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斗山并购山猫,跻身世界十大制造商
时间:2007-08-29 人气:1360 来源:中国木业国际网|http://www.chinawood.org/website/index.jsp 作者:
概述: 韩国斗山工程机械公司于近日宣布以49亿美元并购美国英格索兰公司旗下山猫泛用设备及附件设备业务。此举成为全球建筑设备业史上第二大收购案,斗山工程也一举成为全球第七大建筑设备制造商。 此举是斗山集团重工业......
韩国斗山工程机械公司于近日宣布以49亿美元并购美国英格索兰公司旗下山猫泛用设备及附件设备业务。此举成为全球建筑设备业史上第二大收购案,斗山工程也一举成为全球第七大建筑设备制造商。
此举是斗山集团重工业化走出坚实的一步。在经历了1997~1998年的韩国金融危机后,斗山集团业务重心转移到重工业上,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先后于2001年收购韩国重工业、2003年收购高丽产业开发、2005年收购大宇重工。
斗山集团的收购案中与中国市场最为密切的一起是2005年斗山集团收购大宇重工。斗山集团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品牌过渡。目前企业的发展形势一直非常良好,仅烟台工厂的机床生产一项,近两年的增长率就高达42%。
斗山收购大宇重工,一下子使得自己在装备制造领域得到了很大提升;收购山猫,又使得自己在国际建筑设备制造业的排名陡然提升了12位。在国际化收购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斗山的收购之旅,确实值得我国正在或者打算进行国际并购的企业好好思索。
有计划的企业并购
斗山集团的经营业务涉及方面特别广,然而其对于核心业务的发展脉络始终是十分清晰的。近几年斗山集团先后收购的几家企业在业界都是相当有份量的,而这次对英格索兰旗下山猫等业务的收购更称得上是大手笔。
斗山买下山猫是对产品型号和规模的扩充。山猫是全球最大的小型建筑工具制造商,而斗山的建筑设备产品多属大、中型。此次收购,将从规模和型号上强化斗山的产品种类。并且,山猫的强势产品是装载机,而斗山的强势产品却是挖掘机,这也将使得斗山的产品结构更加丰富。
此外,山猫和斗山在各自领域内的技术也是一流的。这次收购,可以充分将两家公司的技术共享,在这点上对于二者都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并且,山猫所拥有的良好的欧美销售网络更是为斗山打开了通往西方的大门。
在2005年斗山集团收购大宇重工时,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当时的领导人在阐述斗山集团新的发展战略时就指出他们将要积极拓展开发挖掘机、轮式装载机及其他多种多样的重装备产品,并通过并购来追求最大的销售利益。而韩国本社DoosanInfracore的目标更是在2015年实现销售500亿美元,营业利润50亿美元。
一直以来,斗山都是围绕重工业对单一战略业务进行收购,而不是为了增加收入进行分散式收购。可见,收购山猫这样的企业,斗山已经早有计划。 关于收购价格的战略分析
山猫业务去年销售额约为26亿美元,不足英格索兰同期总销售额的23%。英格索兰目前市值约145亿美元,照此比例,很多分析师预期山猫可售得30亿美元。但最终斗山收购山猫的价格定在了49亿美元,高出估计63%。这个价格成就了迄今为止韩国公司规模最大的海外收购案。
或许是受到有关这笔交易的消息推动,斗山股价随即上涨了15%。而在此之前,该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累计上涨了60%,表明了资本市场对斗山经营业务的普遍看好。
英格索兰公司在小型建设装备领域排在世界首位,在美国和欧盟小型建设装备市场上的占有率分别达到38%和43%。斗山收购山猫后,斗山工程今年的销售额将由先前预估的4.4万亿韩元增长到大约7万亿韩元,这个增长幅度对于任何一家工程设备制造企业来讲都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不仅如此,斗山还能够得到“山猫”这个世界品牌,以及技术开发团队与发达的销售网络,这部分收益尚无法估计。
据悉,斗山的此次收购,得到了韩国开发银行提供的部分资金,这再次体现了韩国政府对本土财团的长期重视与支持。
收购后的品牌策略
作为一家非常成熟的企业,斗山早已在我国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其主要产品涉及挖掘机、叉车、机床、发动机等重装备,特别是挖掘机连续6年在中国市场产销占有率位居第一。山猫以后生产的建筑设备是继续使用山猫的品牌,还是斗山的品牌成了业界关注的问题。
2005年斗山收购大宇重工时,在中国市场并没有立刻将原“大宇”的商标变更为“斗山”,而是在“斗山”前面加上“大宇”二字,即使用“斗山—大宇”作为产品品牌。关于这点,斗山英维高株式会社的副社长金雄范的解释是因为大宇产品在中国经营多年,许多中国客户对“大宇”有一定的认知度,因此决定暂时使用“斗山—大宇”的复合商标。而真正完成从“斗山—大宇”到“斗山”的过渡,斗山用了两年时间。
虽然山猫是国际著名品牌,但其亚洲市场的开辟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所以这次斗山英维高决定在不同的市场各取所长,在欧美市场继续保留山猫品牌,而在亚洲则将采用斗山品牌。也就是说,斗山将利用山猫的品牌继续进军欧美市场;在亚洲,则直接使用斗山品牌,将山猫生产的建筑设备作为新业务继续开拓市场。
此举是斗山集团重工业化走出坚实的一步。在经历了1997~1998年的韩国金融危机后,斗山集团业务重心转移到重工业上,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先后于2001年收购韩国重工业、2003年收购高丽产业开发、2005年收购大宇重工。
斗山集团的收购案中与中国市场最为密切的一起是2005年斗山集团收购大宇重工。斗山集团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品牌过渡。目前企业的发展形势一直非常良好,仅烟台工厂的机床生产一项,近两年的增长率就高达42%。
