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速度偏快机械行业应关注下游需求变化
详细内容

速度偏快机械行业应关注下游需求变化

时间:2007-08-22     人气:1118     来源:中国家具网|http://www.jiaju.cc/     作者:
概述:   今年1~6月,机械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3423.15亿元,同比增长32.5%。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蔡惟慈认为,这样的增长速度偏快,恐难以持久。  “对机械工业来说,理想的速度以年均增长15%~20%为宜。但面对......
   今年1~6月,机械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3423.15亿元,同比增长32.5%。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蔡惟慈认为,这样的增长速度偏快,恐难以持久。
  “对机械工业来说,理想的速度以年均增长15%~20%为宜。但面对市场需求的强力拉动,设备制造企业无法单方面拒绝扩大生产。”
  蔡惟慈说,如果需求增长之势回落,已经大大膨胀了的生产能力必然陷于加倍过剩的困境。因此机械工业必须密切关注电力、冶金、石化、建筑等重点用户领域需求变化的苗头,并及早调整产品结构、更新发展理念,做好应变准备。
  部分行业运行态势出现变化
  事实上,一些行业的增长速度已经开始出现回落。其中最让蔡惟慈感到不安的是农机行业。1~6月累计,农机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8.15%,低于机械工业平均增速近15个百分点,是机械工业各行业中增长速度低于20%的少数几个分行业之一。主要农机产品产量增长乏力或大幅下降:大中型拖拉机产量104069台,同比下降3.81%;小型拖拉机979888万台,同比只增长4.40%;收获机械127927台,同比下降35.72%;农用运输机械94.3万辆,同比仅微升3.76%。
  此外,发电设备与前几年30%以上的增速相比,今年上半年增速已大幅回落至4.85%;炼油及化工专用设备、金属冶炼设备、金属轧制设备的增长势头也已明显回落。
  输变电设备与发电设备相比增速加快,其中变压器增长21.67%,钢芯铝绞线增长22.15%;混凝土机械同比增长高达45.75%。
  “以上迹象表明,农机购买力增长已显疲态,说明农业发展仍然是短腿;炼油、冶金行业投资势头已经回落;电站建设超常增长已趋于平稳,但电网建设正在升温;混凝土机械的高速增长则突出表明全社会基本建设仍比较热。”蔡惟慈说。
  不过,蔡惟慈认为机械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尚可。主要表现在效益增长快于产销增长;重点产品生产形势较好,新产品开发持续提速,产品结构调整继续向预期方向发展;进出口顺差持续增加,显示机械工业企业国际竞争力在提高。
  着手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在机械工业的市场结构中,外向比重正在增大,主要体现在出口增速快于进口。出口交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已由“九五”末的1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16%左右。蔡惟慈认为,这表明中国机械工业国际比较优势逐渐显现,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速度在加快。
  机械工业在优化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的同时,正在积极探索新的增长方式,着手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蔡惟慈说,全行业实现效益与产销同步增长,劳动生产率已由2000年的3.7715万元/人年,提高到2006年的11.6863万元/人年。部分优秀企业致力于为用户承包“交钥匙”工程和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在系统集成和增值服务上下功夫,着手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经营理念开始发生可喜变化。
  机械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2005年比2001年下降了38.5%,平均每年下降近10%。
  他援引2003年国家统计资料进行了计算:全部工业的工业增加值万元能耗为2.66吨标煤/万元,其中:机械工业0.78吨,石化6.8~6.9吨,钢铁8.5吨,有色5.9吨,电力2.62吨。
  “可见,机械工业的综合能耗比石化、钢铁、有色行业低一个数量级,只是全部工业平均水平的30%。因此,加快发展机械工业有利于降低国民经济综合能耗。”

 下半年运行速度将有所回落
  当前,中央政府正在传递强烈的防范过热的政策信息。蔡惟慈说,为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在加大。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扩大汇率浮动区间、调整出口退税率、提高股票交易费收取率等等,均表明了这一政策取向,同时不排除如经济增长继续偏快,新的措施还将陆续出台。“预计这将抑制今后机械装备的国内需求增长。”
