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产挖掘机:打“高性价比”牌应避误区
详细内容

国产挖掘机:打“高性价比”牌应避误区

时间:2007-08-16     人气:1149     来源:中国机械网|http://www.jx.cn/     作者:
概述:    在市场竞争中,“高性价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竞争武器,向来信奉实用主义消费观的中国人更是将“高性价比”看做是赢得竞争的法宝,在工程机械领域也不例外。近年来,曾经沉寂多时的国产挖掘机高举“高性价比”大旗阔步......
    在市场竞争中,“高性价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竞争武器,向来信奉实用主义消费观的中国人更是将“高性价比”看做是赢得竞争的法宝,在工程机械领域也不例外。近年来,曾经沉寂多时的国产挖掘机高举“高性价比”大旗阔步前进,其市场份额几乎从零起步,飙升至如今超过20%,一举改变了多年来中国挖掘机市场被进口品牌瓜分的局面。
  玉柴、柳工、三一、山河智能等一批优秀国产挖掘机品牌的崛起,已经开始让进口品牌感觉到威胁的存在。但是,国产挖掘机给进口品牌带来的还只能说是一种威胁,甚至还只是潜在的威胁,而没有真正形成挑战,因为国产挖掘机的“高性价比”还没有最终获得挖掘机代理商和用户的广泛认同。
  警惕两个误区
  所谓“高性价比”,笔者以为应该是建立在相同或相近产品性能质量基础之上的价格优势,也可以是建立在相同或相近价格基础之上的性能质量优势。简而言之,“高性价比”可以从两个方向获取,价格和性能质量。但是,对于“高性价比”的理解,目前在本土品牌中存在两个误区,即过分追求低价格和过分追求产品先进性。
  误区之一:过分追求低价格。不少本土品牌认为低价格就是高性价比,过分追求价格优势,为此不惜以牺牲产品性能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为代价。要知道,用户购买工程机械产品时对产品性能质量是有选择的,不会轻易为降低购买成本而购买性能质量相差太远的产品。而走入低价格误区的产品将面临更加残酷的竞争,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利润越来越薄,当企业无钱可赚时只能继续降低价格以求生存,陷入低价格陷阱的产品最终必然走向衰亡。
  误区之二:过分追求产品先进性。其实,这是一种容易让人自我陶醉的“高性价比”误区。表面上,本土企业瞄准国际先进产品生产出性能质量相当而相对价格便宜的产品,应该属于高性价比产品。但是,产品越先进意味着目标用户群越小、购买能力越强,这样的用户对产品更加挑剔,不仅要求产品本身具有先进的性能质量,还要有高知名度的品牌。而本土企业产品在这两个方面暂时都还很难赶超国际品牌,很难说服用户购买。
  排查原因
  挖掘机作为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程机械产品,国产挖掘机目前很难在技术上超越进口品牌,在品牌号召力方面同样难以超越,因此利用企业运营成本较低的优势打造“高性价比”是当前国产挖掘机比较适宜的突破口。
  但令人遗憾的是,对于如何实施“高性价比”市场竞争策略,国产挖掘机缺乏足够的想像,大多数品牌都希望用产品配置高出同级别进口品牌来证明自己产品的“高性价比”,然而如此的“高性价比”并没有打动更多的用户。那么,“高性价比”这张牌为什么不管用呢?
  首先,国产挖掘机的性价比更多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而不是实际工作状态下的性价比。在媒体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说某某品牌的新产品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依据往往是理论上比较的结果或实验室测试的结果。同样,国产挖掘机的性价比也大多是属于同类型的,谁都知道,更好的配置并不等于实际质量性能更好的产品。
  其次,国产挖掘机产品还需要在产品质量稳定性方面下功夫。任何用户购买挖掘机的目的都是为了更高的工作效率,更多的利润,高配置只是用户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已。但是,如果产品连最基本的质量稳定性都达不到,也就是完成最基本的工作都可能出现问题的时候,用户还会相信“高性价比”吗?因此,国产挖掘机在利用高配置打“高性价比”牌之前,一定要在产品的基础性能质量方面下足功夫。
  再次,缺乏售后服务的紧密配合,高性价比更难实现。国产挖掘机产品本身就存在质量稳定性较差的先天不足,而跟进慢的售后服务又没有弥补产品质量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高性价比”很多时候成为一句空话。购买挖掘机的用户对产品售后服务都非常关注,因为一旦进入工地,最担心的就是产品出现故障,停工不仅挣不到钱,耽误工期还会被罚款,甚至会影响用户的信誉。售后服务是一个庞大的支持体系,其难度远远超过建设一条生产线。但是,多数国产挖掘机企业存在服务响应速度慢、排除故障速度慢、服务索赔速度慢三道硬伤。服务质量不高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国产挖掘机企业在服务投入和服务运作管理经验两个方面的不足。
对比参照对象
  尽管国产挖掘机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并不等于说要放弃“高性价比”市场竞争策略,相反要通过改善关键环节来打造真正有威力的“高性价比”。
  打“高性价比”牌一定要有明确的参照对象,也就是竞争对手。毕竟产品质量的标杆不在自己,而在于所选择的竞争品牌,用户会用你选择的竞争品牌来衡量你的产品。国产挖掘机企业很容易出现的一个误区就是凭感觉选择竞争对手,可以这样说,国产挖掘机把竞争对手的选择工作简单化了,反正不是日系品牌,就是韩系品牌。实际上,选择竞争对手没有那么简单。品牌之间的竞争不是单一要素的竞争,而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喜欢拿单一要素选择竞争品牌的国产挖掘机厂家,需要认真反思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此外,国产挖掘机企业必须牢记“服务先行”这一市场游戏规则。中国挖掘机市场已经被占有率高达80%以上的进口品牌垄断了十余年,游戏规则基本上都是由进口品牌制定的,其中就包括高效而细致的售后服务。国产挖掘机的“高性价比”竞争策略根本不可能远离的服务标准的影响,要想让用户相信国产挖掘机的“高性价比”,服务标准不可降低,依靠降低服务成本来获得价格优势是很难有出路的。道理很简单,已经习惯现行服务标准的用户怎么可能降低要求呢?
  当然培育分销代理商也很重要,以小松、日立、沃尔沃为代表的进口品牌,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已经将中国现有最优秀的挖掘机代理商几乎一网打尽,并与之建立起牢固的合作关系,这种局面很难被国产挖掘机打破。国产挖掘机能够选择的代理商大多是原来销售其他产品的,在厂家还没有完全领悟如何营销挖掘机产品的时候,代理商队伍中的多数更不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因此,摆在国产挖掘机厂家面前的一道难题就是如何与代理商共同学习挖掘机的营销方法,尤其是如何与代理商共同打好“高性价比”这张牌。对于挖掘机这样需要规模分销的产品,代理商的能力直接决定了一个品牌的市场地位,乃至于生死存亡。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近年来,随着我国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外贸顺差不断加大,而大量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为减少贸易摩擦,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和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经国务院批准,2007年6月19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财税〔2007〕90号),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执行。

