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兼数职,老板还能不能好好做家具?
详细内容

身兼数职,老板还能不能好好做家具?

时间:2014-12-31     人气:1042     来源:第一家具网     作者:
概述:家具行业群体性狂欢的时刻,一是每年3月和9月的展会季,一是每年年末的总结季。进入2014年的12月,各种会议、活动开始扎推,老板们赶场子般聚集在每一个会场,在这种会议“PARTY”中维系老朋友,结识新朋友。......

    家具行业群体性狂欢的时刻,一是每年3月和9月的展会季,一是每年年末的总结季。进入2014年的12月,各种会议、活动开始扎推,老板们赶场子般聚集在每一个会场,在这种会议“PARTY”中维系老朋友,结识新朋友。

    谈产业,谈资源,谈合作,谈格局,家具厂老板们投资的行业越来越多:房地产、汽车、酒、农业……家具厂老板的身份越来越多元化,有的名片上的头衔横跨商、学、政、协数界。一面是跨行投资风盛行,一面是资金链断裂;一边是老板越来越“明星”化,一边是家具厂元气不足。长袖善舞的老板们,还能不能好好做家具了?

    跨行投资赚快钱

    笔者微信朋友圈有个家具厂老板,沉寂了许久,最近非常活跃,通过所发图片才知其投身农业当中去了。该老板在山区承包了几块地,采用完全手工作业的方式耕种,同时运用传统的方式对收获的食物加工。整个过程都有图片直播,至于后续销售情况,却不得而知。

    上面的例子,在家具行业中并不是个案,甚至成为行业的“常态”。在行业上下游跨界,如做家具的做材料,在整个泛家居产业链上玩跨界;在不同的行业中左右出击,投资地产、汽车、酒、农业、期货等,在整个商业领域“无所不能”。

    攻城拔寨,哪行来钱快就做哪行。对于家具厂老板来说,做家具实业,又苦又累还来钱慢,玩资本玩金融才最过瘾。

    融入圈子捞头衔

    除了跨界,家具厂老板还热衷于给自己贴“标签”,为身份“加分”。一是进入行业组织,成为商会、协会的会员;一是进入学界,参加各种总裁研修班,成为专家学者;一是进入民间社团,参加慈善组织,成为公益者。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是名片上的头衔多得印不下。

    古人常说,有利还得有名,面子为上。家具厂的老板们捞各种各样的头衔,只怕也是“名利双收”的心理作祟。

    “老板,请王者归来”

    市场遇冷,泥沙俱下。2014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更冷:卷款跑路、失联、资金断裂、没落、倒闭、转卖,充斥着家具行业。某知名家具厂老板跑路,原因在于其从家具厂抽血到地产项目,而新项目却没有像预期的那样高收益,银行还款时间又到了,而这个时候又借不到钱了,最终“资金链断裂使公司走向灭亡” 。

    事实上,一个人一辈子做透一件事就自然而然到了行业顶尖,高调出击各个领域的老板们需要“王者归来”了,看看那些痴迷于家具的老板们是怎样的状态:金凤凰的老板骑着自行车巡视自己的厂区、一整天面对家具图纸而兴奋依然。这才是真正的“爱你所做”,痴迷于家具。

    “人生三件事,坐着、躺着、站着,都需要家具。”那些狂热的家具人,字典里就没有“淡季”二字。他们或如某知名大佬所说:“终于等到这一天,等到了转折年,正是我发展的大好时机。”王者,唯回归本原,才能做真正的王者。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家具不是早就下乡了吗?前些年村村寨寨的墙上几乎都是“补血就是补根本”,现在大多换成了“买家具,买××”,话说的虽然直接了些,但意思表达还是相当清楚。不过,此“下乡”非彼“下乡”,本文所指的下乡是指有政府补贴的下乡,类似当前轰轰烈烈的家电下乡。

        有可能吗?怎么不可能?!在中国,有积压就会有“下乡”。当年学生娃一积压,解决的办法就是“上山下乡”。那些打了鸡血的小闯将们没事在城里满街乱转,不出事才怪!琢磨半天,于是广阔天地就成了同学们的好去处。

