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案最快本周起诉 或临民事刑事双重处罚
昨日(8月2日),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李仁正律师向《每日经济新闻(微博)》透露,达芬奇家居消费者维权一案,最快将于本周向法院正式递交诉状。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60多名消费者在该所登记维权,其中上海地区已有20多名,涉案金额近3000万元。
李仁正表示,虽然该所目前已掌握部分相关证据,但如果政府相关部门的调查结果正式出台,对涉嫌造假的货物、品牌、批次等予以明确,将更有助于推动案件的顺利进展。记者昨日从上海市工商局了解到,目前关于达芬奇家具涉嫌造假调查一事尚未有正式的结果公布。
据律师介绍,从目前已登记的消费者反映的情况看,他们购买的家具皆有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此外,达芬奇家居与消费者签订销售活动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销售协议中的重要条款比较隐蔽,家具品牌未写明;家具本身没有商标标志,更没有产品说明书、商品检验证书及货物原产地证明;销售人员销售过程存在欺诈以及售后服务不到位、部分家具未开发票等。
有法律人士分析,达芬奇家居所提出的其仅为销售与代理商,保税区“一日游”交易模式不违背中国法律,对中国消费者实质有益等相关辩解缺乏说服力。
上海某律师事务所律师表示,工商部门早先在达芬奇公司内检测出产品质量不合格,即使达芬奇称其仅为销售与代理商,也难辞其咎。
该律师进一步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的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该权利包括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真实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主要成分等相关情况。若经营者刻意隐瞒甚至伪造、虚构上述商品的基本信息,给消费者造成误导,则商家的行为便构成了欺诈。
该律师认为,若达芬奇家居公司伪造商品产地和原材料造假等情节经查属实,则根据其涉案金额、行为性质,其公司相关负责人员很有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销售伪劣产品罪、虚假广告罪等罪名,达芬奇家居公司及相关负责人将会面临民事和刑事的双重处罚,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沉重代价。
采访林正刚那天,正赶上他此次北京之行最忙碌的时段。彼时,这位思科前中国总裁刚结束与上一位拜访者的谈话,便被记者继续“围堵”在中国大饭店。当问他想喝点什么时,他淡定回应道:“我已经喝过五轮咖啡了。”
尽管生活节奏并未因退休而减慢,林正刚依然乐此不疲。在他看来,能够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譬如当企业教练,这是一种享受。林正刚告诉《中国企业家》记者,现在的他,正致力于改善国内企业管理和职业经理人阶层。
林正刚说,自己在管理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他愿意将这些加以分享。“能让别人少走点弯路,这样很有意义。”
作为一种管理类技术模式,企业教练在欧美商界备受推崇。其特点是以策略性流程对学员进行潜能分析与发掘,从而为其制定最恰当的职业指导,最终应用到企业管理之中。而在中国,这一理念才刚刚为人所知。
林正刚喜欢化繁为简,他把企业教练概括为十个字:梳理策略,帮助高管发展。“在我每天的时间分配中,做企业教练占据了一块。”林正刚告诉记者,“这是很好玩的事。”
这句儿童心态十足的话,令人很难将其与看似严肃的林正刚匹配到一起。而事实上,在林正刚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令他以及团队屡创佳绩的,恰恰就是这份“烹小鲜”的自信。
林正刚生在香港,学在加拿大,工作在北美,18年后回到亚洲,先后供职于Digital及思科。这样的经历,使得林正刚对东西方企业在治理上的差异有了更深的感悟,进而提出解决之道。从独创“10分钟自我管理法”,实现业务沟通在时间上的可控性,到提出穿越“达尔文之海”的创新理念;从推动思科在客户及合作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加强,到带领思科中国发力战略转型......在思科中国的12年,成为林正刚职业生涯里笔墨浓重的一章。
基于这些经历,林正刚希望将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于是便有了退休后“转型”的想法。在做“教练”的过程中,林正刚会对一些企业进行义务指导,但并非没有标准。“必须是能给社会财富增值的企业,它的创立者要有良好的心态、正确的价值观。”
在林正刚看来,这样的企业越多越好,因为“能带给社会更多的阳光”。
对话林正刚
Z:《中国企业家》
L:林正刚 前思科公司中国总裁
价值观决定沟通效果
Z:你在微博中写过很多人生感悟,那些是随笔,还是思考很久之后得出的结论?
