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
时间:2007-08-29 人气:1027 来源:中国木业国际网|http://www.chinawood.org/website/index.jsp 作者:
概述: 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目标是在10~15年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等四大基地,最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国务院的批复明确肯定了对东北地区“四基地一区”的目标定位,......
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目标是在10~15年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等四大基地,最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国务院的批复明确肯定了对东北地区“四基地一区”的目标定位,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
打造中国第四大经济区
据介绍,《规划》编制工作从2005年5月开始,至2007年8月2日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历时两年。《规划》覆盖了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土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亿。《规划》以“十一五”时期为重点,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据了解,《规划》是通过系统分析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而做出的具体安排。
《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表示,东北经济区具有综合工业体系、科教优势及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农产品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对东北亚开放的区位优势,但仍面临诸多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东北地区在发展中存在条块分割、产业结构趋同、生态环境保护缺乏有效协调等;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再就业压力很大;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改制任务艰巨。
专家指出,《规划》的出台,恰好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规划实施,可以充分利用东北地区比较优势和条件以及较好的产业基础,以存量资源带动增量发展,增强整体竞争力,使得东北经济区最终成为中国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后第四大经济区。
东北工业基地的增长逻辑
以重工业为主体,同时又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东北地区,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为我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作用下积累了矛盾,形成了发展滞后的“东北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不平衡。
东北地区的发展不是某个项目、某个产业、某个城市的发展、振兴,而是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与振兴。因此,必须摒弃单纯拯救传统工业的思维,摒弃以往单一的走工业化道路的做法,从服务于地区协调发展和繁荣区域经济的总体要求出发,加强区域合作、产业整合和城市规划,通过加快城市化和一体化,找到快速发展的捷径。
在此框架下,东北区域的增长逻辑首先是明确主导产业,尽快结束产业结构松散的局面。作为以重工业为主体和重要商品粮基地的东北地区,加速这两大产业资源整合,做大优势企业是首要任务。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同时,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另外,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遵循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整体价值观,按照资源的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布局生产力和人口,积极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最后,整合资源,实现地域互补、互相配套,共同发展。打破区域壁垒和产业壁垒,实现要素流动,用产业开放与地域开放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振兴东北规划影响深远
《规划》的出台,将对整个东北区域的经济发展构成重大且长远的利好。
天津滨海新区以及成渝特区的经验表明,一旦成为重点规划区,在金融、土地、税收、财政等政策上将有很多优惠。滨海新区以及成渝试验区的设立都使得资本市场上区域板块在一段时间内涨幅可观,同样的特区效应也会出现在东北板块中。但不同的是,成渝区域的战略宗旨是城乡统筹,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滨海新区则是建立现代制造业以及国际物流中心的窗口。相比之下,振兴东北规划涉及的范围更广,其政策力的影响更深远,不同产业受益程度和传导路径也不一致(详见相关链接)。
从对滨海新区以及成渝特区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战略定位以及传统行业的产业基础优势会决定未来不同行业的受益程度。
2.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任何一个特区发展首要的受益板块。
3.从短期来看,区域概念会集体走强,但从长期看,概念炒作会逐步平息,随相关具体政策的出台,一些行业和企业将受益。
4.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是促进存量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增量优质生产要素的流入,所以,优质企业将强者恒强,弱势企业将不可避免遭淘汰。
遵循未来东北区域的增长逻辑,业内人士认为,传统工业如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化工、医药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是首先受益的行业,然后是基础设施建设、电子信息、资源、环保以及现代服务业。当然,受到特区经济效应的直接刺激,该区域的房地产企业也将受到人们的关注。最后,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大背景下将涌现大量的并购重组和资产整合机会。
打造中国第四大经济区
