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心理疗法解决组织人才问题
时间:2010-02-22 人气:860 来源:中国营销传播网 作者:
概述: 缘起: 在本文中,我想与你探讨的主题涵盖如下:如何将心灵成长与现实的企业需求融合起来?企业人他们真正所关心是什么?什么样的方式是真正......
缘起:
在本文中,我想与你探讨的主题涵盖如下:如何将心灵成长与现实的企业需求融合起来?企业人他们真正所关心是什么?什么样的方式是真正可以支持到他们成长的?
很遗憾,我并不能在此提供一个总结性的陈辞发言。我和你一样也是在路上的探索者。作为一个探索者,我努力的方向是:探索更多有效的方向与可能性。
——如同在茫茫大海中远航的水手,新大陆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希望总在不远的前方。未必是今天,未必是明天。不过总在辛勤工作后的某个时间,它就会浮现,将我们引入美丽新世界。
背景:
郭是上海服装制造业某中型企业中的一位中层管理者。在他所辖部门中有一位新晋人才将流失。此人才也是他准备发展起来接替自己职位的潜在种子选手。郭已经和对方进行了好几轮的谈判。谈判过程中,双方都对对方有了更深的了解。可惜在最后的解决方案上,由于立场、利益等差异,郭苦于一直无法取得自己想要的成果:挽留人才。
在谈话与交流过程中,我发现郭是一个典型的职业经理人形象:大脑发达、逻辑清晰、思维缜密。整件工作在头脑的层面,他已经从各个可能的方向进行了思考,包括人事重整、组织架构、薪酬体系、职业发展等等。
过程:
“郭,现在我要向你提供一个新的工具。这个工具可能是你之前并不熟悉的。它将向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整个事件。你有兴趣吗?”我征询对方的意见。
(疗效因子之一:获取案主--即当事人--的意愿。积极、主动、正向的意愿往往是能取得最后结果的关键之一。如果当事人意向不强烈、目标不清晰,对个案效果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的话,往往会导致结果的失败。在此,我交代了个案的效果范畴:提供新的角度、工具处理旧问题。其潜在信息是:并不取代过去的方式,而是相辅相承,彼此互补的过程。)
“好的。”郭安静了一下,似乎在再次梳理整个事件。
“现在动用所有你能找到的物品。用一个物品来代表一个人,摆出你部门中的关系。”我给出要求。
郭快速扫瞄了环境,立刻摆出所有自己能找到的物资:钱包、数码相机、学员牌、打火机、香烟、角落里的一朵小花。
“学员牌当然是代表我。这个数码相机就代表A员工,钱包是B员工,小花是我最想挽留的新晋人才C。我是部门主管,ABC三人平级,全对我负责。A是老员工,资历各方面都比较老练,懂技术。B主导业务拓展,我们部门的营收就靠她了。C学历较高,善长包装与品牌策划。再下面是执行层,大概八个员工,实行交叉管理。八名执行层员工在工作管理上对A负责,但是他们的绩效由B考评,可是绩效管理方案的设计由C设计。”
郭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摆出了他的部门组织架构图。一边摆一边陈述各人背景。看得出来,这些对于他都是做熟做惯、如数家珍、成竹于胸的工作。
“郭,这对于你是一个新鲜的尝试。我想请你暂时放下你平时习惯的理性思考。我们只是从人际系方面、能量来考更是量你的部门。同时,在过程中,你不需要讲太多话,只需要跟随自己的感觉,把图象摆出来就可以了。至于物品代表哪(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个人,这个人的职位是什么,你对于对方有什么样的看法、计划,都不需要说出来。直到我向你提问。可以吗?”我给出自己的建议。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分别。平时我们在小圈子里面进行这种尝试时,几乎很少有人从如此理性的角度来摆放物品,而游戏的很多规则也几乎是不言自明的。此处,我对郭的建议中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减少语言描述带来的误差,尽量让案主与自己的情绪感受接触。头脑往往是对的,但对的头脑未必会催生有效的行为与成果。在此我追求的是支持案主达到有效的成要。二、学习从新的角度来展现旧事物。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看到解决方案,但不代表方案不存在。学习从新的角度看待,正是找到出路的方法之一。此处的新方法是通过视觉呈现部门现状。这个过程中,旁观者往往会从物资的选择、摆放的位置、先后顺序、远近等方面看到很多以前被当事人所忽略的信息。通过提问的方式,可能会引起案主的好奇心,从而打开重新解读的可能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解释以案主自我意识到的为准,旁观者不要将自己解读的信息当成事实本身。一旦如此,案主的真实意图就可能被扭曲、误解。)
郭看了我一眼,开始明显地减少自己的话语。一时间,他似乎对新的方式还不是太接受与习惯。我看到了他的努力和不适应。
“郭,这三个人和你的关系亲疏是一样的吗?他们彼此间的亲疏关系也是一样的吗?有没有关系更密切更好一些的呢?”我开始提问。
郭看了我一眼,欲言又止。
“对,你不需要告诉我,你只需要想象一副最接近你们现在关系的图像,并把它摆出来就可以了。”我很高兴看到郭开始在行为层面有所不同。
郭试着把小花拿开些:“就是这个,它现在想离开我们部门。这是很麻烦的。我需要他来接替我的位置。”
“根据我的观察,现在我们摆出来的物品都是非常男性化,非常阳刚的。你离图像远一点来观察。所有的物品,都呈现出非常强烈的男性化特质。而这朵花在整个图像中是非常阴柔的,它与其他物品的风格格格不入。你同意我的说法吗?”
