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年狂翻400倍 海南黄花梨成疯狂的木头
详细内容

8年狂翻400倍 海南黄花梨成疯狂的木头

时间:2010-05-11     人气:944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
概述:近几年来,红木收藏水涨船高,海南黄花梨由于其稀缺性被称为"木黄金",更是红木中的"大熊猫"。......
    近几年来,红木收藏水涨船高,海南黄花梨由于其稀缺性被称为"木黄金",更是红木中的"大熊猫"。国际黄金价格十年间从200美元/盎司暴涨至现在的1200美元/盎司,飙升了5倍,而海南黄花梨的价格,却从2002年的2万元/吨,疯狂上涨至现在的800万元/吨,创造了价格狂翻400倍的神话! 

    上海世博会上,许多游客为了一睹海南黄花梨家具的风采,更是挤爆了海南馆。在海南馆的"活力之林"区域,摆放着众多由珍贵的海南黄花梨制成的作品,包括一件利用千年海南黄花梨做成的根雕作品《九龙戏珠》,以及黄花梨明式圈椅等。 

    从2元/公斤一路狂奔过万 

    黄花梨家具早在明代就已价格不菲,当时一只黄花梨床价值12两白银,而一个丫鬟的价值还不到1两白银。从明代开始,这种材料的家具就备受皇室的追捧,最正宗的黄花梨产自海南省,既可以做家具又是一味中药材,木材中散发的香气具有降压清心的功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把这种香味叫做"降香","海南黄花梨"只是一种民间叫法,正式的称谓应该是"降香黄檀"。 

    在北京潘家园,一位从事黄花梨买卖的摊主告诉记者,在海南收购黄花梨的时候听说,1985年黄花梨的价格仅为2元/公斤,到1992年前后才涨到12元/公斤,2000年左右上等老料的价格也仅为60元/公斤,2002年大量收购时,价格也仅为2万元/吨左右。 

    而现在,海南黄花梨木料价格已经疯狂攀升至800万-1000万元/吨的高位,但是目前海南黄花梨木材资源已极度匮乏,木材交易基本上都是几根木料、几块木板,市面上直径10-20厘米的海黄老料,价格4000-7000元/公斤,直径20-30厘米的价格为7000-10000元/公斤,更大一些的优质上等木料价格在10000元/公斤以上。 

    "现在已经很难找到黄花梨的上好大料,而且价格也贵得离谱,只能做一些海黄手串、项链这样的小买卖。"摊主告诉记者。记者在潘家园看到,一串海南黄花梨的项链价格在千元左右,至于是不是真的海南黄花梨,普通人就很难分辨了。 

    原料价格的上涨理所当然地导致了家具以及木制品价格的飙升,如海南黄花梨的案台,2002年的市场价格仅为3万元,现在的价格已经涨至70万元左右;一套海南黄花梨的宫廷椅,2005年的价格是12万,现在也涨到60万以上了。 

    人为炒作抬高黄花梨价格 

    说到炒作黄花梨,不禁让人联想到北京从事红木家具的元亨利古典家具有限公司,该公司的总经理杨波曾在2007年的时候策划了一项十分吸引眼球的活动:黄金换木头,兑换比例是1公斤黄花梨木换40克黄金。杨波在北京"红木大观楼"摆出价值百万元的金条,向京城百姓征集海南黄花梨的木料,称不管是擀面杖还是瘸腿凳子,只要是海黄做的,都能变成宝。 

    这项活动最后是一根金条都没有换出去,但是却大大地炒高了海黄的价格。业内人士分析,其实"黄金换木头"只是一个噱头,因为群众拿去换的木料是不是海黄,都是杨波说了算,他意在炒高海黄的价格,向市场传递出海黄"价比黄金"的信息。 
    而越来越火爆的红木收藏热,也让不少人相信了"黄金有价红木无价"的说法。 

    海南黄花梨之所以可以炒到天价,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其稀缺性。海南黄花梨由于其密度极高,要长成直径30厘米以上的树干需近千年时间,越南黄花梨生长比海南黄花梨更快,但成材也要500年以上。 

