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师和设计产业的中国之路
详细内容

设计师和设计产业的中国之路

时间:2009-07-18     人气:1395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概述:《WALLPAPER》六月刊的“中国制造”主题令全球又一次对中国设计加以关注,为了制作这本专题,编辑团队还曾一度借用了“设计共和”的上海办公室。“设计共和”创办人胡如珊表示,设计在中国并非全新的热门话题,因为人们还没有很了解设计,而他们很愿......

《WALLPAPER》六月刊的“中国制造”主题令全球又一次对中国设计加以关注,为了制作这本专题,编辑团队还曾一度借用了“设计共和”的上海办公室。“设计共和”创办人胡如珊表示,设计在中国并非全新的热门话题,因为人们还没有很了解设计,而他们很愿意享受参与这个产业发展的过程,“我们必须介入所有环节来确保品牌的生存和发展”。

但从国内零售市场的现状来看,中国设计师们在设计创意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上走得极为辛苦,设计、生产、流通、零售、消费者等各个环节都将充满考验,无论是建立自有品牌、寻找设计室生存空间,很多工作远远超出纯粹的设计领域,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成长中的独立设计师怎样面对现实?谁将有勇气尝试探索设计与商业化结合的中国道路?

设计师的中国式生存

除了苏州河畔500平方米的半木明舍,设计作品被收入此次WALLPAPER中国专辑的“半木”(BANMOO)也将部分设计提供给100percent,一家位于上海五原路、非常有知名度的设计师作品零售店。而在零售店创建初期,由于经营者Jenny在广告创意领域的工作背景,只是选择海外著名设计师的作品,“我最早引入的椅子品牌是Vitra,初期只能拿到几十件”。之后,她逐渐获得更多设计师品牌的代理权,宝库英国Innermost灯具、意大利Magis家品、美国Paperocks,发掘的中国原创设计品牌则包括半木、YAANG、MRKT、Yehidea、Mossgreen、Panpandada、Wokmedia、Mufurniture和Spooon等等。粗略统计起来,中西设计师品牌各占四成和六成,这一比例很能客观反映设计领域的一些核心问题:国内设计师与设计工作室一直在创意设计与市场生存中挣扎。Jenny表示,对于原创设计作品的购买需求在很多国内消费者身上已有所体现,但设计师将创意制作成高品质商品的过程却不平坦,很多刚毕业的年轻设计师缺乏资金和经验,即便能生产出少量作品,其品质仍存在提升空间。

在100percent店中有售的 Yihidea则是令店主颇为关注和推崇的年轻品牌。其创始人叶宇轩对记者表示,他从广告创意转入设计领域,不仅投注了所有积蓄,更是集合了多方创意精英,以“好用的艺术品”为口号,在材料设计等多方面入手、令品牌迅速成长,Yehidea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三里屯跨界、PIV Style和证大艺术馆等高端零售点实现了令人满意的销售渠道。今年,Yehidea凭借“水滴壶”获得德国红点产品设计奖,叶宇轩不无感慨地表示,自己实现了原定目标,创建三年后获得认可。或许其他设计师主张走“先求生存、再求品牌”之路,但他始终坚持自己最初设定的路线,“为梦想而烧钱”,甚至他最近接的一项设计是为某知名美术馆担当室内设计,“我像做装置艺术那样去设计这个厅的灯、椅子等”。

获奖红点的背后却不得不令人感叹,从报名、邮寄产品到获奖,Yehidea总共花费超过三万人民币,如果是对于刚起步的本土年轻设计师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杨明洁设计顾问机构的设计总监杨明洁也表示,自己在Y-TOWN品牌的投资仅来自公司年盈利额的10%左右,维持公司健康财务运作主要依靠委托性项目,在今年上半年,杨明洁受SWATCH之邀、设计其情人节手表配套礼物,而Y-TOWN仍然属于投入性的实验性品牌,“不以市场为导向”。目前,国内设计师自创品牌的生存与成长确实并不乐观,“设计共和”的胡如珊认为,“形成成熟的创意产品设计产业需要很长时间,中国还只是起步阶段,我们缺乏一个可在产品和销售方面支持设计师的系统,要实现新产品创意和品牌,目前只有少数公司能生存”。

实现设计师创意的品牌发展

尽管我们看到了太多产品设计的困境及问题,但面对不断成长的消费者市场,品牌和生产厂家仍然努力探索,最新出现的商业模式是邀请设计师参与产品设计,将设计师的创意真正转化成商品,再投放零售市场。

创办于2000年的现代家具品牌ACF已在其798陈列零售店发布了它与著名造型师李大齐合作的三款家具产品,其他合作者包括建筑师安东(Antonio Picando )、英国装置及数码摄影艺术家托尼·布朗(Tony Brown)、蔡宗立和叶宇轩等人。ACF对记者表示,由叶宇轩设计的家具正在进行中,希望可在九月推出,毕竟这种尝试还只是开始,在得到消费者、市场甚至同行的评价之前,他们希望尽可能保持低调。