    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去年降低和取消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取消了553项“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涉及机床工具行业有碳化硼(税号:28499010)1项。第二,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涉及机床工具行业有包括磨料磨具、工具和插拉刨床等35项。第三,将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此项未涉及机床工具产品。(详见附表)

    2006年机床工具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149.54亿美元,同比增长15.4%。其中,机床工具产品进口金额111.36亿美元,同比增长11.75%;出口金额38.18亿美元,同比增长27.5%。机床工具行业进出口逆差很大,但是在出口产品中,量大价低的产品仍占一定的比例。从2006年进出口产品结构来看,进口金属加工机床占进口总额的65.0%,刀具占7.4%,磨料磨具占3.3%;出口金属加工机床占出口总额的31.1%(涉及到本次出口退税率调整的金属加工机床占4.3%),刀具占17.9%,磨料磨具占18.9%(涉及到本次出口退税率调整的磨料磨具占8.1%)。由此可见,在整个机床工具行业产品中,此次出口退税率被调整的产品共占出口总额的30.3%,主要涉及磨料磨具、工具和插拉刨床等小行业。在出口退税下调和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双重压力下,他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出口退税作为国家调控宏观经济手段,近年来不断进行调整,退税率的调低和调高,体现了国家的经济政策,是企业发展的风向标。纵观机床工具行业整体情况,此次受到调整的主要是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的产品,或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而国家鼓励发展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如数控机床等主流机床产品并未受到影响。

    一、企业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退税调整

    自2006年9月15日出口退税调整后,磨料磨具行业加快了对“两高一资”企业的清理整顿,加大了环保和节能降耗措施的投入力度。对企业按地区整合,以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严格执行环保标准,不达标者坚决关闭;同时关闭一批产能低的企业。以确保企业生存和进步,促进行业发展。

