柜体藏“毒瘤” 伪环保橱柜成隐形杀手
时间:2010-06-08 人气:904 来源:焦作房产网 作者:
概述:今年一季度,省工商局委托检测机构对成都等19个市、州流通领域销售的日用商品的质量进行监测,监测中发现,橱柜商品监测不合格率达55%。......
今年一季度,省工商局委托检测机构对成都等19个市、州流通领域销售的日用商品的质量进行监测,监测中发现,橱柜商品监测不合格率达55%。橱柜专家认为橱柜不合格因素主要集中在柜体的甲醛释放量和台面抗污染以及硬度指标等,而这也是长期困扰橱柜行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上周橱柜专家重点对台面进行了分析,好橱柜必备的另一大指标,即是人们一直重点关注的柜体环保问题,记者将邀请橱柜专家为你详尽解读隐藏在“伪环保”橱柜的4大“毒瘤”。
解读一“E1级”是环保最低要求
厨房是每个家庭中最重要的场所,与每天的食物朝夕相伴。而当消费者面对市场上品牌各异,款式设计却大同小异的橱柜,竟有一半以上的几率将会被不合格产品蒙蔽;很多已经被消费者买回家的橱柜,可能因为日夜释放毒源的“毒癌”危及着家人的建康。消费者与橱柜制造商的信息不对称让很多人遭受不良厂商的蒙蔽。
人人都知道甲醛含量超标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没有售货人员会告诉你她所销售的是非环保橱柜,而人们对环保的理解大多关注于橱柜的甲醛释放是否在国家标准限制之内。
关于甲醛释放国家对行业的要求仅有“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GB18584-2001的要求的柜体甲醛释放量(甲醛释放量≤1.5mg/L)”这句话,然而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在专家眼里却隐藏了实现真正环保的核心内容。换而言之橱柜环保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远远不是一项构成橱柜局部的板材“甲醛不超标”所能囊括。使用E1级板材制作橱柜的柜体和门板仅仅是制造达到国家环保标准橱柜的最低要求,而具有较高质量的板材所特有的防潮性能、密度等要求才能保证橱柜长久的环保性。
解读二化学污染成隐形杀手
除了甲醛以外,橱柜内可能还存在着有害物质苯、氡等。除了面板外,还有柜体板和粘胶都需要进行相关处理,才能保证各种有害物质的含量不超标。市场上有一些价格便宜的橱柜,对消费者很有诱惑力。这些价格便宜的橱柜使用的大多数是劣质的木工板、油漆、粘胶等辅料,因而很容易出现苯、氡超标的情况。很多作坊式小厂为了降低成本获取利益,使用原材料,这不仅侵害了消费者权益,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整个橱柜行业的健康发展。
解读三封边为了你的居家安全
橱柜板材的严格封边除了让橱柜更为美观而外,其更重要的因素是为了让板材中的甲醛得到更好的控制和封闭。
加工工艺也是决定橱柜是否环保的因素,甲醛会从封边不严的门板、系统孔中慢慢渗出来。这需要先进的生产设备来控制,有质量保障的品牌橱柜厂单是购置一台重型封边机就花费300余万元,还需要熟练的工人的规范操作保障。而一些小的橱柜厂家几万元就能买到的封边机,甚至一些采用手工封边以节约机器成本,这样封出来的板材不仅影响平整度,更严重的是使用一段时间后边条松动、起翘,从边缝中泄漏出来的大量甲醛就会成为危害全家的杀手。
解读四谨防垫板偷梁换柱
人造石台面与柜体之间有一张垫板,用以稳固台面和缓冲台面给柜体带来的压力。由于这张垫板将被一直掩盖在人造石台面和柜体之间,普通消费者根本不会关注台面下藏着的板子,因此常常成为一些不良商家偷梁换柱的绝佳机会。小橱柜厂通常用劣质板材或普通木工板代替达到环保标准的专用垫板,以降低成本,这样的垫板经过一段时间使用,板材会受到重力和潮气的影响导致挤压侵蚀而变形发霉,严重影响厨房的环保性和使用安全性。
解读一“E1级”是环保最低要求
厨房是每个家庭中最重要的场所,与每天的食物朝夕相伴。而当消费者面对市场上品牌各异,款式设计却大同小异的橱柜,竟有一半以上的几率将会被不合格产品蒙蔽;很多已经被消费者买回家的橱柜,可能因为日夜释放毒源的“毒癌”危及着家人的建康。消费者与橱柜制造商的信息不对称让很多人遭受不良厂商的蒙蔽。
人人都知道甲醛含量超标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没有售货人员会告诉你她所销售的是非环保橱柜,而人们对环保的理解大多关注于橱柜的甲醛释放是否在国家标准限制之内。
