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今日头条曝光富美家具!50多家媒体争相报道是何因?
9月18日上午9时18分,一篇标题为《D1来袭!富美家具助力“中国女飘第一人”征战上海滩!》的文章在中国网发表。3分钟后,消费日报网原文转载了这篇文章。随后的9点31分、9点32分,央视网、今日头条几乎同时发表同标题文章!
当天,网易、腾讯网、凤凰网、中华网、搜狐网、搜房网、北京在线、湖南新闻网、中国企业新闻网等30多家大众门户网站;慧聪家居网、第一家具网等10多家行业门户网站都在争相报道富美家具赞助“中国女飘第一人”事件。
小编在百度上输入“富美家具助力”几个字,满满好几页都是相关的报道。其中,新浪家居9月15日便发表了一篇标题为《富美家具助力“中国女飘第一人”征战国际顶级赛事》的文章,可见,新浪家居是富美座椅赞助事件的头号“吹鼓手”。而截止到发稿,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已逼近10万人!
小编还发现,顺德家具网、中商建材网、家具商、家具主流、华东家具等10余家行业网站也相继报道了富美座椅赞助事件的相关文章。而且,腾讯视频、优酷网也播出了富美座椅的视频。
微信方面,中国家具报道、家具商、家具视界、亚太居舍等8家行业媒体都先后发表了富美座椅赞助事件的文章。其中,新媒体“大成今”公众微信号阅读量排名第一,“汉业影像机构”位居第二。
明星代言早已司空见怪,企业赞助活动也屡见不鲜,富美座椅赞助一名车手参加,家具圈怕也是头一回!
据了解,D1 GRAND PRIX被称为“飘移界的F1”,在世界发达国家流行了15年之久,2016年首次进入中国,本次比赛共有13名世界飘移冠军、59名国内飘移高手参赛,堪称国际顶级的D1 GRAND PRIX。广东富美座椅赞助的“中国女飘第一人”吴冰,是72名赛车手中唯一的女车手,具有特殊的意义。
富美座椅则是全球知名的座椅供应商,自品牌创立之初,富美座椅就主打礼堂椅、影院椅产品,并不断从健康、舒适等性能上研发与运用,大大提升了座椅的性能和坐感,完成了“从品质到品位”的完美蜕变,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信赖。富美座椅和中影、大地、星光等知名影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礼堂椅则走进了北京武警指挥中心、深圳大运会、天津大剧院、成都机场、包头文化宫,并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
据说,富美座椅董事长周鹏还热衷于飘移等竞技运动,也因此与“中国女飘第一人”吴冰结缘,并对她参加D1 GRAND PRIX给予了鼎力赞助和支持。此次富美座椅赞助“中国女飘第一人”,可以说是国际知名礼堂椅品牌与国际顶级飘移赛事的一次激情邂逅,飘移的刺激与活力将激励着富美座椅飞速前行,富美座椅也从竞技赛事中迸发出源源不断的激情,坚信这种激情将为富美座椅的发展带来无限可能,继续在全球市场大放异彩。
作为一位年青的企业家,富美座椅董事长周鹏一直在寻求企业的再一次转型,并坚信只有不断创新才有出路。而作为一位父亲,周鹏长期关注着儿童的学习和健康成长。两年前,他便开始投入到儿童健康成长书桌椅的研发中,并聘请了一位有着30年经验的机械工程师担任产品顾问。历时两年,前后打了160多套模板,终于成功研发出数款儿童健康成长书桌椅,并已获得产品实用型专利。
目前,富美儿童健康成长书桌椅还处于投产试验阶段,预计年底可以量产。尽管如此,闻讯而来的四川掌上明珠家具集团已经与富美座椅签署了合作协议,富美儿童健康成长书桌椅将在国内500家掌上明珠专卖店上市销售。富美儿童健康成长书桌椅,用爱铸就孩子的美好未来!
产品同质化就像一座“围城”,困住了太多定制家具品牌制造商发展的脚步。花样产品难以全线展示等因素,确实对产品同质化现象产生了影响,但是,当定制家具产品同质化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根本原因在设计”这个说法开始让一些人有所思考。定制家具企业到底应该如何走出产品同质化困局?