斗山收购大宇重工,一下子使得自己在装备制造领域得到了很大提升;收购山猫,又使得自己在国际建筑设备制造业的排名陡然提升了12位。在国际化收购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斗山的收购之旅,确实值得我国正在或者打算进行国际并购的企业好好思索。
有计划的企业并购
斗山集团的经营业务涉及方面特别广,然而其对于核心业务的发展脉络始终是十分清晰的。近几年斗山集团先后收购的几家企业在业界都是相当有份量的,而这次对英格索兰旗下山猫等业务的收购更称得上是大手笔。
斗山买下山猫是对产品型号和规模的扩充。山猫是全球最大的小型建筑工具制造商,而斗山的建筑设备产品多属大、中型。此次收购,将从规模和型号上强化斗山的产品种类。并且,山猫的强势产品是装载机,而斗山的强势产品却是挖掘机,这也将使得斗山的产品结构更加丰富。
此外,山猫和斗山在各自领域内的技术也是一流的。这次收购,可以充分将两家公司的技术共享,在这点上对于二者都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并且,山猫所拥有的良好的欧美销售网络更是为斗山打开了通往西方的大门。
在2005年斗山集团收购大宇重工时,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当时的领导人在阐述斗山集团新的发展战略时就指出他们将要积极拓展开发挖掘机、轮式装载机及其他多种多样的重装备产品,并通过并购来追求最大的销售利益。而韩国本社DoosanInfracore的目标更是在2015年实现销售500亿美元,营业利润50亿美元。
一直以来,斗山都是围绕重工业对单一战略业务进行收购,而不是为了增加收入进行分散式收购。可见,收购山猫这样的企业,斗山已经早有计划。 关于收购价格的战略分析
山猫业务去年销售额约为26亿美元,不足英格索兰同期总销售额的23%。英格索兰目前市值约145亿美元,照此比例,很多分析师预期山猫可售得30亿美元。但最终斗山收购山猫的价格定在了49亿美元,高出估计63%。这个价格成就了迄今为止韩国公司规模最大的海外收购案。
或许是受到有关这笔交易的消息推动,斗山股价随即上涨了15%。而在此之前,该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累计上涨了60%,表明了资本市场对斗山经营业务的普遍看好。
英格索兰公司在小型建设装备领域排在世界首位,在美国和欧盟小型建设装备市场上的占有率分别达到38%和43%。斗山收购山猫后,斗山工程今年的销售额将由先前预估的4.4万亿韩元增长到大约7万亿韩元,这个增长幅度对于任何一家工程设备制造企业来讲都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不仅如此,斗山还能够得到“山猫”这个世界品牌,以及技术开发团队与发达的销售网络,这部分收益尚无法估计。
据悉,斗山的此次收购,得到了韩国开发银行提供的部分资金,这再次体现了韩国政府对本土财团的长期重视与支持。
收购后的品牌策略
作为一家非常成熟的企业,斗山早已在我国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其主要产品涉及挖掘机、叉车、机床、发动机等重装备,特别是挖掘机连续6年在中国市场产销占有率位居第一。山猫以后生产的建筑设备是继续使用山猫的品牌,还是斗山的品牌成了业界关注的问题。
2005年斗山收购大宇重工时,在中国市场并没有立刻将原“大宇”的商标变更为“斗山”,而是在“斗山”前面加上“大宇”二字,即使用“斗山—大宇”作为产品品牌。关于这点,斗山英维高株式会社的副社长金雄范的解释是因为大宇产品在中国经营多年,许多中国客户对“大宇”有一定的认知度,因此决定暂时使用“斗山—大宇”的复合商标。而真正完成从“斗山—大宇”到“斗山”的过渡,斗山用了两年时间。
虽然山猫是国际著名品牌,但其亚洲市场的开辟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所以这次斗山英维高决定在不同的市场各取所长,在欧美市场继续保留山猫品牌,而在亚洲则将采用斗山品牌。也就是说,斗山将利用山猫的品牌继续进军欧美市场;在亚洲,则直接使用斗山品牌,将山猫生产的建筑设备作为新业务继续开拓市场。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目标是在10~15年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等四大基地,最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国务院的批复明确肯定了对东北地区“四基地一区”的目标定位,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
打造中国第四大经济区
据介绍,《规划》编制工作从2005年5月开始,至2007年8月2日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历时两年。《规划》覆盖了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土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亿。《规划》以“十一五”时期为重点,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据了解,《规划》是通过系统分析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而做出的具体安排。
《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表示,东北经济区具有综合工业体系、科教优势及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农产品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对东北亚开放的区位优势,但仍面临诸多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东北地区在发展中存在条块分割、产业结构趋同、生态环境保护缺乏有效协调等;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再就业压力很大;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改制任务艰巨。
