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者最大的忌讳是什么?
详细内容

管理者最大的忌讳是什么?

时间:2013-05-09     人气:1134     来源:中国总裁培训网     作者:
概述:眼里没人、心中没数,此八个字堪称对一名管理者最刻薄之评价。但令人沮丧的是,其不仅适用范围甚广,而且使用频率非常之高。......

    眼里没人、心中没数,此八个字堪称对一名管理者最刻薄之评价。但令人沮丧的是,其不仅适用范围甚广,而且使用频率非常之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开示:“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颠倒”,梵文viparyasa,含义是:是非颠倒、黑白颠倒、正反颠倒、善恶颠倒、苦乐颠倒、上下颠倒,等等,认错了方向位置,混乱了价值判断,打翻了常规轨道。

    而管理者常见又很隐蔽的一个“颠倒梦想”就是:人事颠倒——幻想可以用“以事代人”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管理目标,认为只需要把事情做好、把事情做对就万事大吉,而不愿或不会考虑其中“人”的因素,因此导致管理者无穷无尽的技术倾向、工具倾向、表格倾向,好端端的一个团队就被塑造成了“表哥”、“表姐”。

    前几天跟一位非常年轻的80后总经理打电话,对方吞吞吐吐地说:“我其实有点事儿想听听您的意见,但是不好意思。”追问之下,才惊诧得知:就在通话前一天,这位总经理班子里的几位副手,与他产生了直接而激烈的语言冲突。起因看似很小儿科:总经理临时召集一个碰头会,发现一位副总没在公司,于是当着众人打电话询问对方在哪里,为什么不能来开会。没想到对方情绪失控,暴跳如雷地撂了电话。这位倒霉的总经理震惊之余,发现其他几位班子成员也以很奇怪的眼神看着自己。沉默片刻后,大家开始情绪激动、滔滔不绝地倾泻对他管理方式的各种不满和怨气,常务副总甚至代表其他人总结陈词一番。

    万箭穿心,这位总经理最后几乎是逃离了会议室,逃离了公司。截至与我通话时,他都没有再回到公司。他很困惑:为什么?他们这是怎么了?不就是一个电话吗?!

    问了几个问题,得到如下基本事实:

    第一,长期以来,他本人如果不在公司办公,是不需要告诉其他人的。不仅不需要,他甚至还有意为之,认为一把手的行程自有神秘之处,而且,他在外时,经常不接听或者回复公司其他人的电话、短信。

    第二,过去一年来,他从未在非正式场合与他的班子成员有任何一对一的深度交谈。

    第三,他的班子成员中,除了一位新招聘的同龄人之外,其他人的年龄都比他年长十岁以上。

    第四,他是在前一年由公司董事长火线提拔的。

    第五,他这次召集的会议是一个临时的事务性碰头会。

    第六,他在这个惹事儿的电话中没有询问对方“在做什么”或者“是否方便”,而是直接问“你在哪儿呢”?

    第七,当我反问他,你认为这个冲突中谁是最关键的人时,他说:不在场那个。

    呜呼!“眼里没人”和“目中无人”不一样。目中无人是说此人狂妄,而眼里没人的原因未必是因为狂妄,而是——缺心眼儿。真的,很多管理者都缺少那双能看到人性的眼睛,用技术化的风格来说,就是功能配置不全。

    就上述这位80后总经理来说,我听完他的委屈,心里最强烈的想法是:这公司董事长挺“二”的。把一个看似有前途的年轻人扔到角斗场,却不教给他角斗的技术,这无异于让他去送死。

    问题是,公司和角斗场还有不同:这种“二了吧唧”的人事安排,不仅会毁掉年轻人本身,还会让其他“老资格”陷入无休止的因不服气而引发的出离愤怒之氛围中,最终毁了整个团队。

    在相同的信息量面前,人们所能做出的决策是非常相近的。上帝之所以万能,是因为他俯视众生掌握一切信息。因此,一旦切断与“人”这个最强大信息发射塔之间的交互联系,管理者必然自动屏蔽了大量信息,而如果没有信息输入,又与白痴何异?

