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载机行业发展八大趋势
时间:2007-07-17 人气:1429 来源:中国机械网|http://www.jx.cn/ 作者:
概述: 我国装载机行业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在摸爬滚打中走出了一条自主发展之路,并逐渐壮大,牢牢控制了国内90%以上的市场份额。同时国产装载机产品以其出色的性价比优势,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展露头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我国装载机行业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在摸爬滚打中走出了一条自主发展之路,并逐渐壮大,牢牢控制了国内90%以上的市场份额。同时国产装载机产品以其出色的性价比优势,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展露头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与工程机械其他机种相比,轮式装载机的桥、箱、泵、阀及缸等零部件产品配套相对成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配套体系。2007年装载机行业发展趋势是什么,整个行业又将如何应对市场的新趋势?
2007年行业增速仍可能出现一定回落,但是回落幅度比较有限,2007年装载机行业保持10%左右快速增长的可能性非常大。
销量与效益仍是装载机行业的主旋律。2000年以后的装载机市场高速增长带来的一个负面结果就是行业平均利润率持续下滑,这与波及全行业的价格战有很大关系。目前,装载机已经是典型的微利产品,企业一方面要释放不断增长的产能、提高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又要化解市场需求增长速度下降带来的阻力,获得确保企业发展后劲的利润。销量主要追求的是市场规模,把价格作为最主要的竞争手段。而效益营销追求的是一种持续的发展,追求的是利润。销量和效益之间并不是一个对立的矛盾,任何一家企业要想长久发展,要想成为一家百年企业,在短期内要追求销量,长期要追求效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结合。
市场份额向大品牌集中。国内装载机整机生产企业数量过多,除少数企业具备规模效益外,绝大多数企业年产量均在千台以下,有些只有年产200台至300台的能力,行业竞争混乱。2007年装载机龙头企业将整机三包期纷纷延长至一年,相比“降价”和“降低销售条件”来讲,“服务升级”对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要求更高,2007年装载机行业通过这种市场手段可以最终建立良性竞争秩序。以资源重组为主要方向的企业整合不可避免,现有近百家小型生产企业将面临被兼并、转产或倒闭的危险,其中包括产能低于2000台以下的企业,企业的生存将受到很大挑战。2007年将进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真正决战时期,市场份额仍会向大品牌集中。
价格竞争更加激烈。初步估算,2007年国内装载机总生产能力已超过20万台,市场需求约为12万台,预计约有近50%的能力闲置,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鉴于柳工、厦工、龙工、临工、徐工等主流厂家目前产能都已超过2万台,这部分产能将在2007年集中爆发释放,柳工和龙工都将2007年销量定为2.5万台左右,因此2007年主流产品市场平均价格很可能不是走高,而是走低。 营销渠道进一步整合,代理商面临生死抉择。2006年柳工、厦工、龙工都在推动同一个区域内经营范围有重叠的代理商进行整合,成立一个品牌专营的区域独家代理公司。制造商和代理商之间以资产作为纽带的整合也频频上演。只有制造商对于渠道控制的意愿和对市场信息反馈速度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相应的债权和市场管理工作也才能做得更好。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厂家和经销商获利能力进一步降低,经销商的融资能力、市场把控能力、销售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都面临更高的要求,2007年将会有大批小规模代理商面临着生死抉择,要么放弃装载机转入其他行业,要么组建联合公司成立实力大的联合体,要么参股上游制造商组建区域股份公司,这是目前装载机代理商所面临的三条生存途径。
服务水平将成为决胜市场的关键因素。2007年装载机三包期延长至一年,各大品牌相继提高服务承诺引爆服务大战,将会彻底改变行业从整机销售中获利的习惯性思维,如何通过高质量的服务树立市场品牌形象并通过服务和配件获取利润,将成为大品牌淘汰小品牌的杀手锏。
营销网点的密度和能力将成为竞争核心。2007年彻底掀开争夺三四级市场的实质性大战,三四级市场成为各大品牌争夺江山的主力战场。客户争夺已从地级市延伸至县、乡等资源市场,价格不再是杀手锏,终端营销网点的服务和配件能力将成为把握用户的关键因素。