        送别之时,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那场面是相当的振憾!只可惜,欢欢喜喜地去,哭哭啼啼地回,战天斗地的洗礼终于让同学们明白了:写大字报还是比修地球要好混些。但不管怎么说,上山下乡的贡献还是有目共睹:它毕竟缓冲了一代近乎失控年青人的血脉喷张。

        人积压了都可以下乡,家电积压就更不在话下了。家电产能过剩,内需不足,出口受阻,如何是好?还是那句话“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别忘了,中国最大的市场在农村!只要家电一下乡,买家电就有补贴、既能拉动内需,又能改善民生,这样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家电下乡,农民得实惠、企业得生机、政府得政绩,家电行业真是太幸福了!

        这样的好事何时能轮到家具?同样是生活在一个屋子里的“兄弟俩”(家电与家具),受宠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家电的困境就是家具的困境。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近60℅的商家赔钱的现状就已经说明了一切。供给太大,家具出口受阻,内需又严重不足,家具与家电犯得是同一种病。

        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再明白不过了:

        不是家具下乡有没有必要的问题;而是家具行业有没有被政府关注的问题;家具行业的现状有没有被政府了解的问题。

        相对其它行业而言,家具行业太边缘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家具行业几乎在社会生活中集体隐形,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它是党的阳光普照不到的角落。因为少了社会的聚焦,再加上业内的弱势群体要莫不敢发声要莫有话说不出来(文化都不高)。

        于是,赢家变本加厉,输家欲哭无泪。疯狂扩张的家具卖场,规模是越来越大、档次是越来越高。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在其虚假繁荣的背后有无数经销商群体正在悄无生息地“死去”,一茬又一茬,象割韭菜一样。卖场、厂家、经销商三者的利益分配极不合理,即便同样是行业链条中最为强势的卖场之间,也因抢夺地盘陷入恶性争斗。

        可悲的是,连锁卖场间争斗的结果,受伤的总是厂家与经销商,即便是行业的公认的强势品牌也必须“隐姓埋名”才能苟且偷生。悲哀!!除了悲哀实在是找不到第二个词来形容。

        按理说,行业竞争激烈,消费者理应受惠。可现实并非如此。同一品牌、同一型号、出自同一厂家的家具产品,它们在不同城市的零售价最多会相差多少呢?(排除坑蒙拐骗的可能,你只管大胆地猜)。答案是:2倍甚至数倍。凭什么?!同样的东西,数倍的价格,那消费者还不成了冤大头。那也没办法!因为不同城市、不同卖场的租金相差实在太大:几十或几百,这么大的距离售价能一样吗?

        如此高价,大城市的经销商是不是有暴利之嫌?恰恰相反,北京、上海的大多数经销商风险最大。因为租金等营运成本太高,再加上家具卖场的疯狂扩张,大大稀释了客流量,因此每月销售额不及租金的现象屡见不鲜。

        60000家(工厂)与100多个(专卖摊位)这么悬殊的落差,必然决定了供需双方(工厂与卖场)地位的极其不对等。况且每一个工厂都还在卯足了劲地催生所谓的新品牌,致使供需矛盾进一步扩大。供大于求的状况首先体现在厂家与卖场之间,经销商就更是小媳妇,于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就成为大多数工厂及经销商的真实写照。

        消费者冤枉、经销商可怜、工厂无奈——这就是目前行业的现状。一般的逻辑认为:经销商不赚钱、工厂赔本、卖场自然就不好招商,卖场扩张就会减速,市场供给自然就会减少。

        其实不然!因为:个性化和差异化本来就是家具产品的基本属性,因此,家具行业永远都将是百花齐放。如同服装行业,门槛低、技术含量不高,成千上万的工厂必将会是常态。(60000对100的尴尬依然会存在)。

        即使这种供大于求的现状无法改变,但最起码我们有理由要求:优势的一方能够尽可能地节制一些,与各方共同营造一个相对合理、公平的合作环境,而不是放任、放大、甚至透支这种优势,美其名曰:优胜劣汰。

