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就是个“1”
西安有句俗话,说什么事很容易应付,就叫“简单得跟‘1’一样”。虽然听着有点闲(念han,二声),却渗透出一种浓浓乡土味的轻松和自信。当然“1”还有另外的含义,比如放在很多个“0”前面的时候,就是千、万、亿。搞管理的人,很少有不关心第二个“1”的,因为它可以是销售额,可以是现金流,可以是最最重要的利润,但却未必每个人都有第一个“1”那样的达观。
在人类的社会实践里,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不容易解释。所以学生总是要问,总是会很好奇:我们本科四年学管理,我们研究生三年学管理,甚至博士生三年、四年学管理,到底能不能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我这个半路出家的老师,实在没有办法给出非常笃定的答案!
搞管理研究的人,往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却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搞管理实践的人,则搞不清该把什么问题搞复杂,把什么问题搞简单?或许,和谐管理理论可以给人们一些启示。
简单地说,和谐管理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视角或者分析框架,也就是把组织中“有人参与,且人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人群实现目标的行为”看作一类问题,命之“不确定性消减”;而把组织中“人的影响不大,可以按部件,流程去设计的行为”看作一类问题,名之“优化”。一方面用“和”(即通常意义上的文化、习俗、领导)去调节,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同时用“谐”,(即制度、结构、流程)去处置,以实现所谓的过程优化。当然“和”与“谐”两方面的互动同样重要,一个很专业的说法叫“耦合”。
从管理角度来看,什么是复杂的问题,什么是简单的事情?学术界或者大学里固然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以及“公共管理”之分。但管理最根本的特性就是“目标、人群、合作”,更具体地说,就是“如何让一群人,在一定的时间里,合作完成一系列特定的组织目标”。什么问题最复杂—“人群的合作”,尽管它涉及的知识、理论可能听起来很“简单”。什么事情最简单—不需要人“参与”,不需要人“合作”的事情最简单,尽管它涉及的方法、工具可能看起来很复杂。
管理一个三人销售小组,和管理十条高度智能化的生产线,哪个更复杂?
管理一个产品创新成员,和管理10个计件工作的车工,哪个更简单?
谁都可以给出自己的判断,或者挖苦这题目本身的缺陷,但搞管理实践的人,应该尽可能区分组织中“复杂”和“简单”的事项。复杂的问题,复杂对待;简单的问题,简单处理。该科学家、工程师解决的问题,就让人家去“优化”,把结构搞得更紧凑,把制度搞得更刚性,把流程搞得更缜密,最好不要有“见缝插针”的空间,这是好企业,可能还有好绩效,尽管这不算是“好”的管理。
不然,就该关注“有人参与且不那么合作”—所谓复杂的“组织问题”。书本给了很多启示吗?“领导—权威”、“制度—规则”、“文化—气氛”,还有“战略”及其与上述几方面的匹配性。理论还有什么新进展吗?“核心竞争力”、“ERP”、“CRM”、“组织DNA”……还有不断涌现的各种“管理时尚”。总之一句话,大量的研究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人们已经发现了一系列影响组织管理的“相关性”因素,且以批量的经验研究为佐证。 但直到今天,还是没有一个“公式”“确定地”告诉我们,怎样管理出一个好的“组织”。管理研究给我们许诺的“0”越来越多,但就是不告诉我们那个关键的“1”在哪里。
复杂的管理问题,很难使用简单的研究思路,即使包括形式上很复杂的研究方法去“归纳”或“演绎”。别人告诉你的,更多是增加“0”的方法,而只有管理者自己,最有资格和资本找到那个“1”。有没有对这个复杂问题的简单解法呢?答案是:“管理,简单得像‘1’一样。”不就是一群人如何在一起做事吗?“我选择你”,“我信任你”,“我激励你”,“我扶持你”;不然,就“怀疑你”,“讨厌你”,“排挤你”,“抛弃你”。
管理是管理实践者手中的“管理”,决不是管理研究者想象中的“管理”。
11月的微博,又爆出了一件让人围观的事件。
一位咨询公司的女老总抱怨:“刚面试了个人,简历很漂亮,北大毕业,MBA。我约在咖啡店,结果俺买单,他丝毫客气都没有,饮料都是我端的,大男人家家的,这般不懂人情世故。注重细节,成就自己。”
与此同时,面试者也吐槽:“今儿我被通知面试。很奇怪没有在他们公司,而是选择了一家环境优雅的咖啡厅,后来发现面试官是一女的。我以为就是聊聊所以叫了杯柠檬水,没想到那女的点了一大杯拿铁。聊完了,那女的暗示我买单,还说一个男人应该大气些云云。我拒绝了,对她说:我是找工作,不是来相亲的……”