展厅面积有限 品牌商偏向大众化定制家具产品
或许正如业内人士田平(化名)所说,产品研发是一件既耗时耗力、又耗钱财的事,不是所有企业都愿意为之付诸行动的。“其实卖场内展示出来的根本就不是我们品牌的全线产品,如今我们单板材就有47种花色,想要全部展示出来,恐怕800平方米的展厅都摆不下。”
在定制家具市场,“选择你想要的产品”是很多品牌商对外的宣传口号,在他们看来,观看展厅只是选购定制家具产品最初的步骤,在后期不断的接触中,销售人员可以通过虚拟展示等途径将更多的产品展现给消费者。
但是,如果说展厅面积有限是其中的一个原因,那么对于“更多的花样产品为什么没有被充分展示出来”这个问题,另外一种解释是,在有限空间内最大化的展示产品,品牌商其实更为偏爱大众化的定制家具产品。
“除了消费者眼前看到的,其实我们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产品。”尚品宅配的这位负责人称,为了更好地利用空间,他们将楼梯做成了可以放置物品的隐蔽式储物空间;为了方便人们在家中待客娱乐,产品设计师还将榻榻米中央位置的升降茶几做成了一个麻将桌,充分让其一物多用;为了分隔空间同时兼顾收纳,他们还设计过可旋转式的隔断柜。但遗憾的是,这些产品消费者在展厅未必能够全部看到。有的产品尽管有趣,但却并不符合大众口味,本就有限的展厅展示出来的,肯定是那些被“点单”最多的产品,这就好比一家服装店,永远将热销款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是一个道理。
如今,消费者去到任意一家定制家具品牌店面,都会发现一个共通性,从他们踏入店内的那一刻起,品牌家居顾问就会紧随其后,为的就是去更多地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并根据情况给出他们的专业意见,告诉业主什么样的产品更适合他们。
花样产品难“登台
“尽管大家都在说工业4.0、都在强调产品创新,但是定制家具生产制造企业整体的设计能力偏弱仍旧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提不出好的创意、拿不出好的设计,所以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当一个抄袭者。”而企业规模有限、领军者意识不到位,是造成这个局面的部分原因。
事实上,尽管越来越多的家具企业转型做起了定制业务,但是产品设计师的设计水平却没能跟上企业的发展步伐,对定制家具产品理解不到位、对产品设计细节把控力不够强,都让他们难以支撑起创新型定制家具产品的重担。
另外,零配件采购成本高昂也让定制家具产品陷入同质化困局。就拿衣柜产品来说,作为定制家具的一大分支,展厅内的衣柜产品似乎总是与入户后的衣柜产品存在一定差距。用量越小、摊销成本就越高,再加上零配件产品的加价率本身就很高,如果消费者想让家中的衣柜产品跟展厅内的展示品一模一样,或者在功能上并驾齐驱,花费必然不菲。
衣柜产品的很多细节功能看似简单,其实设计成本非常高,原因很简单,如果总体设计水平有限,好设计就是稀有产物,物以稀为贵是不变的道理,而那些基本款、同质化的产品,价格上则更为亲民。不过可喜的是,现在很多定制家具企业对设计的态度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视。他们开始尝试去设计院校大规模地招收学员,进入企业以后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学习,然后通过层层考核,一轮接一轮地将不合格者淘汰出局。
如今中国的定制家具市场,仍旧处于“标准化配置+小部分个性化设计”的初级阶段,完全的个性化定制,确实尚未实现,但相信随着家居建材企业的共同不懈努力,定能走出同质化困局。
据第三方分析机构中国报告大厅预测,中国智能家居潜在市场规模约为5.8万亿元,发展空间巨大。其中,家电类产品市场份额最高,市场占比超过70%。此外多篇IoT报告中均对中国的智能家电市场规模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但从最近一两年的发展看,智能家居、家电所畅想的那些未来生活方式似乎还是很遥远,各大家电厂商虽然在推动发展,但明显是各自为战为形成一股产业发展的洪流;同时在这一波智能科技兴起的浪潮中,智能家居的声音也被更受大众关注的虚拟现实、机器人等热点所覆盖,智能家居难道从一开始就是伪需求或是还为时尚早吗?本站近期听到了多种来自业内的声音。
一、从功能智能到具备人工智能
