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战略性销售
今天的销售专家都被淹没在信息当中。为了学习有关竞争对手、潜在客户和客户堆积如山的数据,他们可以挖掘CRM数据库、联系人数据库、新闻资料库、社会网络等等。专业销售人员现在有如此众多“唾手可得的信息”,但他们无法弄清楚哪些是真正重要的。
根据销售咨询公司霍顿国际的总裁瑞安·库巴齐的说法,解决方案就是停止在战术上使用信息,而是开始在战略上使用它。以下是一些快速指标:
第一步:采取一种策略性的销售心态。将重点放在诸如如何问成功的问题以及如何诊断和明晰客户的需求这样的战略技巧上,而不是担心诸如你的销售演说,演示文稿和结算技术等战术问题。做好这些事情,战术上的事情就不会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这会帮助你将重要的数据和不重要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第二步:创建一个战略性的帐户计划。创建一个易于更新的账户计划(两页或更少),只涵盖对发展账户至关重要的信息,而不是将你学到的如何利用机会的所有内容都罗列在厚厚的有数十页之多的账户计划中。如果你需要更多有关特定项目的背景,你总是能够在网络上找到它。
第三步:实现分析软件能力。让你的经理或IT部门提供这种软件,它至少提供基本水平的数据自动分析—提取和比较可能重要的信息以及因此可能无关紧要的信息,而不是让技术将你淹没在数据的海洋中。
第四步:安排时间去战略性思考。很多销售专家有积极主动的销售模型,强调与潜在客户进行直接而频繁的接触。但是,这需要销售人员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消化相关的信息,理解模式,并确定在每种独特的销售情况下都会行之有效的独特方法。
第五步:权衡哪些是重要的和战略的。现在以无数的方式去衡量销售流程和活动是可能的。然而,这往往会以毫无意义的指标淹没销售团队。衡量最有可能带来战略性思考的领先指标(比如时间耗费研究,指导和规划),而不是仅仅衡量滞后的指标(比如收入)。
不用说,上述的大部分建议适用于复杂机会的开发,但我认为它对减少销售努力的思考也是种有用的方法。我们战略性思考的想法是,你可以很容易地挑选出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哪些只是噪音。
读者们:你有任何其他建议吗?
采访林正刚那天,正赶上他此次北京之行最忙碌的时段。彼时,这位思科前中国总裁刚结束与上一位拜访者的谈话,便被记者继续“围堵”在中国大饭店。当问他想喝点什么时,他淡定回应道:“我已经喝过五轮咖啡了。”
尽管生活节奏并未因退休而减慢,林正刚依然乐此不疲。在他看来,能够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譬如当企业教练,这是一种享受。林正刚告诉《中国企业家》记者,现在的他,正致力于改善国内企业管理和职业经理人阶层。
林正刚说,自己在管理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他愿意将这些加以分享。“能让别人少走点弯路,这样很有意义。”
作为一种管理类技术模式,企业教练在欧美商界备受推崇。其特点是以策略性流程对学员进行潜能分析与发掘,从而为其制定最恰当的职业指导,最终应用到企业管理之中。而在中国,这一理念才刚刚为人所知。
林正刚喜欢化繁为简,他把企业教练概括为十个字:梳理策略,帮助高管发展。“在我每天的时间分配中,做企业教练占据了一块。”林正刚告诉记者,“这是很好玩的事。”
这句儿童心态十足的话,令人很难将其与看似严肃的林正刚匹配到一起。而事实上,在林正刚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令他以及团队屡创佳绩的,恰恰就是这份“烹小鲜”的自信。
林正刚生在香港,学在加拿大,工作在北美,18年后回到亚洲,先后供职于Digital及思科。这样的经历,使得林正刚对东西方企业在治理上的差异有了更深的感悟,进而提出解决之道。从独创“10分钟自我管理法”,实现业务沟通在时间上的可控性,到提出穿越“达尔文之海”的创新理念;从推动思科在客户及合作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加强,到带领思科中国发力战略转型......在思科中国的12年,成为林正刚职业生涯里笔墨浓重的一章。
基于这些经历,林正刚希望将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于是便有了退休后“转型”的想法。在做“教练”的过程中,林正刚会对一些企业进行义务指导,但并非没有标准。“必须是能给社会财富增值的企业,它的创立者要有良好的心态、正确的价值观。”
在林正刚看来,这样的企业越多越好,因为“能带给社会更多的阳光”。
对话林正刚
Z:《中国企业家》
L:林正刚 前思科公司中国总裁
价值观决定沟通效果
Z:你在微博中写过很多人生感悟,那些是随笔,还是思考很久之后得出的结论?