    碳化硼是继棕刚玉、人造刚玉和碳化硅之后,又一项被取消出口退税的磨料磨具产品。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磨料磨具分会行业企业已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积极应对出口退税调整带来的影响。

    二、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税则号列制定应更科学

    在国家进出口税率政策中,往往是以产品税则号列(简称:税号)为依据制定的,因此税号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如工具行业,目前出口量大且属于“两高一资”的低价产品(如普通钻头),与有着良好发展前景、高附加值的复杂刀具,由于税号相同,将两者作为同一类产品,一同被降低税率,严重影响了新型、高效产品的发展。

    产品税号过于笼统的情况在其他产品中也存在,高附加值产品与低附加值产品在税号上不能区分开,税率变化后,势必限制了应鼓励发展的产品。另外在统计上,一个税号的产品只能归为一类,因此从统计数据上很难辨别各种产品所占份额,给行业企业分析市场,制定发展方向增加了难度。为此,企业迫切希望税号细化工作加快进程,以适应当前机床工具行业的快速发展。

    《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发布后,企业十分关心,为此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认真整理核实,此次机床工具行业出口退税调整共涉及36种税号,其中十位码税号商品有2种,若以海关发布的八位码常用税号统计应为35种。

    机床工具行业出口退税税率变化表(2007年7月1日)

    序号-税则号列-商品名称-原退税率(%)-现退税率(%)
    1-28499010-碳化硼-5-0
    2-68041000-碾磨或磨浆用石磨、石碾-13-5
    3-68042100-粘聚合成或天然金刚石制石磨、石碾、砂轮等及类似品-13-5
    4-68042210-其他粘聚磨料制或陶瓷制砂轮-13-5
    5-68042290-其他粘聚磨料制或陶瓷制石磨、石碾及类似品-13-5
    6-68042310-天然石料制砂轮-13-5
    7-68042390-天然石料制石磨、石碾及类似品-13-5
    8-68043010-手用琢磨油石-13-5
    9-68043090-其他手用磨石及抛光石-13-5
    10-68051000-砂布-13-5
    11-68052000-砂纸-13-5
    12-68053000-以其他材料为底的类似品-13-/
    13-71022100-未加工或经简单锯开、劈开或粗磨的工业用钻石 按13%征税的工业用钻石 按17%征税的工业用钻石-13-5
    14-71022900-其他工业用钻石 按13%征税的工业金刚石 按17%征税的工业金刚石-13-5
    15-71051010-天然的钻石粉末-13-5
    16-71051020-人工合成的钻石粉末-13-5
    17-82022000-带锯片-13-5
    18-82023900-其他圆锯片,包括部件-13-5
    19-82073000-锻压或冲压工具-13-5
    20-82074000-攻丝工具-13-5
    21-82075010-带有天然或合成金刚石、立方氮化硼制工作部件的钻孔工具-13-5
    22-82075090-其他材料制工作部件的钻孔工具-13-5
    23-82076010-带有天然或合成金刚石、立方氮化硼制工作部件的镗孔或铰孔工具-13-5
    24-82076090-其他材料制工作部件的镗孔或铰孔工具-13-5
    25-82077000-铣削工具-13-5
    26-82078000-车削工具-13-5
    27-82079010-带有天然或合成金刚石、立方氮化硼制工作部件的未列名可互换工具-13-5
    28-82079090-其他材料制工作部件的未列名可互换工具-13-5
    29-84612010-牛头刨床-17-11
    30-84612020-插床-17-11
    31-84613000-拉床-17-11
    32-8461500010-辐照元件刀具切割机〔切割燃料包壳以使辐照核材料能溶解(含遥控设备)〕-17-11
    33-8461500090-其他锯床或切断机-17-11
    34-84619011-龙门刨床-17-11
    35-84619019-其他刨床-17-11
    36-84619090-其他未列名的切削机床-17-11
    阅读全文
  •     中国今后要继续保持持续的经济发展,就必须加强倾注在技术研究开发的投资。但是,中国既没有技术力量,又没有这个意识。中国作为一个全球新兴的制造业大国,为世界所公认,其未来的趋势与地位,被认为可直追19世纪的英国制造业及20世纪的日本及美国制造业,但必须指出:制造业大国不等于经济大国,甚至中国目前是否已经是一个十足的制造业大国,也有商榷的余地。