        我们同样有理由要求:即便是被淘汰者也应该是战死的而不应是冤死的,如此不健康的竞争环境,倒下的如果都是心怀梦想的创业者,我们能说这个行业不需要拯救吗?(大前提的不公是最大的不公)

        拯救意味着帮助与自救两种方式。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希望通过市场这支无形的手来倒逼行业各方自律、并尽可能达成各方力量的相互制衡,这种愿望目前看来只能是海市蜃楼。

        因为:各方合作的前提基础就存在先天性的不公平(如显失公平的合约、信息的不对称、局部性的垄断等等);更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赢者通吃的文化(你死我活),不象西方有着协商文化(竞选对手也能成为内阁国务卿),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与虎谋皮式的维权只能是自取其辱。

        这样看来,外力的帮助就显得迫在眉睫。家具行业困境的外在表象就是供大于求,如果短时间内无法抑制供给(也不应该抑制),那么扩大需求就成为必然的选择。需求与购买力是成正比的,因此拥有适当补贴的家具下乡就应成为一种合理的选项。

        消费者、经销商、卖场、工厂都受益的选项当然是最佳选项,毕竟家具行业对就业率乃至GDP的贡献均不可小视。当然,家具下乡不能解决行业内部深层次的利益失衡问题,但至少能够缓解这个劳动密集型行业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同时能够大大改善更多民众的生活质量,毕竟雪中送炭温暖的是民生。

        仅凭这一点,行业的从业人员就应理直气壮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呼吁行业自律的同时,争取社会最大的支持与帮助。不会哭的孩子会有奶吃吗?不太现实。

     

    阅读全文
  •     2013年6月12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33种红木树种中的7种列入管制物种,大幅提高了贸易门槛,这一公约直接引发了相关木材新一轮的涨价狂潮。

        这并不是红木家具第一次飙升价格,回顾过往,从2005年起,红木市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震荡。

        一位红木家具收藏界人士对国内红木家具市场走势规律做出了一个总结:“红木家具是从珍爱到收藏、从收藏变投资、从投资变投机,直至最后在疯狂炒作中,红木家具的泡沫破灭,价格一落千丈。”

        价格起伏不定,走势依旧飙升

        从2005年至2007年,红木价格在短短两年内上涨近10倍,但在2008年底却又跌回原点,导致大批炒家血本无归。2010年起又开始回升,直到2013年达到又一个巅峰,2014年起红木市场又遇到了消费“寒流”,但价格依然坚挺。

        对于红木价格的飞涨,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外部原因来看,近几年人工成本出现了大幅上涨,好的木工师傅月薪都在万元甚至数万元以上;由于油价原因,运输一吨原材料的成本也随之提高;再加国际贸易中的出口限制,老挝、缅甸等地控制红木出口而抬高价格,造成红木家具的价格被迫上涨。

        从内部原因看,由于红木的生长周期比较长,大量的采购导致原材料短缺,而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在进一步增长,这推高了原材料的价格;在整个红木家具行业,由于家具厂商集中青睐一些原料,导致需求上升,价格上涨。

        红木专家胡古越回忆了红木市场的发展规律,他说:“从古至今收藏红木者非富即贵。”

        胡古越介绍说,20世纪80年代红木家具每套不过2000元-3000元,怀旧的人们开始购买红木家具,仅局限于小范围,他们对家具精挑细选而后收藏。

        接着一些真正的文人墨客,包括一些演艺界和文化界的人士开始喜爱上了红木家具,红木价格开始飙升,20世纪90年代达到每套1万元-2万元。到了21世纪,热衷攀比的新贵们又喜欢上了红木。

        2003年以前,一套顶级红木圈椅的价格不过6万元,现在甚至可以达到百万元。

        2005年购买黄花梨家具已经变成一种投资行为,收藏热直接带动了投资热。古董家具的稀缺,投资市场的急切需求,迫使很多人开始炒新家具。

        最终红木家具“翻着跟斗”向上涨,从过去的按套论价,变成现在的按斤甚至按克论价,成套的红木家具价格几乎每年都在飞速增长。

        盲目投资跟风,套牢难以解围

        因为红木材质的稀缺性和生长周期比较长,其保值功能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红木家具的保值、增值性,从而使得红木家具成为投资和投机的对象,甚至有人称“炒股不如炒红木家具”。

