
相关新闻
鞋厂用工缺口大路边摆摊招人
与家具专场招聘会相反的是,厚街的鞋企因为用工缺口比较大,在路边摆摊招人,但现场也是摆摊的多过求职者。企业开出的薪酬为2500~3500元,实行计件薪+工时薪。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厚街赤岭管理区东明路,这里一条路上有数十个招工摊位,记者将这条路走了一遍,发现多为力凯、绿洲和绿扬三个鞋厂的摊位。细问后才知道,由于鞋厂过大,招工已经不以厂为单位,而是以部门为单位,各个部门自主招人。绿洲二厂面部招工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面部有400人的用工缺口。
力凯的招工人员告诉记者,工厂本有1000多人,目前已经有400多人回厂,但由于今年企业接了比较稳定的订单,需要扩产,还需要再招1000多人。
用工缺口比较大,但摆摊招聘的企业似乎没有考虑劳务派遣,绿洲二厂面部招工负责人说:“我们有找过劳务派遣公司,但是按照他们给出的条件,用工成本有点高,所以最后没再谈。”
为了吸引求职者,企业还在招聘广告上突出自己企业的优势,如贴出国家领导人视察的照片,绿洲还贴出“晚上不加班”的标识,薪资福利中还有“夫妻双方在厂任职,如外宿可享有每人每月80~126元补贴”。
纵观2013年,家居行业总体处于深化调整期:企业转型明显加速,新品开发周期加快,不良企业淘汰出局,老牌企业面临变革创新,二三线城市和新兴市场在销售上远无好于一线城市。从整体来看,2013年在各方面都要好于2012年。那么接下来的2014年家居业将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变化?业内人士预见2014年将出现三个方面的趋势:
定制家具将会大行其道
据权威机构统计,2013年国内家具市场规模超过万亿元,已稳居世界第一。
尽管定制家具的份额在2013年仅占整体家具市场的10%,但这千亿元的市场规模却有可能成为家具市场又一个欣欣向荣的产业。目前定制的主要是集成家居,也是所谓的“大家居”概念。家具商们除了提供常规产品,还向橱柜、定制衣帽间、收纳组合柜以及饰品软装方向进行了延伸,而建材商们似乎更偏向提出全屋定制的概念,不仅提供传统的门、橱柜、衣柜、楼梯、地板,更有深入到家具的想法,这一点尤其在实木类定制厂家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定制很好满足了家具所使用空间差别和使用者个性需求的差别,而且因为更适合而正在成为一种尊贵的象征。过去很多人认为只有有钱的人才能用的起这种“小锅灶”的东西,这种情况正在改变,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加入新房装修一族,个性化的需求成为装修的第一诉求。定制家具变身为注重品质、风格的年轻人所钟爱,其重要的特质在于对价格的敏感与设计的注重。
“终端前移”、“异业联盟”一直是部分家具企业营销的有效手段。定制成为一大趋势和国际上的情况是一致的的,深圳宝安北路片区软装定制规模的形成事实上也印证这一事实。当然,对定制也有不同的声音,主要有人认为定制不适合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定制当中可能存在着这样哪样的问题,定制很难买到大品牌可靠的东西,但是也有人认为随着定制的规范化和品牌化程度的提高这些也不是什么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生产企业的定制之路并不是哪么好走,普通企业转型定制企业或增加定制项目,需要增强定制专业团队的配备(包括生产、设计、量尺、咨询等岗位)和强化专业的团队意识。团队的经验性和战斗力决定了定制企业的发展,每个企业因人而异。
中西合璧风潮
随着木材资源的限制,板式结合的有设计感的产品将回归市场的主力,国际家具流行设计趋势对返璞归真的中国元素关爱有加,更多的中国家具品牌在新产品的设计中加入本土的元素。从中我们可能看出,在中式家具欧化和欧式家具中化的过程中真正适合我们生活的有民族特色的东西终将对世界家具产生更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的现状是中国人每年花费50亿欧元购买家具,对西方居住方式的追求,不仅让IKEA宜家家居这样的连锁品牌获益,也让STVILLA塞特维那这样的英国古典家具公司生意兴隆。据观察,市场上的别墅大宅装修风格大多是欧美风格。而法式家具也因带有法国特有的浪漫风情和浓烈的宫廷气息,以精巧做工赢得了品位消费者的需求,这方面表现好的如普罗达、欧法特、百年迪豪、荣华隆、墅园等。
