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锈钢合金附加费可能2008年1月出台
时间:2007-09-28 人气:1025 来源:中国机械网|http://www.jx.cn/ 作者:
概述: 专家表示,只有良好的行业体系、规范的市场监管制度、较为透明的不锈钢价格等条件得到充分的完善后,合金附加费体系才有切实实施的可能性。 近日召开的国内主要不锈钢钢厂碰头会商讨了国内钢厂引入合......
专家表示,只有良好的行业体系、规范的市场监管制度、较为透明的不锈钢价格等条件得到充分的完善后,合金附加费体系才有切实实施的可能性。
近日召开的国内主要不锈钢钢厂碰头会商讨了国内钢厂引入合金附加费的机制的问题,而该机制有可能在2008年1月份正式出台。合金附加费在中国行业内已经不止一次被提起,2006年以来,镍价的大幅上涨使得国内不锈钢生产企业切实感受到了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带来的成本压力,国内各大不锈钢厂相继成立了“合金附加费体系研究小组”,研究真正的规避原材料上涨风险的方法。什么是不锈钢合金附加费,其现状如何,简析如下:
在欧洲,不锈钢价格由基价和合金附加费两方面组成,基价是根据钢厂的运营成本以及行业的供需比例来计算,其价格相对稳定。合金附加费主要是由生产不锈钢所需要的主要原料(如镍、铬)等的价格比例计算而成,因而随着原料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在欧洲,不锈钢产业链由钢厂、加工厂(中心)和最终用户组成,其中,大多数的加工厂都有钢厂的股份参与,这就使得其与钢厂有着密不可分的利益关系。钢厂直接对加工厂和最终用户供货,钢厂会放弃一些精加工的生产,转而由加工厂对不锈钢进行再加工,钢厂的加工费基本上是固定的,一些代理商也通过利润返点的形式来销售,一般利润的返点在3%至5%左右。这种产业链就使得钢厂、加工厂、代理商的利润较为明晰,也很容易了解自己最终的成交价格,这样在镍价爆涨爆跌时,最终用户可以较为清晰的知道是否该规避风险。
在中国,不锈钢产业链由原料、钢厂、市场(包括代理商、经销商、贸易商、加工厂)以及最终用户组成,中国的不锈钢市场主要是由代理商、经销商、贸易商组成的交易市场,相对于欧洲而言,不锈钢的商家队伍较为庞大,他们一方面消化着钢厂的资源,为钢厂规避风险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一方面维系了最终用户,丰富和方便了最终用户的采购。但队伍过于庞大就会出现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的情况,由于缺乏市场监管,囤积货源、恶意打压市场、以次充好等现象屡见不鲜。钢厂一方面需要市场来消化产量,因而给了代理商较为自由的定价权利;另一方面,钢厂出于自身的考虑,会跳过代理商等和最终用户达成协议,这些都是导致不锈钢价格较为混乱,竞争较为无序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制约中国不锈钢发展的体系方面的问题。
应该说合金附加费的出台牵扯到钢厂、代理商、最终用户等多方利益,有业内人士对于国内钢厂实行合金附加费制度持怀疑态度,主要有两点,一、现期镍价格已经由5月初最高时的50,000美元/吨下跌至目前的32,000美元/吨左右,若后期镍价仍在26,000至30,000美元/吨区域震荡,钢厂能否仍保持现在的热情。二、合金附加费的实行无疑会使得国内不锈钢市场价格更为透明,这在短期内应该会影响钢厂的利润。对于市场方面,一旦实行合金附加费政策,国内不锈钢市场很多贸易商的利润空间将受价格透明的影响而被压缩。目前而言,国内一些大的钢厂代理商已经逐步在向大型的加工中心转变,而国内的主要不锈钢生产企业如太钢、宝钢、张浦等也都有大型加工中心建成。钢厂以及与钢厂有着密切关系的大型加工厂(中心)是欧洲不锈钢合金附加附加费制度得以实施的基础,也应该是国内不锈钢合金附加费推出的基石。对最终用户而言,不锈钢合金附加附加费制度将使得不锈钢价格趋于透明,对于最终用户控制生产成本、降低经营成本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应该说不锈钢最终用户是不锈钢产业链上最重要的一环,不锈钢产能的最终消化在于最终用户,没有用户就谈不上不锈钢行业的发展,也只有最终用户发展和壮大了,不锈钢产业才能更加健康的发展。
业内有专家表示,只有良好的行业体系、规范的市场监管制度、较为透明的不锈钢价格等条件得到充分的完善后,合金附加费体系才有切实实施的可能性。
近日召开的国内主要不锈钢钢厂碰头会商讨了国内钢厂引入合金附加费的机制的问题,而该机制有可能在2008年1月份正式出台。合金附加费在中国行业内已经不止一次被提起,2006年以来,镍价的大幅上涨使得国内不锈钢生产企业切实感受到了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带来的成本压力,国内各大不锈钢厂相继成立了“合金附加费体系研究小组”,研究真正的规避原材料上涨风险的方法。什么是不锈钢合金附加费,其现状如何,简析如下:
