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今天你对话了吗?

时间:2011-07-28     人气:547     来源:商业评论网     作者:
概述:最近,《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一篇有关中学课堂使用推特之类工具的报道,让我颇感惊恐。这个项目的出发点很好:他们希望数字工具能够让孩子们更加畅所欲言。......
  最近,《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一篇有关中学课堂使用推特之类工具的报道,让我颇感惊恐。这个项目的出发点很好:他们希望数字工具能够让孩子们更加畅所欲言。结果呢?现在孩子们整天都盯着屏幕,根本不去和其他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互动。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个好主意。 

  过去十年来,大学生的平均同理心水平骤降。对于其中的原因,有一个假设是: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花费很多时间来解读社交线索(social cue)了。我们现在总是盯着屏幕,通过短信、电子邮件或社交媒体来进行“对话”。 

  由于我们不再那么关注面部表情和声调的细微变化,也就不会在长期记忆中存储社交网络(大脑中的社交网络)在解读复杂社交场景时所需的数十亿个模式。颇具讽刺的是,在社交媒体世界中,我们反而不再那么注重社交了。 

  每周我几乎都会经过一家大型组织的办公区。从窗外看,里面的情形可能每次都不一样,但有一点始终不变:迷宫般的一个个小隔间都异常安静。我们都走向数字化了。坐在过道两侧的同事不是当面,而是通过网络电话讨论中午去哪儿吃饭。初看起来,这种方式应该有好处。我们都太忙了,所以需要争分夺秒来提高工作效率。但弊端是,就在我们可能最需要对话的时候,我们却丧失了对话的艺术。 

  随着团队的兴起,今天的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社交性。良好的协作对成功至关重要,然而,要想协同完成工作,人们就需要小心应对复杂的社交暗流。可现在,冲突就只停留在一封糟糕的电子邮件上了。由于与其他人“实时”交流的时间减少了,我们的“社交电路”可能也就无法发展到高效完成工作所需的程度。 

  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交技巧,一旦工作压力袭来,我们很可能会选择独自来完成工作,或者更糟。在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Deepwater Horizon)钻井平台上,随着最终引发爆炸的各种问题不断累积,团队内部的冲突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了。面对压力,他们不是相互协作,而是激烈争论,从而阻碍了可能解决方案的形成。 

  如今,我们的工作不仅更具社交性,而且也变得更加无形和概念化。无形想法带来的问题是,我们很难在头脑中长时间地保留它们。如果我们将想法大声说出来,而不是闷在自己脑子里,大脑中用于处理想法的“电路”就会更丰富。这样,当我们能与其他人实时交谈时,我们更容易深入思考一些微妙的想法,并能从更多角度来进行思考,从而建立新的联系或实现创新。在各种力量将我们推向其他方向的时候,我们恰恰需要更多、更有效的对话。 

  企业要想提升工作效能,就应该致力于提高实时对话的数量和质量。第一步是客观评估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我的研究表明,旨在帮助解决问题的工作对话中,平均而言,只有不到10%达到了预期目的。此外,对于如何更好地进行对话,我们也需要一些新的认识。在这方面,神经学会很有帮助,有关同理心、说服及沟通的研究,不仅为常识性做法(但人们没有善加利用)提供了证据,也提供了突破性的想法。 

  在知识经济中,数字信息能快速且自由地传播。当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数字信息时,创造价值的就不一定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认识。在这个全新的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对话,正在成为一种消亡的艺术,而现在,该是复兴这种艺术的时候了。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在工作或生活当中,我们不断地在学习各种事物或技能,而随着对同一件事物运作得更熟练、了解得更透彻、应用得更广泛,一个人的能力也跟着逐步提升。如果仔细分析一个人在某一领域的学习成长过程,则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反映出来的能力高低,大致可以分为五个等级,我分别称之为:不会、会、熟、精、通。 