关于甲醛释放国家对行业的要求仅有“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GB18584-2001的要求的柜体甲醛释放量(甲醛释放量≤1.5mg/L)”这句话,然而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在专家眼里却隐藏了实现真正环保的核心内容。换而言之橱柜环保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远远不是一项构成橱柜局部的板材“甲醛不超标”所能囊括。使用E1级板材制作橱柜的柜体和门板仅仅是制造达到国家环保标准橱柜的最低要求,而具有较高质量的板材所特有的防潮性能、密度等要求才能保证橱柜长久的环保性。
解读二化学污染成隐形杀手
除了甲醛以外,橱柜内可能还存在着有害物质苯、氡等。除了面板外,还有柜体板和粘胶都需要进行相关处理,才能保证各种有害物质的含量不超标。市场上有一些价格便宜的橱柜,对消费者很有诱惑力。这些价格便宜的橱柜使用的大多数是劣质的木工板、油漆、粘胶等辅料,因而很容易出现苯、氡超标的情况。很多作坊式小厂为了降低成本获取利益,使用原材料,这不仅侵害了消费者权益,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整个橱柜行业的健康发展。
解读三封边为了你的居家安全
橱柜板材的严格封边除了让橱柜更为美观而外,其更重要的因素是为了让板材中的甲醛得到更好的控制和封闭。
加工工艺也是决定橱柜是否环保的因素,甲醛会从封边不严的门板、系统孔中慢慢渗出来。这需要先进的生产设备来控制,有质量保障的品牌橱柜厂单是购置一台重型封边机就花费300余万元,还需要熟练的工人的规范操作保障。而一些小的橱柜厂家几万元就能买到的封边机,甚至一些采用手工封边以节约机器成本,这样封出来的板材不仅影响平整度,更严重的是使用一段时间后边条松动、起翘,从边缝中泄漏出来的大量甲醛就会成为危害全家的杀手。
解读四谨防垫板偷梁换柱
人造石台面与柜体之间有一张垫板,用以稳固台面和缓冲台面给柜体带来的压力。由于这张垫板将被一直掩盖在人造石台面和柜体之间,普通消费者根本不会关注台面下藏着的板子,因此常常成为一些不良商家偷梁换柱的绝佳机会。小橱柜厂通常用劣质板材或普通木工板代替达到环保标准的专用垫板,以降低成本,这样的垫板经过一段时间使用,板材会受到重力和潮气的影响导致挤压侵蚀而变形发霉,严重影响厨房的环保性和使用安全性。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在S*ST光明破产重整过程中,规则与潜规则的交替运用,被玩到了极致。新《企业破产法》“在兼顾债权人利益的前提下,着重如何使企业重生”的立法主旨,在此案例中被演变成了对债权人利益的“强制拆迁”。
光明家具的命运可谓诡异曲折。先是创办人冯永明使尽各种手段谋求私有化,再遇“国进民退”和创办人被拘。
随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伊春华丽木业公司火中取栗,在受让信达资产债权后,以小债权人身份对上市公司提起破产重整,S*ST光明再次置身风口浪尖。
在破产重整过程中,规则与潜规则的交替运用,被玩到了极致——新《企业破产法》一个立法主旨是,在兼顾债权人利益的前提下,更着重如何使企业重生,但在S*ST光明案例中,却几近演变成了对债权人利益的“强制拆迁”。
如今,围绕S*ST光明的博弈已经进入深水区。经历过“强制拆迁”的四板斧后,S*ST光明的废墟上将如何“平地起高楼”正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
前世今生
1997年,光明家具改制成立,光明集团持股36.9%。斯时,该部分股权由伊春市政府委托光明集团建安公司持有,而光明家具的创办元老冯永明则是光明集团真正的灵魂。
从2000年开始,创始人冯永明着手将光明集团私有化,冯与伊春市政府的“民”“国”大战肇始。
此后,光明集团名称经多次变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名为圣泉禾实业,是冯永明资本运作的核心平台之一。2005年,圣泉禾实业由光明集团控股93.18%,但到了2007年,冯永明通过控制菏泽金木工贸有限公司,实际上个人掌控了圣泉禾实业。
伊春市政府指出,冯永明在打造光明集团过程中始终没有实质出资,都是靠四处借贷和政府出资。冯陆续在全国各地成立百余家名头公司,将光明集团等公司的所有制性质由国有变更为集体,然后通过采取挂名股东的方式,在外省将各企业股权经多次转让,将有效资产的控股权变到个人控股公司名下。
相关材料显示,冯永明多年来利用光明集团下属公司操作股权变更、资产转移的伊春当地公司名单有:光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伊春市青峰农场、光明集团家具股份有限公司、伊春绿时代家具有限公司、伊春光明家具有限公司、伊春林海家具有限公司等26家。