    越南黄花梨价格水涨船高 

    几年前,越南黄花梨在很多藏家眼中,还只是海南黄花梨"物廉价美"的替代品,但是现在随着海南黄花梨的价格不断飙升,越南黄花梨的价格也随之与日俱增。 

    目前来看,越南黄花梨的原料也日趋稀少、资源匮乏,越南黄花梨的木料除了靠越南进口一部分以外,另外靠一些企业和收藏家早年库存下来的木料来做成家具产品。而业内人估计,2008年中国从越南进口的黄花梨木料仅为200吨。 

    目前,越南黄花梨中小直径的圆料每吨为60万-90万元,稍差一些的板料与方材每吨为80万-120万元,上等的大板料每吨则高达150万-220万元。特别好的大料现在都只是按块出售了,如直径50厘米的上好大料,2003年每吨5万多元,2008年最高峰时涨到每吨250万-300万元,后来因金融危机的影响曾狂跌,目前则又回到260万元的高位。 

    越南黄花梨三件套官帽椅(两椅一几),2002年、2003年叫价仅仅2万-2.5万元,到2007年已经要价10万元。经过金融危机后市场再度转暖,目前已经回到每套10万-12万元的价格高位。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第一次到龙江,是涉入家具行业的第一年,应该是2003年,准确说是那一年的春天。其实也不是专程到龙江,只是在乐从看家具展后,出于对乐从“十里家具长街”的好奇,决定沿着325国道走一趟。行至乐从码头、龙江大桥时,心想桥的这头家具生意做得如火如荼,桥的那头又是怎样一种状况呢?就这样,带着好奇心,我第一次踏上了龙江的土地。一路走来,发现竟然和乐从一样,路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路边商铺鳞次栉比热闹非凡,悬挂广告招牌大小不一光怪陆离,车间工厂挨挨挤挤竞相冒烟吐气……再往前走,居然看到前方彩旗飘飘、鼓乐喧天,原来这里也在搞家具展。真没想到这里的家具产业也如此繁荣,这个乐从的后院竟也如此热闹。 
         此始,珠三角每届展会,我都会走马观花一样,在龙江、乐从、广州、东莞、深圳转一圈,后来乐从打造永不落幕的博览会后,不再热衷搞例行式的展会了,于是我也就借道路过,不再到乐从展馆溜达了。为什么这样喜欢热闹又说是走马观花呢?只因我虽身在家具行业,但一不做生意,二不搞销售,自认了解一点行业的皮毛,能应付手头上的工作也就足够。所以迄今,真正论起来,我还是个家具行业的门外汉。
    既是门外汉,我就以非专业的眼光来谈谈对龙江家具产业的“思考”。当然,仅凭每年二次展会的接触就对其“指指点点”,必然被人讥笑。今年以来,和龙江家具企业打交道的机会忽然多了起来,几乎三天两头就要跑一趟。这也不能说我就对龙江家具业“了如指掌”了,所以我这门外汉的“思考”也就权当是一个井底之蛙的聒噪罢了,经不起看官拍案砸砖。