围观的群众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女老总,或是认为和求职企业的见面,有必要事先投入以示真诚,或是认为男女之间的见面,男方应该保持绅士风度,没有必要计较得这么清楚;另一派则支持面试者,道理很简单,认为企业应该支付面试费用。
毫无疑问,我支持后一类观点,毕竟商业就是商业,否则,难道企业租下酒店的会议室搞招聘,还要应聘者支付租金?从这个角度上说,简单的事情被扭曲得复杂,本不值得一评,但是,该事件却折射出某些管理者的畸形逻辑,倒是可以评说评说。
商业的逻辑——小马不能拖大车
我们首先从商业关系的角度对这一事件进行考量。
商业关系有两层含义:其一,商业关系中出现交换的原因是双方认为交换具有必要性,即经济学原理认为的,交换使双方变得更好。其二,商业关系中的交换讲究等价,或者说强调支付对价。第一层含义比较清晰,但是对于第二层含义中的“等价”,大家却有不同理解。
在假设的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上每种商品的价格对供需方都一致,且因为供需方的市场力量有限,都被假设为“小原子”,商品价格不依赖于双方的决策,而是真实反映成本。这种市场中,大家都是现货交易,对于价格也没有争议,自然不存在冲突。
但是,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供需双方在市场上的稀缺性不同,市场力量不同,就会造成价格偏离成本。举例来说,某种商品如果非常稀缺,假如“共和国长子——两桶油”提供一个工作offer,其大可以要求竞价者提供更高的对价(例如,更高的学历、更好的工作经历、更好的关系人引荐),甚至可以要求竞价者为争取一次面试机会先行支付额外的成本(如在应聘成功前为面试官买一杯咖啡)。
偏离成本的溢价往往被看作是剥削,有的学者据此认为即使这种交易达成了合意,仍然是“不公平”的。正如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在探讨公正时,就举出了2004年哈利飓风横扫佛罗里达州时有商家乘机涨价(偏离成本)的例子,认为这种涨价虽然提高了商品交换的效率,但却有违社会公认的正义标尺。我一向不是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所有,某种程度上,我认同这种观点,价格信号的浮动应该被限定在社会的正义标尺内。
但是,平心而论,一杯咖啡的成本真的没有什么了不起,也绝对达不到突破社会正义标尺的地步,为何我仍然坚持不主张应聘者支付呢过?其实,不是我不主张他支付,而是女老总提供的工作offer还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他不愿意支付,这就是市场力量角逐的结果,这就是商业的逻辑!
企业选人,人也选企业,本来就是平等关系,扭曲这种平等关系的只是一方过于强势的地位。但是,如果自己不是两桶油之类的强势企业,也没有呼唤哈利飓风的能量,就应该放下姿态和人家谈交易,而不是端着架子提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结果就是一拍两散,浪费了自己招人的时间和成本,何必呢?开着奇瑞在路上装英菲尼迪和奔驰宝马赛跑,实在是很无聊,也很危险!
感情的逻辑——一种关系一种角色
有人从礼仪的角度来审视这个事件,认为应聘者作为男人有失风度,那么,我们就再从情感的逻辑来分析分析。
情感的逻辑让人进入一种情感关系中预设的角色,并在这个角色中享受权力或承担义务。诚如这一个事件中,如果应聘者进入了“男人”的角色,他在当前的社会习俗下就理所当然地应该为“女人”买单。但是,我们再想想,他有没有必要进入这样一种角色呢?他究竟是来做什么的?毫无疑问,人家是来求职的,人家没有意愿进入那种男女交往关系(不一定是有关感情的)中为他预设的角色。
强盗逻辑是,有人会问:“你还是不是个‘男人’?”这显然是个偷换概念的伎俩,人家肯定愿意当“男人”,但在你面前就仅仅是个“求职者”,你不能因为人家选择当“求职者”,就认为“求职者”不是“男人”,他在自己心仪的女人面前,说不定比“男人”还“男人”。所以,一个情境说一个情境的事情,两性关系的法则不能被泛滥,不能因为个人身上的性别属性,就对人家乱施加义务。正如,你在足球场上竞技时没有必要告诉别人你会打篮球,但人家绝对不会因为你没有投篮就认为你没有双手。
进一步看,我倒认为并非女老总秉持这种态度,并非因为她逻辑不清,而只是一种“泛道德”习惯。其目正是将自己和别人带入有利自己的某种关系,并利用社会习俗形成的压力行利己主义之实。还别说,有人还真吃这套,换个人觉得面子挂不住了,说不定就把单买了。但这一事件中的求职者显然无比清醒,时刻谨记自己是来求职的,于是,他并没有履行那些别人施加给他的义务。
其实,现实中利用“泛道德”行利己主义之实的人又何止本次事件中的女老总。
比如,管理者在管理下属时,往往喜欢让员工无条件地付出,却不喜欢给予回报的承诺,还美其名曰——年轻人要单纯,要踏实,不要急功近利,坚持付出,自然有回报。但事实上,作为理性人,谁的付出不是为了回报呢?挂出个永远碰不到的“胡萝卜”,谁有心思一辈子为你跑呢?难道不跑就是“不单纯”、“不踏实”和“急功近利”?哪种“泛道德”的标准预设了这样“不求回报”的角色呢?