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经营转变。随着近年来降价销售、分期付款、延长三包等营销策略的频频出台,各装载机企业虽然获得了销量但却降低了利润空间,同时背负了资产风险。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经营的转变必定是各个品牌2007年的营销战略的主要内容,那就是加强市场运作,加强营销管理,提升整体市场运作质量,逐步实现从单一的价格战到综合的价值战的痛苦转型。
国际化形势更加严峻。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装载机产品出口企业有15家到20家,但出口规模都很小,只有少数企业有连续出口的记录。尽管如此,近年来我国装载机出口还是呈上升趋势,2001年至2006年出口量同比增长率依次为90.2%、16.0%、18.7%、56.4%、220%、74%。2007年预计出口同比增幅在60%左右,其潜力不可小视。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国内装载机出口产品规格也以中小吨位为主,5吨级及5吨以下装载机具有性价比优势,但6吨级及8吨级以上的机型国内尚且依赖进口,不论是出口台数还是出口金额与国内市场相比都微不足道。可以说,国产装载机尚在国际市场的门槛之外,没能够真正进入国际流通领域。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地位的提高,必然来自外界的各种变数将变得更加不可预测,2007年国际化形势将更加严峻,这也提醒许多企业不要指望出口成为救命稻草。
2007年行业增速仍可能出现一定回落,但是回落幅度比较有限,2007年装载机行业保持10%左右快速增长的可能性非常大。
销量与效益仍是装载机行业的主旋律。2000年以后的装载机市场高速增长带来的一个负面结果就是行业平均利润率持续下滑,这与波及全行业的价格战有很大关系。目前,装载机已经是典型的微利产品,企业一方面要释放不断增长的产能、提高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又要化解市场需求增长速度下降带来的阻力,获得确保企业发展后劲的利润。销量主要追求的是市场规模,把价格作为最主要的竞争手段。而效益营销追求的是一种持续的发展,追求的是利润。销量和效益之间并不是一个对立的矛盾,任何一家企业要想长久发展,要想成为一家百年企业,在短期内要追求销量,长期要追求效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结合。
市场份额向大品牌集中。国内装载机整机生产企业数量过多,除少数企业具备规模效益外,绝大多数企业年产量均在千台以下,有些只有年产200台至300台的能力,行业竞争混乱。2007年装载机龙头企业将整机三包期纷纷延长至一年,相比“降价”和“降低销售条件”来讲,“服务升级”对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要求更高,2007年装载机行业通过这种市场手段可以最终建立良性竞争秩序。以资源重组为主要方向的企业整合不可避免,现有近百家小型生产企业将面临被兼并、转产或倒闭的危险,其中包括产能低于2000台以下的企业,企业的生存将受到很大挑战。2007年将进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真正决战时期,市场份额仍会向大品牌集中。
价格竞争更加激烈。初步估算,2007年国内装载机总生产能力已超过20万台,市场需求约为12万台,预计约有近50%的能力闲置,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鉴于柳工、厦工、龙工、临工、徐工等主流厂家目前产能都已超过2万台,这部分产能将在2007年集中爆发释放,柳工和龙工都将2007年销量定为2.5万台左右,因此2007年主流产品市场平均价格很可能不是走高,而是走低。 营销渠道进一步整合,代理商面临生死抉择。2006年柳工、厦工、龙工都在推动同一个区域内经营范围有重叠的代理商进行整合,成立一个品牌专营的区域独家代理公司。制造商和代理商之间以资产作为纽带的整合也频频上演。只有制造商对于渠道控制的意愿和对市场信息反馈速度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相应的债权和市场管理工作也才能做得更好。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厂家和经销商获利能力进一步降低,经销商的融资能力、市场把控能力、销售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都面临更高的要求,2007年将会有大批小规模代理商面临着生死抉择,要么放弃装载机转入其他行业,要么组建联合公司成立实力大的联合体,要么参股上游制造商组建区域股份公司,这是目前装载机代理商所面临的三条生存途径。
服务水平将成为决胜市场的关键因素。2007年装载机三包期延长至一年,各大品牌相继提高服务承诺引爆服务大战,将会彻底改变行业从整机销售中获利的习惯性思维,如何通过高质量的服务树立市场品牌形象并通过服务和配件获取利润,将成为大品牌淘汰小品牌的杀手锏。