整体而言,市面上的智能家电产品多以在固有属性上叠加上一定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功能。以冰箱为例,多开门,对开,容量,杀菌,智能保鲜,去除异味,智能化提醒功能等以成为产品焦点,逐步替代传统的冰箱需求模式。但智能化功能多停留在APP提醒、联网服务等层面,缺乏自主性的智能和判断工作。
据业内资深从业者总结,目前智能家居产品的核心功能还是主要集中在远程控制,整个智能家居领域还处在打基础、建平台的阶段。智能家居能够达到的智能化水平,还远不止于此。
二、新一轮三国杀正蓄势待发
沉闷的家电市场需要依靠新技术,尤其是智能化技术的搅动和推动。在技术层面以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的应用较广泛和成熟,类似感知智能等深层次的人机交互技术暂未应用到智能家居类品类中。
从国内各家电品牌的布局和策略来看,现在具有成熟产品线和技术支持的主要以海尔、美的、格力为主。
海尔:从用户习惯开始培养
海尔主要透过旗下U+智慧生活开放平台切入至智能家居领域,作为首家将人工智能引入智能家居领域的家电巨头,其U+智慧生活大脑平台对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传统白电领域,冰箱和洗衣机等领域处于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随后,围绕着洗护、用水、空气、美食、健康、安全、娱乐七个领域组成了完整的U+智慧生态圈。
随着用户对U+智慧生活大脑的持续使用,海尔U+在用户习惯、知识库方面积累了大量数据。
美的:抱大腿跨界站队
同样作为传统家电巨头的美的,在智能家居领域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在2014年小米战略入股美的。到如今联姻华为,包括近日又联手联合阿里等厂商,美的在智能家居领域还处在寻求多方合作阶段,以此扩充更多的合作资源,从而促进美的智慧家居战略落地。
美的一直占据着小家电市场份额的头把交椅,并且领先甚多,在空调领域也有追赶格力之势。美的围绕室内空气管理建立了一整套的空气管家平台,用户可以远程操作室内的空调、风扇、净化器或是加湿产品,周全的产品线覆盖优势让美的可以使用自家电器完成居室内温度、湿度以及空气洁净度的智能把控。
而美的自己研发的M-Smart智慧家居战略,以传感、大数据、智能控制技术为手段,通过多年积累的家电产品横向整合资源能力,以实现全品类白色家电产品互联互通。
格力:主打环保节能概念
此外,格力也推出智能环保家居系统。利用光伏多联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备集成,构成高效节能环保的能源管理系统与快捷便利的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节能性、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 最终实现智能环保健康的居住环境。
但实际上,不少颇具实力的家电品牌商在智能化生态布局上仍存在明显短板,如以黑电见长可能在抢占客厅入口具有较大优势,但对于空调、冰箱等白电产品的市场份额却难以抢占。
现在传统家电品牌商大体采取了“求同存异”的策略,即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空调产品等家庭核心产品进一步往智能、健康、节能方向靠。所谓的“异”,即各个产品线进行主次之分的区隔,如冰箱强调市场地位,冰柜要求稳定增长,洗衣机要快速增长;空调探寻新业务增长点,把握行业发展潮流,创新业务模式。
三、物联让生态比单品更可能胜出
为了赶上智能家居这趟红利列车,作为拥有硬件制造核心技术与能力的传统家电巨头并不希望掉队。鉴于自身缺乏互联网思维和能力的弱势,大多选择了一边搭建自己的智能家居平台,一边选择与互联网企业跨界合作的模式。
2014年末,美的与小米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除资本层面外,小米与美的将在智能家居及其生态链、移动互联网进行多种模式的战略合作,包括双方在智能家居、电商、物流和战略投资等领域的对接。
2015年初,海尔与魅族的跨界合作落地,魅族入驻海尔U+智能家居平台,海尔将向魅族开放其U+平台SDK,使魅族手机可控制所有海尔智能家居产品,同时魅族也将向海尔开放apps系统级别的权限。海尔U+希望通过开放的接口协议让不同品牌与不同种类的家电产品接入平台,实现系统级别的交互,最终可以为用户提供不同的智慧生活解决方案。