据介绍,《规划》编制工作从2005年5月开始,至2007年8月2日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历时两年。《规划》覆盖了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土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亿。《规划》以“十一五”时期为重点,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据了解,《规划》是通过系统分析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而做出的具体安排。
《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表示,东北经济区具有综合工业体系、科教优势及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农产品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对东北亚开放的区位优势,但仍面临诸多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东北地区在发展中存在条块分割、产业结构趋同、生态环境保护缺乏有效协调等;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再就业压力很大;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改制任务艰巨。
专家指出,《规划》的出台,恰好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规划实施,可以充分利用东北地区比较优势和条件以及较好的产业基础,以存量资源带动增量发展,增强整体竞争力,使得东北经济区最终成为中国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后第四大经济区。
东北工业基地的增长逻辑
以重工业为主体,同时又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东北地区,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为我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作用下积累了矛盾,形成了发展滞后的“东北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不平衡。
东北地区的发展不是某个项目、某个产业、某个城市的发展、振兴,而是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与振兴。因此,必须摒弃单纯拯救传统工业的思维,摒弃以往单一的走工业化道路的做法,从服务于地区协调发展和繁荣区域经济的总体要求出发,加强区域合作、产业整合和城市规划,通过加快城市化和一体化,找到快速发展的捷径。
在此框架下,东北区域的增长逻辑首先是明确主导产业,尽快结束产业结构松散的局面。作为以重工业为主体和重要商品粮基地的东北地区,加速这两大产业资源整合,做大优势企业是首要任务。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同时,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另外,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遵循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整体价值观,按照资源的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布局生产力和人口,积极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最后,整合资源,实现地域互补、互相配套,共同发展。打破区域壁垒和产业壁垒,实现要素流动,用产业开放与地域开放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振兴东北规划影响深远
《规划》的出台,将对整个东北区域的经济发展构成重大且长远的利好。
天津滨海新区以及成渝特区的经验表明,一旦成为重点规划区,在金融、土地、税收、财政等政策上将有很多优惠。滨海新区以及成渝试验区的设立都使得资本市场上区域板块在一段时间内涨幅可观,同样的特区效应也会出现在东北板块中。但不同的是,成渝区域的战略宗旨是城乡统筹,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滨海新区则是建立现代制造业以及国际物流中心的窗口。相比之下,振兴东北规划涉及的范围更广,其政策力的影响更深远,不同产业受益程度和传导路径也不一致(详见相关链接)。
从对滨海新区以及成渝特区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战略定位以及传统行业的产业基础优势会决定未来不同行业的受益程度。
2.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任何一个特区发展首要的受益板块。
3.从短期来看,区域概念会集体走强,但从长期看,概念炒作会逐步平息,随相关具体政策的出台,一些行业和企业将受益。
4.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是促进存量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增量优质生产要素的流入,所以,优质企业将强者恒强,弱势企业将不可避免遭淘汰。
遵循未来东北区域的增长逻辑,业内人士认为,传统工业如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化工、医药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是首先受益的行业,然后是基础设施建设、电子信息、资源、环保以及现代服务业。当然,受到特区经济效应的直接刺激,该区域的房地产企业也将受到人们的关注。最后,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大背景下将涌现大量的并购重组和资产整合机会。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近几年板材业出口呈增长趋势的山东省临沂市,采取多项措施,积极应对7月1日国家新出台的出口退税调整政策给临沂板材出口企业带来的新情况。
面对新情况,临沂市引领企业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出口退税调整;全面提升企业应对政策调整和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引导企业向国际、国内先进板材生产出口企业看齐;转变增长方式;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先进设备;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此外,还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增强国际议价能力。
今年4月,临沂板材企业就联合对外提价,6月份又与江苏邳州木业协会联合,自7月份起胶合板联合对外提价10%。据悉,这两个地方的胶合板出口占到了全国这一块市场的70%,这一做法有利于避免企业间的相互压价和无序竞争。
板材是临沂市的第一大出口商品。今年上半年,全市板材出口1.888 亿美元,同比增长52.7%,占全市上半年出口总额的18.9%。预计下半年全市板材出口2.3亿美元,将直接减少出口退税1.05亿元,板材出口企 业的利润将大幅度下降。
板材是临沂市的第一大出口商品。今年上半年,全市板材出口1.888 亿美元,同比增长52.7%,占全市上半年出口总额的18.9%。预计下半年全市板材出口2.3亿美元,将直接减少出口退税1.05亿元,板材出口企 业的利润将大幅度下降。
阅读全文
当各国政府严控铁矿石出口的同时,国际钢铁巨头们也巨资参股或购买高储量铁矿。业内人士担心,一直依赖铁矿石进口并受困于铁矿石不断涨价的中国钢铁企业,未来更大的困境可能是花高价也买不到铁矿石。
一、全球“围堵”中国钢铁业?
