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家具比以往更难了
详细内容

选家具比以往更难了

时间:2014-09-18     人气:1054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北京)     作者:
概述:一群等着买高性价比新鲜货的消费者,期待能在市场中看到更多“干货”;一波寒窗钻研几年的家居品牌,渴望自己的成果被关注与认可。面对这种情况,游走在各大家居卖场和国内外展会中发现,家具产品的形态、风格、工艺丰富到令人眼花缭乱,而人们选择家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难了。......

    选择什么样的家具,你心里有数吗?很多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一群等着买高性价比新鲜货的消费者,期待能在市场中看到更多“干货”;一波寒窗钻研几年的家居品牌,渴望自己的成果被关注与认可。面对这种情况,游走在各大家居卖场和国内外展会中发现,家具产品的形态、风格、工艺丰富到令人眼花缭乱,而人们选择家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难了。

 抓不准消费者需求 家具品牌徘徊在十字路口

 发现消费新需求并尽量满足这件事,迫在眉睫。实际上,无论你名号有多响,产品有多畅销,在消费者面前,你永远都是一个等待被购买的家具品牌。这看似伤人的话,其实很实在,因为家具设计和制造商们只有认清自己才能勇往直前,并且走对方向。

 是追随,还是引领?当发现消费需求动荡不定时,家具品牌如同站在一个岔路口,走对了受用一生,走错了可能后悔半辈。于是,有人保守,有人激进。保守之人选择横向发展,专注同一风格产品品类的细化与延伸;激进的一方不甘心成为附属品,他们选择纵向发展,开创可能成为未来主流的新风格与新功能,希望引领消费模式。《广厦时代》在第20届上海家具展上发现,想放手一搏的品牌不在少数。

 简约现代又带有明显中国风的家具 你能否接受?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到底是什么?中国人的家到底有何标志性?这是很多立足家具创新的人时常思考的问题。

 设计师仲松向记者直言,中国人给家的发挥空间过大,常常集合多种风格的融合与借鉴,却没有统一调性的能力。因此,常看到“没有中国味道”的家居布置。这与北欧、日本或韩国的居家布置习惯相反,他们无论如何摄取国外居家布局的营养,都不会忘记将“本土风格”作为大方向。

 意识到了多数消费者的盲从心理,有些家具品牌坐不住了。除了抢占商机,他们也希望用中国人的双手创造出属于我们的“本土风格”。曲美家具牵手建筑设计师仲松,创造带有现代情怀的新中式家具系列“万物”,利用竹钢作为原材料,在不损失质量和使用寿命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扬狮家具用布料、色彩与图案的无规律碰撞带给观者惊喜,用中国独有的符号赋予家具新生命。此外,在聚集新一代原创设计力量的DOD设计展馆内,也出现如“意外设计”的满月灯、“本土创造”的水泥笔架、“上形”的胡桃木桌面收纳组合等带有中国情结的作品。

 并非要家家户户都死板地抱紧“中国味”,而是希望通过有预见性的家具产品和布局,为中国人未来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情埋下伏笔。对外来文化进行适当取舍,我们的确到了该思考如何创造“属于中国人居家生活氛围”的时候。

 为制造高性价比苛求工艺细节 你是否推崇?

 没有启发中国人未来生活方式的野心,在创新派风风火火打天下的同时,还有一拨人选择拐向另一个弯道—坚持将制造工艺探求到底。在上海家具展上,《广厦时代》发现相比某些把创新做得不伦不类的展厅,产品实用不花哨的家具展位反而令更多参观者驻足。

 闲谈中,家具代理商郭先生告诉笔者,“质量和舒适度”是产品永恒不变的竞争力,那些只有外观的家具只能红极一时,没有回头客。所以自己在挑选代理品牌和产品时,会帮消费者把工艺与技术环节放大十倍。但理性消费者此时恐怕会问:家具结构看似大同小异,有必要对工艺反复研究吗?对此,EDIMASS艾迪玛仕内销总经理江雪海表示,若想保证坐感舒适,坐椅的制造工艺和结构都要随着造型和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有时候,这才是一件优质家具的核心竞争力,更难被复制。

 虽然在坐具制造方面经验丰富,但江雪海每年依旧花费大量精力在产品工艺的研发、创新和磨合上。这正是拐向技术派一边的品牌的共性,放弃卖更挣钱的东西,精力全放在对已有产品的深入研究与延伸上。逛到非同沙发的展厅,《广厦时代》也有上述感觉,并未趋之若鹜地跟随整体家居之潮流,非同坚持为喜好不同风格和材质沙发的消费者服务。

    希望网上热卖却避而不谈产品质量 你能否买账?