在欧洲,不锈钢价格由基价和合金附加费两方面组成,基价是根据钢厂的运营成本以及行业的供需比例来计算,其价格相对稳定。合金附加费主要是由生产不锈钢所需要的主要原料(如镍、铬)等的价格比例计算而成,因而随着原料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在欧洲,不锈钢产业链由钢厂、加工厂(中心)和最终用户组成,其中,大多数的加工厂都有钢厂的股份参与,这就使得其与钢厂有着密不可分的利益关系。钢厂直接对加工厂和最终用户供货,钢厂会放弃一些精加工的生产,转而由加工厂对不锈钢进行再加工,钢厂的加工费基本上是固定的,一些代理商也通过利润返点的形式来销售,一般利润的返点在3%至5%左右。这种产业链就使得钢厂、加工厂、代理商的利润较为明晰,也很容易了解自己最终的成交价格,这样在镍价爆涨爆跌时,最终用户可以较为清晰的知道是否该规避风险。
在中国,不锈钢产业链由原料、钢厂、市场(包括代理商、经销商、贸易商、加工厂)以及最终用户组成,中国的不锈钢市场主要是由代理商、经销商、贸易商组成的交易市场,相对于欧洲而言,不锈钢的商家队伍较为庞大,他们一方面消化着钢厂的资源,为钢厂规避风险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一方面维系了最终用户,丰富和方便了最终用户的采购。但队伍过于庞大就会出现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的情况,由于缺乏市场监管,囤积货源、恶意打压市场、以次充好等现象屡见不鲜。钢厂一方面需要市场来消化产量,因而给了代理商较为自由的定价权利;另一方面,钢厂出于自身的考虑,会跳过代理商等和最终用户达成协议,这些都是导致不锈钢价格较为混乱,竞争较为无序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制约中国不锈钢发展的体系方面的问题。
应该说合金附加费的出台牵扯到钢厂、代理商、最终用户等多方利益,有业内人士对于国内钢厂实行合金附加费制度持怀疑态度,主要有两点,一、现期镍价格已经由5月初最高时的50,000美元/吨下跌至目前的32,000美元/吨左右,若后期镍价仍在26,000至30,000美元/吨区域震荡,钢厂能否仍保持现在的热情。二、合金附加费的实行无疑会使得国内不锈钢市场价格更为透明,这在短期内应该会影响钢厂的利润。对于市场方面,一旦实行合金附加费政策,国内不锈钢市场很多贸易商的利润空间将受价格透明的影响而被压缩。目前而言,国内一些大的钢厂代理商已经逐步在向大型的加工中心转变,而国内的主要不锈钢生产企业如太钢、宝钢、张浦等也都有大型加工中心建成。钢厂以及与钢厂有着密切关系的大型加工厂(中心)是欧洲不锈钢合金附加附加费制度得以实施的基础,也应该是国内不锈钢合金附加费推出的基石。对最终用户而言,不锈钢合金附加附加费制度将使得不锈钢价格趋于透明,对于最终用户控制生产成本、降低经营成本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应该说不锈钢最终用户是不锈钢产业链上最重要的一环,不锈钢产能的最终消化在于最终用户,没有用户就谈不上不锈钢行业的发展,也只有最终用户发展和壮大了,不锈钢产业才能更加健康的发展。
业内有专家表示,只有良好的行业体系、规范的市场监管制度、较为透明的不锈钢价格等条件得到充分的完善后,合金附加费体系才有切实实施的可能性。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今年以来,农机市场出现调整,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呈现出“首季趋淡、阶段调整、蓄势发展”的趋势。传统的一季度销售旺季,市场表现平淡,进入二季度以来,市场逐步回暖。面对这种现象,专家分析认为,在多种利好因素条件下,尽管农机市场出现阶段性调整,今后仍将保持稳健快速发展的趋势,农机企业应结合外部环境变化的趋势,转变发展方式,以变应变抓住发展的机遇。
市场出现阶段性调整
今年1~7月,农机市场表现与往年相比,出现了阶段性的调整。预计,这种调整将波及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一是市场出现调整。农机市场主要产品大中型拖拉机和收获机械产量,同比分别下降2.47%和32.66%。大中型拖拉机一季度销售台数同比降低6.41%,只有5.2万台;1~7月销售量不断上升,同比增长5.3%,达到12.8万台;收获机械受补贴导向的影响,下滑幅度较大,全年大幅下滑已成定局。我国拖拉机企业加大出口力度,1~7月实现出口24.7亿元,同比增长69.4%,高于农机行业整体出口水平。二是企业营销链压力减轻。为抢抓一季度市场机遇,一些企业加足马力生产,由于市场未能出现火爆的局面,产品积压较多。自二季度之后,农机企业根据市场变化的特点,加强了市场预测工作,对产供销进行了调整,逐步调整产品制造周期,减轻了销售压力,基本解决了库存、铺货居高不下的问题,进入到良性循环阶段,企业运营能力明显提高。特别是5、6、7月份,我国大中型拖拉机销量超过去年同期水平,一些名牌企业出现供不应求的阶段性高潮局面。世纪金星、欧豹、开拓者等系列农机产品,吸引了众多用户。三是产品热点不断转移。近年来,在购机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农机市场得到快速发展,由于区域经济、耕作习惯、耕、种、收水平等方面的不同,产品热点不断转移,今年的市场表现尤为明显。小麦收获机收率达到80%以上,产品已经处于成熟期的中后期阶段。大型、节能型的收获机械产品仍然受到用户的欢迎,大中型拖拉机作为传统的动力装置,自2004年以来,基本上保持着每年增加5万台左右的增长速度。今年1~7月,25~40马力轮式拖拉机市场销量最大,70~90马力轮式拖拉机增长幅度较大,160马力以上轮式拖拉机实现小批量销售,大中轮拖产品的竞争日益激烈,有限的国内市场份额必将重新划分。
多种因素推动市场演变