营销网点的密度和能力将成为竞争核心。2007年彻底掀开争夺三四级市场的实质性大战,三四级市场成为各大品牌争夺江山的主力战场。客户争夺已从地级市延伸至县、乡等资源市场,价格不再是杀手锏,终端营销网点的服务和配件能力将成为把握用户的关键因素。
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经营转变。随着近年来降价销售、分期付款、延长三包等营销策略的频频出台,各装载机企业虽然获得了销量但却降低了利润空间,同时背负了资产风险。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经营的转变必定是各个品牌2007年的营销战略的主要内容,那就是加强市场运作,加强营销管理,提升整体市场运作质量,逐步实现从单一的价格战到综合的价值战的痛苦转型。
国际化形势更加严峻。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装载机产品出口企业有15家到20家,但出口规模都很小,只有少数企业有连续出口的记录。尽管如此,近年来我国装载机出口还是呈上升趋势,2001年至2006年出口量同比增长率依次为90.2%、16.0%、18.7%、56.4%、220%、74%。2007年预计出口同比增幅在60%左右,其潜力不可小视。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国内装载机出口产品规格也以中小吨位为主,5吨级及5吨以下装载机具有性价比优势,但6吨级及8吨级以上的机型国内尚且依赖进口,不论是出口台数还是出口金额与国内市场相比都微不足道。可以说,国产装载机尚在国际市场的门槛之外,没能够真正进入国际流通领域。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地位的提高,必然来自外界的各种变数将变得更加不可预测,2007年国际化形势将更加严峻,这也提醒许多企业不要指望出口成为救命稻草。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7月14日,辽宁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陈政高考察沈阳市部分地源热泵技术应用项目,先后对浑南热力公司伍享供热站“混合式水源热泵”项目、沈阳国惠供热公司“再生水源热泵热源”项目、中国医大二院滑翔分院新建水源热泵项目和沈阳荣富饭店应用水源热泵技术改造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听取了全市推广地源热泵技术的总体情况汇报。
陈政高指出,要把推广地源热泵技术作为沈阳实施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坚定信心,坚持创新,推进地源热泵工程不断向前发展。
沈阳市确定了今年新增地源热泵技术应用面积1500万平方米的工作目标,截止到6月30日,全市已新增应用地源热泵技术的建筑面积901.5万平方米,加上原有的应用面积,目前全市累计应用的建筑面积已达1213.8万平方米,到年底将达到1800万平方米。据测算,按照沈阳地区一个采暖期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消耗35公斤实物煤计算,此举将使沈阳市每个采暖期节约实物煤约63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0.806万吨,减少烟尘排放约0.504万吨。
沈阳市大规模推广应用“再生水源热泵技术”,并自主研发了“混合式水源热泵技术”。“再生水源热泵技术”是采用地源热泵技术对城市中水的余热进行换热和供暖,现已建成的“沈阳国惠再生水源热泵热源项目”,每天可利用中水40万吨。“混合式水源热泵技术”已取得国家专利,该项技术是在现有的燃煤锅炉房或集中供热换热站中增加地源热泵机组,从而把燃煤供热与地源热泵供热结合起来,目前,这项技术正在全市10家大型燃煤供热企业重点推广。
陈政高充分肯定了全市地源热泵工程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他说,从去年9月份开始,在短短九个月的时间里,这项工程进展非常快,发展非常健康,取得了初步成效。从现在起到今年年底,沈阳应用地源热泵技术供暖的建筑面积将达到1800万平方米,占沈阳去年全部供暖面积的12%,这在全国是遥遥领先的,可节约实物煤约63万吨,这将大大改善沈阳的环境,有力地促进沈阳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通过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推广,我们看到了这项技术的美好前景,不仅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而且在推广过程中进行了很多发明创造。各区的工作积极性都很高,都在积极推进这项工程,对此我们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陈政高指出,实施节能减排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也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一项重大任务。