L:都是突然冒出来的(想法)。随便记下感受,都没有仔细修饰过。比如,我有天早上发过这样一条:千万不要以为你做的事给了你什么特别的东西,你就高人一等,还是要脚踏实地。
其实起因很简单,早上我太太跟我讲了一句话,(这句话)启发了我。
Z:许多人觉得你有亲和力,钱伯斯(编辑注:思科公司CEO)也给人留下过这样的印象。你在思科的这十二年当中,他对你有着怎样的影响?
L: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钱伯斯对我的影响比较大。我觉得我们的价值观因比较相似,沟通起来比较顺畅。所以,我觉得相互影响的基础就是价值观,大家谈起来容易谈进去。就比如现在,我接受你的采访,你称呼我“林先生”,这个称呼有点严肃,熟识我的人都是叫我Thomas,希望你也叫我Thomas。(笑)
多一点分享,少一些弯路
Z:你经常通过微博回答网友的提问,其中管理和创业方面的内容居多。这份耐心从何而来?
L:我很有兴趣(与年轻人沟通),这种事装不了的,我做的事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微博中的言论是对提问者的反应,我喜欢互动,不喜欢自己说话,所以慢慢去回答网友的问题。
另外,我不是老师,懂得的比不懂的少多了,但因为痴长了一些岁月,走了不少弯路,希望通过我一些经验的分享,能够让年轻人少走一点弯路,那我觉得就很有意义。 有个20多岁的小伙子,人不错,有天跟我说,有个跳槽的问题想问我。于是我便和他聊。他跳槽的原因是因为家庭经济压力,他想每个月多拿点钱。
我问他有没有问过他的父母,他说他们不愿意他跳槽,因为觉得这个(工作)长线很好。我说我也是做父母的,我不会因为经济压力让自己的子女走弯路。人生的路很长,会不断有选择,要学会坐下来思考,不要轻易就跳,结果他告诉我他的父母也是这样跟他说,最后他决定还是坚持下来。
Z:基于上述内容,你认为自己是个“热心肠”(warm-hearted)吗?
L:我觉得每个人的天性都是喜欢帮助人,只是因为环境等种种原因被埋住了,体现出来的程度不一样而已。我看过《让大脑自由》(编辑注:《Brain Rules》,约翰·梅迪纳著)这本书,里面提到,人类能够存续到现在,就是因为我们天性是喜欢帮助下一代生存下去,所以我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热心肠,只是发挥人类本能的天性而已。
我有一个十几岁的粉丝,他告诉我,以前上网是为了打游戏,现在上网是为了看我的微博。我听了以后很开心,这让我不断有兴趣去更新。当然也有骂我的,都是年轻人。但是十个人里,只要有一个觉得我分享的内容不错,我就应该写下去。
国内企业管理的短板
Z:我注意到,你从思科退休后,把精力主要投入到企业教练、大学授课等方面。有没有考虑过停下来休息?
L:退休前,我做自己喜欢的事,同时也会做我需要做的事。现在我退休了,我只需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必再去做需要做的事(笑)。退休不等于不做事,在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是在中国度过,我发觉企业管理与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程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希望用有生之年在改善这两方面做点贡献。
我现在的时间基本是分配在三件事情上:一是做企业教练,帮助梳理企业策略,也同时做一些高管的私人教练,帮助他们私人的发展;二是讲课,过去跑了不少大学讲课,但都是短的课程,以后会将自己的经验编成长一点的课程,这是我在讲课上一个新的尝试;三是做点公益性的讲课甚至教练,我想很多小企业也很需要这方面的帮助,我会选择性的去帮忙一些我认为值得帮助的企业。
Z:说到企业教练,从你所接触到的实体企业来看,你认为国内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哪些共性的短板?
L:中国的企业管理发展的时间还是很短,积累没有多少,很多都是在摸索中成长,成本很高,教育在某程度上已经尽力去补这个漏洞,但一方面需求大,第二是实战的教材不足,所以改善企业管理这条路还是很漫长的。
解读“执行力”
Z:“人”是管理体系中的要素之一,你认为,个人职业发展最关键的要素是什么?
L:人的综合能力有三个要素:心态、沟通、知识。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时间与精力都放在(学习)知识上了,我们花了多少时间放在心态和沟通上?
在我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我看到很多同事,出色的,不出色的,他们的离开基本上不是因为知识的原因,而是在心态和沟通上有问题。心态不正确,有很多灰色的东西,这种同事不会做得好。同样,沟通能力不行也做不好。
Z:我注意到,你没把“执行力”列入综合能力中。
L:我们往往看到这样一个误区:老板忙得要死,雷厉风行,跟着企业一起转,这不是执行力。“执行力”不是个人去做,也不是雷厉风行,(而是)当你不在的时候,整个团队仍旧能够有条不紊在工作。
曾经有人问我执行力是什么,当时我冲口而出:沟通。作为领导,执行力的先决条件是沟通能力行不行。我如果连企业目标都没办法跟你沟通清楚,哪来的执行力?