我开始和郭探讨我作为一个局外人所看到的。“现在想象你就是这朵花,你觉得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有能量去领导其他的团队成员往前走吗?”
郭拿起朵,似乎在感受自己内心的感受。然后他很快给自己找到了“理由”:“我并不要求他马上就改变。在过程中,我会帮助他。第一步肯定是我主他辅,第二步是我辅他主,最后他才独立运作。”
(很多男性不习惯去接触自己内心的情绪感受,一旦到了这个部分,他们往往会快速地用提供解决方案的方式来回避掉可能迎面而来的情绪感受。这往往也是两性沟通中的一个显著差异:女性需要情绪方面的同理,男性则倾向于快速提供解决方案并获得心理层面的安全感。)
“郭,如果我是这朵花,我可能会觉得孤独。在这个环境中都是与我不同的个体,我可能会觉得不适合。”
(如果时间充分的话,这个部分可以提供给案主进行角色扮演,让案主自己扮演小花并感受其内在的感受。)
郭深呼吸着点了点头。显然,他并不是不知道这个部分。但这个部分似乎并没有引起他的重视。或者,他主观上更倾向于相信员工是有能力自己去解决这个部分的问题,而没有意识到这个部分可能导致的员工的其他行为。毕竟,对于员的角色来讲,跳槽寻找更适合的空间和苦苦等待前路不明的职业发展,前者的诱惑力并不亚于后者。
我想我找到了切入点:“郭,我有个假设。我假设你最需要的是这个岗位的人才。其实,在自由开放的市场中,你总是有机会找到你想要的这种人才。所以,人才本身并不是问题--不管我们多辛苦才能找到他。问题是在于我们如何营造一种适合这种人才发展的环境。小花与环境是格格不入的,周围都是钢材质的、没有生命的个体。为了生存,它当然会离开。”
郭显然听进去了这番话,频频点头,鼓励我往下讲。
“据我所知,很多企业,他们在做一些创新改变时并不是一步到位的。例如在引进新类型的人才时,也许要引进到第20位才能成功。但不代表前面19位都不行。前行者也许就是牺牲者,他们在默默地改变着组织的文化、氛围,人们的观念,而为后来者营造了能够生存的土壤。还记得傻子吃饼的故事吗?傻子吃饼吃到第6个才饱,他觉得前面5个应该省下来,只吃第6个就好了。”
当讲傻子吃饼的故事时,郭浮现出若有所悟的微笑。
“你不是傻子。所以,你肯定明白对于我们的工作而言,一步到位的可能性是有的,不过心急吃不了热汤丸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对吗?”