再如,企业在员工离职另起炉灶成为竞争对手时,往往埋怨其不讲情义,但事实上,自己却不愿向员工支付一定时期内不再从事该行业的“竞业禁止费”作为补偿。商业上不支付对价,却希望用情感上为人家预设的角色去进行道德施压,这也是典型的“泛道德”。企业认为自己培养了员工,没有企业的平台就没有员工的今天,但换个角度,员工也在就职期间为企业全情付出,带来了收益,否则他就不可能成长到今天。这种关系中,不存在谁对谁有恩,你付钱,人家干事,就是商业上支付对价的逻辑。
商业世界的感情——管理不是卖切糕
其实,商业世界中并非没有感情,“士为知己者死”的美谈也有不少。但是,你永远不能用感情的预设角色去要求别人,你要人家对你讲感情,你们首先要有感情。感情要的是你情我愿,是最难捉摸的事情,如强大的张小娴女士所言,是无根的、抓不住的,但无论如何,却只有真诚的付出才能收获回报。
付出首先是物质的,物质很大程度上是感情的基础和表征。一来,没有物质的基础,没人有心思和你谈感情;二来,如果连支付对价都不愿意,人家又怎么会相信你对他的感情,又怎么会对你有感情?永远不要低估别人的智商,下属、员工、甚至应聘者永远会从每次和你的接触中来预判你的“道德约束”,进而决定对你进行的投入,如果发现你不讲信用,回报无望,自然会拒绝付出,更谈不上和你建立感情。
付出其次是情感的,交心的感觉是由对方去体会的,这点上,再高明的演员也很难装出来。我认识的一位管理者,在离开原来的管理团队后仍然关心老下属的工作、生活,甚至会不计时间地为遭遇感情挫折的他们进行辅导,而且总是能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但却从不要求他们回报。这样的付出,他的下属又怎么会不对他心悦诚服?
大多自以为高明的管理者,总以为自己扮演的“圣人”角色天衣无缝,并且还喜欢利用“圣人”的身份将下属拉入自己预设的角色,并对其施加道德压力,榨取人家的付出。殊不知,下属早已将你看透,人家也在出工不出力地陪你演戏,你已经问鼎金鸡、金熊、金球,说不定人家早就将奥斯卡小金人收入囊中。就算你骗得了别人一次,难道还骗得了别人一辈子,骗得了一个人一辈子,难道还骗得了所有人一辈子?如果真的如此,如果所有人都愿意为了你的“表演”而死心塌地上刀山、下火海、当雷锋、做赖宁,那还真的是如“唐博士”所言,骗得了所有人也是成功了!
你没有感情的情况下提要求,这是耍嗲,人家没有感情的情况下你提要求,这是霸王硬上弓,卖切糕呢!
自由随性的生活 客厅装修效果图
自由随性的生活 客厅装修效果图
自由随性的生活 客厅装修效果图
自由随性的生活 客厅装修效果图
[NextPage]
自由随性的生活 客厅装修效果图
自由随性的生活 客厅装修效果图
自由随性的生活 客厅装修效果图
自由随性的生活 客厅装修效果图
[NextPage]
自由随性的生活 客厅装修效果图
自由随性的生活 客厅装修效果图
自由随性的生活 客厅装修效果图
自由随性的生活 客厅装修效果图
[NextPage]
自由随性的生活 客厅装修效果图
自由随性的生活 客厅装修效果图
自由随性的生活 客厅装修效果图
自由随性的生活 客厅装修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