今年的农机市场调整,实际上是由于产品性能、用户需求、市场结构相互作用带来的阶段性振荡调整。农机市场的这种调整,将消化三种制约因素,为未来农机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一是产品性能不适应市场需要。农机主机与配套农机具比例不协调、配套性能差,这是农机产品不适应市场的主要原因。世界发达国家的农机主机与配套农机具的比例高达1:7左右;我国农机主机与农机具比例大约在1:1.6左右,主机与配套农机具比例不协调,作业规模、作业效率受到限制。生产制造拖拉机和农机具的企业在研发、制造时没有保持同步,大型农机具少,中小型居多;有的拖拉机配套装置和农机具难配套,形同虚设;新技术、新机具推广较慢,跟不上用户保护性耕作、复式作业、精细化作业、秸秆还田、粉碎和利用等方面的需求。二是用户的需求发生变化。在国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下,我国当前农机用户的需求基本上是由提高生产力向提高经营能力转变。从用户需求上看,用户购买农机已经由传统的自我耕作的需要,改变为以经营为目标、以盈利能力高低作为首要因素,具有盈利、节能特点的大中型农机成为用户的首选。从购买季节看,用户主要在春耕、夏收、秋收之前购买农机产品,其他季节则为销售淡季。今年部分地区的农机补贴因多种原因没有赶在春耕之前,用户需求后移。从政府层面上看,通过采取重点补大中型、高性能动力机械和配套农机具的做法,着力对市场进行引导和调控。目前,补贴资金只能满足农民当年购机需求的20%~40%左右,离用户的需求仍有一定的距离。三是市场结构调整缓慢。由于我国部分农业地区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耕作模式,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增加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和发展外向型农业,对农机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一些农机企业市场结构调整缓慢,跟不上市场变化,失去发展的机遇。部分企业习惯于用传统的产品开发传统的市场,产品结构调整与市场结构调整不同步,没有在目标市场、营销策略方面达到并重互动。同时,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出口农机主要以国内生产的中低端、中小型产品为主,尽管农机出口额同比增长幅度较快,所占整个机械行业销售比重仍然较小。
抓住机遇蓄势发展
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机市场将随着国家政策、行业趋势、市场导向和用户需求的转变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对此,农机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集聚自身优势,提高利用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和水平,紧抓市场机遇,满足用户需求,实现自身发展。一是提高产品使用性能。农机生产企业应牢固树立“以用户为导向”的观念,将用户的需求体现在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的整个过程之内,制造出高性价比的农机产品。认真对标国内外先进产品,查找自身产品的差距,强化差异化卖点,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实用性和配套性,增强产品性能。农机主机企业要通过和农机具企业形成战略联盟,提高主机和农机具的配套能力,提高耕作效率。同时,坚持农机和农艺相结合,以高性能的农机产品推动传统农业向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的递进式发展。二是满足用户需求变化。当前,农民对农机的需求是刚性的、线性的,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对大中型、节能型、盈利性较强的产品需求将一直保持旺盛的需求,国家的惠农政策也将进一步加强。农机企业应抓住用户需求特点,积极将大中马力、节能型、盈利性高的农机产品作为主打产品投向市场、满足用户。同时,在提高可靠性的同时,增加产品的性能和功效,适应耕、种、收一条龙工作的需要,提高用户的经营效益。农机企业只有满足用户的需求,才能抓住、用好惠农政策的机遇,做到企业、市场、用户多方共赢,发挥乘数效应。三是加快市场结构调整。在国内市场上,农机企业应分析不同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结合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做好市场细分,选择好目标市场,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加快市场结构的调整。在国外市场上,农机企业要利用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通过发挥生产要素优势,加快市场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步伐,采取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国外生产国外销售等方式,建立生产、营销、采购战略节点,以优
