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效管理心理与奖惩之道
详细内容

有效管理心理与奖惩之道

时间:2010-06-19     人气:933     来源: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心理学实验:奖惩心理学     作者:
概述:奖惩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从心理学上来看,只要是能够激发员工负面心理感受的管理行为都是惩罚;反过来,只要是能够引起员工正面感受的管理行为都是奖励。......
奖惩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从心理学上来看,只要是能够激发员工负面心理感受的管理行为都是惩罚;反过来,只要是能够引起员工正面感受的管理行为都是奖励。本书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全面解读如何有效管理并创造出最佳的工作业绩。

成功的“权威性谎言”

1968年,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和他的助手贾可布森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年级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未来发展测验”。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奇迹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中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班上的佼佼者。他们的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

这时,老师们都纷纷上前请教心理学家如何才能具有这种慧眼识得千里马的技能。这时罗森塔尔教授缓缓道出了真相:他们进行的是一次关于期望的心理实验,而之前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

这个实验之所以具有这样神奇的效果,就在于“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优秀的学生。

在罗森塔尔实验中,“权威性的谎言”起着关键作用。通过暗示,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充满坚定的信心,并从眼神、笑貌、音调中流露出喜爱和热情。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理所当然取得了飞速的进步。这个结果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现代管理中,人才可以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因此人才是企业的生命。企业不仅要重视人才,同时更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任何“人才”都不是先天固有的,领导者的责任就是将普通人开发、培养成有用之才。

有“经营之神”美誉的松下幸之助就不愧为一个善用权威性谎言的高手。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经常给下属,包括新招的员工打电话,这就是所说的“电话管理术”。每次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只是问一下员工的近况如何。接到电话的下属当听到总裁对自己说“很好,希望你好好加油”的话语时,感到总裁对自己非常信任和看重,顿时精神为之一振。所以,在松下工作的员工,大多勤奋工作,并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高手。

中国有句古训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是对传统用人观最好的阐释。用人要以信任为基础,从不怀疑自己忠心的下属。领导对下属投入更多的信任和期望,领导与下属就会产生“信任共鸣”,下属在被信任和被欣赏中将会竭尽全力地为公司工作,创造出最佳的工作业绩。

因此,管理者通过帮助员工在工作中更多地相信和依靠自己的能力,并采用正面鼓励和期望的方式使员工产生自然而然的动力,必然能有效地提高员工的业绩。

糖果实验与授权之道

心理学家布莱姆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一群11岁的孩子集合在一起,告诉他们有一些糖果送给他们,他们可以在两种糖果中任选其一。

他与孩子们说完这话就离开了。但是,他的助手并没有按他所说的那样做,只是任意地下发糖果,而拒绝让孩子们自己挑选。这一过程结束后,布莱姆再次现身。他通过和孩子们谈话了解到,原本孩子们说自己是喜欢某种糖果的,但是被强行塞给另一种糖果之后,他们的看法改变了,认为这种糖果不好看或者不好吃了。后来,他又将糖果改成玩具,对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再重复这一实验,得到的结果完全相同。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强制性行为,可能会引发对方行为和态度上的改变。这体现在管理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你越是让员工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他可能越不按照你的意图去做。当你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放任时,他反而会按照你的意思去做。所以,作为管理者,我们对员工不能逼得过紧,适当的放权反而有利于员工的成长和其积极性的提高。

一个管理者如果不懂得授权,后果将是极其严重的,而不懂得知人善用胡乱放权却又是十分危险的。正如一个管理专家所说:“能用他人的智慧去完成自己工作的人是伟大的。”

戴尔电脑公司的创始人迈克尔·戴尔认为,任何一家公司若想成功,关键在于高层人员是否能分享权利,高层人员必须着眼于整个组织的发展而非个人的权利扩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戴尔创立了一种“双主管”制度。

“双主管”制度是一套“归属明确,权责清晰”的管理制度。它不同于按照传统的功能性结构来分工和完全分散型的管理模式。功能性结构往往造成各部门分散运作,责任归属不明;完全分散则又成了共同基金,不再是一家公司了。作为规模大、成长快的戴尔公司,实施的“双主管”制度,既维持了功能的优越性,又做到了责任分明。