我和郭都开怀地笑了。彼此握手,结束了整个过程。
小结:
尽管记录起来很长,但其实真正个案处理的整个过程大概是15分分钟左右。受时间限制,很多部分没来展开来处理。
在现实中,很多的职业经理人被教导着要用头脑来处理事情。他们往往习惯于从纯理性的角度来寻找对的方案。可惜的是,很多对于甲来讲是“对”的方案对于乙来讲就是错的。在企业的实际运营中,我们必须去寻找契合于多方利益的多赢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往往是需要调动我们的“心”来参与、配合的。就像沙因所说:组织也许需要的是员工某方面的技能、特长,可是,来到企业的却是员工整个人。
真正的人才难得,让他们发挥作用的主管、老板却更难得。千里马难求,伯乐更难求。从这个角度来讲,世先有伯乐,而后有有用之千里马。良驹伏枥,志在千里。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谋者,心之动也。
在本文中,我想与你探讨的主题涵盖如下:如何将心灵成长与现实的企业需求融合起来?企业人他们真正所关心是什么?什么样的方式是真正可以支持到他们成长的?
很遗憾,我并不能在此提供一个总结性的陈辞发言。我和你一样也是在路上的探索者。作为一个探索者,我努力的方向是:探索更多有效的方向与可能性。
——如同在茫茫大海中远航的水手,新大陆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希望总在不远的前方。未必是今天,未必是明天。不过总在辛勤工作后的某个时间,它就会浮现,将我们引入美丽新世界。
背景:
郭是上海服装制造业某中型企业中的一位中层管理者。在他所辖部门中有一位新晋人才将流失。此人才也是他准备发展起来接替自己职位的潜在种子选手。郭已经和对方进行了好几轮的谈判。谈判过程中,双方都对对方有了更深的了解。可惜在最后的解决方案上,由于立场、利益等差异,郭苦于一直无法取得自己想要的成果:挽留人才。
在谈话与交流过程中,我发现郭是一个典型的职业经理人形象:大脑发达、逻辑清晰、思维缜密。整件工作在头脑的层面,他已经从各个可能的方向进行了思考,包括人事重整、组织架构、薪酬体系、职业发展等等。
过程:
“郭,现在我要向你提供一个新的工具。这个工具可能是你之前并不熟悉的。它将向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整个事件。你有兴趣吗?”我征询对方的意见。
(疗效因子之一:获取案主--即当事人--的意愿。积极、主动、正向的意愿往往是能取得最后结果的关键之一。如果当事人意向不强烈、目标不清晰,对个案效果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的话,往往会导致结果的失败。在此,我交代了个案的效果范畴:提供新的角度、工具处理旧问题。其潜在信息是:并不取代过去的方式,而是相辅相承,彼此互补的过程。)
“好的。”郭安静了一下,似乎在再次梳理整个事件。
“现在动用所有你能找到的物品。用一个物品来代表一个人,摆出你部门中的关系。”我给出要求。
郭快速扫瞄了环境,立刻摆出所有自己能找到的物资:钱包、数码相机、学员牌、打火机、香烟、角落里的一朵小花。
“学员牌当然是代表我。这个数码相机就代表A员工,钱包是B员工,小花是我最想挽留的新晋人才C。我是部门主管,ABC三人平级,全对我负责。A是老员工,资历各方面都比较老练,懂技术。B主导业务拓展,我们部门的营收就靠她了。C学历较高,善长包装与品牌策划。再下面是执行层,大概八个员工,实行交叉管理。八名执行层员工在工作管理上对A负责,但是他们的绩效由B考评,可是绩效管理方案的设计由C设计。”
郭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摆出了他的部门组织架构图。一边摆一边陈述各人背景。看得出来,这些对于他都是做熟做惯、如数家珍、成竹于胸的工作。