因为产权不清晰,在股权分置改革的浪潮中,光明家具迟迟未能完成股改,且一直面临退市的风险。
此后,光明集团与伊春市政府达成协议,由伊春市出面解决股改所需清欠资金6000万元,光明集团承诺将国有股份转回伊春市政府。
6000万元的支持延缓了光明的退市并为其股改创造了条件。但冯永明以“签约主体与权利不符”为由,不承认《协议书》效力,致使股改再次搁浅。
2008年9月,冯永明与其女儿被拘。随后,伊春市相关部门设立了综合组、股改组、生产经营指导组和企业清产核资组,全面接管光明集团、伊春青峰农场及其子公司S*ST光明。此间,光明集团将其持有S*ST光明的1650万股转让给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用于冲抵对中国长城公司资产管理公司20652.32万元债务,并在2008末办理完过户手续。
至此,一个原本优良的家具企业已经沦落为资不抵债3.3亿元的烂摊子。
而此前冯苦心经营的企业网络被伊春政府连根接手,一度晦暗不清的伊春青峰农场与光明集团的股权瓜葛(见图1),也因同归政府名下而不了了之,因此在后来的股权转让中,有了青峰农场始终以伴娘身份出现的怪诞景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7月,国务院国资委批准黑龙江中盟集团将所持S*ST光明1602万股转让给伊春金丰投资(600606,股吧)有限公司。该笔交易首签于2006年12月,转让价每股0.7元,远低于当时的交易均价2.3元。金丰投资为原实际控制人冯永明的关联企业。这笔交易在首次签约两年半后、冯被捕一年后,终于闯关通过,不言而喻,金丰也已归于伊春政府名下。
规则与潜规则
在“民”“国”大战中取胜后,伊春市政府开始着手收拾这个已经资不抵债的烂摊子。在此过程(见图2)中,规则与潜规则的交替运用,被玩到了极致。
其中的规则,乃是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企业破产法》(简称“新法”)。新法的一个立法主旨是,在兼顾债权人(见表1)利益的前提下,更着重如何使企业重生。但是,S*ST光明案例却将新法解读成了对债权人利益的“强制拆迁”。
我们来看新法是如何变幻成“拆迁四板斧”的。
第一板斧,先声夺人
新法规定,公司债权人可以向法院提起破产重整申请。华丽木业遂以4000万债权(获得成本远低于此)把S*ST光明推上重整之路。据了解,华丽木业于2000年12月由林业集体企业改制成立股份制企业,隶属伊春市晟宇木业集团,而晟宇木业集团则是伊春国有控股企业。从获得债权,到提起重整,再到法院受理重整,再到成为S*ST光明债权人委员会主席,华丽木业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在管理人的成员构成上,S*ST光明破产重整管理人几乎就是一个重点工程“拆迁办”的建制。
伊春中院于2009年11月指定的清算组成员包括:组长柏晓东,伊春政府副秘书长;刘天国,伊春市府办公室主任;丁郁,伊春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那生辉,伊春市财政局副局长;姜焕斌,伊春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宋广秋,伊春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副主任;单晓雷,伊春公安局信息通信支队副支队长。
从管理人到债权人委员会主席再到地方法院,伊春政府几乎掌控了S*ST光明破产重整所有议事规则,站在对立面的债权人从一开始就被牵住了鼻子参加比赛。
第二板斧,釜底抽薪
法院受理S*ST光明破产重整案一天后,上海鸿扬与光明集团签订股权转让协议。
斯时,S*ST光明负资产3.3亿元,关联方欠款超过90%,存货净值5908万,投资性房地产净值7803万元,其中近2000万元未办妥权证。
显然,S*ST光明可变现资产已经寥寥无几,况且依据新法,进入重整程序后,债务人财产的保全措施应当解除,债务人对个别债权人的债务清偿无效。因此,对大债权银行来讲,S*ST光明除了近20亿元的市值外,几无可执行资产了。
20亿市值,恰恰是各方围绕S*ST光明博弈的核心所在!实际上,从10月20日提起破产重整到11月12日法院受理重整的17个交易日,S*ST光明股价累计涨幅达67.37%。S*ST光明重整带来的重组预期,将大债权人携裹进一个进退失据、光怪陆离的八卦阵里。