新一轮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将于年底荡起硝烟。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已经确定,2008年依然由宝钢集团代表中国钢铁业进行谈判。
当“钢铁第一大国”在为“矿钢博弈”而积极备战的时候,国际上却显现“矿钢融合”的迹象。
7月19日,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阿赛洛米塔尔公司(Arcelor Mittal,2006年由印度米塔尔集团购并法国、西班牙、卢森堡三国合资的阿塞洛集团后成立)公开表示,将在塞内加尔耗资约17亿欧元,拟开发法莱梅地区铁矿,储量估计高达7.5亿吨,计划2011年投产,全面达产2500万吨/年。
就在同一个星期内,在新德里召开的印度钢铁部会议协商委员会议上,印度国家钢铁部官员表示,一旦国内的需求能够满足,印度将只允许过剩铁矿石的出口。发言人称,此项问题已经关系到印度钢铁行业的增长。
不仅国际钢铁巨头纷纷投资铁矿山,逐步兼具矿企身份,而且巴西、印度等铁矿大国也纷纷出台限制铁矿石出口的措施,并计划大力发展本国的钢铁产业,使本国矿业巨头兼具备钢企身份。
全球钢铁业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矿”与“钢”深度联合,建立“矿钢一体化”产业模式,打造集铁矿石资源勘探、开发、运输、造块、钢铁冶金、钢材延伸加工为一体的“矿钢企业”。
二、铁矿石大国有了“戒心”
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2006年8月,印度钢铁联盟主席致信给总理辛格指出,如果鼓励铁矿石出口,封杀钢铁出口,会使印度的竞争力转移给中国、韩国和日本,将使印度回到从前的殖民地经济,完全变成资源供应国和制成品进口国。
今年年初,澳大利亚矿业企业EWLPP公司开始研究投资570亿澳元建立钢铁厂,计划规模达到4400万吨,包括3000公里的铁路和12座高炉,尝试邀请全球主要钢铁厂参与。
4月,继征收铁矿石出口税之后,印度钢铁业代表又提出将每年铁矿石出口量限制在9000万吨以内的要求,并建议政府逐步减少出口量,以保存国内钢铁生产的原材料。据统计,今年1-5月份印度钢铁产量达到1740万吨,增长16.67%。
5月,巴西总统卢拉在出席全国钢铁工业会议时表示,巴西不能坐视中国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不能眼睁睁看着淡水河谷公司(巴西矿业企业,世界第一大铁矿石出口商)将铁矿石装满货船”,应该加大投资新建钢铁厂,对外出口更多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
6月,巴西钢铁联合会主席路易斯文森特在圣保罗表示,未来3年内巴西将对钢铁业投入289亿美元的资金,争取在3到5年内将把钢铁产量从目前的每年3090万吨提高到6600万吨。他认为,巴西只有快速提高钢铁的产量,才能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据他预测,今年巴西钢铁产量将有望达到3700万吨,增长19.7%。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在铁矿石生产大国,已经出现了深深的忧患意识。一旦这种忧患意识逐步变成国家政策,中国钢企必然面临更加强烈的铁矿石危机。今年的“印度征税风波”就是先例。
可以设想,10年或20年或30年或50年之后,巴西、澳大利亚、印度等高品位铁矿石生产国变成了钢铁产业大国,其铁矿石不再出口,或微量出口。那么,依赖国际高品位铁矿石的中国钢铁企业届时将是何种处境?世界铁矿石供应体系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世界钢铁业又将出现什么样的格局?