这是一套权力制衡的管理系统。如负责财务、人事与法律事项等职务的资深经理,要与负责某地区事务或某产品线的管理人员分担责任。而经理人员必须一起督促他们所共同管理的员工,也要分摊最后的表现结果,即使在技术上那是属于他人的职责。经理人的绩效最终要经过正式的工作表现来评估。戴尔成功的关键在于权限虽然重叠,责任却一定分明,所以完全打破了“一山不容二虎”的传统观念。

这种双主管制在戴尔公司成效极高。权责共享不但能成就共荣的态度,鼓励合作,还能使得全公司都分享不同的观点与创意,从而大大激发了员工工作的热情。双主管制为全公司积聚了巨大的能量与热情,所有能量化为行动,员工和公司都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成长。

事实上,管理者授权是门艺术,就像钓鱼一样,要懂得在适当的时机放线和收线。当交代被授权者工作任务的时候,还应该担当起适时指导和帮助的责任。那么,在放权时,管理者不妨对员工说“现在,你可以放手去干了”,当员工执行工作任务时,不妨说“如果有需要,就来找我吧!”只有这样,授权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疯狂舞蹈的鸽子

许多管理者都有这样一种困惑:为什么别人的下属都是热爱工作、效率奇高的“加班狂”,唯有自己的下属是不听指挥、怠慢工作的“懒惰羊”?

如果你恰好也遭遇了一群“懒惰羊”下属,那么,你十分有必要知道斯金纳(心理学家)的实验。

斯金纳以8只鸽子作为实验对象。在实验进行前的几天里,斯金纳只喂这些鸽子很少的食物,以便在实验时让鸽子们处于饥饿状态。斯金纳将饥饿的鸽子们放入了专门设计的“斯金纳箱”中。这个箱子里装有食物分发器,而且食物分发器被设定为每隔15秒便自动放出食物,也就是说,不管鸽子做了什么,每隔15秒它都将获得一份食物,这是一种对它之前行为的强化。

之后,他让每只鸽子每天都在实验箱里待几分钟,对其行为也不作任何限制,只是观测记录鸽子的行为表现,尤其是两次食物放出期间的行为表现。

结果他发现,一段时间之后,鸽子们在食物发出之前的时间里,出现了一些古怪的舞蹈行为:有的鸽子在箱子中逆时针转圈,有的鸽子反复地将头撞向箱子上方的一个角落,还有的鸽子的头和身体呈现出一种钟摆似的动作,它们头部前伸,并且从右到左大幅度地摇摆。

鸽子们为什么会如此疯狂呢?斯金纳认为,鸽子们的舞蹈行为是由于其舞蹈之后食物的出现而被鸽子保持下来。也就是说,鸽子们认为,是它们之前的这些古怪的舞蹈行为让它们获得了奖赏——食物。因此,为了再次获得食物,它们更加卖力地表演鸽子食物舞。

为了验证这种假设,斯金纳停止了向箱子里投递食物。起初,鸽子们仍旧卖力地表演舞蹈,但慢慢地,鸽子们发现,任凭它们怎样卖力地表演,也没有任何食物出现了。于是,鸽子们相继停止了表演。

由此,斯金纳提出了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重大促进作用的强化理论:他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作出一定的行为。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其有激励作用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相反,如果这种行为的后果是为其带来一些损失或是不利,这种行为就可能减弱或消失。

因此,一个管理者在抱怨自己的员工是“懒惰羊”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些缔造“加班狂”的“强化物”。

薪酬是一种强化,但高薪就一定能留住人才吗?

你只要看看很多高薪企业的员工跳槽率和一些猎头公司的繁忙景象,你就可以很容易找到答案。虽然高薪员工的高跳槽率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企业的薪酬制度不够合理。

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北大方正、美国微软等很多大型企业的案例。他们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在工资和奖金激励之外,实行了一种“配股分红”的激励制度:员工按照其能力和工作成果的贡献大小持有公司的一部分股票,每年按比例领取利润分红。

这种利益均占的激励制度直接将员工的个人收益和企业利润紧紧联系在一起。持有股票的员工深知“水涨船高”的道理,因此,会比以往更加努力地投入工作。而没有获得股票的员工,出于“也要分一杯羹”的心理,也会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当然,靠高薪和加薪来激励员工并不是一个长远之计,因为没有一个企业可以永无休止地为员工加薪,况且当员工的薪水到达一定水平后,物质刺激的作用也会渐渐失效。此时,关注员工内心情感和意愿的精神奖励就会起到填补物质奖励空白的作用。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日前公布的《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对50座城市上班花费时间进行了排名:北京以52分钟居首,其次为广州48分钟,上海47分钟,深圳46分钟。这个报告是由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牵头,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