上海鸿扬受让1500万股,恰是这个八卦阵的阵眼所在!千万不要小瞧这笔看似无关轻重的股权转让(仅占总股本8%左右),实际上,在上海鸿扬获得这笔股权后,大债权人已经很难通过控制或参与S*ST光明的“壳重组”来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剩下的只能是捡食新、老实际控制人的残羹冷炙。
祭出“先声夺人”第一招后,迅速锁定潜在的“壳”重组方向,这是伊春政府的第二板斧“釜底抽薪”。[NextPage]
第三板斧,分而治之
虽有前两板斧为S*ST光明的“强制拆迁”保驾护航,但总额6.6亿的债权毕竟不是个小数,其间又牵涉数家国有银行,因此,伊春政府不得不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方针。
除在2008年光明集团以所持1650万股S*ST光明股权置换下属公司所欠两亿余元债务外,华丽木业受让信达资产债权,也是伊春政府分化瓦解债权人集团的点睛之笔。
依据新法,破产重整管理人拟定《重整草案》后,可以最多分六个组对草案进行表决。
2010年4月19日,S*ST光明公告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涉及股份总数185711578股,股东共计让渡1490万股,由管理人处置变现(包括部分或全部由重组方有条件受让),变现所得用于按照重整计划草案规定支付重整费用和清偿债权。除长城资产外,其余股东均通过该方案,依照新法规定,出资人组通过率超过半数通过即为该组通过方案,因此,长城资产“被”通过了权益调整方案。
同日,债权人会议分优先债权组、税款债权组、大额普通债权组和小额普通债权组表决《重整草案》,税款债权组和小额普通债权组均表决通过,职工债权组已于会前提前表决通过。优先债权组和大额普通债权组对的第一次表决未获通过,会议休会。
尽管优先债权组和大额普通债权组的第一次表决未获通过,但依据新法,“管理人可以同未通过的表决组进行协商,该表决组可以在协商后再表决一次。再次表决仍未通过但符合《破产法》规定的条件,管理人可以申请法院予以批准,法院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裁定批准”。
至此,S*ST光明重整涉及的六组利害相关者中,四组表决通过《重组草案》,无论从法理上还是道义上,未通过草案的优先债权组和大额普通债权组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
第四板斧,图穷匕见
从困境到绝境,没有杀手锏,还是难以让困兽就范。
新法规定,如优先债权组两次均未通过《重组草案》,只要“所列债权就该特定财产将获得全额清偿”,法院可以强行批准。换言之,假如甲借了乙10万元,当初用一辆夏利车做抵押。现在只要把这辆只值1万的车给了乙,就算还钱了。
类似,新法规定,如普通债权组两次均未通过《重组草案》,只要“普通债权所获得的清偿比例,不低于其在重整计划草案被提请批准时依照破产清算程序所能获得的清偿比例”,法院可以强行批准。换言之,你可以不同意我在草案中给你的清偿额,但只要最后我给你的清偿额不低于当初草案中你所应占的比例,哪怕只有100元,也是合法的。
有了这两把尚方宝剑,地方法院几乎掌控了终极裁决权。不仅如此,依照新法,“重整之日起六个月内(最多可以延迟三个月),如债务人或者管理人未按期提出重整计划草案的,法院应当裁定终止重整程序,并宣告债务人破产”,也就是说,法院不但可以强行裁定通过《重整草案》,同时,也可以在九个月后,强行裁定破产。
就在优先债权组和大额债权组顾盼不决的时候,2010年4月26日,S*ST光明适时地公布了2009年年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88887元,累计亏损517613154元,负债总额超过资产总额计250849754元,流动负债超过流动资产382406045元。
年报数据无疑宣示,如果在2010年8月9日前(距法院受理重整9个月),不能通过《重整草案》,债权人将颗粒无收,果如此,抵制《重整草案》的债权人非但损失经济利益,还将背上巨大的道义包袱。
“善后”的猜想
四“板斧”过后,伊春政府主导的S*ST光明“强制拆迁”想不成功都难。而在成功“拆迁”后,S*ST光明的废墟上将如何“平地起高楼”则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
2009年12月9日起,S*ST光明停牌,此前两个交易日,该股票共成交3.2亿元,换手超过30%。
停牌的时间点在S*ST光明2009年11月9日的公告中既已明确,那么,谁会选择在停牌前两个交易日巨量买进这样一只面临巨大退市风险的垃圾股票呢?更为重要的是,是什么吸引了这些神秘的买家?
如果说玩ST股票是强人之间的游戏,那么,S*ST光明就是豺狼虎豹的狩猎场。我们来根据公开信息揣摩一番,猎物价值几许?