“郭,这对于你是一个新鲜的尝试。我想请你暂时放下你平时习惯的理性思考。我们只是从人际系方面、能量来考更是量你的部门。同时,在过程中,你不需要讲太多话,只需要跟随自己的感觉,把图象摆出来就可以了。至于物品代表哪(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个人,这个人的职位是什么,你对于对方有什么样的看法、计划,都不需要说出来。直到我向你提问。可以吗?”我给出自己的建议。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分别。平时我们在小圈子里面进行这种尝试时,几乎很少有人从如此理性的角度来摆放物品,而游戏的很多规则也几乎是不言自明的。此处,我对郭的建议中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减少语言描述带来的误差,尽量让案主与自己的情绪感受接触。头脑往往是对的,但对的头脑未必会催生有效的行为与成果。在此我追求的是支持案主达到有效的成要。二、学习从新的角度来展现旧事物。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看到解决方案,但不代表方案不存在。学习从新的角度看待,正是找到出路的方法之一。此处的新方法是通过视觉呈现部门现状。这个过程中,旁观者往往会从物资的选择、摆放的位置、先后顺序、远近等方面看到很多以前被当事人所忽略的信息。通过提问的方式,可能会引起案主的好奇心,从而打开重新解读的可能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解释以案主自我意识到的为准,旁观者不要将自己解读的信息当成事实本身。一旦如此,案主的真实意图就可能被扭曲、误解。)
郭看了我一眼,开始明显地减少自己的话语。一时间,他似乎对新的方式还不是太接受与习惯。我看到了他的努力和不适应。
“郭,这三个人和你的关系亲疏是一样的吗?他们彼此间的亲疏关系也是一样的吗?有没有关系更密切更好一些的呢?”我开始提问。
郭看了我一眼,欲言又止。
“对,你不需要告诉我,你只需要想象一副最接近你们现在关系的图像,并把它摆出来就可以了。”我很高兴看到郭开始在行为层面有所不同。
郭试着把小花拿开些:“就是这个,它现在想离开我们部门。这是很麻烦的。我需要他来接替我的位置。”
“根据我的观察,现在我们摆出来的物品都是非常男性化,非常阳刚的。你离图像远一点来观察。所有的物品,都呈现出非常强烈的男性化特质。而这朵花在整个图像中是非常阴柔的,它与其他物品的风格格格不入。你同意我的说法吗?”
我开始和郭探讨我作为一个局外人所看到的。“现在想象你就是这朵花,你觉得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有能量去领导其他的团队成员往前走吗?”
郭拿起朵,似乎在感受自己内心的感受。然后他很快给自己找到了“理由”:“我并不要求他马上就改变。在过程中,我会帮助他。第一步肯定是我主他辅,第二步是我辅他主,最后他才独立运作。”
(很多男性不习惯去接触自己内心的情绪感受,一旦到了这个部分,他们往往会快速地用提供解决方案的方式来回避掉可能迎面而来的情绪感受。这往往也是两性沟通中的一个显著差异:女性需要情绪方面的同理,男性则倾向于快速提供解决方案并获得心理层面的安全感。)
“郭,如果我是这朵花,我可能会觉得孤独。在这个环境中都是与我不同的个体,我可能会觉得不适合。”
(如果时间充分的话,这个部分可以提供给案主进行角色扮演,让案主自己扮演小花并感受其内在的感受。)
郭深呼吸着点了点头。显然,他并不是不知道这个部分。但这个部分似乎并没有引起他的重视。或者,他主观上更倾向于相信员工是有能力自己去解决这个部分的问题,而没有意识到这个部分可能导致的员工的其他行为。毕竟,对于员的角色来讲,跳槽寻找更适合的空间和苦苦等待前路不明的职业发展,前者的诱惑力并不亚于后者。
我想我找到了切入点:“郭,我有个假设。我假设你最需要的是这个岗位的人才。其实,在自由开放的市场中,你总是有机会找到你想要的这种人才。所以,人才本身并不是问题--不管我们多辛苦才能找到他。问题是在于我们如何营造一种适合这种人才发展的环境。小花与环境是格格不入的,周围都是钢材质的、没有生命的个体。为了生存,它当然会离开。”
郭显然听进去了这番话,频频点头,鼓励我往下讲。
“据我所知,很多企业,他们在做一些创新改变时并不是一步到位的。例如在引进新类型的人才时,也许要引进到第20位才能成功。但不代表前面19位都不行。前行者也许就是牺牲者,他们在默默地改变着组织的文化、氛围,人们的观念,而为后来者营造了能够生存的土壤。还记得傻子吃饼的故事吗?傻子吃饼吃到第6个才饱,他觉得前面5个应该省下来,只吃第6个就好了。”
当讲傻子吃饼的故事时,郭浮现出若有所悟的微笑。
“你不是傻子。所以,你肯定明白对于我们的工作而言,一步到位的可能性是有的,不过心急吃不了热汤丸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对吗?”
