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柔橙色看着更温馨
详细内容

温柔橙色看着更温馨

时间:2009-08-22     人气:1306     来源:人民网     作者:
概述:    现代都市生活忙碌而紧张,一个温暖的家能带给每个人最放松的休闲时光。可是如何才能让家变得温暖舒适呢?只要掌握一些小技巧,就能轻松打造宜人家居。生活家小编为您准备了从房屋装修到家居布置等一系列的时尚资讯,帮......

    现代都市生活忙碌而紧张,一个温暖的家能带给每个人最放松的休闲时光。可是如何才能让家变得温暖舒适呢?只要掌握一些小技巧,就能轻松打造宜人家居。生活家小编为您准备了从房屋装修到家居布置等一系列的时尚资讯,帮您拥有轻松舒适的生活。

 

    橙色家居,让你得家看上去无比温馨。温柔的颜色总能让你回到家里就完全放松。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陈宝光   1981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兼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实木家具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设计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秘书长,并兼《中国家具协会通讯》主编、《中国家具年鉴》主编、《中国家具》杂志主编、《家具与室内装饰》杂志编委会主任、《家具》杂志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古典红木家具》杂志顾问等。

     

      9月9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将在上海举行。日前,就中国家具行业设计现状、如何提高中国家具设计水平等问题采访了陈宝光先生。

     

      陈宝光:中国家具设计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来看还不是很成型。家具行业经过二三十年发展,产业有了一定规模,但是设计有些滞后。中国家具设计是从很原始的基础上起步的,直接借鉴了国外当代设计,因此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摆脱别人给我们“模仿、抄袭”的概念。

     

      目前家具设计基本的框架和理念,基本是从西方的包豪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理念延续过来,这背后代表的是西方文化精神,和我们东方哲学理念和传统文化有着较大的出入。我们传统文化的虚弱不是近几十年的问题,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没落,受到整整一两代中国人的质疑,最前端的五四运动,包括鲁迅、李大钊、胡适等这一代人,他们都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了一种反叛的态度,这种反叛在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是很正常的,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反叛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文化在一两代人中间的断裂。

     

      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是近三十年的事情。经过解放思想,我们逐步才有了今天能够宽容、正常看待传统文化的现状。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根基是缺失的,包括设计,很多直接从国外吸收进来,很难从传统里面吸收东西,很多设计貌似了继承一些传统符号,但都是很浅的。当下中国的家具设计,包括整个工业设计,都处于一种迷茫的时代。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传统文化既想继承发扬,又显得力不从心。

     

      事实上,中国家具设计处于初级阶段,实际上是和我们文化建设相匹配的。不过近年来我们发展很快,我们设计队伍在不断成长,特别是年轻一代设计师,国内的几个林业大学正在源源不断的培养出新生的设计师,他们在新的文化土壤上成长起来,一方面既能接受国外新的东西,也能宽容的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家具设计会有一个大的突破。

     

      我特别希望有一种不基于西方主流文化,而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基于几千年血脉留下来,但又不是单纯的民族主义,完全是世界的、现代的中国家具设计。

     

      明代家具有一个比较特殊的背景,经过唐、宋的繁荣,明代的国力和文化都得到进一步提升。当时明代很多文人,特别是江南的这部分文人都喜欢寄情于物,包括唐伯虎、文征明等吴门四家及其弟子,都有家具设计这方面的爱好和修养。根据一些专家的研究,祝枝山、唐寅都参与过家具设计。明代家具简约、流畅的设计风格,与当代设计理念契合,其尺寸的比例,榫卯结构的精巧,都堪称设计的典范。   

     

      我们从传统家具设计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从工艺上。虽然我们有现代加工技术,但我们应该和传统技术结合,这样才有中国家具的特点。而我们现在更多关注比较外在的造型,我们需要更多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渗透到家具里面。总的来说,我们明代到清三代之前的家具都非常好,那时候我们国力还在,文化信心还在。

     

      我们是一个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绝对不应该封闭。虽然我强调民族性和传统文化,但不意味着是封闭的。我们的家具设计,应该是开放的,是现代社会、现代生活密切结合的。

     

      问:是否可以理解家具设计水平是和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陈宝光:主要是民族信心。清三代的东西,虽然有繁琐的不足,但是大气厚重也是明代家具所不具备的。但是清三代以后,尤其是清晚期的家具,虽然在工艺制造上有所进步,但是明显有一种弱的感觉,缺少一种浑厚和自信,已不具有三代的神韵了。 

     

      问:在家具设计上,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西方后现代文化相结合?

     

      陈宝光:事实上,西方家具更看重设计和工艺的结合,而不仅仅是单纯的设计理念。此前我去米兰展,最深的感受不是设计风格多么独特,而是设计和制造能非常紧密的结合,简直无可挑剔。而这是目前中国家具中最缺乏的,我们教育过多强调外观设计的问题,实际上家具设计是一种讲求实用,非常综合复杂的东西。

     

      问:中国家具设计目前主要包括哪些有生力量?