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事关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的工作。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具体措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过硬的措施,就不可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我们抓地源热泵技术的推广应用,就是促进节能减排的一个非常重要措施。沈阳的污染主要来自于煤的使用,在沈阳每年大约消耗的1000万吨煤中,有500万吨煤用于供暖,通过推广地源热泵技术来减少煤的使用数量,就是抓住了沈阳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矛盾。 全市到年底应用地源热泵技术面积将达到1800万平方米,此举将使沈阳每个采暖期节约实物煤约63万吨,减排二氧化硫约0.806万吨。
陈政高指出,要把推广地源热泵技术作为沈阳实施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坚定信心,坚持创新,推进地源热泵工程不断向前发展。
沈阳市确定了今年新增地源热泵技术应用面积1500万平方米的工作目标,截止到6月30日,全市已新增应用地源热泵技术的建筑面积901.5万平方米,加上原有的应用面积,目前全市累计应用的建筑面积已达1213.8万平方米,到年底将达到1800万平方米。据测算,按照沈阳地区一个采暖期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消耗35公斤实物煤计算,此举将使沈阳市每个采暖期节约实物煤约63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0.806万吨,减少烟尘排放约0.504万吨。
沈阳市大规模推广应用“再生水源热泵技术”,并自主研发了“混合式水源热泵技术”。“再生水源热泵技术”是采用地源热泵技术对城市中水的余热进行换热和供暖,现已建成的“沈阳国惠再生水源热泵热源项目”,每天可利用中水40万吨。“混合式水源热泵技术”已取得国家专利,该项技术是在现有的燃煤锅炉房或集中供热换热站中增加地源热泵机组,从而把燃煤供热与地源热泵供热结合起来,目前,这项技术正在全市10家大型燃煤供热企业重点推广。
陈政高充分肯定了全市地源热泵工程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他说,从去年9月份开始,在短短九个月的时间里,这项工程进展非常快,发展非常健康,取得了初步成效。从现在起到今年年底,沈阳应用地源热泵技术供暖的建筑面积将达到1800万平方米,占沈阳去年全部供暖面积的12%,这在全国是遥遥领先的,可节约实物煤约63万吨,这将大大改善沈阳的环境,有力地促进沈阳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通过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推广,我们看到了这项技术的美好前景,不仅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而且在推广过程中进行了很多发明创造。各区的工作积极性都很高,都在积极推进这项工程,对此我们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陈政高指出,实施节能减排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也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一项重大任务。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事关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的工作。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具体措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过硬的措施,就不可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我们抓地源热泵技术的推广应用,就是促进节能减排的一个非常重要措施。沈阳的污染主要来自于煤的使用,在沈阳每年大约消耗的1000万吨煤中,有500万吨煤用于供暖,通过推广地源热泵技术来减少煤的使用数量,就是抓住了沈阳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矛盾。 全市到年底应用地源热泵技术面积将达到1800万平方米,此举将使沈阳每个采暖期节约实物煤约63万吨,减排二氧化硫约0.806万吨。
阅读全文
连续两月销量突破万台,这一利好消息给中国挖掘机行业内人士以极大的鼓舞。要知道,2001年国内挖掘机全年的销量也只有12397台。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分会统计数据,2007年1~5月,参加协会挖掘机销售统计的国内主要20家挖掘机制造公司共销售挖掘机33820台。6年时间,中国挖掘机市场步入了发展的高峰期。