  目前机械工业企业订单的增长幅度为20%左右,低于机械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有关部门鼓励进口先进机械装备,也会使下半年机械设备进口明显上升,从而将挤占部分国内市场。
  一方面对外开放环境持续改善,加上我国在加工制造环节具有明显的国际比较优势,使国际产业加速向我国转移;另一方面有关政策调整意在减弱出口增长势头,因此抑制出口增长的因素也在发展。总体看行业出口仍将增长,但增速将逐步下降。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由《现代科学仪器》杂志社主办,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的“国产科学仪器应用、创新和产业化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2日至4日,在北京市委党校礼堂隆重召开。这次会议的主旨是倡导国产科学仪器应用、促进民族仪器工业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一份力量。
      出席会议的嘉宾和代表有:科技部条件财务司吴波尔司长、郑健同志;来自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有:陆婉珍院士、朱良漪教授、李家熙教授、张钟华院士、姚骏恩院士、金钦汉教授、沈兰荪教授、袁倬斌教授、范世福教授、何华焜研究员、崔大付研究员、程虎研究员、吴石增研究员等50多位专家学者及本刊编委;来自各相关机构的代表有: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孟力副秘书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杨经纬副秘书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学会副理事长闫成德研究员和刘长宽秘书长、农业仪器应用技术学会副理事长蒋士强教授和张萍秘书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实业部蒋益民主任、检测机构代表、《科学时报》等媒体;国产仪器厂家代表有: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黄荣副总经理、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杨宏涛部长、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陈剑雄经理、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王军副总经理、北京英贤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建垣、北京时代之峰仪器有限公司唐荣总裁、北京科创海光仪器有限公司周志恒总经理、北京华夏科技仪器技术有限公司张新民总经理、北京浩天晖科贸有限公司吴安林总经理、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周芳董事长、北京中亚气体仪器研究所张文田所长等50多人。出席会议的代表和嘉宾共计210多人。这次会议由《现代科学仪器》副主编闫成德、金钦汉、蒋士强及主编胡柏顺轮流主持。会议得到与会嘉宾和代表的高度评价和赞扬,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会议内容-群策群力,共商大计
      《现代科学仪器》主编胡柏顺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我们倡导国产仪器应用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仪器科技和仪器工业水平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因而导致国产仪器在国内应用不广泛,部分科技人员习惯使用国外仪器。当前这种局面必须迅速改变,否则将严重影响我国仪器工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们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将国产仪器更广泛地介绍和展现给社会,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平台,并且总结交流国产仪器应用、创新和产业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会议将安排有专门时间讨论如何扩大国产仪器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推动我国仪器工业快速发展的建议或措施。同时会上还推荐130余台受用户欢迎的国产仪器,经与会者审核,经过一段时间公示后,成为本刊的推荐产品介绍给大家,这对想用国产仪器而缺乏信息的科技人员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信息平台。我们由衷地希望这次会议为我国倡导应用国产仪器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会上吴波尔司长首先作了“大力发展科学仪器设备,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精彩报告。