 新兴品牌何以博得消费者芳心?“我们主要针对有钱的年轻人,懂生活,会花钱,还要看得懂这些设计背后的意义。”一个自称只做线上销售的品牌高调发声,并表示出对传统线下销售方式与推广模式的不满。当追问其产品的功能、质量、设计细节时,这位品牌负责人却避而不答。

 有信心固然好,但盲目自信并不能成为一个家具品牌成功的钥匙。不屑于研究产品最根本的质量要素,却对消费者“挑三拣四”,将其拒之门外。如此这般,真叫人不得不为其未来担心。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企业的竞争力最重要的是企业的学习力。学习型企业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以企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增强企业竞争力。正值蝶依斓二十周年之际,人力资源部举办了“蝶依斓二十周年庆招聘与礼仪培训”,向蝶依斓20周岁献礼,佛山蝶依斓公司,株洲蝶依斓公司近40名中高层管理干部参加了培训。

    佛山蝶依斓 株洲蝶依斓中高层管理干部与老师合影

        课程为期一天,上午课程由株洲钻石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专业讲师李新星老师就如何进行企业招聘做了系统培训。李老师重点讲到了招聘的成本,如时间成本、培训成本、人员流失成本、法律风险成本等重要方面,特别是当老师讲到企业最重要的招聘方式“全员招聘”时引起了大家的共呜,掌声不断。下午课程为礼仪培训,由湖南工业大学有着十年礼仪培训经验的汪靓老师主讲,其幽默风趣的语言加上场景模拟的授课方式,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并运用到。

    阅读全文
  •     每次看凤凰网财经频道权静主持的企业家访谈节目《总裁在线》,总会给人有很多启迪和思考。8月7日这期采访嘉宾,是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

        我听说依文集团及夏华的名字,是从媒体对依文在伦敦奥运开幕前,在英国皇家花园兰卡斯特宫举办的时装秀的报道中。因为那次秀的站台模特是中国商界的一批大佬,包括柳传志、马蔚华、俞敏洪、朱新礼等。也因此,对依文及夏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本期采访的主题为《夏华的“跨”时代》,从传统商业模式到互联网的跨界,从行业界的跨界整合资源,到女性领导者带领男性团队的跨越思维。而最值得分享思考和震撼的,是夏华的几段精彩分享内容:

        “女性企业家放下自己的判断,是成功的开始!”。

        “我们是在别人的生命里修炼自己!”。

        “心与心之间的零距离,才是最大的管理力!”。

        “依文的发展靠三种力:造物的能力;造事的能力;造人的能力!”。

        在夏华的带领下,依文由一个小店铺,通过20年的发展到今天年营业额数十亿的一家知名男性高端时装品牌公司。成功的背后,与夏华的“跨界思维”有着很大的关系!

        从依文的成功,及夏华的跨界,我更想要分享的是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跨界思维”。那么,管理者、领导者的跨界思维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第一,是跨越管理者“职业心态”的界。

        职业心态问题,几乎已经是老生常谈了。然而,此界不跨,则万事皆难!作为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职业心态偏离了正常轨迹,那么结果一定不是企业所要的,更不可能有良好的职业前景和未来。但是在管理者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状,当经营管理中遇到问题时,有太多的人满心想的或满嘴说的尽是这样的话:“苦死了!烦死了!!累死了!!!麻烦死了!!!!讨厌死了!!!!!”

        只有用积极阳光的职业心态去看任何问题时,天才是蔚蓝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工作是有价值的;付出是值得骄傲的!所以,学会说这样另句话:“太好了!”

        第二,是跨越管理者“角色”的界。

        俗语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似乎很有道理。仔细想想,未必有道理。假设你是一个中层管理者,不常站在上司的角度去想想,了解上司的短期、中期、远期目标是什么,你怎么可能有效辅佐上司?如果你不常站在下属的角度思考,哪来的换位思考和有效帮助下属成长?

        所以,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是要经常“错位”的,否则你就是本位主义的典型。

        第三,是跨越管理者“思维”的界。

        在我多年的管理培训课程中,经常和参训的中层管理者分享一句话:“千万不要死做,死做一定做死!”。

        思维的长期本位而不能超越和跨界,那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在中国,有一类比较有代表性的内资企业和一类具代表性的外企(这个你懂的),由于体制和企业文化及氛围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形成了固有思维和习惯。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在这些企业里的管理者在承受无奈的同时,“沦落”成了一群很多人眼中的异类。

        不能跨越“职业心态”的界,和跨越“角色”的界,就很难有思维的跨界。

        第四,是跨越管理者“知识”的界。

        在培训活动中,常和学员互动提问,其中就包括问大家一年看过专业书籍或管理书籍能有几本。每次问完总有一种感叹,那就是管理者的学习力太差了!

        团队管理的过程中,领导者要有引领,才会有追随者。如果作为团队主管的经理人,自己没有什么可以分享的东西和先进的理念知识,那拿什么去引领下属呢?

        管理者不跨越知识的界,就完全有可能被其他人超越,甚至是你的下属。

        第五,是跨越管理者“行业”的界。

        “千万不要埋头苦干,一定要抬头苦干!”,这是我常在管理培训中赠送给参训学员的一句原创荐言。

        一个管理者如果只看到他视线内的一亩三分地,那他就很难打开视野和眼界,就无法创新地工作。而埋头苦干,是很多管理者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合格和优秀的管理者,不光要知道自己行业的动态,还要知道竞争对手,更要知道可能影响本行业和关联行业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和政策动向。

        不仅如此,还要了解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成功企业家的思维、理念价值观,以及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

        诺基亚商业帝国的倒塌,可谓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警醒。自己的产品做的再好,却忽略市场与客户的需求、业态和世界的巨变,竞争对手在做什么,那么照样只能成为过去!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没有“跨界思维”,那只能说你存活在过去,最多是你以为的当下,但绝对不能赢得未来!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