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具“定制时代”已经来临 市场问题多多
详细内容

家具“定制时代”已经来临 市场问题多多

时间:2009-07-29     人气:111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
概述:  [提要]定制时代看上去很美,然而,就像所有的新生事物成长道路上都会遇到困境一样,定制家具作为新兴的市场潮流,其本身存在着有待完善的环节。   定制家具是许多人的梦想,能按照自己选中或设计的样式制作出我们真正想要的家具,有多好!然而......

  [提要]定制时代看上去很美,然而,就像所有的新生事物成长道路上都会遇到困境一样,定制家具作为新兴的市场潮流,其本身存在着有待完善的环节。

  定制家具是许多人的梦想,能按照自己选中或设计的样式制作出我们真正想要的家具,有多好!然而,定做家具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目前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号称能提供定制服务的家具公司或装饰公司,此定制与我们想象的定制到底有什么不同?

  常常有这样的情景出现:那些在展厅中看上去尺寸合适、颜色适度的家具到了自己的家就完全难以搭配了。一些家具公司很快注意到此问题,开始延伸家具设计、定制服务,从产品的单一特性进入放置空间的设计和家具的摆放搭配。此类家具公司的业务销售者也是设计顾问,顾客在挑选家具的过程中可以就自己难以把握的色彩搭配、尺寸大小和喜爱风格咨询设计师,设计师会根据顾客带来的户型平面图提供咨询。此类公司还提供上门服务,只要确定喜爱的家具是该厂商所提供的,那么,设计师就可以到实地进行现场测量,并提供完整的家具搭配方案,并承诺会在送货上门的过程中就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但由于提供该类服务的家具公司才刚刚进入市场,"空间设计"的消费者体验目前还不曾有。更重要的是,家具公司的物流与设计是由完全不同的人员操作,物流人员能够像设计师一样保证家具到达现场后的装置效果与原设计图一致吗?这种设计的提法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设计支持,很有可能沦为简单的家具摆放。这类型公司同时表示,他们提供的仅仅为空间和布艺的搭配。而那些以流水线生产为主,家具主要以外销和进口的家具厂商更明确表示他们的家具都是标准尺寸家具,无法为真正意义上的个性需求提供服务。

  设计先行,导致产品单一

  "家具主张先于装修设计"的定制理念在早些时候报道过。在3月份的广东家具展上,此服务被部分家具厂商作为主打点进行配套销售,这类型定制服务比空间布置更极致,他们直接参与到业主的装修设计中,利用家具摆放设计构想以及风格的搭配对基础装修提出可行性建议(甚至到装修草图),比如搭配的地墙面处理、布艺以及空间的构想。但此类家具公司一般产品较为单一,而且均为配套家具,适合规整空间和在形式上追求中规中矩的人,仅对喜爱此类家具的人有实践意义。另一个存在的问题是,"隔行如隔山",对于家具公司来说,介入到装修区域,是否专业也有待考证。

  配套布艺,良莠不齐

  价高难配这类型定制公司应该是介于家具品牌厂商与装修装饰公司之间,他们主要为专做家具生产设计和销售的公司,最早都是布艺起家,从软饰品的后期搭配和设计起步,然而,这种处于最后的设计往往很难彻底地体现设计的意图和最终效果,而市场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呼声较高,于是这类型设计公司参与到家具设计和制作中。他们提供的定制服务也开始朝"一条龙"发展。这类型设计公司都有较好的制作工厂支持,加之强有力的设计队伍,能结合业主已经完成的家庭基础装修,按照业主的个性、趣味进行整套的风格设计。因为非完全流水线生产,一般的个性化需求也容易得到满足,杂志上的漂亮图片和所能被描画出的家具样子基本都可以实现,再加之他们拥有一些进口渠道,在布艺和面料方面相比较一般的小作坊更具有优势。但这类型设计公司的价格比较高昂,某些布品的来源存在问题,差价和质量参差不齐。

  个性定制,质量风险

  这类型服务与其说是定制,不如说是仿制更为确切,它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来源于目前定制市场的夹缝--大的家具厂商不接受零散订户,流水线作业也无法单辟一块提供个性定制,设计公司的价格普通人难以接受,于是一部分承揽此类型业务的小店应运而生。这类型小店要么与内产外销的家具公司签订订单,通过获得尾单甩货(截货)来获得在国内鲜见的家具类型;要么寻找合适的作坊进行复制,主要以体现手工优势的手绘家具、做旧家具为主,在形式上可以假乱真,但在环保和质量方面却难以保证,材料来源也存在问题。售后服务则完全依赖小店的命运和店主的信誉。一位小店店主坦诚地说:"这样的定制是有风险的,因为具体尺寸的不明确,各部件的平衡关系,色彩的最终效果都会影响到家具的实际效果,所以单凭图片或者样品是很难进行定制,一般都很谨慎地提供定制服务。"零散的定制缺少的是模块化地支持,如果有模块化地定制服务(系统定制),不仅定制服务高效快捷,更重要的是模组化、批量化地生产能很大程度的降低生产成本,为消费者节约花销。