      关注城市上班族在上班路上花费的时间,不是咱们的首创。去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发布过调查,中国的上班族每天在上班路上花费的时间领先全球,每天平均有42分钟用在上班的路上。分析还认为,中国城市的拥挤是导致上班时间过长的一个原因。

      尽管是别人做在前面,但咱们做的这个调查还是让人颇感欣慰与亲切。

      这个关于上班族每天花在路上时间的调查,不仅说出了咱们的心里话,还可以给城市的决策者以参考,甚至是提出要求。要么改善城市的交通,让城市公共交通更便捷;要么改善城市的规划与结构。不知我们的城市决策者看了这样的调查报告作何感想?从上班花费时间多,可以联想到过于庞大的城市规模和居高不下的房价;而在上下班路上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会让上班族失去许多工作的快乐与激情。

      其实,国外也曾经有过类似的调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调查过两个人认识的概率,斯坦福研究中心调查过人脉对赚钱的重要性,欧洲委员会作过关于爱情仍是促使人们作出背井离乡等重大决定的调查报告。当然,也有一些调查显得比较“另类”:比如杜蕾斯全球性调查报告中,对各国的性伴侣数作了统计、比较,得出的结论与人们想象中的不完全一样,西方国家的性伴侣数并非最多。

      这些调查的切入点总能让人读出温暖与敬佩。因为它们都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关心人的情感状况,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心人的负担,关心人的最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反观我们,尽管也有一些诸如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婚恋情感等方面的调查,但与国外关注“人”本身的调查报告相比,我们欠缺得太多太多。

      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不妨多做一些“上班路上花费时间”之类的调查研究,从“人”的立场出发,从人的需要出发,观察思考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提供客观真实的分析报告,说出公众最想说的话。
    阅读全文
  •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有远见的企业家们已经不满足于在一个狭小的地域争夺生存空间,而是选择在巩固本地市场的同时,不断加大拓展外地市场的力度,很多公司采用"异地派遣"的方式直接将员工派往外地。但由于异地派遣项目的特殊性,直接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加大,项目的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因此,如何保持一个稳定的项目团队,是企业在开展外地业务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人才流失对异地派遣项目的影响

    异地派遣项目对人力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可以说,能否保证人员的稳定将是决定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具体来看,人才流失对项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增加项目成本。除了在招聘、培训等过程中企业必须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外,围绕员工离职与新员工入职所产生的一系列隐性成本同样不容忽视。例如员工离职前基本上是在忙自己私人的事情,新员工刚进入项目组也要适应新的环境,其他成员也要与新同事磨合。因此,整个人员交替过程中的工作绩效将会相当低,甚至直接影响到项目进度。

    技术流失。企业能够在项目竞标中获胜,往往依仗的是比其他公司更加先进的技术,这是企业长期积累的知识财富,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但是员工在跳槽时,会顺便把这些技术带走,更糟糕的是,员工离职后直接流向竞争对手的公司,给企业今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害。

    影响团队士气。人才流失还会对项目组中其他在职员工的情绪和工作态度产生消极影响,极大挫伤团队的整体士气。特别是在项目进展不顺利的时候,人才的流失很有可能造成连锁反应。当大家看到原本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因为跳槽而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或得到了更高的收入时,还有谁会安心留在现在的岗位上呢?

    动摇客户信心。在项目刚启动时,企业领导总是会向客户保证,一定将派公司最好的技术人员来做这个项目,但项目成员接二连三的离职,无疑使这种保证显得苍白无力,进而动摇客户信心。

    异地派遣项目人才流失的原因

    导致人才流失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薪酬、福利待遇、工作环境、企业和个人的发展前景,等等,而在异地派遣项目这样的环境下,又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原因:

    家庭因素的影响。从年龄层次上来看,已经结婚、尤其是又有了子女的员工,参加异地项目就意味着一段时间内将要与家庭分离。对这部分人来说,事业已经不再是他们唯一的追求,家庭的幸福也是他们选择工作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生理与感情两方面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选择离职。与之相对,那些尚未结婚的年轻员工由于没有太多家庭上的顾虑,更容易接受异地派遣的任务。

