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式定制家具增速减缓 巨头抢占新的流量入口
详细内容

板式定制家具增速减缓 巨头抢占新的流量入口

时间:2018-07-18     人气:859     来源:第一家具网     作者:
概述:2008年的经济危机让板式定制一骑绝尘、迎来高速增长的黄金十年,按照“十年一轮回”的说法,在充满危机隐忧的2018年,板式定制巨头开始抢占新的流量入口,以对冲可能的不利因素的影响。......

 板式定制家具巨头开始感受到了增长减缓的压力。

2008年的经济危机让板式定制一骑绝尘、迎来高速增长的黄金十年,按照“十年一轮回”的说法,在充满危机隐忧的2018年,板式定制巨头开始抢占新的流量入口,以对冲可能的不利因素的影响。

虽然定制家具企业2018年第二季度的财报还未出,但他们在市场上种种另辟蹊径的“打法”已经显示固有的业务增长遇到了瓶颈。

从高歌猛进到增速放缓

定制家具增长最快的时候,年增速常常超过60%,而从2017年开始,普遍增速放缓。

在定制家具上市企业中,索菲亚于2011年登陆A股市场,是国内第一家登陆资本市场的定制家具企业,上市之后,公司业绩保持较快的成长:比如2015年、2016年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5.35%和41.75%,2017年的业绩增长情况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其中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的营收增速分别为48.3%、49.44%、35.46%和22.57%,到了下半年有明显放缓的趋向,2018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0.32%。

好莱客2018年第一季度业绩增速为30.8%,2017年业绩增速为37.95%,而在2016年,业绩增速为55.3%。

尚品宅配2017年上市,2017财报显示业绩增长32.23%,2018年第一季度负增长,而前几年是60%的增长。

欧派2018年第一季度业绩增长31.58%,2017年业绩增长36.11%;皮阿诺2017年业绩增速为17.64%,在2016年,业绩增速为27.74%。

以上都是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定制家企业的增长情况,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定制家具品牌超过300家,很多小型定制家具品牌谈不上年度增长,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保持原有的订单量。

“定制”的不断深化

在全屋定制大热的发展进程中,有人说它是风口,有人说它是“巨坑”。

早在2015年深圳家具研究开发院院长许柏鸣就发文《全屋定制是个危险的信号》,呼吁业界不要轻易炒作定制概念,更不要轻率地以全屋定制来忽悠人。而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亚洲家具联合会前会长林作新在2016年也发文《老虎咬人和全屋定制》,质疑全屋定制存在的必要性。现在普通消费者买得起的全屋定制,本质上是板式家具,集中在衣柜、橱柜品类,其设计能力、生产能力都不能满足消费者所需。随着消费者对板式定制投诉事件的屡屡发生,以及人们对环保的越来越重视,“定制”家具将何去何从,引人深思。

思考归思考,隐忧归隐忧。实际上消费端对于定制的需求,仍然在惯性扩大中。

从家具展会上获得的信息显示,定制家具也在发展进化:一是完善品类,如2017年7月、8月各大家具展上,定制家具企业的品类以儿童房为最多,到今年3月份家具展上以组合柜+床为多,到今年7月份转战到客厅、厨房、整体玻璃门衣柜等更多空间的尝试,定制的品类不断增多;二是整装,一向占据建博会C位的板式定制企业都在围绕“整装”做文章,如欧派、索菲亚、尚品宅配.....不仅仅是定制家具,整个大家居产业链上最新鲜的潮流趋势都是整装,他们不约而同地告诉观展者:在家居行业,未来5年、10年投资什么好?当然是家居整装了。三是高端定制与板式定制开始分化。如有些传统家具企业瞄准40岁以上人群,提供高端的全屋定制,材料上多以实木为主,风格上更重个性化设计,其受众范围较小,但是其未来发展前景被人看好。

