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创新的4大经典性错误
详细内容

管理创新的4大经典性错误

时间:2012-10-31     人气:781     来源:中国总裁培训网     作者:
概述:在谈到管理创新之前,先看看成熟于市的传统管理,它一般分为X、Y、Z三大理论。不同的企业选择不同的管理理论来指导,并一直流行至今。......

    在谈到管理创新之前,先看看成熟于市的传统管理,它一般分为X、Y、Z三大理论。不同的企业选择不同的管理理论来指导,并一直流行至今。其中,民营企业喜欢X理论,主张制度约束,着力于人力的创造;国有企业喜欢Y理论,主张无过则功,着力于人心的笼络;而外资企业喜欢Z理论,主张个性张扬,着力于人性的尊重。如今又流行一种新理论:S-L理论,它克服了传统XYZ理论各自的片面性,主张价值的创造,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援与服务。

    研究表明,创新型企业,即能够不断应用创新来显示自己产品及服务新品位的企业,在市场中的各项表现(如市场占有率、利润率、增长率等)均优于竞争对手。创新是未来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建立创新型企业是未来发展的必然。

    罗萨贝思·莫斯·坎特(Rosabeth Moss Kanter)是哈佛商学院Ernest L.Arbuckle工商管理学的首席教授,她在《哈佛商业评论》2006年11月号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创新中的经典陷阱》的着名文章。罗萨贝思·莫斯·坎特对全球4次大规模的创新浪潮,进行了长达25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企业在创新上最有容易犯的错误有四,即被称之为4大经典性错误:战略错误、流程错误、结构错误和技能错误。

    1、战略错误:目标太高,视野太窄溢价和高额利润诱使公司高管们纷纷追求一鸣惊人的创新,忽视了小的颠覆性的创新。

    2、流程错误:控制过严公司在流程上往往存在对创新控制过严的问题。我认为华为目前正在犯这个错误,被所谓的IPD限制死了,还不如海尔的宽松有趣。

    3、结构错误:创新业务和成熟业务两个实体之间的结构联系过松。

    4、技能错误:领导力太弱,沟通太差在创新过程中,对人的因素估值过低,投入太少。

    在分析和描述了公司常犯的4大经典错误后,罗萨贝思·莫斯·坎特提出了取得创新成功的4种制胜之道:扩大新创意的搜寻范围,把过于严厉的控制和僵化的组织结构变得灵活和松散一些,加强创新者和主流业务之间的联系,培养创新者的沟通和合作技能。遵循这4种方法,能够让公司避免落入创新的经典陷阱。

    罗萨贝思·莫斯·坎特教授的研究结论大多针对的是技术创新,然而,对企业的管理创新来说,也莫不如是。不搞好企业的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竞争的软实力就是一句空话。这是因为,企业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管理创新是提供企业各项创新活动软环境的根本保障。

    从企业创新实践中不难看出,设立扁平式组织结构及流线型业务流程,持续地开展技术审计与高标准定位,不断地平衡职能制、小组制和矩阵制,以及网络式组织的优劣,选择适宜的组织构架,都可以提高企业其他创新活动的规范和效率。因此,管理创新是企业各项创新活动的根本保证。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什么是“道”,什么是“术”

        简言之,“道”就是基本原理,“术”就是操作方法。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重视道,西方文化的特点是重视术。(这是一般说的,当然也不那么绝对。)“天人合一”这个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中国早就提出来了。‘有无相生”这个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相互作用的原理,中国也早就提出来了。但现代企业管理的整套方法,还主要是西方提出来的。我们现在要把中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其中很重要的思维方法就是“以道御术”。

        所谓“以道御术”就是基本原理和具体操作的统一,不变的规律和万变的应用的统一,内在和外在的统一,根干和枝叶的统一。

        “以道御术”包括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悟道。对学习者来说,也是重点环节,就是从万变的术中悟出不变的道。这就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眼花缭乱的大干世界中抓住最重要的东西。

        第二个环节,御术。懂得了道就可以更好地驾御术。即使是学习别人的术,也知道它的实质和根本,才能消化吸收。毛泽东同志说,感觉到了的东西,不见得能够理解它,理解了的东西就能够更深刻地感觉它。

        第三个环节,创新。把握了道就更有利于创新,创造别人没有的术。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但创新的基础在于对道的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我们可以悟哪些道?