单月销量过万
销量过万台的月份分别发生在3月和4月,销量分别为11167台和10293台。其中3月份的销量较同期增长了41%,而且是国内挖掘机行业首次实现单月销量破万台。用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分会秘书长陈正立的话来说,意义非同寻常。
其中15~30吨通用型挖掘机仍是市场的主流机型,较2006年同期增长约16%,但绝对市场份额却从去年的60%左右下降至50%左右。
引人注目的中小级别的6~15吨挖掘机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100%,该级别机型的市场份额也从去年同期的15.6%增至22.3%,其中15吨以下国有品牌市场份额约为25%。
在4月份里,15~30吨机型市场份额超过五成,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小挖、中挖的销售趋势平稳;整机质量在30吨以上的机型4月份占到10%的份额。
但到了5月份,挖掘机的整体销量较4月份明显下降,总计销售6408台,但与2006年同期相比增长仍超过38%。这预示着挖掘机市场进入了今年的市场调整阶段。
从级别上的分布来看,30吨以上的挖掘机市场份额由4月份的10.5%增至12.7%;而15吨以下的中、小型挖掘机的市场份额由上月的34.8%降至本月的31%。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上半年小挖市场依旧保持了蓬勃发展的势头。据统计,目前国内小挖制造企业已发展到五六十余家,而且出现了许多年产销量超千台的企业。如烟台斗山、北京现代京城等企业,与之前比较的话,不能不说这是行业的大发展。
有专家预计,5年之后中国挖掘机的年均需求量将达到10万台。虽然目前小型挖掘机仅占中国全部挖掘机销售量比例的千分之二,而5年后这个数字预计将达到千分之四,产销量达到近4万台。这样中国小型挖掘机产业将同其他消费品产业一样,用10年的时间走完欧美等发达国家30年的市场之路。
同时,由于众多企业的介入,竞争的加剧,不少企业通过国际化采购提高整机性能和可靠性,通过自主研制开发的产品,降低制造成本,以满足国内用户的需求。
对于配套件制约了国内挖掘机行业发展的说法,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程机械配套件分会秘书长马传伟说,为液压挖掘机配套之事不是国人做不了,而是过去没有做。从2006年开始,行业已经探索解决挖掘机液压件配套的办法,计划用3~5年重点解决10吨以下小型挖掘机液压件配套,在此基础上,再用3~5年解决大型挖掘机液压件配套。
他认为,届时中国小型挖掘机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可以完善和成熟,为国产小挖规模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小”能否入“大”?
然而小挖的快速发展并不能消除大中挖长期被国外品牌占据的遗憾,尤其大中挖在挖掘机行业里属于销量最大,也最能体现挖掘机水平的产品。如何在这块产品市场有所作为一直是挖掘机行业人士的期盼。
此外近几年来,挖掘机市场发展的很快,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已成为仅次于装载机的第二大子行业,而且由于挖掘机的销售利润可观,几乎是装载机的2~3倍,所以在靠单一产品很难取得竞争优势的市场情况下,企业纷纷介入挖掘机市场。或许国产小挖的迅速发展起到了启示作用,不少企业开始以小挖为突破口,向大中挖发起了冲击。柳工、三一等企业陆续成立了挖掘机公司,进行独立运作。而徐挖、厦工、陕西黄工等企业也纷纷延长了产品线。
但这其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小挖的成功经验能否套用在大中挖上。记者曾问过一挖掘机制造企业技术人员这样的问题,他说这两者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小挖主要用在市政和公路维修等小型工程,有着良好的工作环境,而大中挖的工作环境要恶劣很多。从基础件和配套件来讲,大中挖要求更加苛刻,比如发动机,国内小挖可以使用国产或者合资品牌的发动机,而大中挖制造企业往往会选择原装的发动机配套。这些差别,就引发了对供应商选择的要求不同。此外液压件和电控系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近3年来,国内小挖的快速增长跟国外品牌对这一块市场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但国内挖掘机企业要想凭借小挖来带动大中挖的发展,挑战国外品牌牢牢掌控的地位很难,因为国外挖掘机品牌大多已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且其产品主要集中在中高端市场,因为这一块利润比较丰厚。
基于这些考虑,业内专家建议国内小挖制造企业先夯实小挖产销的基础,不能盲目求大,拿刚刚从小挖市场赚取的利润投向大中挖市场。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分会统计数据,2007年1~5月,参加协会挖掘机销售统计的国内主要20家挖掘机制造公司共销售挖掘机33820台。6年时间,中国挖掘机市场步入了发展的高峰期。
