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职场中的“凤姐”吗?
详细内容

你是职场中的“凤姐”吗?

时间:2010-05-14     人气:862     来源:管理世界     作者:
概述:“嫁人要嫁北大清华硕士生……往前推三百年,往后推三百年,六百年没有人能超过我”。......
“嫁人要嫁北大清华硕士生……往前推三百年,往后推三百年,六百年没有人能超过我”。以“雷人语录”高位出镜的“凤姐”可谓红极一时。有人说她来自农村,个头小小长相平平,不越位炒作很难出镜;也有人说她在超市工作,代表着很大一部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因为长期生活在底层,很想咸鱼翻身;还有人说她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经常自我满足的一句话是,“我不爱我谁爱我?”。 

“凤姐”看似是当代“恨嫁女”的代言人,但向阳生涯职业咨询机构在大量的咨询案例中发现,其实,职场中一部分人身上同样也藏着“凤姐”的影子。只是,大多数人并不自知而已。 

职场上的“凤姐”的典型表现包括: 

定位过高:非名企不入,非高职不就 

向阳生涯管理研究中心对大学生客户群体的研究发现,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职业定位偏高,有过半数的人在求职前先对自己的起薪做定位。 

有位学医的研究生说:“从本科到硕士读了整整八年,现在找的工作如果不是大型医院、低于5000元月薪,我是不会考虑的。”而医疗机构的招聘人员则表示,“现在的毕业生没经过实践检验,很多都达不到要求,所以对引进的新人,我们的起薪通常在2500-3000元左右,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察,如果真的是我们需要的人才,再渐渐调整薪资待遇。” 

向阳生涯职业规划师视点: 

部分求职者包括大量的应届毕业生读不懂企业的用心,总期望着能够尽快赚回之前的教育投资。也有的是受家庭及周围朋友的影响,给自己设定求职目标时,非500企业不考虑,不是高职位不面试。 

这种思维模式可以理解,但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却不容小觑。由于过于关注工作环境、薪资水平等外生涯的因素,很多人因此忽略了内生涯的提升。结果,在求职中不断挑剔着工作,企业对他们的普遍评价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无形中失去许多就业机会。 

自负情节:能力不足,偏偏自命不凡 

向阳生涯管理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在个人咨询客户中,60以上的人自我认知方面存在欠缺,其中46大学生客户存在一定程度的自负。 

Rudy在本科毕业前成功到一家培训机构从事课程顾问,但坚持了一个月后业绩仍然是零的她被淘汰了。之后,Rudy得知一个大型工厂在招聘办公室文员,学历要求大专。“我自认为以本科学历去应聘,自然是稳操胜券。” 

在通过了第一轮笔试之后,Rudy更加自信。“第二轮面试,我穿上了职业装,自认为良好的外型可以赢得HR的好感。在做自我介绍时,为了能脱颖而出,我渗了些水分,没想到HR抓住一些细节问题穷追不舍,临时编的谎言漏洞百出。”最后在被问到期望的月薪时,Rudy回答2800元。这时,Rudy从HR的脸上看到了一丝嘲讽的微笑。“最后我落选了,自尊心也受到了重创。” 

向阳生涯职业规划师视点: 

很多求职者对自己缺乏一个清晰的认知。或过于自负、自视甚高,对自己的劣势和困难估计不足,缺乏一个准确的自我定位;或自信心不足,自怨自艾。两种情况都难免会让他们在择业中产生较大的定位偏差,求职受挫。

哗众取宠:信奉旁门左道,不愿脚踏实地 

在每天接待的各类寻求帮助的求职者中,向阳生涯职业规划师们发现,有些职场人不相信脚踏实地,而是信奉通过一些“奇招”、“怪招”、“雷招”博得眼球,不惜哗众取宠。 

比如:现场下跪乞求企业施舍工作的,写千言血书寄给HR的,有扮小丑在招聘现场发简历的,有网上挂着“让利秒杀”自己的,也有拍个袒胸露背的写真集去“色诱”面试官的,包括用各种由头在网络上炒作自己引起社会关注的。 

向阳生涯职业规划师观点: 

虽然确有少数人通过这些“怪招”短期内也获得了机会,但这种自我炒作的做法往往无法换来长远的职业发展。也许有人是出于无奈,但却不值得我们在职场中推广与借鉴。毕竟,在这些做法的背后,多少藏着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心态,而抱着这种态度在职场上注定是走不远的。 