     

      陈宝光:当前中国家具设计的主力军还是林业学院的老师和毕业生,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和东北林等都有家具设计专业。美术学院相对薄弱一些,清华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都设有家具设计课程。

     

      还有就是艺术家,以798为主。他们更多的把家具设计当做艺术的一部分,他们的设计更像概念设计,比如艾未未也做家具,但不可能量产,和行业有一些区别。当然,他们的设计是非常可爱的,对我们也是一种启迪。正是有他们的促进,我们才会有提高。

     

      另外就是一批年轻的设计师正在陆续开设自己的设计公司,他们如果能发展壮大,我们的设计就会很有希望。设计作为一种商品,一定可以产生价值,这要成为行业的共识。目前中国6500亿的家具产值,基本是卖产品,附加值很低;将来总有一天,中国家具不仅卖产品,还卖设计,提升产品的高附加值,我们这个行业就很有希望了。

     

      问:设计如何才能实现商品价值?

     

      陈宝光:在整个设计层面,企业是我们的骨干,包括中青年的设计师事务所。不过目前家具设计现在还比较难成为商品,从设计稿到方案,还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只有买卖畅通,设计才会有生命力。通过市场经济的杠杆促进设计的发展,比任何扶植都强。

     

      问:本次“家具服务农村”举行的设计大赛,邀请的主要是院校设计师?

     

      陈宝光:我们之前也考虑过798的设计师,但是他们太高端,考虑到农村市场,他们很难关注这个命题。目前6500亿元的产值,基本上是靠出口和一二级城市拉动的。而广大的农村市场,过去没有得到重视,现在需要重视起来。农村的消费习惯和居住环境和城市不太一样,温度、湿度、起居也都会有区别,所以我们需要有针对性的去为农村市场做一些设计。

     

      问:上海家具展在产品设计上有什么亮点?

     

      陈宝光:展会商贸的功能更多一些,但在设计上也不乏亮点。中国家具协会主办的“金斧奖”设计大赛作品将在本次展会上展出,去年9月份在上海、今年3月份在广州已经对入围的作品设计图进行了展出,本次展会将展出最后制作的实物作品,会有代表性。

     

      在设计风格上,预计仍将以现代简约为主。家具作为一种耐用消费品,设计趋势具有一定延续性,需要经过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演变,才会形成一种新的潮流。

    阅读全文
  •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是:无形比有形更重要,软件比硬件更强大。张瑞敏说,企业现存的最大弊病,是从各级领导一直到下边有形的东西太多、而无形的太少。他总结海尔成就时说,海尔十几年的成就首先不在于有形的东西而在于无形的东西。
     
         对于一件有形的东西,我们赋予它的无形价值和意义,远远超过他的有形价值。人生的终极目的和意义不在与物质,而在于精神;企业的目的也不是有形的财富,而是财富之上更高的追求。
     
         实心的房子是无法容纳任何东西的,只有一座空房子,才可以放进去很多东西。是因为有了“虚”,才能产生“实”,有了“无”,才能容纳“有”,因此,宇宙万象、天地万物、社会百态、人生百味,都是由“虚”和“无”衍生出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摆脱物质世界的有形的诱惑,走进“虚”和“无”的空门,让我们以新的视角和心态,来一同认识和感受无形的世界。
     
         南隐是日本的一位禅师。一天,一位当地的名人特地来向他问禅,名人喋喋不休,南隐则默默无语,只是以茶相待。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满了也不停下来,而是继续往里面倒。眼睁睁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名人着急地说:“已经满出来了,不要再倒了!”南隐说:“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如果你不先把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空杯心态”,茶道、学问之道、人生之道、企业之道莫不如此,有时候,妨碍我们成功的不是“无”,而恰恰是“有”。
     
         只有放空自己、放低自己,才能吐故纳新。倒掉心中盛满的东西,才能让心灵乃至整个生命获得重生。放得越空,拥有越多。如果你不愿意放弃,就无法重塑自我。放弃是为了更深一层的拥有。
     
         林语堂说过:“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人生过程中的这种“无”和“有”的转换,不是简单的“有无”循环,而是螺旋式上升的人生过程。
     
         海尔的张瑞敏告诫员工:我们的产品应该是零库存,我们的成功也应该是“零库存”。这位在中国企业界已经是“成功满杯”的企业家,一语道破了人生中最高的“虚无”境界,也道出了他所领导的企业的“空杯精神”——忘掉已有的成功,永远从零开始!
     
         管理大师德鲁克的经典提问,很多都是“归零式”的提问,启发管理者回归事情的原点进行本质性的思考,如“我们的事业是什么?”、“谁是我们的客户?”、“客户的认知价值是什么?”等。通用电器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曾经说,德鲁克的一个有力提问曾帮助他塑造成为美国最知名的管理者。“德鲁克对我说,如果你不在这个行业当中,你会现在加入吗?如果不是的话,你要做些什么?”韦尔奇感慨说,“很简单,是吗?但是难以置信地有力量。”正是受益于德鲁克“事业归零”的启发,韦尔奇在通用电气公司制定并成功实施了“数一数二”的企业战略,引领GE的事业实现了突飞猛进。
     
         一个已经取得辉煌成功的企业,如果不能“心态归零”,就极有可能会让他“事业归零”。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