        就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道举例做一些分析。

        易经说的道:变易、不易、简易

        《易经》这部伟大的著作,可以说是异常博大精深,对于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似乎成为最神秘而永远理解不透的东西。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学它不是为了用来占占卜算卦,而是为了把握其中的基本道理。这中间,把握这三个“易”—“变易”、“不易”、“简易”,可能是把握易经之道的一个重要角度。

        所谓变易,就是事物永远在不停地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企业面对的市场是这样,企业自身也是这样。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与其说是经济管理的书,不如说是通俗哲学书。

        所谓不易,就是变中有不变。市场的基本规律是不变的。企业的基本追求和基本理念应该是不变的。企业成功的诀窍在于“目的是不变的,手段是多变的”。企业失败的原因往往是“目的是多变的,手段是不变的”。

        所谓简易,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简便易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是最重要的方法。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如果改革开放一开始就让人们从理论体系

        高度把改革开放说清楚,这是不可能的。

        企业管理要有效地实施,办法也要比较简约。过分复杂的办法,写成文字的制度就是几百万字,肯定是难以执行的。我们的头脑里有了这三易之道,看问题处理问题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思维方法。

        老子说的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

    [NextPage]

        从直观的现象看起来,天下万物都是有生于有。有种子,才能生出庄稼,有小猪崽才能育肥猪,有机器才能造产品,有钱才能办企业等等。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有生于无。初看起来,有生于无是荒谬的,“无中生有”等于造谣,等于胡说八道。其实,现在世界上存在的东西,有许多是世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人类社会上的诸多事物更是如此。大的说,社会主义原来是没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原来是没有的,现在都有了。小到你的企业,原来是没有的,现在也有了。许多都是从无到有的东西。有生于无,是一个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律。“有生于无”的道就是发展的道,创新的道。我们知道现存的许多东西都是从无到有创新创造出来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继续创新,继续按照从无到有的规律办事呢?

        “有无相生”,即有生于无,无生于有,有无之间互相循环、相互转化。

        这更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最需要理解的道。企业的有形资产是企业的躯体,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灵魂。没有健全的躯体,灵魂要受到很大制约,但没有高尚的灵魂,即使有健全的躯体也不会做什么好事,最后健全的躯体也会垮下来。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无形资产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不认识“有无相生”之道,不认识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是目前中国企业经营者最大的弱点。反过来说,成功的企业大都是领悟了“有无相生”之道的企业。海尔自觉实施名牌战略,就是悟出了有无相生的原理。

        重视从无到有的创新,重视无形资产的作用,重视有无之间的循环。

        ——这是我们对老子这句话的悟道。

        老子说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说的这句话可以说是辩证法的全部内容。

        首先是“一生二”。世界万物都是对立统一体,矛盾双方对立斗争和统一转化决定着事物的发展。

        接着是“二生三”。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用“·分为二”这个正确的理论有时会把事情做错呢?以致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谈话时还要出来纠正说‘不要老是抽象地争论姓资姓’。为什么老是争论‘姓资姓’呢?就是因为按照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社会上的事物不是姓资就是姓社。所以一定要分清这个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呢?从哲学上说,就是缺少了“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即没有认识到老说的“二生三,三生万物”之道。不是“二生万物”,而是“三生万物”。

        “一分为二”是研究事物基本性质的基本思维方式。“二分为三”是研究事物存在状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

        思维方式。一切存在都是“三”的存在。上中下,左中右,大中小,过去、现在、未来,正电、负电、不带电,固态、液态、气态,我、你、他,敌、我、友都是“三”。

        世界万物是极其复杂的,但既然三生万物,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三”把“万”概括分析清楚,把复杂变得简单。用三生万物的思维来研究我们的企业,也是充满了三,可以把一切归纳为三,于是容易发现要害和抓住关键。