  定制家具行业标准"难产"

  目前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定制产品虽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但由于很多方面还不规范,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的权益往往无法得到保障。质量标准是尤其是环保标准是一个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如何保证定制的家具产品质量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要求显得尤为关键。目前在产品质量的监管方面,市场上都缺少对定制家具相应的标准和管理规范,需要消费者在定制前熟悉相关的质量标准要求,听从专业人士的意见,在追求个性的同时保证定制家具的品质。

  记者也了解到,随着定制家具的走俏,关于定制家具的消费纠纷也成为了一个新热点。记者从消协以及部分定制家具企业了解到,家具类投诉以环保问题为主,其次就是家具材质与标准问题。

  行业混乱、缺乏标准是祸首。"乱"是李莉对定制家具行业现状的描述,而缺乏行业标准是其混乱的根源。在她看来,定制家具是一个新兴行业,但有些企业为了出名、获利就牺牲消费者利益进行抢市。"这个行业的企业多数都是刚刚起步的,没有名气,规模也不大。要想出名,我们会借助板材的品牌效应。"据李莉讲,北方消费者很认露水河的板材,于是许多定制家具商家会借露水河板材来吸引消费者,但也有些小企业为了争抢消费者将板材"偷梁换柱",故意压低价格,因此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此外,由于没有行业标准,消费者与商家之间产生的纠纷就无法有一个标尺来做出判决。据了解,目前定制家具一旦惹出纠纷诉之法律,就只能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胡兰说:"目前纠纷发生后,如果是橱柜出了问题,我们就按橱柜标准解决;如果是家具出了问题我们就按家具的标准解决。"

  行业标准为何难以出台?李莉表示,一是定制家具行业涉及面比较广,既干家具企业的活儿还和装修公司抢生意;二是定制家具企业的产品种类比较多,每件产品都具有独特性,无法一概而论;三是定制家具企业都很年轻,没有"领头羊",也没有自己的行业协会,因此造成了定制家具的行业标准"难产"。

  标准的完善是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更是保护消费者与商家权益的"盾牌"。只有制定完善的标准体系,才能推动整个定制家具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在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今天,定制(定做)家具也同样是潮流人的梦想,怎样根据个人的空间,个人的兴趣来定制一款符合自己性格、品味的特色家具,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尽管国内的定制服务还不完善,然而,对于迷恋个性、寻找家居创造的消费者来说,参与到设计本身的快感体验是购买家具无法比拟的,不断地发现和寻找过程才是最快乐的,至于成品的质量或者最终的效果,也许能找一家能够进行"系统化定制家具"服务的公司做比较合适。

  虽然目前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号称能提供定制(定做)服务的家具公司或装饰公司,普遍的做法是在家庭装修的过程中,把衣柜、壁柜、书柜、鞋柜、装饰柜、橱柜等木制家具,经装修或家具公司的设计师系统定制设计,再由专业的家具厂家生产并上门安装,这跟我们所想象的定制和设计尚有一定距离。其实我们需要的是仅仅是一种系统化地定制服务,即从理念上的提出到设计安装能一步到位,这种服务在欧美、日本早已流行,目前在国内能提供系统化定制服务的公司却是寥寥无几。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 目前整个家具行业处于市场成长期的后期,生产型企业不断在增多,产品形式不断的多样化,甚至出现单一型的专业化经营企业;真正全国型品牌企业较少(金海马,曲美,联邦等),大部分处于产品型,制造型,粗放型经营阶段;

     大部分企业以外销为主,对国内的市场不够重视,无论是产品的外形,花样,开发设计都具有明确的国外市场导向;

     纵观市场走访发现,家具市场产品竞争的关键点主要集中在木种,花样上;木种,花样本身是竞争壁垒较低的技术元素点,无法足以支持企业的持续性经营发展,因此木种的竞争只能把它作为阶段性核心能力的经营关键点;

     整个家居建材行业来看,随着终端竞争的激烈化和同质化,特别是家居建材终端业态和渠道趋势分布状况,购买市场的集中化特征,终端为王的营销策略点不再适合家居建材的营销趋势,其实真正带动市场的核心动销因素应该渠道之外的品牌拉力,终端只是起到一个助力的作用,无法单独依靠大量终端成本的投入来期望较大的回报;

     吉盛伟邦国际家居村到底能够带来什么?这是当前企业该核心思考的问题;盲目的跟风性投入是祸还是福?盲目性的终端体验,终端情境化,高终端投入追求的到底是品牌形象回报还是销售回报?若把家居村,把建材城功能定位于形象展示的话,那么随着终端品牌的增多,装修,氛围,形象的同质化趋势,带来的传播环境干扰度更大,消费者品牌接触关注度将更低,留下的品牌识别会在消费者心里吗?

     传统消费规则和本身家具的购买决策过程,需求特性来看,应该是定制化的产品生产服务,家具卖场出现,其实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服务内容,同时也左右了消费者本身选择的困惑,增大了消费者心理需求转化为价值的成本,到底是在品牌之间的选择还是在产品之间的选择呢?哪个是核心决定因素?