    今天中国之所以获得世界工厂的称誉,是建立在大量耗用原材料、大量耗用能源、大量耗用初级劳动力、大量进口发达国家的知识技术产权以及大量牺牲环保及生态资源的成本之上的。世界经济论坛(WEF)2006年9月26日公布的2006—2007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全球竞争力排名在第54位,去年是第49位。自2002年以来,中国大陆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全球竞争力却在急剧下滑,先是2002年的第33位,2003年掉到了第44位,再到2004年的第46位,2005年的第49位。

    这种竞争力下降主要是长期以来我国对外来技术和设备重引进、轻消化,重引进硬件、轻引进软件,以致造成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局面。中国在技术和设备引进的热潮中,日本逐渐成为最大的技术和设备的输出国。“中国今后要继续保持持续的经济发展,就必须加强倾注在技术研究开发的投资。但是,中国既没有那技术力量,又没有这个意识。当然,只有从日本购买技术专利、继续引进新的技术,以外没有别的方法。”日本国际经济学家长谷川庆太郎说。

    中国制造日本专利

    中国经济发展与日本密不可分,主要因为三点:一是日本拥有优秀的技术实力和为确保技术优势而对研究开发的巨大投资;二是日本企业能向中国提供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高质量产品;三是日本向中国提供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大型生产设备。

    截至今年4月5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检索结果显示,在中国境内申请的发明专利中,专利申请地址来自于日本的有183196条,而地址为中国的发明专利仅有12632条,美国为122502条。仅在中国境内的发明专利申请,日本公司就超过了所有国家,排在第一位。

    通过“申请人”一栏检索,海尔发明专利数为528条,康佳为134条,TCL为162条。相比较之下,松下1家公司在中国申请的发明专利数就达到了16825条,索尼为9817条,日立为8402条。靠专利吃饭的美国高通公司,其发明专利申请量不过1539条。“海尔、TCL、康佳……你数吧,把能想起的中国有名的公司都算上,数到100家,这100家中国公司的所有发明专利数,还顶不上1家日本大公司。”国家知识产权局一位负责人感慨。 据统计,在中国的不少电子信息企业,产品要付出的专利费往往高达15%-20%。在我国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行业,外国公司拥有的专利占60%-90%以上,特别是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尚需依赖进口。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说明,目前我国三分之二的大中型企业没有自己的科研开发机构,四分之三的企业没有科研开发活动,完全依靠照抄别人的产品。

    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披露的数字更是令业界吃惊,据他透露,2006年全国人大组织了一次《专利法》的执法检查,“我们发现,全国还有99%的企业连一件专利都没有,大量的企业都还是依靠外国的技术,或者其他企业开发的技术在生产。”

    商务部统计数据,2006年1-11月份,全国登记的技术引进合同共9537项,合同总金额203.5亿美元。其中,从日本引进金额为48.3亿美元,远高于美国的38.1亿美元,在所有国家中排名第一。而据专家估计,还有很大一部分技术引进合同并没有登记。实际上,中国每年要花费500亿美元来买技术。其中,日本是最重要的技术来源国,500亿美元意味着每年可以再修1.5座三峡大坝。

    其实专利差距仅仅只能说明电子信息产业等消费类行业的情况。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外贸三驾马车中,中国对投资的依赖度越来越大,已经接近50%的水平。投资与重化工业等基干产业的关系密不可分,而如水银泄地般渗透进中国基干产业的正是隐藏和融化在微观经济世界中的日本财团。

    日本掌控产业链制高点

    中国的经济发展使中国制造业对日本的材料和零部件有看强有力的需求。中国钢铁产量虽然为世界第一,但是高级钢材却很少。高强度钢、电磁钢、表面处理钢这些高利润附加值的高级钢、特殊钢均被日本所垄断。

    日本的机床从1982年开始一直保持着世界市场占有量第一的地位,2005年日本的机床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超过30%。与过去的“老师”德国相比,优势也非常明显。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为728万辆,中国生产汽车部件的机床年均工作时间高达3500小时,只有日本生产的机床能保证连续5年性能不变。在重工业的生产资料上,中国很依赖日本提供的大型设备。

    中国这个崛起中的大国,过多的对外依赖,现代化的基础是不牢靠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也是不牢靠的。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是可以并行不悖的。科技部资料显示,中国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设备投资三分之二依赖进口,而进口日本设备的投资股份额排名第一。
    中国投入巨资兴建的西气东输、海气登陆、广东福建进口LNG(液化天然气)等一系列重大天然气项目,新日铁和住友金属工业等日本财团企业控制着高级不锈钢无缝钢管的供应,大型LNG船的技术掌握在石川岛播磨重工和商船三井手里。