据不完全统计,已公布破产重整方案的上市公司中,普通债务的清偿率大部分集中于20%-30%,高者可达50%。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背后都隐藏着重组计划。实际上,如果不是准确获知S*ST光明后续的重组计划,没有人会在停牌前下如此大的赌注。
公告数据,S*ST光明破产重整核定债务本息合计4.78亿元。假设债权人最终能够接受20%的清偿率,则完成清偿需9560万元。如清偿率提高到30%,清偿则需14340万元。加上重整费用,上述清偿款在1亿至1.5亿元之间。与现金清偿方案相比,债权转股权显然面临的清偿风险更高,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S*ST光明债权人会坚持30%以上的清偿率。
按照2010年4月19日通过的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S*ST光明股东共计让渡1460万股,按照停牌前收盘价格12.46元计算,这部分让渡股权市值为1.85亿元。如果债权人受让股权能够在此价位全部变现,则清偿率可达38%左右。
一般来讲,重组方(新的实际控制人)会要求在重组后的上市公司中获得不低于50%的股权,S*ST光明当前总股本1.86亿,以此测算,重组后总股本为2.76亿(对S*ST光明这样的壳公司,重组方一般通过“定向增发+资产注入”的方式买壳,而不会选择直接的股权受让,1.86 X(1+50%)=2.76)。目前及可预见的一年内,A股平均市盈率大致会维持在25倍左右的水平,则12.46元的股价需要0.5元的每股收益支撑,则重组方拟注入资产的净利润需要达到1.38亿元以上。
1.38亿元净利润,对潜在重组方来讲,也许不会构成太大压力。但是,S*ST光明历史上形成的巨量非正常往来(总资产3.3亿中,关联方占款约6938万,产权不明的有2647万,受限资产8223万),显然很难在此次破产重整中完全消解,这样一来,除非重组方能够再垫付一笔巨额款项清欠,否则,S*ST光明在重组后很可能形成新、老并存的资产和业务结构。背负这样沉重的历史包袱,重组方的净利润压力可能要翻番,而达到2亿以上的净利润指标,殊非易事。
结合S*ST光明公开信息和股价走势,围绕S*ST光明的博弈显然已经进入深水区,而债权人态度的变化可能预示着S*ST光明债务重组和资产重组的破题方向,我们拭目以待。
光明家具的命运可谓诡异曲折。先是创办人冯永明使尽各种手段谋求私有化,再遇“国进民退”和创办人被拘。
随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伊春华丽木业公司火中取栗,在受让信达资产债权后,以小债权人身份对上市公司提起破产重整,S*ST光明再次置身风口浪尖。
在破产重整过程中,规则与潜规则的交替运用,被玩到了极致——新《企业破产法》一个立法主旨是,在兼顾债权人利益的前提下,更着重如何使企业重生,但在S*ST光明案例中,却几近演变成了对债权人利益的“强制拆迁”。
如今,围绕S*ST光明的博弈已经进入深水区。经历过“强制拆迁”的四板斧后,S*ST光明的废墟上将如何“平地起高楼”正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
前世今生
1997年,光明家具改制成立,光明集团持股36.9%。斯时,该部分股权由伊春市政府委托光明集团建安公司持有,而光明家具的创办元老冯永明则是光明集团真正的灵魂。
从2000年开始,创始人冯永明着手将光明集团私有化,冯与伊春市政府的“民”“国”大战肇始。
此后,光明集团名称经多次变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名为圣泉禾实业,是冯永明资本运作的核心平台之一。2005年,圣泉禾实业由光明集团控股93.18%,但到了2007年,冯永明通过控制菏泽金木工贸有限公司,实际上个人掌控了圣泉禾实业。
伊春市政府指出,冯永明在打造光明集团过程中始终没有实质出资,都是靠四处借贷和政府出资。冯陆续在全国各地成立百余家名头公司,将光明集团等公司的所有制性质由国有变更为集体,然后通过采取挂名股东的方式,在外省将各企业股权经多次转让,将有效资产的控股权变到个人控股公司名下。
相关材料显示,冯永明多年来利用光明集团下属公司操作股权变更、资产转移的伊春当地公司名单有:光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伊春市青峰农场、光明集团家具股份有限公司、伊春绿时代家具有限公司、伊春光明家具有限公司、伊春林海家具有限公司等26家。
因为产权不清晰,在股权分置改革的浪潮中,光明家具迟迟未能完成股改,且一直面临退市的风险。
此后,光明集团与伊春市政府达成协议,由伊春市出面解决股改所需清欠资金6000万元,光明集团承诺将国有股份转回伊春市政府。
6000万元的支持延缓了光明的退市并为其股改创造了条件。但冯永明以“签约主体与权利不符”为由,不承认《协议书》效力,致使股改再次搁浅。
2008年9月,冯永明与其女儿被拘。随后,伊春市相关部门设立了综合组、股改组、生产经营指导组和企业清产核资组,全面接管光明集团、伊春青峰农场及其子公司S*ST光明。此间,光明集团将其持有S*ST光明的1650万股转让给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用于冲抵对中国长城公司资产管理公司20652.32万元债务,并在2008末办理完过户手续。
至此,一个原本优良的家具企业已经沦落为资不抵债3.3亿元的烂摊子。