除了沟通之外,执行力还有很多要素,基本都是心态方面的。怎么将一个团队建起来,团队之间能够协调好,这些都是靠心态的引导。所以,对执行力而言,掌握的知识并不是最主要的,将心态和沟通做出来,团队才具备执行力。
Z: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作为西方企业管理理念之一,“执行力”这个舶来品被很多人曲解了,它实际上应该以“领导力”为基础?
L:中国也好,东方也好,很多管理方面的理论都是西方的,西方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也有老板雷厉风行、指挥不停的情况。但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工业时代,(主体双方是)工人和老板。现在的员工基本上都是知识工作者,不是靠体力来赚钱,而是靠脑袋。所以,不能用管理体力工人的方法来管理如今的脑力工作者,否则时代就扭曲了。
别让员工变成机器人
很多年以前,我有个开工厂的朋友成立了一个软件工作室,承接软件开发工程。他邀我去参观,我就去了。进门的时候,我看到一台打卡机,就问他为什么放这个东西,他说上班打卡用。
我问他,你要求你的软件人员9点上班吗?那你是否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最有灵感?在国外,这类公司的老板不会要求员工一定去上班,浪费时间。(员工只需要)将工作设备放在身边,因为灵感一来就要写。你为什么坚持让他们9点上班呢?万一他坐在那发呆,你也不知道。
另外,你开的不是工厂,工厂里有没有在工作是看得见的。但如果是脑力工作,这种(打卡)制度就会搞得他只是坐着发呆。我从来没要求过员工准时上班,尊重每一个人的成熟度。很多人都是加班加点工作,为什么还要他准时上班?
Z:除此之外,国内企业在管理上还存在哪些弊病?
L:有的公司禁止上班时用QQ或MSN,但你管得了吗?今天的世界,娱乐、工作、家庭是分不开的。你工作时和亲友通信了,但下班后还在加班,这个怎么算?为了工作整天加班,又要准时上班,这不是很亏?这与工作者的行为很不协调,这种管理下的执行力怎么会好?
这些现象的关键因素在于,很多管理者只学到了企业管理的表面。打卡制是用来管工人的,生产线不能停,每个人的动作都一样,慢慢就变成“机器人”。如果还是用这套方法管理工程师、艺术家之类,就等于忽视了灵感的不可控制性。
年轻人别急着创业
Z: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创业大军中,还有不少人正在考虑自己创业,包括刚刚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想对这些创业者给出怎样的建议?
L:关于创业故事,大家看的都是成功的例子,很少有人去研究失败的例子。但很多事并非一定是黑白分明的,也有冒险创业但成功的,不过只是很少数,还是失败的多。
我曾经问过一些创业失败者,发现他们基本都是在管理上出了问题。我感觉,很多人对创业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知识水平太低,心理准备不足。
在创业之前,要先清楚为什么而创业,其次是创意,第三是对企业管理和运营有了解。创业是创造一个企业,现在很多企业,往往有着很好的创意,或者创意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现金流就断了,在第一年就倒掉了,其往往是在第三点上失败了。
我曾经问过一些年轻人为什么创业,有人说为了赚钱,有人说父母让他去创业,也有人说身边的朋友都在创业,这样的人不适合(创业)。创业的本质在于创造价值,企业要给社会带来价值。如果不是这样,企业就没有生存空间,就算把企业建立起来也不会维持多久,钱很快就会花光。
创意也是如此,关键是能否带来价值。如果没人买,没有客户,你创什么业呢?另外,创意还要能够带来合理的利润,亏本不叫创业,而是给社会增加负担。
现在一些年轻人,如果能拿到风投的资金支持,假如创业失败,亏的是社会的本(钱);如果没有风投的支持,创业失败是在亏家庭的本(钱)。
(李)开复给我讲过一件事。有个年轻人找到他,说了一个创意,开复觉得没可能,但他告诉开复已经做了。开复问结果如何,那个人说,赔了。钱哪里来的?父母亲、家庭。所以,这种创业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风险和负担。
还有一点,我经常会问想创业的年轻人:非创业不可吗?如果不具备创业需要的知识,为什么不先去打工几年,让别人给你钱,从别人那里学呢?等你学得差不多了再去创业,那时候也不迟啊。今天的年轻人比较浮躁,太看重眼前。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么紧张,好像现在不干明天就没机会了。机会永远有的,不要以为它会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