    制造技术:深厚积累VS提炼规范 
         很多人都知道,龙江是“中国家具制造重镇”,镇内现有家具制造企业1800多家,产品品类齐全。
    相比之下,龙江家具企业在软体沙发制造上优势更明显,无论是产品品质和制作工艺,都不逊于其他产区。一个做了十多年家具经销商的江浙老板,发现龙江企业在沙发制造技术上的深厚积累,于是在龙江租了个场子,招了一批工人,开办起了工厂。起初的想法不过是实现自产自销,既不在龙江设展厅更不参加展会,怎知有一天居然有几个洋人转到他厂里,稀里糊涂地敲开了他为洋人OEM的大门,生意也随之风生水起,如今已是墙里墙外芳香四溢。每每言及自己的“小小成功”,这位老板就会感叹地说:这里生产技术积累深厚,能从当地那些工厂挖到几个技术骨干和熟练工人,并让他们稳定下来,就等于找到了聚宝盆,栽上了发财树。 
         也正因如此,一些本地企业一方面越来越感受到市场销售竞争的压力,一方面越来越为自己企业“资深员工”的“流失”忧心忡忡。想靠提高工价来留住员工,又担心自己腰包涨得不满,眼见流失益发严重,才咬牙上浮一点儿。但是,时间不长,员工流失又变得严重起来。 
         员工的流失,为何能令在这块土地上生存了多年、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企业走下坡路乃至门庭冷落?原因在于,企业没有提炼那些员工掌握在手里的生产技术,没有将他们的技术规范化、标准化,形成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新员工培训全赖老员工“面授机宜”,而不是让其经过技术主管示范操作、根据作业指导书就能快速上岗,而且做到操作准确,质量达标。 
         即便一些企业有作业指导书,那也是顾问公司帮忙整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百科全书”。为什么这样说?只因一些企业是身不由己“被标准化”、“被体系化”了。随着社会发展对权威认证认可的日益重视,一些企业觉得自己不赶一回时髦都不行了,于是花钱请来顾问公司,搞起了诸如“ISO9000”、“ISO14000”等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顾问公司搞完收工后,那“体系”还能维持一阵子,但时间一长,“体系”工作就悄无声息、无人问津了。因此,体系不仅要建立,还需要“管理”,需要有人来维护运行、有人来“保障”。不然,即便你的认证在外面撑撑面子,但终究还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这是制造行业流传的一句关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话,希望这话能引起龙江家具制造企业的重视。提炼、规范出自己的核心技术,说不定哪一天自己就成了这个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甚至国际标准的参与起草和制订者。到了那时候,就不止是自己工厂按照这标准来,而且别的企业、甚至外国的同类企业也要听你“话事”了。也只有真正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后,龙江企业才能真正成为“过江猛龙”。