情场中我们不一定会成为“笑柄凤姐”,在职场中却很可能因为职业定位偏差、职业规划缺失而沦为“失败凤姐”。职业规划咨询权威机构向阳生涯提醒职场人,只有认清自己、摆正心态、理性规划、明智选择,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获得长远职业发展。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不要期望绩效管理工作能够一步到位,马上见效,一用就灵,人人喊好。绩效管理的实施是一个漫长的,逐步优化的过程,过于激进的措施或过于快速的节奏都可能形成反效果,使变革活动遭到难以抗拒的阻力而夭折。绩效管理的推进要经过以下几个典型的阶段:

      (1)文化适应阶段

      员工从没有日常工作计划到有工作计划,从上下级不进行工作目标共同设定到能坐到一起设置工作目标,从上下级间没有机会就工作绩效进行反馈和指导到双方能够自然、客观地坐在一起探讨工作完成情况和改善工作的方法,这从管理方法和工作模式上对员工和管理人员都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和艰难的适应过程。

      在这一阶段,首先要让员工和管理人员知道怎样做,习惯于这样做,并从这一过程中感到有收获;至于考核什么指标,指标选的准不准,都已经不是重要的(因为还不需与薪酬挂钩),更无论还要根据结果实际扣钱了,这就是绩效的试运行前期,先执行起来再说。

      同时,考核数据的提供也是关键性的基础,需要相关人员形成建立绩效台帐,随时记录绩效数据的习惯,事情虽然小而简单,但真形成习惯是非常困难的; 但这件简单的小事如果做不好,绩效考核也又就成为了空中楼阁,成了上级拍脑袋的事情。

      这一阶段最关键的是培训。

      (2)习惯固化阶段

      通过前一阶段,员工和管理人员知道怎样做,习惯于这样做了;并且管理人员感受到管理的目标清晰了,工作压力向下传递了,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绩效沟通使上下级理解加深了; 员工也从这一过程中感到工作的自主性提高了,工作目标和标准清楚了,能够从上级得到一些有益的工作指导和资源支持了,自我的职业化程度加强了。

      让大家见到了好处,吃到了甜头,形成了习惯,之后再探讨考核什么指标,指标选的好不好,完成工作的标准是否恰当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专下心来探讨这些较深入细致的问题,从逻辑和效果上(而不是从部门和个人利益上)探讨怎样对工作开展最有利,效果最好(因为这阶段还不需与薪酬挂钩),客观地设定工作目标、成果标准等,合理地分解工作,探讨工作的开展方式方法。这就是绩效的试运行后期,先执行起来再讨论、再完善、再解决出现的各类可能意想不到的问题。

      通过绩效的模拟运行,上级对下级的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特长、短处、思维工作习惯等方面也都具备较清楚的了解了,也就不会有不切实际的预期,也就不会今后头脑发热地乱设目标了;同时下级人员该培训的建议培训,该指导的给予指导,从能力和方法上让下级具备良好的绩效考核基础。

      这一阶段最关键的是部门内部、上下级之间的研讨。

      (3)逐步改善,精益求精

      工作习惯形成了,上下级互相更深入地了解了,相对客观、合理的目标和工作标准拟定出来了,才可能正式地运行绩效体系。这个阶段关键是对直线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过程进行跟踪和辅导,随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做好第一轮的绩效申诉的处理工作,使员工从错误的方式、做法、想法中脱离出来。

      这一阶段最关键的是跟踪和辅导。

      (4)体系自动运行阶段

      掌握了方法,形成了习惯, 见到了成效,尝到了甜头(或苦头),使一件让员工认为是“让我做”的事变成了一件“我想做”的事,一件麻烦事变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绩效管理体系就可以自动运行了,而且各部门还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本部门的独特性进行改良,完善方法。

      这一阶段最关键的是自我完善。

      企业管理咨询业的领导者-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亚太最具影响力的咨询公司
    阅读全文
  • 许多中层主管,总是热衷于学习业务知识,以期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和业务水平,谓之充电。然而,刚刚逾越了80后员工的管理难题,随即85后的问题又接踵而来;年轻下属的问题刚刚有了转机,老员工的问题又暴露了出来……可谓应接不暇。

    管理者积极参与管理培训和系统学习的努力固然可贵,但你很可能忘记了,最轻松的办法,其实是拾取身边的智慧。这些身边的智慧,可能正可以成为你解决问题的捷径。

    很多人都认同“21世纪是靠讲故事来领导的时代”,但还有一种生动的形势却可能被主管们忽视了——谚语。从小到大,我们在不经意间学会了许多谚语,只是不曾将它们与职场中的情境联系起来。而在世界各国同样有很多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谚语,它们字字珠玑,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并且适用于广泛的范围之中。