定制家具由普通人的消费需求带动,但板式定制问题多多,目前由于供应过剩,也进入减速减缓期,大企业尚可以以品牌优势获得一定的增速,中小企业已经开始艰难求存。

发端于社区营销的整装业务,正成为更多企业获取新的定制业务增长的新通道,一窝蜂的疯抢,市场也会很快成为红海。

其实,定制本质上是人们对安全、个性化、品质生活的美好追求,家具人如果从这个角度进行深层思考,结合自己的能力,一定能够发现新的满足人们家居生活的新型定制服务,于消费者有利,于己有利。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除了世界杯赛场还没有中国家具企业的身影,现在几乎所有引人注目的广告阵地都有了家具企业的品牌广告。

    家具广告经常见诸于中央电视台的黄金广告时段,热播电视剧,以及高铁站候车室、车站站台,地铁,机场,高速公路边的广告牌。甚至三四线城市的街头,也有很多家具企业硕大的广告牌,吸引着路人的目光。

    乍看之下,中国家具业似乎一派繁荣景象。

    而翻看上市家具企业的财务报表,其业绩增长多数还是比较可观的,整体赢利的态势显示这个行业的发展是健康向上的,并非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虚假繁荣。

    消费升级 家居先行

    目前中国正处在消费升级的起步阶段。

    中国正在逐渐摆脱制造立国的初级发展阶段,进入服务与高端制造立国的中高级发展阶段。

    在这一发展演进过程中,必然伴生的是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价格的提升,中高端消费的扩大。很多数据都证实了中国正走在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发展道路上。

    伴随着消费的升级,作为吃穿住行四大基本需求中的“居住空间”的升级,显然是人们特别关注的。

    目前家具行业与大家居业的融合发展趋势十分明显,在有关居住的各种需求中,各生产企业发现消费者倾向于一站式、集中解决。

    于是家居上下游企业的融合,成为家居业的热门话题。最新的潮流是由一家企业将所有的关于住的问题全部解决,就是所谓的整装业务,软装与硬装一站式完成。这种新型消费方式的出现,也是家居消费升级的最明显特征:人们既想住得舒服,住得漂亮,更想在实现这两个需求的过程中享受更便捷的服务。

    住是无可避免的刚需,消费升级,家居先行。

    品牌广告 抢占制空权

    正是看中了居住空间的消费升级的巨大潜力,当然上市家具公司透明的财务数据也一再说明:消费者对于居住空间是舍得投入的。家具业自从有了上市公司后,经营数据不再是雾里看花,猜来猜去,争执不休,经营也就不再有所谓的行业秘密。

    消费者纷纷投资于整体家居空间的升级,使得进行定制性生产与服务的企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家具业的各路豪强看清了这一行业基本面,于是纷纷发力品牌打造,进行家具业制空权的争夺。

    品牌广告,就是在消费者心中植下一颗种子,当他有了消费需求的时候,第一个就想到它。

    这便是品牌的价值。

    现代商战,品牌战是一定要赢的。正如现代战争,只有陆军而没有空军,便不是战争,而是屠杀。

    现在家具业的天空中,还没有几个像样的品牌,正是争夺这片天空的好时机。不少家具企业挟上市后资金骤增之利,更有条件发动大规模的品牌空战。联合传统渠道推销力量,一举成为行业霸主的野心暴露无疑。

    家具业行业未来利润主要来源于品牌价值

    以前中国家具企业可以依靠大规模制造,通过廉价的劳动力,通过低廉的环境成本,来获取制造之利。

    这样的发展模式正在走入死胡同。不幸的是,很多人还不太看得清这样的行业走向,或者不想看到这样的行业走向。他们总觉得以中国人口之众,低端家具制造不至于完全无路可走。

    在经济发达国家,即使是家具制造业,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与压低劳动者报酬、牺牲劳动者健康为代价。同时,在发达国家,家具业的中小企业,未必就不可以打造出高端的品牌,获取高回报的品牌利润。

    无论如何,未来的中小家具企业,一定不再是无视工作环境、报酬低廉的形象。

    未来无论是中小家具企业,还是大型家具企业,其主要的利润来源都会来源于其品牌价值。

    从这一意义上说,现在很多企业拼命进行品牌战,有的甚至拿出大部分利润进行品牌宣传,拼命挤进第一方阵,以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他们的策略是有远见的。