专家指出,《规划》的出台,恰好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规划实施,可以充分利用东北地区比较优势和条件以及较好的产业基础,以存量资源带动增量发展,增强整体竞争力,使得东北经济区最终成为中国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后第四大经济区。
东北工业基地的增长逻辑
以重工业为主体,同时又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东北地区,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为我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作用下积累了矛盾,形成了发展滞后的“东北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不平衡。
东北地区的发展不是某个项目、某个产业、某个城市的发展、振兴,而是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与振兴。因此,必须摒弃单纯拯救传统工业的思维,摒弃以往单一的走工业化道路的做法,从服务于地区协调发展和繁荣区域经济的总体要求出发,加强区域合作、产业整合和城市规划,通过加快城市化和一体化,找到快速发展的捷径。
在此框架下,东北区域的增长逻辑首先是明确主导产业,尽快结束产业结构松散的局面。作为以重工业为主体和重要商品粮基地的东北地区,加速这两大产业资源整合,做大优势企业是首要任务。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同时,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另外,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遵循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整体价值观,按照资源的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布局生产力和人口,积极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最后,整合资源,实现地域互补、互相配套,共同发展。打破区域壁垒和产业壁垒,实现要素流动,用产业开放与地域开放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振兴东北规划影响深远
《规划》的出台,将对整个东北区域的经济发展构成重大且长远的利好。
天津滨海新区以及成渝特区的经验表明,一旦成为重点规划区,在金融、土地、税收、财政等政策上将有很多优惠。滨海新区以及成渝试验区的设立都使得资本市场上区域板块在一段时间内涨幅可观,同样的特区效应也会出现在东北板块中。但不同的是,成渝区域的战略宗旨是城乡统筹,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滨海新区则是建立现代制造业以及国际物流中心的窗口。相比之下,振兴东北规划涉及的范围更广,其政策力的影响更深远,不同产业受益程度和传导路径也不一致(详见相关链接)。
从对滨海新区以及成渝特区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战略定位以及传统行业的产业基础优势会决定未来不同行业的受益程度。
2.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任何一个特区发展首要的受益板块。
3.从短期来看,区域概念会集体走强,但从长期看,概念炒作会逐步平息,随相关具体政策的出台,一些行业和企业将受益。
4.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是促进存量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增量优质生产要素的流入,所以,优质企业将强者恒强,弱势企业将不可避免遭淘汰。
遵循未来东北区域的增长逻辑,业内人士认为,传统工业如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化工、医药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是首先受益的行业,然后是基础设施建设、电子信息、资源、环保以及现代服务业。当然,受到特区经济效应的直接刺激,该区域的房地产企业也将受到人们的关注。最后,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大背景下将涌现大量的并购重组和资产整合机会。
打造中国第四大经济区
据介绍,《规划》编制工作从2005年5月开始,至2007年8月2日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历时两年。《规划》覆盖了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土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亿。《规划》以“十一五”时期为重点,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据了解,《规划》是通过系统分析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而做出的具体安排。