而此前冯苦心经营的企业网络被伊春政府连根接手,一度晦暗不清的伊春青峰农场与光明集团的股权瓜葛(见图1),也因同归政府名下而不了了之,因此在后来的股权转让中,有了青峰农场始终以伴娘身份出现的怪诞景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7月,国务院国资委批准黑龙江中盟集团将所持S*ST光明1602万股转让给伊春金丰投资(600606,股吧)有限公司。该笔交易首签于2006年12月,转让价每股0.7元,远低于当时的交易均价2.3元。金丰投资为原实际控制人冯永明的关联企业。这笔交易在首次签约两年半后、冯被捕一年后,终于闯关通过,不言而喻,金丰也已归于伊春政府名下。
规则与潜规则
在“民”“国”大战中取胜后,伊春市政府开始着手收拾这个已经资不抵债的烂摊子。在此过程(见图2)中,规则与潜规则的交替运用,被玩到了极致。
其中的规则,乃是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企业破产法》(简称“新法”)。新法的一个立法主旨是,在兼顾债权人(见表1)利益的前提下,更着重如何使企业重生。但是,S*ST光明案例却将新法解读成了对债权人利益的“强制拆迁”。
我们来看新法是如何变幻成“拆迁四板斧”的。
第一板斧,先声夺人
新法规定,公司债权人可以向法院提起破产重整申请。华丽木业遂以4000万债权(获得成本远低于此)把S*ST光明推上重整之路。据了解,华丽木业于2000年12月由林业集体企业改制成立股份制企业,隶属伊春市晟宇木业集团,而晟宇木业集团则是伊春国有控股企业。从获得债权,到提起重整,再到法院受理重整,再到成为S*ST光明债权人委员会主席,华丽木业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在管理人的成员构成上,S*ST光明破产重整管理人几乎就是一个重点工程“拆迁办”的建制。
伊春中院于2009年11月指定的清算组成员包括:组长柏晓东,伊春政府副秘书长;刘天国,伊春市府办公室主任;丁郁,伊春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那生辉,伊春市财政局副局长;姜焕斌,伊春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宋广秋,伊春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副主任;单晓雷,伊春公安局信息通信支队副支队长。
从管理人到债权人委员会主席再到地方法院,伊春政府几乎掌控了S*ST光明破产重整所有议事规则,站在对立面的债权人从一开始就被牵住了鼻子参加比赛。
第二板斧,釜底抽薪
法院受理S*ST光明破产重整案一天后,上海鸿扬与光明集团签订股权转让协议。
斯时,S*ST光明负资产3.3亿元,关联方欠款超过90%,存货净值5908万,投资性房地产净值7803万元,其中近2000万元未办妥权证。
显然,S*ST光明可变现资产已经寥寥无几,况且依据新法,进入重整程序后,债务人财产的保全措施应当解除,债务人对个别债权人的债务清偿无效。因此,对大债权银行来讲,S*ST光明除了近20亿元的市值外,几无可执行资产了。
20亿市值,恰恰是各方围绕S*ST光明博弈的核心所在!实际上,从10月20日提起破产重整到11月12日法院受理重整的17个交易日,S*ST光明股价累计涨幅达67.37%。S*ST光明重整带来的重组预期,将大债权人携裹进一个进退失据、光怪陆离的八卦阵里。
上海鸿扬受让1500万股,恰是这个八卦阵的阵眼所在!千万不要小瞧这笔看似无关轻重的股权转让(仅占总股本8%左右),实际上,在上海鸿扬获得这笔股权后,大债权人已经很难通过控制或参与S*ST光明的“壳重组”来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剩下的只能是捡食新、老实际控制人的残羹冷炙。
祭出“先声夺人”第一招后,迅速锁定潜在的“壳”重组方向,这是伊春政府的第二板斧“釜底抽薪”。[NextPage]
第三板斧,分而治之
虽有前两板斧为S*ST光明的“强制拆迁”保驾护航,但总额6.6亿的债权毕竟不是个小数,其间又牵涉数家国有银行,因此,伊春政府不得不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方针。
除在2008年光明集团以所持1650万股S*ST光明股权置换下属公司所欠两亿余元债务外,华丽木业受让信达资产债权,也是伊春政府分化瓦解债权人集团的点睛之笔。
依据新法,破产重整管理人拟定《重整草案》后,可以最多分六个组对草案进行表决。
2010年4月19日,S*ST光明公告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涉及股份总数185711578股,股东共计让渡1490万股,由管理人处置变现(包括部分或全部由重组方有条件受让),变现所得用于按照重整计划草案规定支付重整费用和清偿债权。除长城资产外,其余股东均通过该方案,依照新法规定,出资人组通过率超过半数通过即为该组通过方案,因此,长城资产“被”通过了权益调整方案。
同日,债权人会议分优先债权组、税款债权组、大额普通债权组和小额普通债权组表决《重整草案》,税款债权组和小额普通债权组均表决通过,职工债权组已于会前提前表决通过。优先债权组和大额普通债权组对的第一次表决未获通过,会议休会。
尽管优先债权组和大额普通债权组的第一次表决未获通过,但依据新法,“管理人可以同未通过的表决组进行协商,该表决组可以在协商后再表决一次。再次表决仍未通过但符合《破产法》规定的条件,管理人可以申请法院予以批准,法院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裁定批准”。
至此,S*ST光明重整涉及的六组利害相关者中,四组表决通过《重组草案》,无论从法理上还是道义上,未通过草案的优先债权组和大额普通债权组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
第四板斧,图穷匕见
从困境到绝境,没有杀手锏,还是难以让困兽就范。