    哥德曾说:“经验是永久的生活老师”,那么历经千锤百炼的长期经验总结的谚语,一定能为你的领导力大大加分。当你感觉自己的话越来越多,但下属却越来越听不进去时,那就尝试用谚语去领导吧。

    有时候,解决棘手难题,只需一句话;做个智慧主管,其实也只需要几个谚语。

    掉下来,接着爬就是了

    人物:

    李欣然(化名),35岁,江苏人,某跨国公司公关部总监,外企工作经历三年,八年民营企业工作经历,长驻北京。

    信奉谚语:“猴子也有从树上掉下来的时候”(美国)

    作为学外语出身的人,进入跨国公司工作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选择。我也不例外,从民营内资企业转换到了现在的跨国公司,目前在公关部做总监。与朋友聚会和客户打交道时,人们早已把我化作“白骨精”的行列,虽然也得到了不少人羡慕的眼光,但久而久之就毫无感觉了。

    众所周知,在外企是“一个人当两个用,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虽然听起来有点儿粗俗,但这却是非常真实的写照。加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甚至在最忙的时候,工作都是以分钟来计算的,每一分钟都有要做的事情。而我这个岗位,需要与各种各样的媒体、公关公司打交道,可以说是天天都在和“人精们”博弈,我的脑子总是要设法比他们转得更快才行,时时刻刻在琢磨,怎么调动他们的热情和才能,实现我们想要的结果。

    尽管如此,在工作中还是会偶尔发生一些小问题。去年年底,我们要开一个产品推广活动,但恰逢为我们服务的公关公司内部调整,换了一个团队接手该项目。尽管他们之前做了工作的交接和培训,但是由于我们和这个新团队之前没有合作过,默契不足,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效果实在是不太理想。

    这对于我这个老公关人来说,实在是感觉遗憾:怎么大江大浪都过得去,却在小河沟儿翻了船?活动结束后的接连几天,我都郁郁寡欢。

    上司看到我的状态,跑过来冲我挤眼睛:“Susan,别忘了‘猴子也有从树上掉下来的时候’,掉下来上去接着爬就是了。”

    是的,这是我们常常喜欢引用,用来互相安慰和鼓劲儿的一句谚语。一下子,心情豁然开朗,工作中的瑕疵和失误是难免的,既然已经无法改变,就要总结它,然后继续去“爬树”。

    可别让员工怕你

    人物:

    乔智(化名),41岁,籍贯山西,某英国商贸公司市场总监,长期在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工作,现居住上海。

    信奉谚语:“当面怕你的人,背后一定恨你”(英国)

    大学毕业后,我去了英国留学。和许多中国留学生一样,打工成为我课余最重要的生活。那时,我打工的老板是一个四十多岁的英国人。他为人非常绅士,对人很好。一次,我和他聊天,其间我夸奖他:你是一个好老板。他非常开心,很感谢我。他对我说:“我们有一句谚语,‘当面怕你的人,背后一定恨你’,我可不想让你们怕我。”

    回国后,我先后在几家外资企业工作过。对于自己的下属,我一直秉承不能让他们怕我的原则,当然这也不等于就一定要和下属打成一片。深思一下,我不是怕他们会恨我,而是怕我没能给他们好的职业平台,没有让他们在我这儿得到成长,我更害怕因为他们惧怕我,而让我看不到事情的真相。

    有一次,我的一位下属在谈判中,由于一时紧张而报错了价格。在他战战兢兢地找到我时,我并没有狠狠地批评他,而只是说:“你要记住这次教训,好好总结一下。你看我们可以怎样去补救?有什么好建议?我看看是否可行。”他很惊讶地看着我,因为,他本来准备来挨训的,以至于根本没想到去详细准备补救的建议。我让他回到办公室,做好后再来找我,并友善地告诉他:“我会在这儿等着你。”

    结果,一个小时后,他有点激动地拿着方案回到我的办公室,给我讲了他一系列的补救办法。我又给他提供了一些建议,“办完后再来找我。”

    两天后,这名员工又来找我了,如我所料,尽管这次生意并不很成功,但起码补救得还是很令人满意。当天晚上,我请他吃了简单的晚餐,席间我对他说:“我已经为你交了学费,希望你可以总结经验,未来做得更好。”员工对我充满感激,他说:“我的上一个上司是日本人,如果有谁犯错误,一定会是被骂得很惨,甚至还有人挨过耳光。大家十分怕他,背地里也很恨他。后来,大家出了什么问题,都不敢告诉他实情,而都是在找借口,而他也就更难知道事情的真相,气得暴跳如雷……”我心中暗喜,看来自己的领导方式是正确的。

    如今,这名员工已经成了我的得力干将。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