但是我们也看到中西风格家具的融合绝不是拉郎配,中西家具的这种整合一定是和当前的社会文化相适应的,很多东拼西凑式的融合注定没有市场,其结果肯定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成为有形无神的壳儿,预计这将有一个不短的过程。未来家具行业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家具产品内涵更加丰富,家具品牌聚集度进一步提高,区域特色日益突出,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
家具厂商大力布局电商
如果说几前年对于“家具电商”还处于“谈论的多做的少”的阶段,那么这两年已经是“跃跃欲试”,几个大牌家具企业在2013年的电商大战中分到了“一怀羹”。虽然目前涉及到家具电商还存在诸多问题,但不可避免的是随着家具电商的加大投入,这些问题将会得以解决。目前有众多的家具企业也正在进行电商的布局中,象深圳的华森家具、豪森家具、香港怡兴家具、复兴隆家具和卡森家具等就是一些代表。
电商对于家居究竟是“催化剂”还是“毒药”,现在评议起来为时过早。“双十一”结束不久后,有数据显示部分排在网络“榜首”品牌的退款率居高不下,最高达到8.24%,意味着家具电商有“虚假繁荣”的苗头。家具行业协会有关专家表示,家居用品是特殊商品,在配送和安装上存在着行业特殊性。与传统卖场相比,家居电商的产品在配送中需要与物流有效对接,在安装方面也需要当地的经销商配合完成,电商不能成为只卖产品,不卖服务的商家,线上线下的服务的融合值得进一步探索。可以预见的是,家电要想在电商渠道上有所发展,打通O2O势在必行。
组织要尽量避免排他性、封闭性和竞争性的关系文化,而要注重求同存异与精诚合作的关系文化。
对组织来说,如何有效地审视和培育关系资源,并恰当地把组织的内外部关系转换为具有动态适应性的组织能力,在日益变化的环境里显得越来越重要。
企业家关系的林林种种
最近,有企业家被发现结交了“大师”,多少受到一些贬讽。怎样看待这样的关系?其实,企业家的关系环境非常复杂,因此关系的功能也是多样化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有良莠不齐的朋友。毕竟,除了获取资源,还有寻求精神给养、归属感的需要。比如,有些“大师”的确能够释疑部分企业家的人生困惑,使其心性平和。而“大师”本身也是各种资源和关系的“枢纽”。
以企业家为中心的关系网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政治关联。企业家如何把握政商关系的度非常关键,也非理论所能解释,考验的是实践者的智慧。只能说一味地迎合、利用政治资源,而不是站在系统审视的视野来分析,无疑有更大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风险。
政商关系只是企业家关系资源的一种。只有关系种类和职能足够丰裕,才能真正克服不确定性。“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式的企业家俱乐部中,不仅有信息的交互,更有一种场域中的身份认同,还可以成为超越具体成员诉求的集体发声平台。企业家、管理者利用各种俱乐部和非正式的关系网络为组织服务,既正当,又必要,即使百分百功利也无可厚非,只要它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正当目标。
关系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从人格特质来观察,那些高情商者更容易培养健康的关系。此外,企业家往往个性鲜明,对关系的培育应尽量顺其自然,不忸怩天性。
我通过调研还发现,企业家亦有必要建构起与学者的关系。尽管学术往往有詹姆斯·马奇所说的“无用”性,然而学者是带着理论、问题和敏锐的观察,而企业家和管理者,特别是一般管理层往往忙于惯例性事务,学者可以为他们带去很好的冲击和碰撞。
硬资源Vs.软资源
研究认为,关系是一种私人资本。如果组织成员愿意分享自己的关系资本,组织的资源池就会扩大,适应环境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遗憾的是,这种良好的愿望不乏有突破底线的行为,例如强迫员工向其朋友、亲属索要关键资源或推销其产品。其实,关键要激发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或曰主人翁精神,变个人关系为组织能力。
要实现个人关系向组织能力的转变,存在三种递进的机制:(1)个人分享关系资源给组织;(2)致力于开发从个体到组织的新关系;(3)致力于使组织的新关系具有动态适应性。当然,即使是成员有分享的意愿,组织也需要仔细分析和甄别资源的内容,即个体关系到底为组织提供了什么?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机制:
可见的、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 比如,通过员工的朋友实现担保而获得贷款,以解决企业的融资需求。这种关系的实现易估值,但也常是一次性的,未来组织成员是否愿意再次“奉献”这份个人资产,影响因素很多。
更大的关系平台 组织通过个人关系创造更大的关系平台。组织能否利用个人关系并实现这种转化取决于三个条件——成员积极分享、组织积极开发和利用、新的关系具有更大的价值创造空间。组织领导应该鼓励、激励员工积极分享个人关系,同时也要筛选出优质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关系资源进行关系平台的开发。
动态适应性 组织能否长期从源自成员个体的关系上获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关系的动态适应性。组织要特别关注所具有的个体关系资源和所处关系平台是否会破坏组织能力,避免陷入关系陷阱。比如,组织要积极审视关系人和关系平台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和诉求,要保持独立基础上的自我适应和演化。这种动态关系能力的培育,依赖于关系成员对彼此理念的充分了解,并挖掘适应环境变化的“价值共创空间”。
现实中,热衷于打造关系的组织成员往往过分注重关系带来的硬资源,而忽视软资源——关系主体应认识和开发嵌入伙伴头脑中的思想、价值观和创造性。具有动态适应性的关系必须注重关系行为人的想法。科斯在谈到中国所面临的挑战时,特别强调建立思想市场的重要性。这种见解对组织的关系运营亦然。占据关系中核心位置者,不一定是拥有资源或信息最多的人,也可以是最有思想和洞见的人。当组织更倾向于把关系作为彼时或此时的救命稻草来使用的时候,关系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将是非常有限的。
找到“桥”成员
什么样的关系网络结构是好的?社会学家、结构洞理论创始人罗纳德·博特(Ronald Burt)认为,要善于占据关系网中“桥(bridge)”的位置。因为人总是信任特定的人,并依赖于与特定的人进行交换。当交易双方的关系不满足“特殊信任”时,与双方关系都很密切的第三方就占据了一个结构洞,也因此成为“桥”。
“桥”方拥有三大优势——信息套利、第一时间可达、拓宽视野。组织要确保组织成员在内外关系网络中成为“桥”。能够成为“桥”者,往往有一种独特魅力(比如专家权力)、愿意分享、开放。而且,随着交互程度的提升,其关系网络会越来越活跃,“桥”的优势也越来越大。
然而,组织成员的关系网络布局是否利于组织的整体目标?现实中,员工构建强关系也好,弱关系也罢,恐怕更倾向于利己。所以,“桥”者的德行就成为关键——他们应该是愿意分享、把组织目标放在心里的人。然而,能不能做到、如何做到,依赖于具体的组织情境和领导力。通常有一些部门是上传下达的中介、资源的转接中心(比如总裁办),务必慎重考评其部门主管的候选人理念是否开放、是否把组织利益看得更重等等。
这还远远不够。博特认为,内密外疏的结构是好的:团队内是一个比较有核心和凝聚力的关系网,同时此关系网之外有一些成员占据结构洞。每一个组织、项目团队、小团体都应具有此结构。首先,内部密网能保证高效率、高投入、高信任水平地执行任务。领导一发话或一旦目标明确,彼此配合、资源和时间表迅速跟进;其次,“桥”成员的存在保证新信息进来,以促进对外部环境的了解和学习,避免组织闭着眼睛做事,走错方向。这种关系网络最有利于组织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内部密网具有非常强劲的抗风险性,外部疏网具有信息优势。人们常说的圈子文化的弊病就在于有内密而无外疏,越来越同质化,而同质化又强化了其内部密度。
桥接位置的人选和链接桥接位置的密网内的人选非常关键。前者有能力概览环境并愿意分享信息,后者有能力理解新信息,并愿意把新信息纳入到组织的任务环境里。组织也要避免承担桥接位置的人毫无原则的开放和分享,强迫组织吸纳各种信息,可能对组织资源造成无谓的消耗。
组织要尽量避免排他性、封闭性和竞争性的关系文化,而要注重求同存异与精诚合作的关系文化。唯有如此,组织的动态适应性才能得到更好的促进。首先,建立“人人平等”的关系文化,领导与员工可以直言不讳地讨论问题。其次,身份地位要跟着专业权威而非职权走,以领导为中心的人际关系模式已经阻碍组织适应高速变化的环境。第三,关系的实质意义应大于符号意义。如果一家公司注重相互给面子和认可远比生产力、效率更重要,员工过多投入到符号意义的关系模式里,导致资源和智力的浪费,长期来看,不但弱化了关系内的坦诚交流,破坏公正和效率,也给外部人负面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