      当我们接触到一件新的事物时,因为没有人是天生就会的,所以必定是从“不会”的阶段开始。透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基本的方法与步骤,于是学“会”了这件事。“会”的标准其实不高,只要一件事情做得出来就算是“会”,但可能要花太多时间而没有效率,且做出来的质量也可能只有六十分低空飞过,勉强及格。很多事物我们经常只学到这个阶段,如果这是生活中休闲娱乐方面的技能,自然也足够了;但如果是工作上的能力,由于企业竞争讲求的是优劣高下之分,并非及格就好,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比别人差一分就居于劣势。因此,能力光是停留在“会”的阶段,显然不足以在职场竞争中留存下来。 

      学会了一件事物之后,透过反复不断的操作练习,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进步到可以把这件事做得很有效率、做得很好,则能够称之为“熟”。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能力上达到“熟”的等级,代表着他能够在效率与质量这两方面,同时达到一定标准的要求,对事物的运作与执行滚瓜烂“熟”。一个人的能力到达这个等级时,大抵能在既有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得中规中矩,还算称职。 

      许多人在某一方面的能力达到“熟”的程度之后,很容易会陷入一个盲点,即认为自己对这件事情已经熟透了,难道这还不够吗?然而,“熟”充其量也只是在依样画葫芦,只不过画得又快又好罢了,但对于事物的了解却不见得透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旦稍有变化,很可能就无从下手。一个人的能力若一直停留于此,往往成为所谓的“万年科员”,数十年如一日地做着同样层级的事;也很可能因为客观环境改变,既有的能力不再有用,而必须从头学习一项新的能力。 

      “熟”的往上一个等级是“精”,在职场上,唯有达到这个等级的能力,才有资格在一家公司当中,担任基层主管到中级主管的职位。要提升到“精”有一个先决条件,即要对于所从事的工作能够有“深度”的了解。而一个人唯有具备“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且习惯性地运用“系统性的思考”与“结构性的分析”才有可能对于事物产生彻底而深度的了解。经由对事物深度的了解,便能够主动、独立地改善事物,具有这样的能力才可称之为“精”。因此,一个人要从“熟”提升到 “精”,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不仅要知道如何做,还要进一步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藉以掌握每一个运作背后的道理与根源所在,如此才有可能找出当中不够完善之处,加以改善;遇到变化的时候,也能够知道如何因应。 

      从“精”到“通”,则是一个较为漫长、难度较高的过程。就工作上而言,一个人能力要提升到“通”的等级,必须在同一个领域中,经历过两种类型以上的事物,在“精”于不同类型的事物之后,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之间的差异,加以去异求同,而在面对此一行业内的其它新事物时,便能够驾轻就熟地因应。一个人的能力提升至此,可称之为“通”,也就是融会贯“通”的意思。 

      举例来说,在“信息通路”这个领域中存在各种不同类型的通路,例如,一般门市、大型卖场、VAR、SI…等等,而且同一类型通路在不同地区的经营诀窍也会有差异。一个人若从北部“门市通路”的经营开始学习,达到“精”的程度之后,进一步学习中、南部“门市通路”的经营,并且也提升到“精”,则我们可以说此人对于国内信息“门市通路”的经营已经“通”了,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如果继续学习大型卖场或VAR、SI等通路型态的经营,则有可能进一步成为国内 “信息通路”的专家。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后对于任何一种没接触过的信息通路,便能够结构性、系统性地去了解,掌握其特质,以及与其它通路的异同之处,如此就能成功地经营此一新的通路。 

      当然,学习的脚步并非就此停止。如果在成为国内的信息通路专家之后,还能到海外的信息通路开疆拓土,或是跨足学习国内通讯通路的经营,则有机会成为国际的信息通路专家,或是国内的3C通路专家。经过越多种通路的历练,比较更多类型之间的异同,则在通路这个领域之中,就更能融会贯通。 

      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对于一件事物从“不会”到“会”,再到“熟”,进而提升到“精”、“通”,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即使已经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也还有更大、更多的领域等着去学习,没有尽头。而每一次等级的提升,都有更多不同的条件必须具备,而非随着时间的进展就能自然地升级;而且,越往高的等级,其升级所需的学习过程也越为漫长。因此,一个人的能力可以提升到哪一个等级?是否会在中途便停止了?端视此人是否清楚认知到此一能力提升的过程与所需条件,以及是否有足够的动力与耐心去学习。
    阅读全文
  • 下一条:半山源泉别墅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