我和郭都开怀地笑了。彼此握手,结束了整个过程。
小结:
尽管记录起来很长,但其实真正个案处理的整个过程大概是15分分钟左右。受时间限制,很多部分没来展开来处理。
在现实中,很多的职业经理人被教导着要用头脑来处理事情。他们往往习惯于从纯理性的角度来寻找对的方案。可惜的是,很多对于甲来讲是“对”的方案对于乙来讲就是错的。在企业的实际运营中,我们必须去寻找契合于多方利益的多赢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往往是需要调动我们的“心”来参与、配合的。就像沙因所说:组织也许需要的是员工某方面的技能、特长,可是,来到企业的却是员工整个人。
真正的人才难得,让他们发挥作用的主管、老板却更难得。千里马难求,伯乐更难求。从这个角度来讲,世先有伯乐,而后有有用之千里马。良驹伏枥,志在千里。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谋者,心之动也。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众所周知,每一个产品都有生命周期,从产品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而以上的描述也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描述,如何做到在每一个不同的时期采取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手段,我想已经有很多的前辈实践过并做了不少的理论总结,在这里笔者仅就作为集团一员,可能你是后勤的行政管理人员,也可能你是生产一线的员工等,其实某种意义上,你和市场销售一线的人员一样都是集团这些产品的“监护人”做一些的交流分析,以供思考。 首先,初步了解一下:成长期是指新产品试销取得成功以后,转入成批生产和扩大市场销售额的阶段。在这以后,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接受并使用,同时,竞争对手也会纷至沓来,威胁企业的市场地位。而这个时候,企业的营销必须适时调整具体策略来对应。那么做为一个可能是后勤的行政管理人员,也可能是生产一线的员工的产品的监护人都要做什么呢
第一、物价监督执行员
其实就是集团全员要有统一的市场价格保护意识,这种意识具体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就是要了解销售时为了规范最终统一的出货价格、销售价,让经销商明白产品的获得在任何的渠道都是一个出货标准,让消费在终端点看到都是统一的终端销售价格(除了个别时间段的促销价格),因为产品的终端零售价格稳定,通路价格也就稳定,就能给厂家、经销商和零售商三方面带来合理稳定的利润,保证三方面的经营利益。而长期稳定的利润会使经销商全力主推这个产品,终端零售商也会积极进货,并投入更多的资源推广我们的产品。因此在产品的成长期我们一方面就要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中自觉的遵守公司制定的价格体系,另一方面并有意识的在自己的生活或消费圈注意产品的价格,发现价格异常及时通报,承担起集团产品最好的“物价监督执行员”角色。
第二、义务宣传员
在营销中有一种方法叫做“口碑营销”,因为这些正面的口碑宣传,不仅可增强现有消费者对企业和产品的信心和关注度,还可对潜在消费者产生良好的影响,促进销售的提升。在口碑宣传中,每一个人如果把自己正面的评价告诉N个人,而这N个人在把这些再告诉N个人,那么这样的宣传扩散力量是很大的,因此在产品的成长期我们要传播产品的良好口感等观点,放大产品良好口碑的影响力,只要有可能,就不遗余力地当作一种分享向亲戚或朋友传播,尽可能地让口碑“默默的”协助市场一线去刺激消费者去购买集团的产品,当好义务宣传员角色。
第三、就是市场观察员角色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半径,而市场的竞争渗透其实都在每一个人的周围,在自己的生活区域,亲戚朋友的范围或区域、或购物的状态下,我们可以不用象市场一线销售人员那样专业的观察:竞品的促销状况、竞品赠品情况、竞品数量、竞品的市场份额、竞品产品本身优劣的分析、各竞品的行销策略是什么等,但起码我们可以做到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区域,亲戚朋友的范围或区域、或购物的状态下观察集团产品在以上自己可接触范围内的展示情况,摆在哪里,问问店老板卖的好不好,看看其他同类产品又在哪里做什么促销活动、卖多少钱等等可以直接观看到的东西,也锻炼锻炼培养培养自己综合的观察能力。