单月销量过万
销量过万台的月份分别发生在3月和4月,销量分别为11167台和10293台。其中3月份的销量较同期增长了41%,而且是国内挖掘机行业首次实现单月销量破万台。用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分会秘书长陈正立的话来说,意义非同寻常。
其中15~30吨通用型挖掘机仍是市场的主流机型,较2006年同期增长约16%,但绝对市场份额却从去年的60%左右下降至50%左右。
引人注目的中小级别的6~15吨挖掘机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100%,该级别机型的市场份额也从去年同期的15.6%增至22.3%,其中15吨以下国有品牌市场份额约为25%。
在4月份里,15~30吨机型市场份额超过五成,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小挖、中挖的销售趋势平稳;整机质量在30吨以上的机型4月份占到10%的份额。
但到了5月份,挖掘机的整体销量较4月份明显下降,总计销售6408台,但与2006年同期相比增长仍超过38%。这预示着挖掘机市场进入了今年的市场调整阶段。
从级别上的分布来看,30吨以上的挖掘机市场份额由4月份的10.5%增至12.7%;而15吨以下的中、小型挖掘机的市场份额由上月的34.8%降至本月的31%。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上半年小挖市场依旧保持了蓬勃发展的势头。据统计,目前国内小挖制造企业已发展到五六十余家,而且出现了许多年产销量超千台的企业。如烟台斗山、北京现代京城等企业,与之前比较的话,不能不说这是行业的大发展。
有专家预计,5年之后中国挖掘机的年均需求量将达到10万台。虽然目前小型挖掘机仅占中国全部挖掘机销售量比例的千分之二,而5年后这个数字预计将达到千分之四,产销量达到近4万台。这样中国小型挖掘机产业将同其他消费品产业一样,用10年的时间走完欧美等发达国家30年的市场之路。
同时,由于众多企业的介入,竞争的加剧,不少企业通过国际化采购提高整机性能和可靠性,通过自主研制开发的产品,降低制造成本,以满足国内用户的需求。
对于配套件制约了国内挖掘机行业发展的说法,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程机械配套件分会秘书长马传伟说,为液压挖掘机配套之事不是国人做不了,而是过去没有做。从2006年开始,行业已经探索解决挖掘机液压件配套的办法,计划用3~5年重点解决10吨以下小型挖掘机液压件配套,在此基础上,再用3~5年解决大型挖掘机液压件配套。
他认为,届时中国小型挖掘机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可以完善和成熟,为国产小挖规模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小”能否入“大”?
然而小挖的快速发展并不能消除大中挖长期被国外品牌占据的遗憾,尤其大中挖在挖掘机行业里属于销量最大,也最能体现挖掘机水平的产品。如何在这块产品市场有所作为一直是挖掘机行业人士的期盼。
此外近几年来,挖掘机市场发展的很快,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已成为仅次于装载机的第二大子行业,而且由于挖掘机的销售利润可观,几乎是装载机的2~3倍,所以在靠单一产品很难取得竞争优势的市场情况下,企业纷纷介入挖掘机市场。或许国产小挖的迅速发展起到了启示作用,不少企业开始以小挖为突破口,向大中挖发起了冲击。柳工、三一等企业陆续成立了挖掘机公司,进行独立运作。而徐挖、厦工、陕西黄工等企业也纷纷延长了产品线。
但这其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小挖的成功经验能否套用在大中挖上。记者曾问过一挖掘机制造企业技术人员这样的问题,他说这两者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小挖主要用在市政和公路维修等小型工程,有着良好的工作环境,而大中挖的工作环境要恶劣很多。从基础件和配套件来讲,大中挖要求更加苛刻,比如发动机,国内小挖可以使用国产或者合资品牌的发动机,而大中挖制造企业往往会选择原装的发动机配套。这些差别,就引发了对供应商选择的要求不同。此外液压件和电控系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近3年来,国内小挖的快速增长跟国外品牌对这一块市场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但国内挖掘机企业要想凭借小挖来带动大中挖的发展,挑战国外品牌牢牢掌控的地位很难,因为国外挖掘机品牌大多已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且其产品主要集中在中高端市场,因为这一块利润比较丰厚。
基于这些考虑,业内专家建议国内小挖制造企业先夯实小挖产销的基础,不能盲目求大,拿刚刚从小挖市场赚取的利润投向大中挖市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