三、钢铁大国的“资源竞赛”
一些钢铁产业大国,正在加紧自己的资源储备步伐。
日本钢铁企业早就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股了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乃至印度的铁矿,韩国钢铁企业也雄心勃勃进军国际铁矿石资源。
在澳大利亚24个主要铁矿中,8家有日本公司作为重要股东,其余16家铁矿也都有日资参股。日本新日铁、三井、住友控制罗布河公司43%的股份;三井财团在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及加拿大等国拥有铁矿石资源4087万吨/年;JFE与必和必拓的铁矿合资公司西澳皮尔巴拉地区扬迪矿开发W-4矿床,按其协议,每年将向JFE发运矿石1600万吨,期限长达11年。
韩国钢铁企业也在雄心勃勃进军国际铁矿石资源,今年在海外资源开发投资达31美元,比前几年有明显的提高。2003-2005年韩国企业的国外资源开发投资为6.7亿美元、7.8亿美元和9.2亿美元。投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亚和东南亚,如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印尼和越南等。
四、矿业巨头抢占中国焦炭
众所周知,澳大利亚力拓集团是世界三大铁矿石巨头之一,也是中国铁矿石进口主要供应商之一。但是,今年5月,力拓集团北京代表处相关负责人突然宣布,一项被称为HLSMELT的熔融还原炼铁技术,经过该集团20余年投入10亿美元的研发,目前已进入试验生产阶段。据称,一旦这项技术被证明是可靠和成熟的,将是“对人类炼铁技术的一次革命性突破”。业内专家认为,作为一家传统的矿山企业,力拓集团在此时突然抛出这一技术,“除了抓住中国政府渴望节能减排的迫切心情以外,更重要的是给自己在中国市场上留一条后路。”
无独有偶,淡水河谷与中国兖矿集团、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合资建立的山东兖矿国际焦化有限公司,在2006年上半年投入运营。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焦化企业,年产200万吨优质焦炭和20万吨甲醇。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投资2660万美元,并拥有该公司25%的股份以及产品在巴西国内的独家经销权。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钢铁最重要的两大原料无非是铁矿石和焦炭。因此,铁矿石巨头最终的图谋就是通过上游原料的控制和钢铁新技术的探索,增强对钢铁产业链交易的话语权,打造一个新的利益分配格局。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淡水河谷、力拓等铁矿石巨头很有可能由“铁矿石谈判对手”转变成为“全方位原料供应者”,再变成“产业链布局竞争对手”。而对于中国钢铁而言,这将是走向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强劲阻力。
五、意在“围堵中国”?
全球范围内的“矿钢一体化”热潮,与我国钢铁产业的迅速壮大不无关系。
今年6月份,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在与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会晤后表示,受中国钢铁业巨额投资及产能过剩冲击,欧洲正面临价格严重失真及市场不稳定局面,并表示,欧盟可能会考虑采取必要措施。
7月30日,就在中国商务部外贸司司长王受文等正启程参加中美第三次钢铁业对话(Steel Dialogue)之前,美国几家钢铁产业组织率先发难,指责中国钢铁生产商近年来的大规模扩张和出口增加,源于政府提供了超过3930亿元的巨额补贴。
一、全球“围堵”中国钢铁业?
新一轮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将于年底荡起硝烟。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已经确定,2008年依然由宝钢集团代表中国钢铁业进行谈判。
当“钢铁第一大国”在为“矿钢博弈”而积极备战的时候,国际上却显现“矿钢融合”的迹象。
7月19日,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阿赛洛米塔尔公司(Arcelor Mittal,2006年由印度米塔尔集团购并法国、西班牙、卢森堡三国合资的阿塞洛集团后成立)公开表示,将在塞内加尔耗资约17亿欧元,拟开发法莱梅地区铁矿,储量估计高达7.5亿吨,计划2011年投产,全面达产2500万吨/年。
就在同一个星期内,在新德里召开的印度钢铁部会议协商委员会议上,印度国家钢铁部官员表示,一旦国内的需求能够满足,印度将只允许过剩铁矿石的出口。发言人称,此项问题已经关系到印度钢铁行业的增长。
不仅国际钢铁巨头纷纷投资铁矿山,逐步兼具矿企身份,而且巴西、印度等铁矿大国也纷纷出台限制铁矿石出口的措施,并计划大力发展本国的钢铁产业,使本国矿业巨头兼具备钢企身份。
全球钢铁业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矿”与“钢”深度联合,建立“矿钢一体化”产业模式,打造集铁矿石资源勘探、开发、运输、造块、钢铁冶金、钢材延伸加工为一体的“矿钢企业”。
二、铁矿石大国有了“戒心”
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2006年8月,印度钢铁联盟主席致信给总理辛格指出,如果鼓励铁矿石出口,封杀钢铁出口,会使印度的竞争力转移给中国、韩国和日本,将使印度回到从前的殖民地经济,完全变成资源供应国和制成品进口国。
今年年初,澳大利亚矿业企业EWLPP公司开始研究投资570亿澳元建立钢铁厂,计划规模达到4400万吨,包括3000公里的铁路和12座高炉,尝试邀请全球主要钢铁厂参与。
4月,继征收铁矿石出口税之后,印度钢铁业代表又提出将每年铁矿石出口量限制在9000万吨以内的要求,并建议政府逐步减少出口量,以保存国内钢铁生产的原材料。据统计,今年1-5月份印度钢铁产量达到1740万吨,增长16.67%。
5月,巴西总统卢拉在出席全国钢铁工业会议时表示,巴西不能坐视中国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不能眼睁睁看着淡水河谷公司(巴西矿业企业,世界第一大铁矿石出口商)将铁矿石装满货船”,应该加大投资新建钢铁厂,对外出口更多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
6月,巴西钢铁联合会主席路易斯文森特在圣保罗表示,未来3年内巴西将对钢铁业投入289亿美元的资金,争取在3到5年内将把钢铁产量从目前的每年3090万吨提高到6600万吨。他认为,巴西只有快速提高钢铁的产量,才能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据他预测,今年巴西钢铁产量将有望达到3700万吨,增长19.7%。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在铁矿石生产大国,已经出现了深深的忧患意识。一旦这种忧患意识逐步变成国家政策,中国钢企必然面临更加强烈的铁矿石危机。今年的“印度征税风波”就是先例。
可以设想,10年或20年或30年或50年之后,巴西、澳大利亚、印度等高品位铁矿石生产国变成了钢铁产业大国,其铁矿石不再出口,或微量出口。那么,依赖国际高品位铁矿石的中国钢铁企业届时将是何种处境?世界铁矿石供应体系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世界钢铁业又将出现什么样的格局?