以上就是集团每一个人能从思想上有意识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去支持集团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思考。
第一、物价监督执行员
其实就是集团全员要有统一的市场价格保护意识,这种意识具体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就是要了解销售时为了规范最终统一的出货价格、销售价,让经销商明白产品的获得在任何的渠道都是一个出货标准,让消费在终端点看到都是统一的终端销售价格(除了个别时间段的促销价格),因为产品的终端零售价格稳定,通路价格也就稳定,就能给厂家、经销商和零售商三方面带来合理稳定的利润,保证三方面的经营利益。而长期稳定的利润会使经销商全力主推这个产品,终端零售商也会积极进货,并投入更多的资源推广我们的产品。因此在产品的成长期我们一方面就要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中自觉的遵守公司制定的价格体系,另一方面并有意识的在自己的生活或消费圈注意产品的价格,发现价格异常及时通报,承担起集团产品最好的“物价监督执行员”角色。
第二、义务宣传员
在营销中有一种方法叫做“口碑营销”,因为这些正面的口碑宣传,不仅可增强现有消费者对企业和产品的信心和关注度,还可对潜在消费者产生良好的影响,促进销售的提升。在口碑宣传中,每一个人如果把自己正面的评价告诉N个人,而这N个人在把这些再告诉N个人,那么这样的宣传扩散力量是很大的,因此在产品的成长期我们要传播产品的良好口感等观点,放大产品良好口碑的影响力,只要有可能,就不遗余力地当作一种分享向亲戚或朋友传播,尽可能地让口碑“默默的”协助市场一线去刺激消费者去购买集团的产品,当好义务宣传员角色。
第三、就是市场观察员角色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半径,而市场的竞争渗透其实都在每一个人的周围,在自己的生活区域,亲戚朋友的范围或区域、或购物的状态下,我们可以不用象市场一线销售人员那样专业的观察:竞品的促销状况、竞品赠品情况、竞品数量、竞品的市场份额、竞品产品本身优劣的分析、各竞品的行销策略是什么等,但起码我们可以做到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区域,亲戚朋友的范围或区域、或购物的状态下观察集团产品在以上自己可接触范围内的展示情况,摆在哪里,问问店老板卖的好不好,看看其他同类产品又在哪里做什么促销活动、卖多少钱等等可以直接观看到的东西,也锻炼锻炼培养培养自己综合的观察能力。
以上就是集团每一个人能从思想上有意识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去支持集团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思考。
阅读全文
下一条:哪种激励对员工最有效?
中国自古就有“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古训,说明在一般人的心理定位中,能够“当家作主”无疑是一件爽事,不过虽然都是作主,不同级别或类型之间的内涵差别还是很大的。
以个体户老板和企业家为例,前者的工作性质很简单,业主的事情依靠自己的努力便可以搞定,所谓“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后者就没有这么轻巧,他首先得依靠一套班子,“经营任何规模的企业从来不是单独一个人所能办好的,只有组织一个通力合作的班子才能有效地把它经营好”(戴尔·卡内基语),并且仅有班子仍然不够,还得顾及广大的员工,日本本田汽车公司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先生在这方面深有体会:
“当人们谈到我的成功时,我首先想到的是企业的成功。‘本田’决不是一个为做广告而想出来的词,而是代表着两万五千人的一个概念,他们赖以生存和信任的概念。我只是他们当中的一个担负特殊任务和责任的人,如果我想得对,那我只是企业中最老的职员。”
所以就企业而言,如果说决策蓝图的绘制属于业主或班子干的话的话,那么将蓝图兑现成现实便是众人的事情,到了这个时候,企业管理也相应可以简化为如何激励大伙各自分工去做蓝图里的活计。
一提到激励的好处,企业界老总们几乎无不兴致盎然,创立玛丽凯化妆品公司的著名企业家玛丽·凯·阿什认为,“一个能激起热情的平凡主张比一个不能激起热情的非凡高见好得多,因此经理必须能激起部下的热情。要实现这一目标,经理本人必须首先要有热情”,曾任卡内基钢铁公司董事长的查尔斯·施瓦普则这样说:
“我很幸运地具有一种唤起人们热忱的能力,这是我仅有的长处。要使人们始终处于施展才干的最佳状态,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表扬和鼓励。没有比受到上司批评更扼杀人们的积极性的了。我决不批评人,激励人自觉地去发挥他的作用。嘉许下属我从不吝啬,而批评责备却非常小气。只要我认为某些出类拔萃,就会由衷地给予称赞,并且不惜奉出所有的赞词。”
激励之所以得到人们如此的钟情,那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基本越过人为了生活人必须去工作的“泰罗式阶段”,现时的管理学至少从理论上说不再突出强调控制,而是开始承认人除了穿衣吃饭之外还要有归属感,转而强调管理的激励功能
落实到具体的管理方式上面,就是多正面鼓励、少粗暴斥责,“在背上拍一下和在屁股上踢一下,虽然只移动了几节脊骨,但效果却大不一样”,即便是到了必须使用批评手段的时候,也还得注意保护被批评人的颜面,这一点对于东方人尤为重要,用占部都美的话就是,“不怕打破情面,一旦打破,要善于恢复情面,这样做要比一团和气的敷衍办法高明得多。美国人把提高工作人员的士气,视为鼓舞干劲的动力;日本人则以恢复人们丢掉的面子,作为鼓舞干劲的领导艺术。”
当然激励远非仅是给予赞赏、表扬或荣誉这“老三样”,给予下属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引导他们充分施展个人才华,做得好时鼓励他做得更多,做得不好时帮助其调整心态,直至他们完成各自的奋斗目标,这又是一层激励方式。
然而无论是“老三样”还是“授权放权”,两者其实都还没有走出精神激励的圈子,此时如果缺少了薪酬因素,企业的管理激励依然是不完整的。
不过即使“薪酬因素”挤进了管理激励三要素(“语言、提升、薪酬”)的内部编制,我们似乎仍能感到人们存在着某种偏爱“精神”忽视“物质”的倾向,殊不知这种人为净化激励的做法充其量只是一种伪高尚,根本不能抹煞薪酬激励在管理实践中扮演的重要的地位。
另外即使同样是薪酬激励,在公司生命发展周期乃至员工职业成长的每个阶段,其具体的薪酬表达方式也是处于不断整合之中的,道理很简单,“一支棒棒糖可以调动学步小孩子的积极性,而给十几岁的孩子棒棒糖他会觉得你看不起他。”
因此为了使激励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企业必须树立“按需激励”,避免“一刀切”,对不同的人员、不同的时间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即建立差异化激励机制。
对于一般层面的员工,适当的收入方面的奖励就可以达到使其努力工作的目标,因此,只要采用奖金和津贴的方式,就可以达到激励的效果。基层管理人员一般都是由于工作较出色而得到提拔的员工,对这些员工得到更多的认同和提升的机会是他们所渴望的。因此,公司首先应该培养他们,给他们提供长期的培养提高计划,同时,给他们设计职位发展阶梯,提供晋升机会。
员工只要到了中层管理人员这一级,则基本上可以算是核心人员了。中层管理人员既是公司经营管理策略执行的关键,也是公司能否凝聚低层员工的关键。对中层而言,他们的需求更多是在工作上,所以,可以给予他们独立工作的权利、更多的专业性培训、获得晋升的机会,如果岗位有限,则可采取职位轮换或工作丰富化的方式,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在物质方面,可以考虑采用利润分享计划。
除了中高层管理干部,企业里的技术和市场骨干同样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支柱,是企业需要留住的重要人才,对于这类人,怎么样的投入都不过分。一般而言,对企业认为应当培养成企业核心成员的技术人才,可以考虑采用职位、股权而非奖金来激励,同时考虑给他们培训和参与管理的机会。
企业的进步归纳起来就是两方面:一方面是有形资产的积累,另一方面是无形资产的增长,企业的雇员虽然是有形的,但他们真正的价值——经验、智慧和思维潜能——却是无形的,而管理的激励也就是让员工懂得管理游戏的内容并参与其间,形成一个互动状态,倘如此,管理的目的就达到了。
以个体户老板和企业家为例,前者的工作性质很简单,业主的事情依靠自己的努力便可以搞定,所谓“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后者就没有这么轻巧,他首先得依靠一套班子,“经营任何规模的企业从来不是单独一个人所能办好的,只有组织一个通力合作的班子才能有效地把它经营好”(戴尔·卡内基语),并且仅有班子仍然不够,还得顾及广大的员工,日本本田汽车公司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先生在这方面深有体会:
“当人们谈到我的成功时,我首先想到的是企业的成功。‘本田’决不是一个为做广告而想出来的词,而是代表着两万五千人的一个概念,他们赖以生存和信任的概念。我只是他们当中的一个担负特殊任务和责任的人,如果我想得对,那我只是企业中最老的职员。”