    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引进的是川崎重工的技术,机车原型是日本新干线E2-1000。中国向日本订购的60列火车中,3列在日本完成,并完整交付给中国;另有6组以散件形式付运,由中方负责组装;最后提供中国国内制造剩余的51列列车所需要的设备等知识产权,但一些高技术部件仍会采用进口产品。

    2007年5月14日,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与西屋电气等公司在美国芝加哥联合签署了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最终合同谈判备忘录,随后将从西屋电气公司引进四台AP1000机组。而东芝拥有西屋电气77%的股份,占全球核电市场份额28%。国际核电企业以日系为中心,正在逐步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日立—通用、东芝—西屋、三菱重工—阿海珐。

    中国各地的基础建设和资源开采让工程机械与矿山机械的损耗相当大,性能良好的大型基建设备的需求量也非常大。日立建机、三菱重工、小松、神户制钢、住友建机等日本企业生产的基建设备却能很好地经受住这种考验,日本企业的技术很好地解决了金属疲劳问题。

    在化学工业和材料工业中,日本也具备技术上的垄断优势。如高级面料,特殊面料用的人工纤维和化学纤维,耐热性强、重量轻、强度高的碳素纤维等。除此之外,以日本综合商社为首的财团企业把持着能源矿产的上游资源,从澳大利亚的铁矿到中东非洲的石油,从蒙古的铜矿到俄罗斯的天然气都是日本综合商社的势力范围。

    中日两国产业空洞化的差异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因为惧怕产业结构空洞化,而失去了产业结构转型的大好机会,导致在信息产业方面落后于美国。但就现在的情况来看,这种稳健让日本既保持了传统制造业上的巨大优势,又使其在信息产业上取得了后发优势。对自身产业的保护和自主标准的坚持甚至让日本在信息产业的某些领域强于美国。

    产业结构空洞化,包括正反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指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脱工业化和服务化,现在很多发达国家服务行业在GDP的比重已经超过70%,但是因为掌握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的配套服务,依然控制着产业链的上游(日本);另一方面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已有产业处于衰退阶段,而新的产业还没有得到发展,或者新的产业发展的不够充分,不能弥补已有产业衰退的影响,造成经济陷入不断下降甚至萎缩的现象.
    为了严防产业结构空洞化,日本制造业对外投资的“三步曲”通常是:先将组装工序转出,在海外进行模块组装生产,第二步是在当地采用部分零部件,第三步是原材料产业跟进投资。日本企业向中国转移生产中很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和加工业以及中低端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汽车行业),但是核心技术和工艺不会转移。

    日资企业在国外制造的最终产品中,除了完整产品外,还包含着很多日本制造的高技术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因此,日本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直接带动了日本的机械设备和零部件的出口,这不仅有利于日本出口增加而且也对日本经济景气恢复做出了很大贡献。近年来,日本政府和财团认为日本主要利用“最终产品”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积极推行“知识产权立国”政策,即以输出知识和智力为主,超越“技术立国”的时代,产生和提供附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信息。

    在这种国策的指导下,日本成为了工业化成长道路上亚洲各国的技术、设备甚至是产品提供者。“不买日货”的韩国给中国的印象一直是“自强不息”,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日本却是不争的事实。1965年朴正熙政府恢复了日韩外交后,由于得到日本的援助经济进入高速度成长时期。截至2005年,韩国对日贸易累计逆差达2500亿美元,其中零部件、材料领域所占比重最高,达65.9%(2005年统计数据)。2007年1月28日韩国产业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韩国对日贸易逆差创历史新高达到253亿美元。

    在亚洲各国之中,只有印度尼西亚一国对日本贸易出现顺差,从而成为唯一的例外。因为印度尼西亚生产石油,能靠石油输出而得到贸易盈余。中国对日贸易从80年代开始一直是逆差,仅2006年就高达241亿美元。2002年至2006年的5年间逆差累计达812亿美元。在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巨大的同时,出现对日贸易高额逆差,这其中还有相当部分是中国背负了日本对美的顺差,因此中日贸易的实际逆差还不止这个数。说的形象一点就是中国帮日本生产产品卖给美国,赚一些打工的钱。

    当审视我国微观经济领域时,一种产业空洞化的巨大危机感油然而生。2006中国企业百强中(销售额排名前100家),电力、能源、电信、银行、保险等国有垄断型企业占了46家,外资占据了13家,纯民营企业只有5家,靠自然发展壮大的仅10家。很难想象在未来20年内,低技术含量的低端资本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稳步走向崛起中大国的所为。宏观经济领域中国受到美国的胁迫,微观经济领域中国又受制于日本,笔者虽然位卑却不敢忘忧国。路在何方?