    品牌字号:深闺紧锁VS四海驰名 
         有专家说,在家具业,如果你的品牌不是行业前十甚至前五(现在行业不搞具体排位,也提请一些专家在起草某些政府申报材料要求时,注意到行业组织的难处或者诉求。作者注),消费者对你的品牌基本上没什么印象。 
         和一位经营二、三线家居建材的流通商场老总聊天,谈起品牌字号时,这位老总点了两个行业:一是陶瓷业,一是家具业;谈了两个感受:一是牌子不知名让人忧,二是牌子俗气让人愁。“如果成天出入在这些牌子环绕的建筑物里,我都觉得自己对不起这栋漂亮的大楼。所以我尽量要求招商部将品牌准入门槛提高。”
         为什么是陶瓷和家具业呢?仔细想想,可能和这两个产业的“杂、散、乱”有关系。首先,这两个产业进入门槛低,只要你愿意,买一台陶瓷抛光机,或者买一台切割锯、几台针车,请几个工人,办一张工商执照,一个“工厂”就可以运行了。既然这么容易入行,那名字也随便取就得了。
    “随便取”的表现有四种(策划机构专业命名的此处不作评论): 
         一是“公共资源”型。将传世已久、社会知名的直接注册成自己的牌子,好的则好,不好的则牵强附会、流于俗套。这样的牌子不少,只要你留意,准能一抓一大把。 
         二是“画蛇添足”型。在别的行业品牌前面或者后面加上一、两个字,比如马车品牌“马宝”,到我造家具就叫“新马宝”,日用品牌叫“朝阳”,到我造家具就叫“金朝阳”。这样的牌子很多,随便走在龙江哪条道上,你都能看到,醒目着呢。 
         三是“活学活用”型。比如一本书《猪八戒和嫦娥不得不说的故事》风靡全球后,“不得不说”牌家具很快就能跳进你的眼球;再比如热播的电影叫《阿凡达》,不久这“阿凡达”的牌子说不定就印在了哪家的产品标签上了。 
         四是“崇洋媚外”型。这类名字有的来源于老板在报章杂志、电视网站上的所见所闻,有的来源于某趟出国归来的“灵感”。 
         但不管怎么得来的品牌字号,能够在家具行业里叫得响的,龙江几乎数不出来几个,彩旗飘飘的景象倒是随处可见,但鹤立鸡群的红旗却找不出来一面。 
         品牌叫得响不响,其实跟字号取得好不好,没有太大的直接关联。或许跟以下几点现象更密切。 
         一是龙江的家具企业在品牌塑造上缺乏系统规划,神散形更散。很多企业的公司、品牌、产品各用其名,拿古代人的姓名、字、号来比喻好像更恰当一些,企业名称是“姓名”,叫“李小一”;品牌名是“字”,叫“张老三”;产品名是“号”,叫“王老五”。老板今天喜欢“李小一”,今天“李小一”就出众一些;明天喜欢“张老三”,明天“张老三”就出众一些;后天喜欢“王老五”,后天“王老五”就出众一些……精力如此分散,纵然你有三头六臂、观音之千手,也没有哪吒、千手观音之神通,反而因为躯干的不堪重负,而顾此失彼,丢了西瓜捡芝麻。 
         二是酒很好,但缺吆喝。话说这么一个小老板,因为不堪原单位老板的“压迫”,跳出来闯荡江湖,在龙江开了个小沙发厂,五年下来,厂子规模上不来,经营业绩也是度日如年,正在他一边和朋友喝闷酒,一边唉声叹气:“你说,我的产品质量比我当初在的那工厂还要好,我的客户都是冲着口碑而来的,可那销售老是这样一直上不来,整得我现在都没信心了,打算再坚持一年,如果再无起色,就倒腾给人家算了。”朋友问:“你跑过市场吗?你做过宣传吗?你参加过展会吗?” 
         “都没有。你看我都这样,哪还有钱做宣传、参展啊?” 
         “两、三千块钱总有吧?你印刷一些产品单张,过几天拿到展会门口去派发,说不定能拉一些客户过来。” 
         这小老板听了朋友的话回去照做。此招果然奏效,居然有一些买家拿着单张找上门来,只三、四个月时间,产品销量竟然比前八、九个月还翻了一番。小老板信心大增,去年开始打起了“自主品牌”,销量首次突破四千万元,而今年,他的目标是要增长百分之五十以上。
    在展会门口派传单,这招其实并不新鲜,家电行业的志高空调早用过了。别看志高掌门人李兴浩个头不高,但他的点子很高,就因为当年他拿着传单到广交会门口派,才有了今日几分天下空调市场的霸业。家具业的这个小老板眼下虽然才四、几千万的销售,但只要各方面路数对了,将来成为下一个“李兴浩”也未尝没有可能。 
         还要提醒两点,一是我们有的企业热衷于“行业知名”,表象是这类品牌常见于家具产业聚集区、行业报章/网站等,对于真正的受众群体平台,却鲜见身影。他的牌子一打出来,整个行业都知道,但跃入终端消费者眼球,老百姓就不知道此乃何方神圣了。“行业知名”的结果是企业有了量变,却没有质变,因为你在行业中“知名”了,蜂拥而来都是经销商,但到了终端卖场,可能经销商连你的牌子都不打出来,而是将你的产品混迹于别的大品牌中,这样,你的牌子就始终游走在真正“品牌”的边缘,你就始终是在“为他人做嫁衣”。 
         二是操之过急,极度膨胀。将品牌做强,将企业做大,有这样的理念是对的,但品牌培育不能一口吃成大胖子。有的老板刚搭了个鸭棚,鸭都还没有买回来,就开始大声吆喝卖鸭蛋。刚开始,还有人凑过来看看热闹,但真正合作开来,发现这品牌不过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之类,长久的合作自然消失在疑问之中。 [NextPage]