新法规定,如优先债权组两次均未通过《重组草案》,只要“所列债权就该特定财产将获得全额清偿”,法院可以强行批准。换言之,假如甲借了乙10万元,当初用一辆夏利车做抵押。现在只要把这辆只值1万的车给了乙,就算还钱了。
类似,新法规定,如普通债权组两次均未通过《重组草案》,只要“普通债权所获得的清偿比例,不低于其在重整计划草案被提请批准时依照破产清算程序所能获得的清偿比例”,法院可以强行批准。换言之,你可以不同意我在草案中给你的清偿额,但只要最后我给你的清偿额不低于当初草案中你所应占的比例,哪怕只有100元,也是合法的。
有了这两把尚方宝剑,地方法院几乎掌控了终极裁决权。不仅如此,依照新法,“重整之日起六个月内(最多可以延迟三个月),如债务人或者管理人未按期提出重整计划草案的,法院应当裁定终止重整程序,并宣告债务人破产”,也就是说,法院不但可以强行裁定通过《重整草案》,同时,也可以在九个月后,强行裁定破产。
就在优先债权组和大额债权组顾盼不决的时候,2010年4月26日,S*ST光明适时地公布了2009年年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88887元,累计亏损517613154元,负债总额超过资产总额计250849754元,流动负债超过流动资产382406045元。
年报数据无疑宣示,如果在2010年8月9日前(距法院受理重整9个月),不能通过《重整草案》,债权人将颗粒无收,果如此,抵制《重整草案》的债权人非但损失经济利益,还将背上巨大的道义包袱。
“善后”的猜想
四“板斧”过后,伊春政府主导的S*ST光明“强制拆迁”想不成功都难。而在成功“拆迁”后,S*ST光明的废墟上将如何“平地起高楼”则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
2009年12月9日起,S*ST光明停牌,此前两个交易日,该股票共成交3.2亿元,换手超过30%。
停牌的时间点在S*ST光明2009年11月9日的公告中既已明确,那么,谁会选择在停牌前两个交易日巨量买进这样一只面临巨大退市风险的垃圾股票呢?更为重要的是,是什么吸引了这些神秘的买家?
如果说玩ST股票是强人之间的游戏,那么,S*ST光明就是豺狼虎豹的狩猎场。我们来根据公开信息揣摩一番,猎物价值几许?
据不完全统计,已公布破产重整方案的上市公司中,普通债务的清偿率大部分集中于20%-30%,高者可达50%。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背后都隐藏着重组计划。实际上,如果不是准确获知S*ST光明后续的重组计划,没有人会在停牌前下如此大的赌注。
公告数据,S*ST光明破产重整核定债务本息合计4.78亿元。假设债权人最终能够接受20%的清偿率,则完成清偿需9560万元。如清偿率提高到30%,清偿则需14340万元。加上重整费用,上述清偿款在1亿至1.5亿元之间。与现金清偿方案相比,债权转股权显然面临的清偿风险更高,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S*ST光明债权人会坚持30%以上的清偿率。
按照2010年4月19日通过的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S*ST光明股东共计让渡1460万股,按照停牌前收盘价格12.46元计算,这部分让渡股权市值为1.85亿元。如果债权人受让股权能够在此价位全部变现,则清偿率可达38%左右。
一般来讲,重组方(新的实际控制人)会要求在重组后的上市公司中获得不低于50%的股权,S*ST光明当前总股本1.86亿,以此测算,重组后总股本为2.76亿(对S*ST光明这样的壳公司,重组方一般通过“定向增发+资产注入”的方式买壳,而不会选择直接的股权受让,1.86 X(1+50%)=2.76)。目前及可预见的一年内,A股平均市盈率大致会维持在25倍左右的水平,则12.46元的股价需要0.5元的每股收益支撑,则重组方拟注入资产的净利润需要达到1.38亿元以上。
1.38亿元净利润,对潜在重组方来讲,也许不会构成太大压力。但是,S*ST光明历史上形成的巨量非正常往来(总资产3.3亿中,关联方占款约6938万,产权不明的有2647万,受限资产8223万),显然很难在此次破产重整中完全消解,这样一来,除非重组方能够再垫付一笔巨额款项清欠,否则,S*ST光明在重组后很可能形成新、老并存的资产和业务结构。背负这样沉重的历史包袱,重组方的净利润压力可能要翻番,而达到2亿以上的净利润指标,殊非易事。
结合S*ST光明公开信息和股价走势,围绕S*ST光明的博弈显然已经进入深水区,而债权人态度的变化可能预示着S*ST光明债务重组和资产重组的破题方向,我们拭目以待。
阅读全文
当奢侈品都迈着统一的步伐,按着奢侈品该有的貌似含蓄而神秘的方式营销之时,2010年第二届苏州家具展上,记者却发现一向稳坐家具类奢侈品宝座的红木家具论斤售起价来。据了解,连天红的"按斤论价、不折不扣"属于在红木行业内首创的销售方式,是将所有家具按不同材质,分别按公斤制订单价,然后再以单价乘以重量售卖,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标示产品价格。
据了解,这种按斤论价的红木家具引起了不少消费者的兴趣并深受欢迎,大部分消费者对这样的销售模式持认同的态度。但也有少部分业内人士对此感到担忧,称这种销售方式会误导消费者只注重材质,而忽视红木家具的制作工艺。红木家具被称为奢侈品是由其材质、工艺及独特的文化内涵所共同承载的,连天红的按斤论价只是在销售模式上和其它厂商按件销售存在着形式上的差异,而在工艺、设计和所蕴含的艺术性、文化性等方面是完全相同的。
记者现场采访了多位购买连天红产品的消费者,他们均表示还是比较认同这种红木按斤卖的方式,不担心会被商家"宰",价格比较透明且做到了明白消费,对此种消费体验感觉良好。据记者了解,连天红的"按斤论价"也正是将红木家具的价格构成剖析给消费者,红木原材料的价格一直都很透明,再加上生产成本,工艺、设计、品牌等附加值和适当的利润,就是合理的定价。奢侈品也可以不再头顶着耀眼的光环,价格却似迷雾般使人扑朔迷离、摸不着头脑。