    工作上的压力。出于项目进度的压力,项目组成员不得不经常加班,而且很多时候还需要直接面对客户的牢骚或抱怨,对士气也是不小的打击。

    缺少员工关怀。一些企业在组织活动或制定人事政策时没有考虑到项目的实际情况,让派遣员工觉得不被公司重视。另外,从节省成本的角度考虑,很多项目的工作、生活环境较差。员工就是企业的内部客户,员工关怀活动就是提升内部客户满意度的过程,只有先服务好内部客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外部客户,从而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团队凝聚力不强。大多数企业往往在硬件上加大投入,却对企业文化这样的软环境建设不够重视,员工缺乏公共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再加上异地派遣项目组是一个临时性的组织,项目成员大多从公司各部门抽调过来,有的甚至是新招聘入职的,团队的凝聚力大打折扣。

    缺乏教育培训的机会。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能否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已成为人们选择职业的重要标准。而异地派遣项目恰恰缺乏教育培训。无论是公司组织的内部培训还是外派培训,项目组成员都很难参加。

    人才流失对策研究

    异地派遣项目中的人才流失问题,其原因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借助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来进行分析。他认为,影响人行为的因素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其中,保健因素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处理得好,可以预防或消除不满,但并不能对员工起激励作用,而激励因素才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会对人产生激励作用。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相吻合的,马斯洛理论中低层次的需要,相当于保健因素,而高层次的需要相似于激励因素。

    尽管目前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人力资源对项目成功的重要性,但针对人才流失的对策,更多的仍然是采取经济层面的奖励,而这种方式带来的副作用也显而易见:奖金多了,成本剧增;奖金少了,又没有激励效果。通过上面引入双因素理论对人才流失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到收入不是导致员工跳槽的唯一理由,如何使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能发挥有效作用,才是解决异地派遣项目人才流失问题的关键。

    关心员工家庭生活。关心员工的家庭生活要从细节做起,例如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员工的带薪假之外,再根据项目进度酌情考虑安排探亲假;将员工在外地工作、生活的情景,用图片、视频的方式与其家人共享;每逢传统节日而员工又必须坚持在外地工作的,由项目经理给员工家属寄明信片以示慰问……毫不夸张的说,能否解决好员工的后顾之忧,是处理异地派遣项目人才流失问题的关键所在。

    员工关怀。异地派遣项目组的员工有较长时间都不会在公司总部,难免会对公司疏远。因此,公司可通过电子刊物的形式,定期将公司最新情况通报给异地项目组,同时将派遣员工的先进事迹刊登在内部刊物上,以此拉近与员工的距离;公司举办各类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到出差人员,例如公司的年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邀请派遣员工或员工代表到总部团聚;关心派遣员工的健康状况及个人安全,定期安排体检,并为员工购买差旅险;由于异地派遣项目大多工期紧、任务重,员工加班是家常便饭的事,因此项目组可以实行弹性工作制,使员工拥有时间安排的选择权。

    提高团队凝聚力。在异地派遣项目这个特殊的团队中,员工相互接触的时间大大增加,项目经理更应注意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提高团队凝聚力、提升员工的忠诚度。例如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安排一次聚餐;组织项目组前往当地的风景名胜旅游;还可以带领大家参加团队拓展训练,既放松了心情,又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当项目组成为一个高凝聚力的团队之后,不但工作效率有所提高,项目组对成员的吸引力也增加了,人才流失的现象自然就能得到缓解。

    为员工创造学习、培训的机会。实际上,很多愿意出差的员工,看重的是自己的工作能力能否得到提升。因此,公司应该满足他们的这种愿望,为员工创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让员工感到不虚此行。例如将公司的培训资料及时发往项目组共享;组织项目组内部培训,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安排时间请项目组中的技术骨干给大家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既提高了项目成员的能力,同时又满足了项目成员的求知欲望。

    不同的组织中员工流失的原因也会不同,对于异地派遣项目应该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在适当的时候将上文提到的一些策略进行合理组合来避免人员的频繁跳槽。但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应注意"留人先留心",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异地派遣项目的人才流失隐患。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