三、钢铁大国的“资源竞赛”
一些钢铁产业大国,正在加紧自己的资源储备步伐。
日本钢铁企业早就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股了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乃至印度的铁矿,韩国钢铁企业也雄心勃勃进军国际铁矿石资源。
在澳大利亚24个主要铁矿中,8家有日本公司作为重要股东,其余16家铁矿也都有日资参股。日本新日铁、三井、住友控制罗布河公司43%的股份;三井财团在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及加拿大等国拥有铁矿石资源4087万吨/年;JFE与必和必拓的铁矿合资公司西澳皮尔巴拉地区扬迪矿开发W-4矿床,按其协议,每年将向JFE发运矿石1600万吨,期限长达11年。
韩国钢铁企业也在雄心勃勃进军国际铁矿石资源,今年在海外资源开发投资达31美元,比前几年有明显的提高。2003-2005年韩国企业的国外资源开发投资为6.7亿美元、7.8亿美元和9.2亿美元。投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亚和东南亚,如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印尼和越南等。
四、矿业巨头抢占中国焦炭
众所周知,澳大利亚力拓集团是世界三大铁矿石巨头之一,也是中国铁矿石进口主要供应商之一。但是,今年5月,力拓集团北京代表处相关负责人突然宣布,一项被称为HLSMELT的熔融还原炼铁技术,经过该集团20余年投入10亿美元的研发,目前已进入试验生产阶段。据称,一旦这项技术被证明是可靠和成熟的,将是“对人类炼铁技术的一次革命性突破”。业内专家认为,作为一家传统的矿山企业,力拓集团在此时突然抛出这一技术,“除了抓住中国政府渴望节能减排的迫切心情以外,更重要的是给自己在中国市场上留一条后路。”
无独有偶,淡水河谷与中国兖矿集团、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合资建立的山东兖矿国际焦化有限公司,在2006年上半年投入运营。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焦化企业,年产200万吨优质焦炭和20万吨甲醇。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投资2660万美元,并拥有该公司25%的股份以及产品在巴西国内的独家经销权。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钢铁最重要的两大原料无非是铁矿石和焦炭。因此,铁矿石巨头最终的图谋就是通过上游原料的控制和钢铁新技术的探索,增强对钢铁产业链交易的话语权,打造一个新的利益分配格局。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淡水河谷、力拓等铁矿石巨头很有可能由“铁矿石谈判对手”转变成为“全方位原料供应者”,再变成“产业链布局竞争对手”。而对于中国钢铁而言,这将是走向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强劲阻力。
五、意在“围堵中国”?
全球范围内的“矿钢一体化”热潮,与我国钢铁产业的迅速壮大不无关系。
今年6月份,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在与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会晤后表示,受中国钢铁业巨额投资及产能过剩冲击,欧洲正面临价格严重失真及市场不稳定局面,并表示,欧盟可能会考虑采取必要措施。
7月30日,就在中国商务部外贸司司长王受文等正启程参加中美第三次钢铁业对话(Steel Dialogue)之前,美国几家钢铁产业组织率先发难,指责中国钢铁生产商近年来的大规模扩张和出口增加,源于政府提供了超过3930亿元的巨额补贴。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