目前,尽管奢侈品已经成为富人阶层的宠儿,但是相当部分消费者表示,他们可以理解奢侈品的 "奢侈"价格,但对其价格构成均表示不清楚。众所周知,奢侈品在商品概念上一直与大众消费品呈两极对立的趋势,其价格昂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承载了众多高附加值,如品牌、设计、服务等,但是这些附加值到底值不值如此"奢侈"的价格一直使消费者如堕云雾。同时,奢侈品的价格也存在着地域化差异, LV同一款的限量版皮包,在美国售价是1000美元,而在中国却高达两万元。同样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奢侈品行业,即使提出了汇率差别、运输费用和关税,这些价格差异仍然高到使人无法理解。
而据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商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09-2010)》显示,去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额将居全球首位。其中也对中国的奢侈品发展现状提出担忧,称现在的奢侈品定价相对混乱,这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但在中国却特别突出,也造成中国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失,奢侈品的明白消费也越来越被需要。
针对红木家具能够按斤论价来表明它的明白消费的立场,业内也有人表示认可,红木家具虽然一直被称为奢侈品,但它在本质上是优于奢侈品的概念的,因为它具有奢侈品不具有的另外两个特质-艺术欣赏价值和投资价值。红木家具集历史性、文化性和工巧性于一身,予人以长久的艺术美的感受,而其原材料的不可再生性也必然使其价格越来越昂贵。红木家具按斤论价把它的价格构成剖析给消费者,这样做也给其他奢侈品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市场呼吁明白消费,这不仅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品牌自身负责。
据了解,这种按斤论价的红木家具引起了不少消费者的兴趣并深受欢迎,大部分消费者对这样的销售模式持认同的态度。但也有少部分业内人士对此感到担忧,称这种销售方式会误导消费者只注重材质,而忽视红木家具的制作工艺。红木家具被称为奢侈品是由其材质、工艺及独特的文化内涵所共同承载的,连天红的按斤论价只是在销售模式上和其它厂商按件销售存在着形式上的差异,而在工艺、设计和所蕴含的艺术性、文化性等方面是完全相同的。
记者现场采访了多位购买连天红产品的消费者,他们均表示还是比较认同这种红木按斤卖的方式,不担心会被商家"宰",价格比较透明且做到了明白消费,对此种消费体验感觉良好。据记者了解,连天红的"按斤论价"也正是将红木家具的价格构成剖析给消费者,红木原材料的价格一直都很透明,再加上生产成本,工艺、设计、品牌等附加值和适当的利润,就是合理的定价。奢侈品也可以不再头顶着耀眼的光环,价格却似迷雾般使人扑朔迷离、摸不着头脑。
目前,尽管奢侈品已经成为富人阶层的宠儿,但是相当部分消费者表示,他们可以理解奢侈品的 "奢侈"价格,但对其价格构成均表示不清楚。众所周知,奢侈品在商品概念上一直与大众消费品呈两极对立的趋势,其价格昂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承载了众多高附加值,如品牌、设计、服务等,但是这些附加值到底值不值如此"奢侈"的价格一直使消费者如堕云雾。同时,奢侈品的价格也存在着地域化差异, LV同一款的限量版皮包,在美国售价是1000美元,而在中国却高达两万元。同样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奢侈品行业,即使提出了汇率差别、运输费用和关税,这些价格差异仍然高到使人无法理解。
而据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商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09-2010)》显示,去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额将居全球首位。其中也对中国的奢侈品发展现状提出担忧,称现在的奢侈品定价相对混乱,这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但在中国却特别突出,也造成中国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失,奢侈品的明白消费也越来越被需要。
针对红木家具能够按斤论价来表明它的明白消费的立场,业内也有人表示认可,红木家具虽然一直被称为奢侈品,但它在本质上是优于奢侈品的概念的,因为它具有奢侈品不具有的另外两个特质-艺术欣赏价值和投资价值。红木家具集历史性、文化性和工巧性于一身,予人以长久的艺术美的感受,而其原材料的不可再生性也必然使其价格越来越昂贵。红木家具按斤论价把它的价格构成剖析给消费者,这样做也给其他奢侈品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市场呼吁明白消费,这不仅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品牌自身负责。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