    中国经济宏观强、微观弱的局面被经济界所公认。2006年有一本书叫《世界是平的》畅销全球,书中就建议中国和印度应当接受目前在世界格局的分工,不要去试图占有更高端的领域。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可能被中国接受的。现在中国慢慢意识到了这种靠资源消耗、大量投资和市场换技术拉动GDP快速增长的方式已经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今年4月30日,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发出公告,决定从5月20日起对部分型号的热轧卷材、冷轧板材等钢材产品出口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5月21日,我国政府又再次出台规定:提高钢铁出口的关税,钢坯及部分钢材将加征5%-15%的关税。同时国资委出台的央企改革计划明确提出了培养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的构想。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又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将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

    这些美好的愿景还需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去实现,华为或许能给国人一些希望。在电子信息产业,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华为总裁任正非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欧美的专利如今已经占领了山顶,我们就要用专利把山脚围起来,让他们下山的时候绕不开我们的专利,然后用山脚的专利去换山顶的专利。

    从眺望对手到近身搏杀,华为在19年专利长跑中已经大幅缩小了与跨国竞争对手的差距。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最新一期年度报告显示,2006年华为提交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575件,去年这一数为249件,超过思科2.4倍。同时,华为在企业排名上也力压爱立信、三星等企业,在纯通信企业中仅位于诺基亚和高通之后,在全球申请人中排名从第37位上升到第13位,并且占到中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的14.7%。

    即便是像华为这样每年按销售收入的10%-15%投入研究开发,在研究经费的数量级上缩小了与西方公司的差距,也在专利上缩小了差距,但相对世界其他公司几十年的积累还是不够的。经过19年的艰苦奋斗,迄今为止,华为尚没有一项原创性的产品发明。

    对于华为所缺少的核心技术,华为只是通过购买的方式和支付专利许可费的方式,实现了产品的国际市场的市场准入,并在竞争的市场上逐步求得生存。购买核心专利之后,华为主要做的是在西方公司的成果上进行了一些功能、特性上的改进和集成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表现在工程设计、工程实现方面的技术进步。基本专利的形成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使是应用型基本专利的成长过程也至少需要3-5年,在这一点上华为有着清醒的认识。国家重工业化是日韩崛起的那个时代的特征,而信息化则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日本的微观经济模式让日本实现了重工业化,同时也让日本取得了在信息化时代的巨大优势。对于中国这个崛起中的大国,如果放弃了自主的基干产业就等于放弃经济建设的基础,如果放弃了信息产业就等于放弃了未来。像华为那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给中国带来希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在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严峻形势。

    中国多元化的时代特征,决定了中国需要采用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也认识到完全市场经济无法解决中国产业不合理的困境,政府宏观调控也无法加强中国企业整体的竞争力。在技术、贸易、金融、投资、物流、信息和人才上落后的中国企业面对国外先进企业的竞争,整合资源是必然的选择。

    在1997年以前,中国政府着力去培育日韩式的财团型大公司,亚洲金融风暴的突然出现,让这种努力半途而废。今天我们再次感受到日韩企业巨大竞争力的时候,当初对日韩模式的否定似乎就不那么站得住脚了,光阴荏苒10年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无论是物资还是技术或者是人才,都有了一定的积累。面对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我国应该重新考虑如何能集中全国的资源,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在市场经济下以计划为手段的微观经济管理集团。合理分配资源,合理运用全国的人力物力。确立一个长远的战略目标,为中国的腾飞提供动力。

    经济发展为中国积累了巨额财富,在完成原始积累后,应该把这些积累投入到使微观经济可持续发展上来,像大飞机、航母的建造是重新建造和培养中国制造业的契机。同时这些大型建设项目,应该尽量让有技术积累的民营企业参与进来,带动中国企业间的跨行业合作。中国现在奢望在各个行业都拥有很强的竞争力是不现实的,为了追赶日本等发达国家,只能把有限资源投入到中国还具有优势的行业上,像我国对国产化程度较高的3G标准TD-SCDMA的绝对扶持和TD-SCDMA产业联盟的建立就是比较好的例子。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