    老板理念:谨慎低调VS开放包容 
         龙江的家具制造业起步早,有的甚至于改革开放前期就操起了这门营生,如此算来,一些企业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即便没过三十年,十年、二十年的企业也可以数一大把出来。由此可以推算,这些企业的创始人而今起码也是年过半百,有的甚至年过花甲、古稀了;而他们的后代(或者也可以说富二代)呢,也差不多是70后、80后了吧。也就是说,这些企业掌门人目前应该处于新、老更替时期。 
         既然是新老更替,必然牵涉到利益分配等问题。若只有一个独生子女还好,100%继承父辈家业。但若遇到儿女成群、子孙满堂呢,这“分家”就难以取舍了。于是就使用“拖”字诀,就像皇上选太子一样,考察谁更有能耐,谁更有德行,谁的门客阵容更庞大,谁更听我话……孩儿们纷纷争先恐后的表现,但有时也难免上演一些“宫廷斗争剧”,败者要么愿赌服输,要么闹着分割财产,各自占山为王。当然,也有那不愿卷入纷争,自己另起炉灶营生的。
    谈起龙江的老一代家具人,人们多用“谨慎”、“低调”两词概括。 
         “谨慎”或许不是一个很准确的词,但可以反应出老一代家具人对成果的珍惜和爱护,因为他们耳濡目染甚至亲身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后这样那样的“运动”,现在多少还心有余悸,赚点“小钱”能将就过日子就知足了。这或许就叫“小富即安”吧,不想“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了。于是大家就像田野里的秧苗一样,一眼望去齐茬茬、般般高,这样的场景平静而壮观,生怕成长得过于出众了,哪怕自己本身“根红苗正”,也担心被人当成野秕子给拔掉了。 
         “低调”主要是对脚踏实地,务实进取,不事张扬等作风的赞赏。龙江企业制造技术基础扎实,应跟老家具人的这个秉性有所关联。
    谈起他们70后、80后的接班人呢,人们还用“低调”、“创新”来理解。 
         这“低调”是对那些秉承父辈习性,只顾埋头拉车,却不抬头看路等现象的微词,“创新”是对那些转变企业发展观念,培育先进文化,塑造企业形象与品牌等大手笔的夸赞。 
         家族企业并没有什么不好,世界500强里也有不少家族企业(当然,这一点有时候也会成为某些人的口实)。龙江家具企业发展至今,可以说已经面临着二次创业的瓶颈,所以我们不仅要有像500强当初发展壮大那样的财富和积累,更要有像500强那样更新企业发展理念,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的勇气和决心,还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那么一点希望成为“500强”。 
         具体来说,我们的企业自身要认清发展形势,一方面看到本身发展的巨大潜力,一方面分析自身所处的劣势,找准企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从价值观、心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跟上时代的步调;从开阔视野、创新思维、创新行为等方面开始,从现代管理到企业文化创建,从研发到生产,从生产到流通,从流通到消费……在各个层面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线定点突破,形成强势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才环境:两派争斗VS共同进步 
         改革开放至今,人们只要一提起“顺德”,就会不约而同地赞其为改革开放的旗帜和先锋。
    身在顺德境内,我们不能拖其后腿,否则“盛名之下,难副其实”的非议就要我们来承担,否则我们就会因“大势所需”而被“调整”出去。 
         社会上曾经流行一段话,说的是:“70年代用顺德人,80年代用广东人,90年代用中国人,21世纪要用全世界的人。”所以在人才引进方面,我们要创造条件引入五湖四海的各类人才加入龙江家具产业升级大军中来。 
         然而,在别的企业、别的产区、甚至别的行业“吃得开”的人才,涌进龙江未必“如鱼得水”,反而深陷“漩涡”,最终不得不“抽身而退”。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人才”的水土不服?我认为问题之一出在人才的土壤上。 
         家具制造业是龙江的传统优势产业,有很多“资深”员工,是跟着老板几年甚至十几、二十年这样闯荡过来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再加上他们的“忠诚”,深得老板信任和重用。这样的“资深”员工,身处企业中、高层占多少比例,没有做过统计,但从“人才”来去匆匆的原因和现象来看,这个群体比例应该不在少数。为了方便区分,暂且将资深员工和人才作一个也许并不恰当的分类,将资深员工称为“保守派”,所谓的人才称为“革新派”吧。 