    纵观随处可观的家具广告,足见家具企业的雄心。说当下是中国家具企业的品牌建设高潮期,当不为过。

    市场机遇稍纵即逝。在市场上品牌格局尚未形成时,奋勇争先,一旦成功,未来几十年的市场就是你的。一步输,步步输。市场对于认清了其规律的人是热情的,对于违背其规律的人是冷酷的。

    未来在今人手中,今天需为明天铺路。品牌建设的高潮过去之后,市场将形成新的格局——将控制未来数十年、难以撼动的大格局。

    阅读全文
  •  由于产品非标化、专业化等特殊属性,物流配送一直是困扰家居行业最后一公里的痛点所在。随着市场竞争加速,不少企业开始重视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家居流通体系的重要一环家居卖场来说,优化物流配送体系有利于推动自身发展和招商经营,虽然落地的过程中会面临种种问题,但勇于改变和创新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一度被家居卖场选择性遗忘的“物流配送”业务,如今正被回头重拾起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家居物流配送都不是卖场的关注重点,因为其与卖场的招商、扩张基本无关,也就难言厉害关系了。不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家居物流配送这个行业痛点,如今却与卖场的利益密切相关。

    “散兵游勇”时代

    曾几何时,当消费者在买完家具之后,是要自己想法把家具运回家的。于是乎,卖场周边总有一批安装送货师傅在等活。那时应该是属于家具经销商的幸福时光,不用想着怎么卖产品,只要能倒腾到家具就行。

    时代在进步,随着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家具经销商们开始想着通过增值服务来获客,比如免费送货、免费安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数家具经销商的手机通讯录里,总是会留一些安装师傅的电话,一旦拿到订单要送货,就开始找师傅做活。

    这种模式甚至一度持续至今。

    国内的家具产业发展多年,从设计、选材、生产、销售,都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唯独到消费者“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安装环节,掉了链子。消费者想要享受的美好家居生活,也得靠被市场称之为“散兵游勇”的人来实现。

    经销商不是没想过改变。但从目前来看,经销商的操作模式无非以下两种:

    第一种,实力雄厚的经销商或是品牌实力大的品牌,多数都拥有自有配送车辆,同时招聘专职的配送安装人员,这背后基本靠的就是订单量来支撑。

    第二种,对于实力一般的经销商而言,配送安装人员则多不固定,一般都是有配送订单后,再找相熟的安装工人。

    除了经销商,想要整合家居物流配送的还有家具企业。出发点很简单,企业做大做强了,物流配送自然也应该高大上,这样才能配得上品牌的档次。对于部分采取自营模式的企业来说,自建物流配送体系更是顺理成章的事。

    不过,即使是国内的大型家具企业,自建物流配送体系,也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多年之前,某东北知名实木家具企业,就在全国各个销售大区自建物流体系,自建仓储,单个城市采取自营车队模式,且对安装师傅进行公司化管理。

    但看似完善的体系背后,面临的却是车辆运输效率低下、人力成本支出高昂的问题。如今,能够坚持这种模式的家具品牌屈指可数。

    卖场初折戟

    家居配送安装领域,不管是家具经销商还是家具企业,都未形成所谓的“标准化”和“体系化”。而作为家居流通体系的重要一环,家居卖场也不是没有动过“物流配送”服务的心思。

    有地方家居卖场就曾想过要在传统的品牌招商、日常经营、营销推广之外,再多加一项仓储物流服务。

    卖场的出发点有两个:

    第一,对于卖场自身推广而言,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卖场联合经销商,开始向消费者承诺越来越多的服务。传统的家居“三包”逐步升级到“五包”(包物流、包送货、包上楼、包安装、包退换)。

    这种情况下,按照卖场的思路,如果建立统一的仓储物流,由卖场统一送货安装,对于提升卖场的美誉度大有裨益。

    但是,对于卖场而言,向消费者承诺的售后服务,基本都在“最后一公里”卡了壳。经销商供货不及时、产品送货出现质量问题、安装过程中出现问题等等,最终导致的纠纷,都需要卖场协调。