《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表示,东北经济区具有综合工业体系、科教优势及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农产品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对东北亚开放的区位优势,但仍面临诸多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东北地区在发展中存在条块分割、产业结构趋同、生态环境保护缺乏有效协调等;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再就业压力很大;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改制任务艰巨。
专家指出,《规划》的出台,恰好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规划实施,可以充分利用东北地区比较优势和条件以及较好的产业基础,以存量资源带动增量发展,增强整体竞争力,使得东北经济区最终成为中国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后第四大经济区。
东北工业基地的增长逻辑
以重工业为主体,同时又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东北地区,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为我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作用下积累了矛盾,形成了发展滞后的“东北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不平衡。
东北地区的发展不是某个项目、某个产业、某个城市的发展、振兴,而是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与振兴。因此,必须摒弃单纯拯救传统工业的思维,摒弃以往单一的走工业化道路的做法,从服务于地区协调发展和繁荣区域经济的总体要求出发,加强区域合作、产业整合和城市规划,通过加快城市化和一体化,找到快速发展的捷径。
在此框架下,东北区域的增长逻辑首先是明确主导产业,尽快结束产业结构松散的局面。作为以重工业为主体和重要商品粮基地的东北地区,加速这两大产业资源整合,做大优势企业是首要任务。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同时,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另外,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遵循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整体价值观,按照资源的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布局生产力和人口,积极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最后,整合资源,实现地域互补、互相配套,共同发展。打破区域壁垒和产业壁垒,实现要素流动,用产业开放与地域开放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振兴东北规划影响深远
《规划》的出台,将对整个东北区域的经济发展构成重大且长远的利好。
天津滨海新区以及成渝特区的经验表明,一旦成为重点规划区,在金融、土地、税收、财政等政策上将有很多优惠。滨海新区以及成渝试验区的设立都使得资本市场上区域板块在一段时间内涨幅可观,同样的特区效应也会出现在东北板块中。但不同的是,成渝区域的战略宗旨是城乡统筹,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滨海新区则是建立现代制造业以及国际物流中心的窗口。相比之下,振兴东北规划涉及的范围更广,其政策力的影响更深远,不同产业受益程度和传导路径也不一致(详见相关链接)。
从对滨海新区以及成渝特区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战略定位以及传统行业的产业基础优势会决定未来不同行业的受益程度。
2.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任何一个特区发展首要的受益板块。
3.从短期来看,区域概念会集体走强,但从长期看,概念炒作会逐步平息,随相关具体政策的出台,一些行业和企业将受益。
4.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是促进存量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增量优质生产要素的流入,所以,优质企业将强者恒强,弱势企业将不可避免遭淘汰。
遵循未来东北区域的增长逻辑,业内人士认为,传统工业如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化工、医药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是首先受益的行业,然后是基础设施建设、电子信息、资源、环保以及现代服务业。当然,受到特区经济效应的直接刺激,该区域的房地产企业也将受到人们的关注。最后,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大背景下将涌现大量的并购重组和资产整合机会。
阅读全文
下一条:数据显示“中国制造”走红国际船市
上半年船舶出口55亿美元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船舶出口高速增长,共计出口739068艘(条),出口金额5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1.9%,月均出口额超过9亿美元;进口3791艘(条),进口金额7.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长202%。
上半年我国船舶进出口贸易实现顺差47.6亿美元。
12种出口船型超1亿美元