         有人说“单枪匹马莫过江”,这里的“江”,说的就是“龙江”。如果说单枪匹马的“革新派”是“空降兵”,那引进一个团队形成“空降师”这样的力量应该够强大了吧。 
         举一个陶瓷行业的例子。与家具企业一样,很多陶瓷企业老板依托先天地缘优势,成为洗脚上岸的“企业家”。与家具企业不一样的是,这些老板自己经营一段时间,觉得很辛苦,于是就开始引进“革新派”甚至空降整编师,搞起了类似于“承包制”的包干管理,很多老板不仅赚钱更轻松,而且还戴上了“我虽然不懂管理,但我会用懂管理的人”这样一顶“开明”的帽子。当然,这样的企业经营业也存在很大的风险,一是用人失察反而整垮自己的企业;二是利益分配不均,“革新派”的带头大哥“撤军”,而致整个企业运作瞬间陷入瘫痪。这两方面都有实例,甚至还有老板因此而陷身囹囫。 
         所以,我认为,企业的人才战略应该坚持“内提外引”的原则,一方面对“保守派”进行“洗脑式”的观念提升,一方面对“革新派”的正确主张进行“循序渐进”的“渗透”,只有将两者有效融合,人才土壤才会健康,企业团队才有合力,才会良性循环,企业才能健康、稳健、快速发展。 
         还要强调一点,“人才”的“来去匆匆”并不全是“资深”员工造成的,一是跟人才自身能力及为人处世有关系,二是跟老板有关联。
    与老板或者所谓“保守派”的相处,一要靠能力来证明自己,二要靠自己处世的“中庸”。 
         刚进厂的时候,一定要将手上的工作做到最好,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老板担心你跑掉;岗位相对稳固的时候,你要将重心放在“下面”,而不是“上面”,因为产生业绩的是你身边的团队(包括你认为的“保守派”成员),你要引导他们,把事情做得更好,有成绩了,不仅团队认可你,“保守派”信服你,而且老板也因此更重视你。也许因为你的表现好,会晋升高层或者担当重要职务,这时候,你要有对公司、对团队负责任、服好务的态度,简单说就是营造一个和谐、快乐、向上的工作氛围,创造一种享受团队合作、享受工作的企业文化。这样,不仅效率高、收效大,而且你的客户、团队、老板,还有你自己,都会快乐起来。 
         讲起企业经营,有的老板很会造梦,他会跟“人才”讲自己的中长期规划怎样怎样,目标如何如何宏大,跟着自己会怎样有奔头;他会跟“人才”讲你的“要求”都不是问题,干好了我不仅满足你,还会给你这样那样的“意外惊喜”。但是,老板的宏大理想根基在哪里,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所以这个饼不仅是画给自己看的,也是给“人才”下的一个“馅儿”(有引进人才的动机已经很可贵,但要根据实际让引进来的人才能够踩到实地上)。因此,有时候,我们的老板也要“洗脑”,也要换血。[NextPage]
    政府行业:引导推动VS筑巢引凤 
         今年初,因为地方某份规划文件言明顺德要“彻底退出家具生产环节”,引发了龙江家具业界的一场震动。好在后来政府官员莅临龙江视察时指出:不是要退出去,也不应该退出去;而是要淘汰落后的,提升先进的。并强调要让这个产业走高端、上档次,且在整个过程中注重环保,保留高端的生产环节。 
         政府的这一表态,说明“没有需要淘汰的行业,只有被淘汰的企业”。这可以说是一颗定心丸,令那些一时不知所措的企业悬着的一颗心暂时放了下来。但是,在接下来“走高端、上档次”的产业升级、“淘汰落后的”整理整治行动中,我们的企业应该怎样做?很多企业又陷入茫然了。
    我认为,行业协会、政府此时应该站出来,积极引导企业进行创新,全面整合产业链,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价值,打造区域品牌。 
         一是依照新的定位,促进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建设再上新台阶,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帮助企业从粗放经营型发展到现代管理体制,帮助企业从劳动密集型过度到技术密集型,帮助从小企业到跨区域乃至跨国的企业集团……要帮助企业完成“脱胎换骨”的蜕变,从“量”的扩张实现到“质”的飞跃。 
         二是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及技术标准的制定。公司参与行业、国家乃至国际标准制订本身就是一个招牌,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谁先在标准上占有优势,谁就掌握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对那些在产品或服务率先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企业,进行扶持和鼓励,有效提升企业乃至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扶持壮大几家品牌企业。前面说了龙江品牌犹如过江鲫鱼密密麻麻,却没有一条跃过龙门的“鲤鱼”,与国内其他家具产区相比,龙江的差距更在于品牌。因此行业和政府要着力培育龙江家具品牌,树立三、两家标杆企业,大力推进名牌发展战略。 