高中端、大中型农机产品在国际市场和产品的出口上占领一席之地,塑造本国国际化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同时,关联企业之间可以通过优势联合、聚集,实行企业外部资源共享,发挥各自不同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市场出现阶段性调整
今年1~7月,农机市场表现与往年相比,出现了阶段性的调整。预计,这种调整将波及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一是市场出现调整。农机市场主要产品大中型拖拉机和收获机械产量,同比分别下降2.47%和32.66%。大中型拖拉机一季度销售台数同比降低6.41%,只有5.2万台;1~7月销售量不断上升,同比增长5.3%,达到12.8万台;收获机械受补贴导向的影响,下滑幅度较大,全年大幅下滑已成定局。我国拖拉机企业加大出口力度,1~7月实现出口24.7亿元,同比增长69.4%,高于农机行业整体出口水平。二是企业营销链压力减轻。为抢抓一季度市场机遇,一些企业加足马力生产,由于市场未能出现火爆的局面,产品积压较多。自二季度之后,农机企业根据市场变化的特点,加强了市场预测工作,对产供销进行了调整,逐步调整产品制造周期,减轻了销售压力,基本解决了库存、铺货居高不下的问题,进入到良性循环阶段,企业运营能力明显提高。特别是5、6、7月份,我国大中型拖拉机销量超过去年同期水平,一些名牌企业出现供不应求的阶段性高潮局面。世纪金星、欧豹、开拓者等系列农机产品,吸引了众多用户。三是产品热点不断转移。近年来,在购机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农机市场得到快速发展,由于区域经济、耕作习惯、耕、种、收水平等方面的不同,产品热点不断转移,今年的市场表现尤为明显。小麦收获机收率达到80%以上,产品已经处于成熟期的中后期阶段。大型、节能型的收获机械产品仍然受到用户的欢迎,大中型拖拉机作为传统的动力装置,自2004年以来,基本上保持着每年增加5万台左右的增长速度。今年1~7月,25~40马力轮式拖拉机市场销量最大,70~90马力轮式拖拉机增长幅度较大,160马力以上轮式拖拉机实现小批量销售,大中轮拖产品的竞争日益激烈,有限的国内市场份额必将重新划分。
多种因素推动市场演变
今年的农机市场调整,实际上是由于产品性能、用户需求、市场结构相互作用带来的阶段性振荡调整。农机市场的这种调整,将消化三种制约因素,为未来农机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一是产品性能不适应市场需要。农机主机与配套农机具比例不协调、配套性能差,这是农机产品不适应市场的主要原因。世界发达国家的农机主机与配套农机具的比例高达1:7左右;我国农机主机与农机具比例大约在1:1.6左右,主机与配套农机具比例不协调,作业规模、作业效率受到限制。生产制造拖拉机和农机具的企业在研发、制造时没有保持同步,大型农机具少,中小型居多;有的拖拉机配套装置和农机具难配套,形同虚设;新技术、新机具推广较慢,跟不上用户保护性耕作、复式作业、精细化作业、秸秆还田、粉碎和利用等方面的需求。二是用户的需求发生变化。在国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下,我国当前农机用户的需求基本上是由提高生产力向提高经营能力转变。从用户需求上看,用户购买农机已经由传统的自我耕作的需要,改变为以经营为目标、以盈利能力高低作为首要因素,具有盈利、节能特点的大中型农机成为用户的首选。从购买季节看,用户主要在春耕、夏收、秋收之前购买农机产品,其他季节则为销售淡季。今年部分地区的农机补贴因多种原因没有赶在春耕之前,用户需求后移。从政府层面上看,通过采取重点补大中型、高性能动力机械和配套农机具的做法,着力对市场进行引导和调控。目前,补贴资金只能满足农民当年购机需求的20%~40%左右,离用户的需求仍有一定的距离。三是市场结构调整缓慢。由于我国部分农业地区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耕作模式,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增加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和发展外向型农业,对农机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一些农机企业市场结构调整缓慢,跟不上市场变化,失去发展的机遇。部分企业习惯于用传统的产品开发传统的市场,产品结构调整与市场结构调整不同步,没有在目标市场、营销策略方面达到并重互动。同时,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出口农机主要以国内生产的中低端、中小型产品为主,尽管农机出口额同比增长幅度较快,所占整个机械行业销售比重仍然较小。
抓住机遇蓄势发展