所以就企业而言,如果说决策蓝图的绘制属于业主或班子干的话的话,那么将蓝图兑现成现实便是众人的事情,到了这个时候,企业管理也相应可以简化为如何激励大伙各自分工去做蓝图里的活计。
一提到激励的好处,企业界老总们几乎无不兴致盎然,创立玛丽凯化妆品公司的著名企业家玛丽·凯·阿什认为,“一个能激起热情的平凡主张比一个不能激起热情的非凡高见好得多,因此经理必须能激起部下的热情。要实现这一目标,经理本人必须首先要有热情”,曾任卡内基钢铁公司董事长的查尔斯·施瓦普则这样说:
“我很幸运地具有一种唤起人们热忱的能力,这是我仅有的长处。要使人们始终处于施展才干的最佳状态,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表扬和鼓励。没有比受到上司批评更扼杀人们的积极性的了。我决不批评人,激励人自觉地去发挥他的作用。嘉许下属我从不吝啬,而批评责备却非常小气。只要我认为某些出类拔萃,就会由衷地给予称赞,并且不惜奉出所有的赞词。”
激励之所以得到人们如此的钟情,那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基本越过人为了生活人必须去工作的“泰罗式阶段”,现时的管理学至少从理论上说不再突出强调控制,而是开始承认人除了穿衣吃饭之外还要有归属感,转而强调管理的激励功能
落实到具体的管理方式上面,就是多正面鼓励、少粗暴斥责,“在背上拍一下和在屁股上踢一下,虽然只移动了几节脊骨,但效果却大不一样”,即便是到了必须使用批评手段的时候,也还得注意保护被批评人的颜面,这一点对于东方人尤为重要,用占部都美的话就是,“不怕打破情面,一旦打破,要善于恢复情面,这样做要比一团和气的敷衍办法高明得多。美国人把提高工作人员的士气,视为鼓舞干劲的动力;日本人则以恢复人们丢掉的面子,作为鼓舞干劲的领导艺术。”
当然激励远非仅是给予赞赏、表扬或荣誉这“老三样”,给予下属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引导他们充分施展个人才华,做得好时鼓励他做得更多,做得不好时帮助其调整心态,直至他们完成各自的奋斗目标,这又是一层激励方式。
然而无论是“老三样”还是“授权放权”,两者其实都还没有走出精神激励的圈子,此时如果缺少了薪酬因素,企业的管理激励依然是不完整的。
不过即使“薪酬因素”挤进了管理激励三要素(“语言、提升、薪酬”)的内部编制,我们似乎仍能感到人们存在着某种偏爱“精神”忽视“物质”的倾向,殊不知这种人为净化激励的做法充其量只是一种伪高尚,根本不能抹煞薪酬激励在管理实践中扮演的重要的地位。
另外即使同样是薪酬激励,在公司生命发展周期乃至员工职业成长的每个阶段,其具体的薪酬表达方式也是处于不断整合之中的,道理很简单,“一支棒棒糖可以调动学步小孩子的积极性,而给十几岁的孩子棒棒糖他会觉得你看不起他。”
因此为了使激励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企业必须树立“按需激励”,避免“一刀切”,对不同的人员、不同的时间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即建立差异化激励机制。
对于一般层面的员工,适当的收入方面的奖励就可以达到使其努力工作的目标,因此,只要采用奖金和津贴的方式,就可以达到激励的效果。基层管理人员一般都是由于工作较出色而得到提拔的员工,对这些员工得到更多的认同和提升的机会是他们所渴望的。因此,公司首先应该培养他们,给他们提供长期的培养提高计划,同时,给他们设计职位发展阶梯,提供晋升机会。
员工只要到了中层管理人员这一级,则基本上可以算是核心人员了。中层管理人员既是公司经营管理策略执行的关键,也是公司能否凝聚低层员工的关键。对中层而言,他们的需求更多是在工作上,所以,可以给予他们独立工作的权利、更多的专业性培训、获得晋升的机会,如果岗位有限,则可采取职位轮换或工作丰富化的方式,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在物质方面,可以考虑采用利润分享计划。
除了中高层管理干部,企业里的技术和市场骨干同样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支柱,是企业需要留住的重要人才,对于这类人,怎么样的投入都不过分。一般而言,对企业认为应当培养成企业核心成员的技术人才,可以考虑采用职位、股权而非奖金来激励,同时考虑给他们培训和参与管理的机会。
企业的进步归纳起来就是两方面:一方面是有形资产的积累,另一方面是无形资产的增长,企业的雇员虽然是有形的,但他们真正的价值——经验、智慧和思维潜能——却是无形的,而管理的激励也就是让员工懂得管理游戏的内容并参与其间,形成一个互动状态,倘如此,管理的目的就达到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