L:都是突然冒出来的(想法)。随便记下感受,都没有仔细修饰过。比如,我有天早上发过这样一条:千万不要以为你做的事给了你什么特别的东西,你就高人一等,还是要脚踏实地。
其实起因很简单,早上我太太跟我讲了一句话,(这句话)启发了我。
Z:许多人觉得你有亲和力,钱伯斯(编辑注:思科公司CEO)也给人留下过这样的印象。你在思科的这十二年当中,他对你有着怎样的影响?
L: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钱伯斯对我的影响比较大。我觉得我们的价值观因比较相似,沟通起来比较顺畅。所以,我觉得相互影响的基础就是价值观,大家谈起来容易谈进去。就比如现在,我接受你的采访,你称呼我“林先生”,这个称呼有点严肃,熟识我的人都是叫我Thomas,希望你也叫我Thomas。(笑)
多一点分享,少一些弯路
Z:你经常通过微博回答网友的提问,其中管理和创业方面的内容居多。这份耐心从何而来?
L:我很有兴趣(与年轻人沟通),这种事装不了的,我做的事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微博中的言论是对提问者的反应,我喜欢互动,不喜欢自己说话,所以慢慢去回答网友的问题。
另外,我不是老师,懂得的比不懂的少多了,但因为痴长了一些岁月,走了不少弯路,希望通过我一些经验的分享,能够让年轻人少走一点弯路,那我觉得就很有意义。 有个20多岁的小伙子,人不错,有天跟我说,有个跳槽的问题想问我。于是我便和他聊。他跳槽的原因是因为家庭经济压力,他想每个月多拿点钱。
我问他有没有问过他的父母,他说他们不愿意他跳槽,因为觉得这个(工作)长线很好。我说我也是做父母的,我不会因为经济压力让自己的子女走弯路。人生的路很长,会不断有选择,要学会坐下来思考,不要轻易就跳,结果他告诉我他的父母也是这样跟他说,最后他决定还是坚持下来。
Z:基于上述内容,你认为自己是个“热心肠”(warm-hearted)吗?
L:我觉得每个人的天性都是喜欢帮助人,只是因为环境等种种原因被埋住了,体现出来的程度不一样而已。我看过《让大脑自由》(编辑注:《Brain Rules》,约翰·梅迪纳著)这本书,里面提到,人类能够存续到现在,就是因为我们天性是喜欢帮助下一代生存下去,所以我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热心肠,只是发挥人类本能的天性而已。
我有一个十几岁的粉丝,他告诉我,以前上网是为了打游戏,现在上网是为了看我的微博。我听了以后很开心,这让我不断有兴趣去更新。当然也有骂我的,都是年轻人。但是十个人里,只要有一个觉得我分享的内容不错,我就应该写下去。
国内企业管理的短板
Z:我注意到,你从思科退休后,把精力主要投入到企业教练、大学授课等方面。有没有考虑过停下来休息?
L:退休前,我做自己喜欢的事,同时也会做我需要做的事。现在我退休了,我只需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必再去做需要做的事(笑)。退休不等于不做事,在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是在中国度过,我发觉企业管理与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程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希望用有生之年在改善这两方面做点贡献。
我现在的时间基本是分配在三件事情上:一是做企业教练,帮助梳理企业策略,也同时做一些高管的私人教练,帮助他们私人的发展;二是讲课,过去跑了不少大学讲课,但都是短的课程,以后会将自己的经验编成长一点的课程,这是我在讲课上一个新的尝试;三是做点公益性的讲课甚至教练,我想很多小企业也很需要这方面的帮助,我会选择性的去帮忙一些我认为值得帮助的企业。
Z:说到企业教练,从你所接触到的实体企业来看,你认为国内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哪些共性的短板?
L:中国的企业管理发展的时间还是很短,积累没有多少,很多都是在摸索中成长,成本很高,教育在某程度上已经尽力去补这个漏洞,但一方面需求大,第二是实战的教材不足,所以改善企业管理这条路还是很漫长的。
解读“执行力”
Z:“人”是管理体系中的要素之一,你认为,个人职业发展最关键的要素是什么?
L:人的综合能力有三个要素:心态、沟通、知识。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时间与精力都放在(学习)知识上了,我们花了多少时间放在心态和沟通上?
在我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我看到很多同事,出色的,不出色的,他们的离开基本上不是因为知识的原因,而是在心态和沟通上有问题。心态不正确,有很多灰色的东西,这种同事不会做得好。同样,沟通能力不行也做不好。
Z:我注意到,你没把“执行力”列入综合能力中。
L:我们往往看到这样一个误区:老板忙得要死,雷厉风行,跟着企业一起转,这不是执行力。“执行力”不是个人去做,也不是雷厉风行,(而是)当你不在的时候,整个团队仍旧能够有条不紊在工作。
曾经有人问我执行力是什么,当时我冲口而出:沟通。作为领导,执行力的先决条件是沟通能力行不行。我如果连企业目标都没办法跟你沟通清楚,哪来的执行力?