在2013年至2014年掀起的创业浪潮中,国内诞生过一批新兴智能家居产品品牌。其中不少是从单品切入,包括智能家电、智能插座、路由上网设备、照明系统、娱乐设备、健康健身设备、安防系统等多项产品。但很多仅是昙花一现,包括很多曾经在Kickstarter、京东众筹等平台上的明星产品。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以单品切入的创业方向上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从硬件设计制造的工艺、生产流程控制、原材料采购方面的经验不足,到产品的品牌营销与销售推广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瓶颈。
2、“创新鸿沟”,据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所谓的创新鸿沟是指一款产品由小众到大众化的普及障碍。比如,一款新的智能音箱出来,首先可能很多好奇的极客会成为第一批购买用户。接下来,第二批主要客户将集中在竞品公司中,如海尔出了一款智能产品,那么美的肯定会买,格力也会买。
但真正要普及到第三批更为广泛和大众化的用户群就是非常困难的事,尤其对于以单品进入物联网的公司或创业者而言。
四、终端产品最后比拼的究竟是啥?
毫无疑问,未来的智能家电将朝着家电本身的智能化方向发展,家电本身所带的传感器越来越多。比如空调除了具备基本的功能之外,内部的零件带有很多传感器。可能,一旦某些零件出现问题,将自动联系维修服务人员。一个智能烤箱或者微波炉,能够自动形成健康菜谱。
但如果仍是以传统家电产品为原型,各家品牌商的产品难以产生较大区隔,摆在消费者面前的首条参考标准仍是性价比吗?可能情况将有所不同。
据业内人士向本站分析,以智能家电为载体,为用户提供便捷而精准的服务,具备本地性、快捷性,将成为家电企业的一条转型思路。
比如,在智能冰箱上的显示屏上进行菜谱推荐,进而推送冷链配送服务;还可能通过用户的饮食情况,判断出用户的身体状况,提供饮食建议甚至形成诊疗计划,这时候,家电厂商可能与医疗机构展开合作,再推荐合适的家庭医生上门进行健康服务。
类似的服务正在落地,如亚马逊的Echo智能音箱已与Uber进行合作,通过家中音箱实现语音叫车服务,国内则是京东在推动同样的智能化服务落地,通过叮咚(DingDong)音箱来实现国内滴滴、e袋洗等服务等对接。家电产品实现智能化的更大意义在于,在用户生活的三公里或短距离范围内,它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入口,也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生活服务应用、服务咨询信息。
“基于家电类产品衍生的生活化本地服务,或许将成为硬件产品外更大的消费需求点”,业内人士判断。但他同时强调,虽然相应产品已经推出,但后续的用户转化率和催成单数仍需要一定时间测试和考量。
五、结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有多大?
总体而言,厂商们现阶段能提供的智能家居类产品仍与消费者的理解具有一定偏差,大多厂商无非是在产品上添加Wi-Fi模块,通过手机来控制产品的开关设置等,他们并未做到真正的智能。目前来说,所有的家电厂商都是在做智能的第一步,那就是可以控制,而非一起联动。
真正的智能家居,需要同在一个屋子里的多个设施协同工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而不仅仅是一个个独立的设备。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单个智能化产品切入物联网生意确实难以撬动。如果众多品牌仅形成自己的信息和产品孤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
此外,产品设计方面脱离实际应用场景,这也大大降低了用户的实际体验感。产品形态的调整,或许还应该建立在原有的产品形态上和功能应用层面,否则所谓的智能化产品不过是画蛇添足。当产品本身的驱动力降低,更多的智能化还依附于产品背后的服务阵队和资源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