随后有二十多名专家学者做了专题报告。吴司长在报告中表明了我国政府对仪器设备发展的高度重视,阐明了新时期大力发展仪器设备的重要意义,科学仪器设备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支撑,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所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对科学仪器的自主研发十分重视。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相比,我国仪器设备发展自主研发的投入不够,核心技术匮乏。吴司长着重阐述了推动我国仪器设备发展的思路:1、以加强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为突破口。2、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格局,培育一批企业技术战略联盟。3、积极推进自主研发基地,工程化基地建设。4、大力促进仪器设备尤其是我国原创性仪器设备应用研究。5、坚持项目、基地、人才建设相结合,促进一流人才和重大项目向科学仪器基地聚集。6、鼓励高端军用技术向民用科学仪器转移。7、充分运用政府采购、财税、科技金融等政策手段,推进我国科学仪器产业化。今后仪器设备工业的发展方向:1、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2、重要科学仪器的自主研发 3、科学仪器升级改造技术研究开发 4、辅助设备的研究开发5、科学仪器成果二次创新。吴司长的报告高屋建瓴,为我国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指明了一条道路。
      企业和科研单位在各自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方面做了经验交流。如北京吉天仪器公司刘霁欣博士的“原子荧光新技术拓展”,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杨宏涛部长的“瑞利公司自主创新产品产业化经验介绍”,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陈剑雄经理的“发展与创新”,北京英贤仪器有限公司姚建垣总经理的“坚持自主创新,走产、学、研、用相结合道路,做好近红外光谱技术产业化工作”,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刘国东研究员的“国际首台超高能量分辨率真空紫外光电子能谱仪”,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的崔大付研究员的“表面等离子谐振(SPR)生化分析仪的研究与应用”。这些国产仪器制造商的优秀代表和国产仪器的研制人员与大会代表分享了他们在国产仪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和体会,介绍了他们吸收国外技术并将其国产化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仪器用户就在科研、生产中使用国产仪器的实际情况做了介绍。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汪志国的“环境监测仪器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的张经华研究员的“国产科学仪器在食品安全监测方面的应用”,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的马晓东的“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分析测试仪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他们总结了在各自的领域中国产仪器的使用情况,并结合实际的需要对国产仪器的研制和生产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
      来自科机构位和高校的代表介绍了新的科学仪器和分析手段。如石油科学院的陆婉珍院士的“在线分析技术”,金钦汉教授的“几种新的分析测试技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张钟华院士的“国际计量单位制SI面临重大发展”, 蒋士强教授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对科学仪器的需求”,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赵晓光高工的“质谱技术和仪器的创新发展”,天津大学范世福教授的“试论科学仪器小型化的发展”,中国科学院电工所的吴石增研究员的“新型医用超声成像技术的研究”等,他们介绍了国际上新的仪器技术和分析测试方法的发展趋势,为国内有关仪器技术的发展指引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分析中心何华焜教授作了“国外原子吸收光谱仪器技术发展分析”的报告,他从P.E公司、日本日立、岛津公司三家公司仪器特点及研究开发路线总结出很多有益的启示,值得我国有关生产企业和研究机构借鉴和参考。