     家具,地板本身都属于整体家居的一部分,核心的相关联因素是家居的装饰风格,因此未来家具品牌必须把售后服务,延展到售前,售中服务;

     家具未来的核心竞争关键点是品牌和定制化个性化服务;

     家具本身由于渠道分布的特性,考虑的不是人气和人流及其消费者的购买便利性;在购买便利性这块主要依靠家居卖场定位来决定,真正的是进入卖场前或者卖场后消费者心理的既有品牌阶梯和品牌心理份额比例。
    阅读全文
  •   管理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经验,是经验的跨地、跨时的反复证明。学术主流的看法是,经验证明主要靠定量研究(尽管也允许少量的定性研究,而且是实证主义框架内的定性研究),定量方法也就是主流圈子里接受的那些工具(库恩的观点),不需要争论,看那些课题,看那些文章就一清二楚,当然,前提是你有足够的兴趣去关注。

      对于组织管理,我比较相信个体的经验,我不太相信这世上会有“普遍意义”的组织管理知识(但我高度地信赖常识,而常识往往是地域性的),就如同我不太相信“人生道路”只有唯一的正道。所以我也对直觉感兴趣,对洞察很在意,对基于自己的生命体验后的顿悟很着迷(尽管是非常局部的知识)。仔细想想,自己这一拨人,没机会扛枪过江,没赶上上山下乡,对世界的了解,多半是间接经验、书本经验。起初脑子空空的,填了不少“舶来”的概念、原理,在大学里前前后后待了近22年,在小公司、“大”公司做兼职也就6、7年。大学的管理,我深有感触,小公司的管理,我有些体会,“大”公司的管理,经验让我怀疑战略不那么管用,并且发现领导与高管间的“关系网络”举足轻重。

      因此,我的体会是:除非有足够长的时间介入一个组织,除非有愿望去不断反思自己、观察他人,除非有好奇心拿那些“经典”的理论去检讨自己的组织、组织中的人,包括你自己,不然,似乎很难说我们明白了组织管理,明白了管理,明白了其中最重要的“变量”——人。

      分享即快乐,我不图自己能螳臂挡车,只期望有些许的共鸣,有哪怕是一丁点儿对实践者的启发性(这是我对管理学术本体论意义上的理解)。

      最不需要之No.1:统一全员的思想

      思想最好不要被统一,因为统一思想的假设很幼稚,也就是说想法跟做法应该一致,问题是怎么会呢,有必要吗,凭什么啊;或者就是另一种解释,叫作野蛮,连脑子里面的东西也想管,过分。结果就是逼着别人拿嘴巴当想法,所以催生出越来越多不敢/不愿把想法讲出来的人。长此以往,认知失调了,行为失衡了,要么是抑郁症,自残,要么是狂躁症,伤人!

      最需要之No.1:(尽量)统一行动

      能(尽量)统一行动就好,行动是比较可见的,或者说比较容易用结果来衡量。告诉别人你需要在什么时间、地点,需要什么作为、什么创意(新),需要多少,然后,开出你的条件,同时允许别人比较,最后说好了,大家签个协议,把义务和回报都写进去。再复杂点,就是要充分考虑彼此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当然,对于搞创意的人,统一行动也很变态,因为其中的假设连幼稚都不配,简直就是愚蠢!创意(新)天生就是要颠覆那些陈规陋习的,你整天却让他/她“中规中矩”,“不敢越雷池半步”,“惟马首是瞻”,末了,竞争来了,压力来了,危机来了,又埋怨人家没脑子,拿不出办法,怪谁?

      最不需要之No.2:被垄断的权力

      任何组织都不可能没有权力,权力说到底,就是十字路口,不知道前后左右的时候,有一个声音斩钉截铁地说,笨人向左,我们往右。时间越紧迫,情绪越紧张,那声音的效力越大。战场上军令如山倒,就是这个道理,因为那关乎人命。但在一般组织中,如果只“允许”少数人发号施令,那就很幼稚,因为垄断权力的假设是,“权力”所选择的路径,每一次都应该最好,或至少是次好、不坏。这个几乎不用争论,我们早知道,即使见过100万只白天鹅,也不能说,天鹅都是白的。而在组织中会有哪种权力,能拥有建立在100万次“正确方向”的经验积累上的呢?做梦!想想看,那些曾经伟大的企业家和高明的战略制定者们,有几个在今天的经济衰退(典型的黑天鹅事件吧)面前,依旧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呢?

      最需要之No.2:权力的边界与制衡

      大多数组织里并非都是生死攸关的事,你要适当约束权力的范围,即使是把权力已经让渡给了“规则”,也不要让权力或规则之手伸得太长,管得太宽,以致无孔不入,要让人有些自主性,不然还会是人的活法吗?特别是,在十字路口,到底是向左还是往右,甚至是向上还是往下,别忘了多听听其他的声音,只要别人的说法有理有据,搞不好还就是“站那儿不动”才是最好的选择。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