         四是搭建一个展示龙江品牌的大平台。当前,无论是企业自建的营销中心,还是某些面积稍大的展示中心,都不具备展示龙江众多家具产品、品牌、企业形象的功能。没有这样一个平台,龙江的家具产品就不能更好地直接面对家具采购商,而是要通过中间商再转手,这不仅削弱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更不利于企业品牌和形象的塑造(而且还遭受险些被清理出局的“强烈刺激”)。如果有那么一个平台,像繁星闪烁的夜空里那轮明月一样,让人看到它就想起里面有美丽的嫦娥,有芳香四溢的桂花树,有精灵的玉兔……这浮想联翩的“神话”要真能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产业升级就为期不远了。 
         龙江家具产业都发展这么多年了,相信行业、政府都不知投入了多少关注的目光,洒下了多少辛勤的汗水和心血。但是,而今要实现真正的升级,我们还是不妨“走出去”看一看别人是怎么做的?近的就在河对岸的乐从,稍远的在东莞、深圳,再远一些可以去四川成都、河北香河、辽宁大连……看看人家对家具产业的重视程度,学学人家对家具企业的扶持。 
         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速度和成就举世瞩目,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发展到21世纪,深圳的土地资源可以说是寸土寸金,即便在土地这样紧张的情况下,深圳市政府依然非常重视家具产业的发展,专门划拨土地,组建深圳市家具研究开发院,解决深圳市家具行业协会办公场所等问题,甚至还不惜重金去江西建立企业终端培训基地,帮助企业提升终端营销能力和水平。这几年,深圳家具产业的迅速发展、品牌企业的快速成长,丝毫不落后于其他高科技产业。 
         成都武侯家具产业近年发展之迅猛,以致引发整个中国家具行业对“川军”从农村包围城市之“毛氏战略”的恐慌与敬畏,跟企业自个儿争气有关系,但与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更是密不可分。几年前,一间家具企业因资金短缺向政府求助,政府因此认认真真地在区域里做了个调查,发现辖区的家具产业居然那么庞大,居然还有这么多企业可圈可点,于是决定给予家具产业大力支持。当然,那家求助的企业后来也因此获益而发展壮大,而今,全友、双虎、掌上明珠……已经成长为当地政府引以为豪的“心肝宝贝”了。
    …… 
         最后再强调一下我们的地方行业协会,要多学习、借鉴其他协会组织、产区的经验。尤其是要多向上级组织机构靠拢,一方面上级组织资源丰富,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也更大。国外相关组织的作用有时比政府职能机构还管用,比如我们的家具出口为什么会遭遇反倾销,会遇到贸易壁垒等等,这些都是行业组织挑起来的。如果有一天,我们不说去“挑事”,但凡别人“无理”惹上门来,我们能够理直气壮、心平气和地让人家心服口服,那就是我们的本事。而不是成天沾沾自喜于这块小地盘上“舍我其谁”,一旦碰到“上大人”,连你姓甚名谁、码头字号也想不出来,更别说传经授道解惑了,那就真个叫:不是猛龙,过不了江。 
         与中国、与世界的大江、大湖、大海比起来,龙江的江还不是很宽,水还不是很深。我们还有机会“游”出去,我们还有信心“浮”上来!
    期待着未来的江湖里,有龙江企业、品牌出类拔萃的身影!!

    阅读全文
  • 三人沙发加茶几的摆放方式太规整

    三人沙发加茶几的摆放方式太规整

          三人沙发和茶几的造型设计非常很时尚,这里加入的散件是一个风格类型接近的坐椅。坐椅不大,可以方便地在沙发周围搬动,打破固定的客厅感觉。

    双人沙发+边几

    双人沙发+边几 小家具制造灵动感

           这款样式非常普通的沙发,别致之处在于沙发框和沙发靠背、坐垫使用了同色系里的深浅两种颜色,再配上其他颜色的靠垫,就已经具备了多种变化基础。而茶几也没有使用常见的样式,而是把同一系列的一大一小两个边几组合,制造高低错落感觉。

    一张沙发前加一个茶几

    一张沙发前加一个茶几

              这是最常见、最简单、最适合的是小面积客厅摆放方式。

              以上信息由家具网整理编辑,仅供参考。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