今年上半年,我国有12种船型出口金额在1亿美元以上,其出口额总计为50.67亿美元占船舶出口总金额的92.2%。其中成品油船、集装箱船、散货船作为传统三大出口主力船型,总计出口32.24亿美元,占我国船舶出口总金额的58.6%。另外,上半年挖泥船的出口增长飞快,达到9989万美元。除此之外,上半年船舶出口另一亮点是新增3艘载重量超过30万吨的原油船,出口额达2.19亿美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主要出口船型品种正趋于丰富。
630家企业加入出口大军
上半年全国共有630家企业经营船舶出口业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45家,其中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74家,合计出口额达50.8亿美元,占船舶出口总额的92.4%。出口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达到15家,合计出口额达30亿美元,占船舶出口总额的54.6%。从以上数据说明随着国际船市的持续兴旺,经营船舶贸易的企业继续在增加,但是大部分业务还是集中在少数主营企业手中。
上半年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出口14艘船,金额达6.43亿美元,一跃成为上半年船舶出口的“领头羊”,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和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分别以3.7亿和3.4亿美元的出口额分列上半年船舶出口的二、三位。
订购客户来自128国
上半年我国共向世界12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船舶,其中出口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有39个,出口额总计达54.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98.4%。新加坡、德国、中国香港、日本、马绍尔群岛共和国、利比里亚、荷兰、韩国、希腊、塞浦路斯、丹麦等11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上半年船舶出口主要市场,出口额均在1亿美元以上,而且多数增幅都为1至2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对俄罗斯、中国台湾、西班牙、瑞士等4个国家和地区的船舶出口增长异常迅猛,出口额同比均有近百倍的增长,是我国船舶出口的新兴地区。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船舶出口高速增长,共计出口739068艘(条),出口金额5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1.9%,月均出口额超过9亿美元;进口3791艘(条),进口金额7.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长202%。
上半年我国船舶进出口贸易实现顺差47.6亿美元。
12种出口船型超1亿美元
今年上半年,我国有12种船型出口金额在1亿美元以上,其出口额总计为50.67亿美元占船舶出口总金额的92.2%。其中成品油船、集装箱船、散货船作为传统三大出口主力船型,总计出口32.24亿美元,占我国船舶出口总金额的58.6%。另外,上半年挖泥船的出口增长飞快,达到9989万美元。除此之外,上半年船舶出口另一亮点是新增3艘载重量超过30万吨的原油船,出口额达2.19亿美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主要出口船型品种正趋于丰富。
630家企业加入出口大军
上半年全国共有630家企业经营船舶出口业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45家,其中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74家,合计出口额达50.8亿美元,占船舶出口总额的92.4%。出口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达到15家,合计出口额达30亿美元,占船舶出口总额的54.6%。从以上数据说明随着国际船市的持续兴旺,经营船舶贸易的企业继续在增加,但是大部分业务还是集中在少数主营企业手中。
上半年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出口14艘船,金额达6.43亿美元,一跃成为上半年船舶出口的“领头羊”,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和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分别以3.7亿和3.4亿美元的出口额分列上半年船舶出口的二、三位。
订购客户来自128国
上半年我国共向世界12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船舶,其中出口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有39个,出口额总计达54.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98.4%。新加坡、德国、中国香港、日本、马绍尔群岛共和国、利比里亚、荷兰、韩国、希腊、塞浦路斯、丹麦等11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上半年船舶出口主要市场,出口额均在1亿美元以上,而且多数增幅都为1至2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对俄罗斯、中国台湾、西班牙、瑞士等4个国家和地区的船舶出口增长异常迅猛,出口额同比均有近百倍的增长,是我国船舶出口的新兴地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