    第二,对于卖场招商经营而言,经销商在选择卖场的过程中,首先看中的是其市场辐射能力,但是在龙头卖场的扩张过程中,其他卖场不可避免的会面临市场分流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如何为经销商解决其他的“痛点”,则是招商的关键。

    而仓储配送,则是最显眼的一个“痛点”:除了少数实力雄厚的经销商,大量的经销商实力有限,部分由于没有充足的订单支撑,甚至只能依靠兼职安装师傅完成产品的上门安装。这种模式费时费力不说,还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此外,选择价格合适、交通方便且安全放心的仓储,更是让不少经销商头疼。如果卖场能够出面解决这个问题,自然能够为招商加分。

    但是,等到真正落实的时候,却发现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第一,商户体系难统一。家具经销商毕竟存在流动性,统一仓储配送过后,一旦经销商在卖场撤店,后续货物如何处理,以及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产品损坏,都成了问题。

    第二,送货标准难实现。涉及到配送安装环节,卖场才深感“水深”。以最简单的发车线路为例,车厢产品如何摆放,如何降低空车率等等,都对卖场的运营成本形成考验。

    第三,破损问题难协调。卖场自建仓储,要协调好两大环节,第一个是厂家发货接收环节,第二个就是“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安装环节。期间出现的丢件、破损等问题,都容易引发多方纠纷。

    产业链补缺:标准+第三方+自营

    如果不是家居卖场扩张,传统的物流家居模式甚至还会继续维持原样。家居卖场扩张,直接带动了卖场的品牌升级和服务升级,传统的配送安装模式却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因为对于消费者而言,在卖场买了产品,最后物流服务出了问题,卖场责任难免。

    面对激烈的竞争,卖场不得不重新加入“物流配送”大军之中。而从目前来看,国内龙头家居卖场,已率先开启了家居物流配送方面的“军备竞赛”。从具体模式来看,制定配送标准、引入第三方合作,抑或是自建营运体系,均有之。

    第一,制定配送标准。只制定标准,而非“亲自下场”,在提升服务品质的同时,还能避免大额的成本投入。

    例如红星美凯龙,此前就通过构建完善的商户信用分级管理体系,其中就包括质量、送货、履约等行为评价,通过对每个进驻商户进行信用评定并向消费者公示,以提升卖场在家居配送安装的美誉度。

    第二,引入第三方服务。同样是红星美凯龙,在制定标准的同时,还选择第三方合作的方式,为商户提供家居物流支持,比如与居家通的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9月,居家通获红星美凯龙5000万人民币的B轮融资。其背后,就是为了进一步优化卖场在家具产品的物流、配送、安装以及售后服务。

    第三,自建物流配送体系。实际上,采取自营的京东模式也越来越得到家居行业的认同。就在今年2月份,居然之家获得阿里巴巴、泰康集团、云峰基金、红杉资本等16家机构联合投资130亿元,其中,阿里巴巴以及关联投资方向居然之家投资54.53亿元人民币,持有其15%的股份,成为居然之家第二大股东。

    资本支持下,居然之家物流建设体系明显加码。公开消息显示,居然之家目前在全国拥有近3000亩土地准备建设智慧物流基地,以打造家具大件物流系统,同时提供专业的安装、维护、保养服务。

    同时,2018年居然之家天津的物流中心也将投入使用,按居然之家规划,未来家居工厂的货都会送到居然之家的物流中心。

    对于家居卖场在物流配送方面的一系列动作,有市场人士就分析,家居物流当下面临的“专业化”与“标准化”痛点问题,家居卖场介入后,解决好这个问题自然利好消费者。

    但从更深层次来看,解决物流的同时也锁住了企业和经销商,“毕竟一个品牌总不能在一个城市开两个仓储。”从这点上来看,家居物流行业正成为家居卖场新一轮寡头之争的着力点。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