      我国分析仪器行业主要开拓者,八十八岁高龄的朱良漪教授作了“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关键再于用”的专题报告,强调了正确对待国产分析仪器,仪器的创新源泉在于“用”,并提出加速发展我国仪器生产的有关意见。
      李家熙教授也强调一定是要从应用中找到创新点,抓好仪器的关键部件的研制与开发,创新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国际国内的先进的基础上创新,并且我们的科研队伍一定要与工厂结合起来,
      会议上推荐受用户欢迎的仪器产品并在现场展示。一些厂家将他们自主研制的一些国产仪器在会场中现场展示,引起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在座的仪器仪表界的专家对厂家展示的国产仪器表示赞赏,鼓励他们在国产仪器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的道路走的更远,并就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和指导。一些用户也就他们感兴趣的国产仪器与厂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提出他们在实际使用仪器时出现的问题和他们对国产仪器的一些具体的要求,来自厂家的代表也耐心的解决用户的问题并认真听取了他们的意见,表示他们今后在国产仪器的研发和生产过程时将用户的意见吸取进去。
    大会讨论-集思广益,献计献策
      会议最后,与会代表们在认真听取了大会的报告和发言之后,总结了国产仪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振兴民族仪器仪表事业发展达成共识,并为国产仪器发展出谋划策,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姚骏恩院士首先感谢《现代科学仪器》杂志社为振兴国产仪器产业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他说,现在国产科学仪器又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国产科学仪器振兴迎来了有一个春天。国产科学仪器的发展关键问题在于“用”,否则仪器生产出来就相当于花瓶和摆设、第二是打好基础,在制造仪器时从元器件开始就要严格检查测试,忽视这个问题,就会影响仪器的质量,从而影响仪器的销路。第三,新的技术和测试方法出现时,国内的科研单位要抓紧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我们有机会和国外的同行站在同一起跑线竞争,就有可能事半功倍。
      闫成德教授指出在目前中国仪器工业的发展现状下,中国的仪器用户首先要解决态度的问题,第一线的仪器工作者,不要对国外的仪器设备盲信崇拜。科学家应该有使命感,要给予国产仪器以关爱。要成为国产仪器使用的表率,并且有责任和义务在使用时帮助厂家提高仪器的质量和功能。另一方面,厂家在生产仪器时要忠于用户的需求,充分利用用户的信息,好的用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中国仪器工业的发展要依靠用户的创意,用户对仪器的功能的体会要成为厂家创意研发的来源。第三,国内仪器厂家要从根本上解决仪器的可靠性的问题,摆脱掉低价位同质量的竞争的局面。国内企业要整合起来,联合创新,技术上要有特异性,要精益求精。
      蒋士强教授指出现阶段大力发展民族仪器仪表工业的严峻性,中国加入WTO以后政府和企业都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更多更细更快的做工作,认真研究如何在WTO法则的框架下保护民族工业,包括在政府采购的招标时应该向国产仪器厂商倾斜等政策。从产业层面上讲,中国的民营企业刚刚起步,企业应该学会自己寻求社会资源,与大学和科研单位合作,不断的寻找市场。另外各个领域的带头人应该一马当先,广泛收集国外和国内的仪器设备的信息,如果有可能建立信息资料库,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国产仪器,才有可能让更多的人使用国产仪器。
      来自厂家的代表现身说法,他们指出,现在国内的仪器设备行业面临恶性竞争和无序竞争,一些仅有的仪器生产厂家只能靠压低仪器的价格来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夺取利润,虽然暂时获得的利益,但是从长远看对整个民族工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例如国内的原子荧光仪器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优势技术,国内的厂家应该联合起来为其在国际上正名,提高原子荧光仪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得到国际的认可。,我们不能怪用户,我们要在实践中慢慢的总结和摸索积累数据,建立自己的信誉度,使用户相信我们,相信国产仪器。另外也希望用户在面对相同条件,不要歧视国产仪器。