对于设计师本身而言,原创设计通过这个项目将与生产、零售等环节结合,叶宇轩强调道,“只有你的产品能被市场接受才有出路”。在Yihedea的以往工作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是生产环节,“我至少有50%的时间是跑去工厂”,因为有实力的大型制作加工企业习惯了接几万美金的订单,通常对设计师几百件的订单没有兴趣,而中小型工厂在技术和设计方面都很有局限,部分业者为了追逐利润,偷偷将设计原创另做生产和销售。如今,借鉴了海外成熟商业模式的ACF选择与叶宇轩等设计师合作之后,对于双方都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叶宇轩曾对记者表示,“我们需要的投资伙伴是资源能互补、为人互信的”。

最近,一家注册资金为千万人民币的“五天文化传播”亦向记者透露其“创意改变中国”的计划,它希望通过建立网站、整合设计师资源,从中选择设计师创意、投入生产,并负责产品的零售。这种尝试的结果如何尚未可知,杨明洁指出,网络形式或许很难避免“获取廉价创意”之嫌疑,国内整个设计产业链还很不成熟,“每个环节发展都不平衡,譬如,消费者对于设计品没有很大的需求”。而在2000年以后,他从公司所接手的委托性案例了解到,很多国内企业和品牌在自主研发方面投入不断增加,邀请他为企业提供产品设计、整合设计的案例越来越多。对于众多委托性项目获得国际大奖的原因,杨明洁很肯定地表示,设计过程中完全没有考虑这个作品是要参赛。无疑,这从另一角度让我们看到一件成功的设计作品并非纯粹设计,杨明洁的理解是,设计师应该从市场等综合角度出发设计作品,“第一点是视觉审美,第二点是它对于用户来说是安全、实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第三点是在生产方面符合标准化和运输便利,第四点是对社会负责,产品是环保的”。 对于设计师和设计公司而言,新设计能借助商业品牌走向市场化,更加接近设计成熟与品牌发展,无疑是有效而漫长的道路,人们拭目以待。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明清家具设计大师伍炳亮荣获“2008年度设计艺术成就奖”  

    国际设计大师齐齐亮相“国际设计创新论坛”。

    清式宫廷紫檀家具系列(伍炳亮设计)。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设计艺术博览会上,我省明清家具设计大师伍炳亮荣获设计师最高荣誉——“2008年度设计艺术成就奖”,中国传统风格家具设计成为了本次国际设计博览会的焦点。

      国际设计艺术盛会上中国传统风格设计首获殊荣

      中国国际设计艺术博览会(简称“设博会”)是由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主办,清大远教具体承办的国家级、国际性的大型设计艺术展,是国内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个以专业设计艺术为核心的国家级、国际性博览会。此次设博会,更是齐聚了世界顶级的设计大师,如法国的国际设计院校联盟主席奥古斯丁先生(Christian Guellerin)、奥运会水立方建筑的设计师约翰·保林、意大利的著名酒店设计知名组合撒拉·坎博伦与厄马诺·卡欧皮Chiara Caberlon &Ermanno Caroppi等世界知名设计师,堪称本年度国际设计艺术界最大规模,最高水准的聚首。

      中国国际设计艺术博览会“年度设计艺术成就奖”,是为梳理盘点中国设计事业,对每一年度中国设计师们为中国设计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的表彰,旨在寻找中国设计的典范,树立行业榜样,尊重和发扬艺术获奖得主的设计艺术成就。据中国国际设计艺术博览会学术顾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郑曙旸介绍:“年度设计艺术成就奖”是国内颇最具权威的专业评选,获奖的设计师无疑代表了中国最顶级的设计水平,他们是中国设计的骄傲。

      “年度设计艺术成就奖”所关注的范围涵盖了建筑设计、家具设计、室内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工业设计、智创设计(平面、立体、多维)等多个领域,在前三届的设博会上,并无家具设计界人士获奖,而更看不到中国传统风格家具设计师的身影。而此届设博会的最高荣誉——“年度设计艺术成就奖”,颁发给了中国传统风格家具设计师伍炳亮,传统家具行业人士的独拔头筹,让所有与会者以及新闻媒体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国传统风格家具设计上。