        在红木炒作最疯狂的时候,一些买家把红木家具买回去都不使用,经常是大床上落着中床、中床上落着小床,床下也摆满各种红木小件。整间40平方米的屋子里放的红木家具,比家具城200平方米的店面里摆放得都要多。

        胡古越回忆说:“我知道从古至今红木家具使用者不是大官就是大款,可是在红木价格疯涨的时候,有一些退休人员拿着退休金、郊区农民拿着土地补偿金来我这里买家具,就等着赚一把。”

        北京某古典家具公司总经理吴必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木材的价格疯涨把企业的发展计划都打乱了,现在的家具经营商不仅考虑要如何做好产品,还得考虑原材料的价格问题。

        然而,几经震荡的红木市场却成为许多收藏者的失乐园。有些想把红木当作股票来炒作的人,则经常要面临被套牢的风险。

        资深红木界人士透露,一般消费者买了红木家具后,就算升值了,也无脱手的途径。偶尔有商家为了炒作,会回购一些家具,但是回收价格都比市场升值的价格低很多,所以消费者也舍不得出手。但是当红木价格下跌的时候,就更没有脱手的渠道了,甚至连很多“大款”存放在家具厂的原料,都无法脱手,被彻底套牢。

        在红木行业内,现在也存在一个奇怪现象,部分家具企业特别是红木家具企业都不愿意卖成品了,因为炒作缘故,往往连木材的成本价都收不回。

        解密炒作内幕,看清背后黑手

        业内人士介绍,近几年,红木市场经历了几次大小范围的非理性的暴涨和暴跌。不少红木厂家囤积居奇,恶意炒作红木价格,手上聚集大量红木木材,却不加工,指望着囤积红木就能多赚几桶金。

        无独有偶,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曹静楼也表示,大红酸枝只是被管控,并不是完全禁运,而有不少人则借机囤积木材,人为扰乱市场秩序。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了如下一些内幕。

        红木市场炒作的规律一般是这样的:首先是一小批职业炒家,他们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悄悄地进入一个资源独占性的领域,大量地囤积其中最好的产品。随后,他们可能用一年,也可能是更长一些的时间来包装概念,热炒其稀缺性和收藏价值,掀动行业的超常发展。

        接下来,投资者向红木产地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就成为经销商,所在区域的红木全部通过经销商销售。产地和经销商供销体系形成后,一级经销商就会与二级、三级经销商联手,抬拉红木各类产品价格。

         一级经销商通过绝对垄断权,留下70%左右的红木囤积,拿出30%左右的份额,通过“价格联盟”进行跨区域拉抬,将价格拉升到购买价格的5到6倍,再抛售给二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继续联合抬拉,达到满意的价位后才抛售给三级经销商。由于一级到三级经销商层层囤积、层层抬拉价格,结果只用三成流通原料炒作,就能实现购买价格比最初购买价格高出10倍的结果。

        而后一批商人迅速加入这个战场,淘这股风潮中的第二手金。他们让这个行业呈现出遍地开花、生机勃勃的场面,人们通常称之为“一个产业诞生”。

        除了对市场流通量的控制,还需要在媒体上制造一些吸引眼球的新闻。2006年年底,“国人专购”的标签第一次出现在红木家具上。当时,北京70%的红木卖场都贴出了这样的标签,宣布黄花梨、紫檀木、乌木和老鸡翅木类家具停止对外国人销售,此举轰动了京城。

        紧接着,更极致的炒作手法开始上演,一些红木家具商推出了直接用黄金回购红木家具的办法,有经销商称:“我们有1000克、500克、200克、100克不等的金条摆在现场来换稀缺木料。”红木和黄金之间,巧妙地被商家们画上了等号。

        事实上除了金丝楠木、海南黄花梨等极少数红木外,许多红木并没有商家说的那样稀缺到“快绝迹”了。经过上述一系列操作,价格被拉高,不少商家开始买空卖空、拉高出货,拿股票市场中的手法来炒红木,泡沫膨胀到一个高度有价无市,自然就崩盘了。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