    以上种种,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都属于典型的“眼里没人”型管理者。眼里没人,当然心中没数。

    我告诉这位总经理这场冲突的原因:一斤“资历尚浅不能服众”的主料,加上长时间“眼里没人缺乏关注”的腌制,并以“严于待人宽以律己”的工作风格作为辅料,用“态度生硬不够尊重”调味,最终迎来这一场情理之中的大火爆炒。

    作为一名管理者,最可怕的状态就是:你对于下属的状态一无所知。就好比领军出征上阵杀敌,将军不知道哪员大将思乡心切,不知道哪位下属有可能马失前蹄,不知道哪条防线最为薄弱,甚至不知道背后有没有冷箭。当然,你也不会知道哪个阵形最有杀伤力,因为,一旦你“眼里没人”,那么,你身边的所有人都会自动调成同一个频道,这个有趣的栏目叫做:“偏不告诉你!”

    因此,我当时建议这位总经理尽快返回公司正常办公,每消失一分钟,他人的不屑就会增加一分。说到底,死法有很多种,“吓破了胆”是最难看的一种。同时,我请他务必认识到,假装没发生过也是不行的,因为所有人都已经搬着小板凳前排就座,等着看他的善后办法,说不定他在外流浪的这一天里,上至董事长、下至小部长都已经知道了这出年度大戏。

    办法很简单,那就是从“眼里没人”强行调整到“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首先是以人性为本、以人心为本,每一件事都要先行分离出其中的人性人心因素——以人性为本,就是要明白人性中的种种弱点,诸如贪、嗔、痴;以人心为本,就是要明白“人心向善”和“人心都是肉长的”这一基本原理,将心比心,以心交心。以此为基础,从常务副总开始,与每个人单独深度会谈两个小时,不必谈前一天的戏码,就请对方谈谈对公司现状的认识,并给自己提点意见和建议,真诚地发问,充分地倾听。并且,从即日起,每个月,都要开展这样的深度会谈。

    到底是聪明人,两天之后,我接到他的短信,只有四个字:“豁然开朗。”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上一条:管理无围墙

        前两天参加一个研讨会,主题是讨论社交网络发展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会上争论得很激烈,欢迎者有之,认为社交网络可以改变管理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方式,带来新的更开放和平等的管理文化;视之如洪水猛兽者有之,如企业将不再有秘密,员工动不动就把企业里的事上了微博,十分不利于管理。

        最近有不少管理学家、商学院教授在质疑诸如移动互联、社交网络、云计算、电子商务等对企业改变的过度概念化、超前化、炒作化。毋庸置疑,这些争论和质疑有积极意义,部分没有什么真货的企业确实存在炒作、趁机捞一把的现象,但笔者认为并没有触及到事情的本质。

        事实上我们正处于技术商业全方位改变和重构企业管理方法论、思想体系的洪流中。IT和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侵入”式改变比我们认为的还要快而广,对未来的影响更深入,这符合技术商业加速发展、全方位对商业与社会渗透融合时期的特点。如果只从局部与枝节来审视这场变革,也许我们将错过一场伟大的盛宴。

        社交网络,无疑正在剧烈改变我们这个围墙无处不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的国度。企业管理者的态度与选择,将影响到企业的管理水平甚至未来发展。100多年前的哈佛大学管理者选择的是拆除围墙,才有了现在没有围墙的哈佛,各色人等可随意进出校园。100多年前的哈佛校园南面是一个贫民窟,治安环境十分不好。校方的解决办法符合常理,那就是围而隔之,将美丽的校园、莘莘学子与贫民窟分开,但治安环境并没有随之改变,且越来越糟糕。哈佛随后的举动符合世界名校风范,那就是推倒围墙,并长期为贫民提供免费课程,敞开心胸拥抱,治安迅速改变并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之后的哈佛再也没有建过围墙,改变的最好方式就是开放和充分的交流、互动。

        企业的管理者该做如何选择?也许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拥抱社交网络、用好社交网络,企业必须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透明。社会已经不可逆转地在改变,大部分现实生活中的人同时也是网络社交世界里的公民;员工也在改变,本身就是网络社会里的一份子。甚至“管理者”这个词也该改变了,管理者首先要成为一个开放的沟通者、与员工平等的博弈者,然后才能成为合格的管理者与决策者。而我们的大学同样要打破自身的围墙,学者专家们要离技术商业近些、更近些。