      中国传统家具设计从缺失到独立

      在我国传统艺术概念中,一向重视以人文艺术为主的艺术形式,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家具甚至雕塑等艺术形式往往都被排斥在艺术殿堂的门外,没有被纳入艺术研究与教育的体系,历史上的建筑设计师与家具设计师们仅仅是以工匠的身份存在,关于他们的艺术设计手法、风格以及代表作品等都不为人关注。当我们面对故宫、十三陵等古代建筑以及世界各大博物馆中所珍藏的明清家具时,都无法了解设计师的名字,因此长期以来在中国传统家具设计艺术的研究中,总是缺失了设计师的身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明清家具逐步进入国际艺术品收藏研究机构的视野,明清家具艺术兼有中国传统建筑的榫卯结构、雕刻艺术的各种手法,以及中国儒学与禅理的审美内涵,在实用功能与艺术形式间达到了高妙平衡的境界,卓然傲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而蜚声国际,被各大博物馆争相购藏,在国际艺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目前,国内外已经将中国明清家具纳入艺术体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予以研究。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使得民族自信心逐步增强,传统风格家具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认同,中国传统家具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国际设计艺术界,对中国文化元素的使用也日益普遍并受到重视,传统风格家具的设计师也逐渐与其它艺术门类的艺术家一样享有同等的地位,受到尊重和推崇。不同层次设计师设计制作的家具产品,开始具有了不同的价值。此次设博会将“年度设计艺术成就奖”颁发给明清家具设计专家伍炳亮,也证明了这一点。这是对中国传统风格家具设计的肯定,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肯定,揭示了带有典型中国风格的设计艺术将日益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伍炳亮引领中国传统风格家具设计

      伍炳亮作为中国传统家具设计的代表,从事传统仿古家具的设计制作、研究够藏长达三十年,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家具、古典家具设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他设计制作的百余款精美绝伦的传统风格红木家具作品中展现了杰出的艺术成就,既传承了明清家具的神采韵味,又结合当今生活予以改良创新,并成功呈现出个人的艺术风格。其作品以“型精韵深、材艺双美”的艺术特点深受国内传统家具资深专家学者、收藏家的肯定与推崇,作品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并在各类展会中屡获殊荣。

      目前,中国传统红木家具行业又被称为仿古家具行业,而伍炳亮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摆脱了单纯“仿古”的身份,在数十年的传统家具设计制作中善于研究总结传统家具的造型规律、形式美感、工艺手法、文化内涵等等,并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予以分解剖析,再进而归纳总结。他针对传统家具提出的“型”、“艺”、“材”、“韵”设计制作和品评理念,简明准确地概括了中国传统家具的核心思想和审美规则,而后又采用这一规则改良和创新设计制作出一系列作品。200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将他的作品结集出版为《中国传统家具收藏经典 伍炳亮作品珍赏》。此书无论在作品质量、数量还是画册的规格上,都史无前例,成为中国家具设计的首部大型个人作品专集,并因此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家具协会颁发的“中国传统家具艺术继承与发展杰出贡献奖”。结合以上事例来看,伍炳亮代表中国最顶级的设计水平、代表中国设计获得“2008年度设计艺术成就奖”,也并不偶然。

      伍炳亮作为中国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广东省家具协会副会长,此次获奖,相信会具有示范的作用,促使中国传统家具行业更为重视设计艺术,从“仿古”制作阶段走入改良和创新设计阶段,将中国传统家具提升至艺术收藏品的高度。在名贵木材资源濒临枯竭的今天,制作出代表时代水准的艺术精品,对于推动中国传统家具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和设计思想的发扬,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传统家具设计如何迎来新的春天

      在此次博览会的“国际设计创新论坛”上,众多专家也指出,中国传统家具行业虽然蓬勃发展,但是传统风格家具设计的前景并不容乐观。因为目前中国各大学设立的设计专业中,都是以西方现代设计理念为主体的,针对工业产品、平面与广告、建筑园林等进行的,涉及家具设计的专业并不多,而对传统家具设计的研究和教育内容更是匮乏。目前仿古家具行业主要依靠师徒关系对木工雕刻、打磨工艺等技术内容代代相传,受到文化水准制约,对传统家具的造型风格、设计构思上并没有能力去传授解析。在中国明清时期,正是有大批文人逸士乃至帝王将相参与设计,从而使得明清家具在艺术形式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今天,文化艺术领域的高端人士并没有参与传统家具的设计,高等艺术教育中又没有设立相应学科,因此,中国传统风格家具的设计将后继乏人,成为中国传统家具设计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隐忧。

      伍炳亮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家具设计,然而,对于整个传统家具行业的发展而言,个人的影响毕竟有限,不足以带动整个传统风格家具设计艺术的发展。只有建立专业和完善的传统家具设计艺术教育机制,全面培养传统家具设计人才,才能提升设计质量,使行业不断充满生机,让中国家具设计迎来新的春天。

    阅读全文
  •   目前,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对俄家具出口保持高增长的势态。截至今年5月底,绥芬河市家具出口额达到5465万美元,同比增长125%;同时床垫、寝具的出口额达141万美元,同比增长179%。 

      据出口企业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俄罗斯经济快速提升,家具市场需求也在增加。目前,绥芬河市一些家具出口企业已经形成对俄市场研发产品的专业队伍,这为今后扩大对俄出口创造了稳固的基础。在我国家具业整体出口下降的情况下,广州、上海等家具生产比较集中的城市已经开始借助绥芬河口岸多年对俄贸易的优势将产品打入俄罗斯市场。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