除了沟通之外,执行力还有很多要素,基本都是心态方面的。怎么将一个团队建起来,团队之间能够协调好,这些都是靠心态的引导。所以,对执行力而言,掌握的知识并不是最主要的,将心态和沟通做出来,团队才具备执行力。
Z: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作为西方企业管理理念之一,“执行力”这个舶来品被很多人曲解了,它实际上应该以“领导力”为基础?
L:中国也好,东方也好,很多管理方面的理论都是西方的,西方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也有老板雷厉风行、指挥不停的情况。但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工业时代,(主体双方是)工人和老板。现在的员工基本上都是知识工作者,不是靠体力来赚钱,而是靠脑袋。所以,不能用管理体力工人的方法来管理如今的脑力工作者,否则时代就扭曲了。
别让员工变成机器人
很多年以前,我有个开工厂的朋友成立了一个软件工作室,承接软件开发工程。他邀我去参观,我就去了。进门的时候,我看到一台打卡机,就问他为什么放这个东西,他说上班打卡用。
我问他,你要求你的软件人员9点上班吗?那你是否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最有灵感?在国外,这类公司的老板不会要求员工一定去上班,浪费时间。(员工只需要)将工作设备放在身边,因为灵感一来就要写。你为什么坚持让他们9点上班呢?万一他坐在那发呆,你也不知道。
另外,你开的不是工厂,工厂里有没有在工作是看得见的。但如果是脑力工作,这种(打卡)制度就会搞得他只是坐着发呆。我从来没要求过员工准时上班,尊重每一个人的成熟度。很多人都是加班加点工作,为什么还要他准时上班?
Z:除此之外,国内企业在管理上还存在哪些弊病?
L:有的公司禁止上班时用QQ或MSN,但你管得了吗?今天的世界,娱乐、工作、家庭是分不开的。你工作时和亲友通信了,但下班后还在加班,这个怎么算?为了工作整天加班,又要准时上班,这不是很亏?这与工作者的行为很不协调,这种管理下的执行力怎么会好?
这些现象的关键因素在于,很多管理者只学到了企业管理的表面。打卡制是用来管工人的,生产线不能停,每个人的动作都一样,慢慢就变成“机器人”。如果还是用这套方法管理工程师、艺术家之类,就等于忽视了灵感的不可控制性。
年轻人别急着创业
Z: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创业大军中,还有不少人正在考虑自己创业,包括刚刚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想对这些创业者给出怎样的建议?
L:关于创业故事,大家看的都是成功的例子,很少有人去研究失败的例子。但很多事并非一定是黑白分明的,也有冒险创业但成功的,不过只是很少数,还是失败的多。
我曾经问过一些创业失败者,发现他们基本都是在管理上出了问题。我感觉,很多人对创业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知识水平太低,心理准备不足。
在创业之前,要先清楚为什么而创业,其次是创意,第三是对企业管理和运营有了解。创业是创造一个企业,现在很多企业,往往有着很好的创意,或者创意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现金流就断了,在第一年就倒掉了,其往往是在第三点上失败了。
我曾经问过一些年轻人为什么创业,有人说为了赚钱,有人说父母让他去创业,也有人说身边的朋友都在创业,这样的人不适合(创业)。创业的本质在于创造价值,企业要给社会带来价值。如果不是这样,企业就没有生存空间,就算把企业建立起来也不会维持多久,钱很快就会花光。
创意也是如此,关键是能否带来价值。如果没人买,没有客户,你创什么业呢?另外,创意还要能够带来合理的利润,亏本不叫创业,而是给社会增加负担。
现在一些年轻人,如果能拿到风投的资金支持,假如创业失败,亏的是社会的本(钱);如果没有风投的支持,创业失败是在亏家庭的本(钱)。
(李)开复给我讲过一件事。有个年轻人找到他,说了一个创意,开复觉得没可能,但他告诉开复已经做了。开复问结果如何,那个人说,赔了。钱哪里来的?父母亲、家庭。所以,这种创业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风险和负担。
还有一点,我经常会问想创业的年轻人:非创业不可吗?如果不具备创业需要的知识,为什么不先去打工几年,让别人给你钱,从别人那里学呢?等你学得差不多了再去创业,那时候也不迟啊。今天的年轻人比较浮躁,太看重眼前。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么紧张,好像现在不干明天就没机会了。机会永远有的,不要以为它会跑。
以上产品图由 喜事来家具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