      仪器的用户结合切身体会指出,国产仪器应该加强售后服务,不要仅着眼于眼前的利益,还应该多花点心思在后续的工作上。日本的岛津公司在这一点做的就很好,卖出一台仪器,不管你仪器有没有坏每一年都会有专门的人来了解仪器的使用情况。国内的很多厂家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基本上是卖出去就完了,仪器的维修跟不上去。厂家要主动和用户联系,平时多沟通,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做起,使用户相信我们从而相信我们的产品,建立信誉感是很重要的。
      在场的专家和教授一致指出,希望我们杂志社的举办的“国产科学仪器应用、创新和产业化学术研讨会”能长期的办下去,给国内的仪器制造商、国产仪器用户和政府的决策者一个交流的平台。我们的杂志社也会定期召开类似的学术研讨会,在我们的杂志和网站上将用户反应比较良好的国产仪器设备加以介绍,使更多的人能了解我们的国产仪器,从而让更多的人使用我们的国产仪器。  会议背景-追溯历史,展望未来
      《现代科学仪器》杂志社多年来一直积极倡导国产仪器的研发和应用,努力促进民族仪器工业的振兴和发展,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职责。从1994年初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期,在我国仪器工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外国仪器如潮水涌入的打击下濒临崩溃的这关键时期,本刊采访了王大珩院士,发出了要振兴中国的仪器事业的呼吁,在科技界引起了震撼和共鸣。此后掀起了一系列振兴中国仪器事业的活动:1995年20位院士向中央的建议,多次香山科学会议等等,本刊都起了积极的带头作用。十多年来,在政府有关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下,在王大珩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的关心和推动下,科学仪器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逐渐被各界所认识,国家加大了对仪器科技的投入。仪器工业走出低谷,出现了积极向上的局面。今天新形势下,我们倡导应用国产仪器,扩大国产仪器在国内产品占有的份额,促进中国仪器工业快速、健康发展。同样是符合本刊宗旨,也是本刊应尽的义务。我们相信这次倡导应用国产仪器的行动也一定能得到广大科技人员的支持和响应。
      从十多年前本刊采访王大珩院士,发出了要振兴中国的仪器事业的呼吁,打响了振兴民族仪器工业的第一炮,到今天本刊举办的这次“国产科学仪器应用创新和产业化研讨会”,应该说国产仪器工业的发展迎来了第二次春天。在新的形势新的时代背景下,国产科学仪器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这次会议开的是十分及时的。这次会议将有关管理人员、科研单位、仪器的生产厂家和仪器的用户聚在一起,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共同探讨发展国产科学仪器的大计,为民族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摇旌呐喊,为“Made in china”国产科学仪器的发展鸣锣开道。
      后续工作-继往开来,更上一层
      这次会议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的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会后我们将根据大会代表的讨论意见,修订呼吁大家使用国产仪器促进民族仪器仪表工业发展的《联合倡议书》,并将受用户欢迎的国产仪器的资料整理核实后发到我们的网站上,方便相关人士的参考。希望我们的呼声能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我们的工作能得到科技界和国产仪器的使用者的认可,我们的倡议能得到厂家和国产仪器制造商的支持,从而使大家一起同心协力,共同促进我国民族仪器仪表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这样也算是我们杂志社的一点绵薄的力量得到了反映。
      我们也衷心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我们的队伍里,为促进国产科学仪器的应用创新和产业化做出自己的贡献,共同迎接我们民族仪器仪表事业璀璨的明天。
    阅读全文
  •   五年奋斗结硕果,江苏省江阴市水稻栽种机械化取得巨大突破。到2007年底,全市当年新增插秧机465台,保有量达到1323台,完成机插面积24万多亩,加上直播3万亩,机械化水平超过90%,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了水稻栽插机械化。江阴市农机化推广服务中心钱信浩主任说:江阴市2007年新增插秧机数量、机插面积均列无锡市第一。今后江阴市的水稻机械化栽种工作,将按照江阴市党委、政府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再上一个新台阶。今后几年,我们的推广重点将告别手扶式插秧机,江阴市的水稻机械化栽种将高速插秧机时代。
      江阴市的水稻机械化栽种能够在短短的5年内取得如此成就,三大措施发挥了很大作用。