        老子说的道:“无为而治。”

     [NextPage]

        老子“无为而冶”的思想可以说贯穿其道德经全篇。

        在第三章讲:“为无为,则无不治。”其中心的意思是说“使民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就是使老百姓没有欲望,使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以这样的态度去治理,就可以治理好。

        在第三十七章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基本规律并不说话,似乎并不作为,实际上没有一件事情可以违背这个规律。

        在第五十七章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一段讲的是文化理念这种无形东西的重要。企业管理中我们应该特别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用企业文化去管理,才是高层次的管理。

        第二段讲的是道的重要性和特点。道是无形的,平常是并不直接说话的,但它是无处不在的,违背了是不行的。

        第三段讲的是领导表率作用的重要。能够做到无为而治,必须是领导以身作则。

        “无为而治”这个“道”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可以延伸。现代企业都讲“做大做强”。但做大了往往会发生“大企业病”,内部关系复杂松散,外部反应迟缓低效。之所以提倡把“垂直管理”改变为“扁平管理”,其中要义就是发挥“无为而治”的作用——企业内部运转不需要都到最高领导层去决策,而是主要靠各个部门自己解决。从最高层看,这就是无为而治。我还说过,大企业的治理结构和机制应该学习“94串子”这种昆虫。“钱串子”有很多节,每节上有四条腿。如果把它切开,如果每一段有一个完整的节的话,它这个单独的节不仅能够活下来,还能够逐渐生长成一个完整的多节的“钱串子”。

        这就告诉我们,大企业的每一个组成单元都需要有单独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样,大企业就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儒家说的道:“以和为本。”

        儒家学说很丰富,其经典著作就是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主要是《四书》一《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经过两千多年的演绎,中间又加入了许多儒家学者的增添和阐述,其内容要义归纳为“仁、义、礼、智、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那么这些字的核心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一

        个“和”字。现代儒家提倡‘和合学”,我认为是有道理的。所谓“仁义礼智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都是处理各类人际关系以达到和谐的手段。

        中央最近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实质也是以和为核心的。其中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最近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更是以和为核心的。

        搞市场经济,讲求市场竞争,是不是“以和为本”呢?实际上,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和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了。人和自然的和,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来了,有所谓“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市场竞争同时更重视合作的观念提出来了,有所谓“资源整合”、‘企业竞合”的问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所谓优势对接的问题。

        济南钢铁集团的企业文化就是“和顺文化”——以和求顺,它的企业管理就是“和顺管理”,讲求人和、物和、利和、心和。

        儒家说的道:“和而不同。”

     [NextPage]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其直接意思是,君子和别人和谐相处,不见得完全同意人家的观点。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和别人的观点不同,君子也要能够和别人和谐相处。

        我现在把这句话加以引申,单独取出这四个字:“和而不同。”它的意思就要广泛得多,成为构建各种和谐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它的含义是:需要承认不同,允许不同,并协调不同,才能建立和谐关系。

        承认不同,就是承认任何事物、任何社会、任何单位、任何企业都是客观存在着不同。没有单独存在的共性,一切共性都存在于个性之中。我们不能离开一个一个具体的人去找“人”。

        允许不同,我们不应该总是想办法消灭不同,应该允许甚至鼓励不同个性按照自己的特点去发展。都“一样”不仅不能和谐,反而是不和谐的原因。都想当总理,国家会是内战不断;都想当总经理,企业会是一盘散沙。

        企业都是同一竞争,大家都付出惨重的代价协协调不同,就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使各种和各个不同能够“各就各位,各行其道,各尽其职,各得其所”。也就是说,不是取消不同,而是协调不同,才是构建和谐的基本方法。

        交响乐就是协调不同而生成的和谐。都是同一种乐器,不可能和谐。各种乐器各干各的,彼此不协调,也没有和谐。

        济南钢铁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是:“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合于“和而不同”的理念。

        儒家说的道:“内圣外王。”