        在越来越开放、透明、互动的世界里,企业作恶和暗箱操作的空间将越来越小。那一粒粒本该治病的毒胶囊,在这样的世界里,将不可能存在。

    阅读全文
  •     西方的管理注重制度和流程,主要是靠严格的制度在管理企业,因为制度是人定的,所以西方管理其实更多的是“人管”,而中国企业注重是人情世故和相互和谐平等的文化氛围,所以中国企业更多的是“仁管”。这也与“仁爱观”是儒家思想很重要的理念是分不开的,由于西方在人性方面是主张性恶论,所以他们认为必须用严格的制度与法才能约束人的行为。而中国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中国文化认为只要给每个人以仁爱和尊重,人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只要把“仁爱观”落实到企业管理中,企业就会达到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仁管”是中国化管理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实现“仁管”的管理境界,必须把孔子的“仁爱观”落实到企业管理中。在管理中“仁管”的企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仁管”的企业一定是以“仁爱”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它表现在尊重员工上,这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基本关系。有“经营之神”之称的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就认为,企业经营就是经营人,他曾说“制造松下产品前,先制造松下人”。而日本索尼公司的口号则是“要让管理工作去适应人,而不是让人去适应管理工作”。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企业对于员工的充分尊重。尊重爱护员工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以员工为本,要把员工放在第一位,只有充分尊重员工,员工才能尊重企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机械化等代替了人的直接劳动,但是这不意味着人要被技术化,人的价值和尊严更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实际上,管理员工的说法有一种对员工的不尊重,这种科学管理的思维把员工等同于物来看待,这与中国文化格格不入。“仁爱观”要求企业在处理与员工的关系时更多地讲究德性的因素,而不是发出制度化的命令,不管在孔子还是孟子那里,都倡导“为政以德”,德性的感化力量最强,强调德性其实是尊重员工的人性,“仁爱”型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人性化的。

        其次,“仁管”的企业应当充分考虑和满足员工的切身利益。首先,作为一种雇佣关系,“仁爱”体现在为员工提供好的福利,为员工营造一种充满“爱”的工作环境。而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企业除了满足员工个人的利益,还应该考虑员工绝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有家庭有人伦的关系存在,员工的利益一定是与其家庭的利益关联在一起的,因此企业有必要对员工的家庭有所体恤。据报道,山东一家企业从2010年起向全体员工的父母每月发数百元的“孝工资”,其中一位负责人很好地概况了“孝工资”的意义:“‘孝工资’是企业替员工表‘孝心’,让员工工作得更‘舒心’,让员工父母更‘放心’,也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里得到了发扬光大,一举数得。”另外,孔子曾说“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这是“仁政”的要点,而企业在任用员工和安排工作时应当节用人力,有所限度,要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把“仁管”真正落实。

        再次,“仁管”的企业文化能够发挥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一种仁爱的企业文化一定能够对员工的才能加以珍惜,并能够让员工充分展现自己,员工在仁爱的企业文化中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单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手段。任何一个企业,如若要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上站稳脚跟和发展,人才是最宝贵的,而只有营造一种仁爱的企业文化并实行仁爱的管理,从物质、精神等多方面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员工有一种参与企业管理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员工才能与企业融为一体。因此,“仁爱”的企业文化应当激发员工所蕴藏的巨大潜力,使员工对企业有一种持久的归属感,不单单把企业当作获取工资的场所,而是把企业当作自己不可失去的生活共同体,从而从根本上关心企业的发展。如果没有“仁爱”作为支撑,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便很难得到员工的认同。

        最后,企业作为一个社会成员,“仁管”也体现在企业能和谐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仁爱”的企业文化让企业在对外的关系中表现出一种大仁大爱。在对顾客的关系上,企业要赢得顾客的青睐,必须对顾客有一颗“仁爱”之心,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这样才能真正在竞争中取胜,达到孟子所说的“仁者无敌”。似乎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不能够心慈手软,“仁爱”的企业难免显得迂腐,其实,那些倒闭破产的企业多半都是由于缺少“仁爱”所致。一个企业要想进入市场,但又缺乏“仁爱”之心,不讲奉献,只要索取,不讲义务,只要权力,到头来只能被市场驱逐。市场需要的是有仁爱之心的企业,而不是自私自利的企业,“仁爱”的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总之,企业在“仁爱观”的指引下实现“仁管”能够获得强大的软实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奇效。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