      1.宣传落实到位。水稻机插秧是水稻种植的一次改革。如何将先进适用的机插秧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老百姓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植模式中解脱出来?江阴市政府把机插秧技术推广列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从四个方面强势推进。一是抓宣传发动。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广泛宣传水稻机插秧是节省工本、增产增收、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的先进生产方式,是水稻种植的发展方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抓典型引导。召开多层面机插秧推广座谈会,请购机户、机插农户典型介绍、示范演示,现身说法,用事实来消除群众的顾虑,进一步激发农民投资购买插秧机、积极使用机插秧技术的热情。三是抓政策倾斜,千方百计安排资金。对当年购买手扶式插秧机的农民市财政补贴5000元/台,镇级财政补贴2000~3000元/台,购买高速插秧机的农民市财政补贴25000元/台,镇级财政补贴10000元/台,除去各级财政补贴,江阴市农民购机成本手扶机2600~3600元/台,高速机22000元/台。四是抓检查考核。连续五年,江阴市将机插秧推广工作列入对各镇农机推广站的目标考核内容,明确工作职责,并进行检查评比,对机插大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表彰奖励。
      2.强化优质服务和培训工作。在推广机插秧技术过程中,能不能培养合格的机手,是不是育出高质量的秧苗,栽插质量能否得到群众认可,技术服务是否让机手满意,这四个方面决定着机插秧技术推广的成败。江阴市水利农机局和农林局针对这四个环节进行明确分工,机手培训(包括插秧机操作、维修、保养内容)、农忙期间插秧机的维修由农机岗位人员具体负责。育秧技术、栽后大田管理由农技岗位人员负责,分工不分家,相互协作配合。2007年共举办36次期机插秧技术培训班,培训1478人次,机插育秧、机插秧现场会5次,1865人次。插秧期间分组下乡服务,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电话,做到随叫随到,确保机械正常运转,不误农时。农忙结束后,组织保养培训、上门服务,确保插秧机高标准入库。
      3.典型示范促进发展。典型示范是促进机插发展的有效手段。从2004年开始,江阴市注重加强示范村镇的建设,2005年,南闸镇泗河村的2200亩水稻全部实现了机插,成为全市第一个机插秧示范村,当年对该村进行了奖励,2006年,南闸和月城两镇又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水稻机械化插秧,两镇实现机插面积28873亩。通过对典型示范作业,全市机插秧出现了以点带面到全局大发展的喜人局面。  回顾江阴市水稻栽种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用三增、三实现、三突破来概括。
      先说“三增”。一增为插秧机逐年增多。2003年引进31台插秧机,分布在9个乡镇;2004年引进122台,全市所有乡镇全部覆盖;2005年引进300台,2006年引进405台(其中乘坐式高速插秧机9台),2007年引进465台(其中乘坐式高速插秧机78台)。目前为止,全市插秧机保有量达到1323台。二增为机插面积逐年增大。2003年为0.1万亩,2004年为1万亩,2005年为4.2万亩,2006年为12.2万亩(占全市水稻面积的35%),2007年为24万亩(占全市水稻面积的80%)。三增乃单机作业量逐年增加。2003年单机作业面积仅为32亩,2004年为65亩,2005年为92亩,2006年为142亩,2007年为166亩,手扶式插秧机最高单机作业量达到280亩,高速插秧机最高单机作业量达到650亩。
      再说“三实现”。一是彻底消灭了插秧机“空白村”,实现了村村有插秧机。最少的村有5~6台,最多村有20多台。二是实现了机插秧专业户的高收益。 据统计2006年,全市机插专业户平均净收益34元/亩,机插专业户作业面积在500~1000亩有19个,1000亩以上有16个。机插专业户户均纯收入最低17000元。三是实现了机插水稻稳产高产。机插水稻采用了以浅栽、宽行窄距、定苗定穴以及小苗移栽为主要特点的移栽方式,具有基本苗插得足、通风透光、分蘖能力和抗病虫害强等特点,水稻增产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2006年机插水稻平均亩产达到603公斤,比手工栽插高出9.6%,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最后说实现了“三突破”。首先,插秧机实现了由手扶式向乘坐式的突破。从2006年起,在推广手扶式插秧机的同时,积极鼓励农民购买乘坐式高速插秧机,当年引进了9台,通过使用机手和农民反响强烈,都认为好。2007年,一下子又引进了78台,成为全省乘坐式高速插秧机当年引进最多的市县。第二,育秧实现了机械化突破。2006年,江阴市引进了3套育秧流水线,2007年又引进了22套,彻底改变了育秧方式。第三,跨区作业实现了零的突破。为充分发挥现有插秧机的使用效益,提高机手经济收入,江阴市鼓励机手开展跨区作业。2006年,机插秧跨区作业实现了零的突破,当年在湖北省跨区作业300多亩。2007年,璜土镇小湖村曹向农组织机手,驾驭4台高速机赴靖江市跨区作业,实现机插500多亩。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