        儒家认为,首先要“内圣”,自己成为“人”,才能在外面称王称霸。

        所以儒家列出的顺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而外,由己而他,逐步扩展。我们请啥佛大学新儒家代表人物杜维明先生在岳麓书院讲了一天课,他划了好多层次,我理解基本也是按照以上的思路展开的。

        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倒过来归纳:企业决胜在市场,市场决胜在管理,管理决胜在经营者,经营者决胜在老总,老总决胜在素养。

        老总自身的素养是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遇到问题,不仅要在下面找原因,还要在自身找原因,这样的老总才是不断进步的老总。

        海尔在运用这个理念的时候,把顺序颠倒了一下,改为“外王内圣”。他们认为,企业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两条,一条是定位,一条是差异化。首先是定位,如果定位不准的话,做了多事,可能是南辕北辙,做了许多成功的失败事。他们认为,所谓“外王”就是做世界名牌,所谓内圣就是提高自己的素质,以支持实现外王的目标。只有树立了外王的目标,才能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和标准。

        传统文化的道:法、德、礼、术

        我国先秦诸子百家主要有四大家‘懦”、‘墨”、‘道”、‘怯”。儒家强调德礼,法家提倡法制,道家崇尚自然,墨家讲求方法。

        这四大家争论不休,后来到了汉朝又独尊儒术。

    [NextPage]仿佛儒家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代表。其实这是不全面的。我们今天研究传统文化,起码这四大家,都应该加以重视,采取兼收并蓄的方法。实际上,治理现代社会,治理现代企业,这四个方面一个都不能缺少。

        “理”是社会运行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基本的原理我们可以称为“道”。而“法”、“德”、“礼”、“术”则是在“道”的基础上或指导下运行和管理社会的四种基本手段或方式。

        “法”是我们中国最薄弱的方面。法是强制性规则,不管什么人都要守法。法是“他律”,你不遵守法律,别人会用法来管你。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都是官本位的社会,所以总是以人代法,以言代法,即使有一些法律,也往往是法律面前不能人人平等。

        “德”一直是我国最强调的。德是道德,德是“自律”——自己约束自己。法虽然重要,但不可能把法制定得面面俱到、处处俱到、粗细俱到,所以还得用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对一个人来讲,德的约束是无处不在的。但由于多种原因,德也会失灵,有所谓“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现象。所以没有法的规范,道德的作用就会打很大折扣。

        “礼”是儒家最强调的。孔子有所谓“克己复礼为仁”的说法。但他的礼更多的是对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说的,所以又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说法。礼节、礼仪、礼貌。在封建社会,实际上是用礼仪来区分等级的。就一般社会来讲,礼作为一种行为的规范也是需要的。没有一定的礼仪,内涵表达不出来。

        “术”在中国一直是被贬低的。中国的许多理念很好,也有一些世界级的重大发明,但因为轻视应用技术,所以真正能够推动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越来越落后。倒是一些阴谋诡计的所谓权术、骗术非常发达。我们做好企业其实也必须用好这四种手段,并且让它们加以配套。

        制度是企业的法。文化理念是企业的德。礼仪习惯是企业的礼。经营策略和操作方法技巧是企业的术。

        我们在研究企业文化的时候,应该全面借鉴和吸收这四个方面的传统文化营养。比如“礼”的建设许多企业都是弱项。

        孙子说的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平常说“商场就是战场”。商场其实不等于战场,但战场的一些原理也还是可以借鉴的。

        商场确实要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办法,主要是争夺消费者。争夺消费者的办法主要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不是天天搞对手。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下联是“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当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办法是“攻心”。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办法是获得消费者的心。

        “上兵伐谋”,打仗最上策是善于利用谋略。“其次伐交”,第二位的是靠交际,靠交往,靠关系。“其次伐兵”,第三位是直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其下攻城”,第四才是关注一城一池的得失。这说明了企业战略管理和策略运用的重要性。

        孔子的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他提倡不仅要学,还要习。学是由不知到知。习是反复领会,并付之于实践。孔子非常热爱学习。他把学习不当成任务,更不是当成苦差事,而是当成一种乐趣。

    阅读全文
  •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