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机市场将随着国家政策、行业趋势、市场导向和用户需求的转变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对此,农机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集聚自身优势,提高利用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和水平,紧抓市场机遇,满足用户需求,实现自身发展。一是提高产品使用性能。农机生产企业应牢固树立“以用户为导向”的观念,将用户的需求体现在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的整个过程之内,制造出高性价比的农机产品。认真对标国内外先进产品,查找自身产品的差距,强化差异化卖点,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实用性和配套性,增强产品性能。农机主机企业要通过和农机具企业形成战略联盟,提高主机和农机具的配套能力,提高耕作效率。同时,坚持农机和农艺相结合,以高性能的农机产品推动传统农业向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的递进式发展。二是满足用户需求变化。当前,农民对农机的需求是刚性的、线性的,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对大中型、节能型、盈利性较强的产品需求将一直保持旺盛的需求,国家的惠农政策也将进一步加强。农机企业应抓住用户需求特点,积极将大中马力、节能型、盈利性高的农机产品作为主打产品投向市场、满足用户。同时,在提高可靠性的同时,增加产品的性能和功效,适应耕、种、收一条龙工作的需要,提高用户的经营效益。农机企业只有满足用户的需求,才能抓住、用好惠农政策的机遇,做到企业、市场、用户多方共赢,发挥乘数效应。三是加快市场结构调整。在国内市场上,农机企业应分析不同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结合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做好市场细分,选择好目标市场,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加快市场结构的调整。在国外市场上,农机企业要利用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通过发挥生产要素优势,加快市场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步伐,采取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国外生产国外销售等方式,建立生产、营销、采购战略节点,以优
高中端、大中型农机产品在国际市场和产品的出口上占领一席之地,塑造本国国际化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同时,关联企业之间可以通过优势联合、聚集,实行企业外部资源共享,发挥各自不同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阅读全文
下一条:中国制造需要走自己的路
随着印度、越南的日益崛起,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挑战。中国企业如何在制造过程中增加“智造”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强化核心技术的研发,如何参与全球化的协作创新,如何构建成熟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为此《中国电子报》特别推出“关注知识产权 推动产业发展”系列报道。
沃尔玛全国采购中心今年在中国采购额将下降到120亿美元左右,与往年相比减幅达40%。该数字一经出台,震惊四座。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人力成本的大幅度提升大幅压缩了中国制造的获利空间,不断掀起的“民工荒”和大幅度提高民工基本工资的政策也进一步表明,今天的中国劳动力已“价格不菲”。而越南、印度等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却不足中国的一半,因此不仅许多外资企业已把目光转向这些东南亚国家,一些港商、台商也已开始在外国投资建厂。
有专家预测,中国制造的“低价格、低成本”优势在二十年内将完全消失殆尽。面对这样紧迫的危机,中国企业目前大致可分为两路:一路是像华为、通领那样大力投入自主创新,奋力与国际知识经济时代接轨;一路则是以短期利益为重,游走在知识产权保护缝隙中,继续吃着“免费”的“低价格”午餐。
“免费”的午餐看似好吃,但在前有跨国企业强大的知识产权专利优势冲击,后有东南亚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夹击下,这条路只会越走越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中受制于人的局面。而另一条创新之路,确实也充满了艰辛,但古话说得好:“师夷长技以自强”,只有学习先进者的长处,并超越它,才有可能获得与其平起平坐的话语权。
这样的道理其实并非空谈,早在上世纪就已被日本企业所验证。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企业并不像今天这样风光,同现在许多中国企业一样面临着“日本制造”的尴尬境地。如美国企业在电子、电器技术方面先后把雅马哈等20多家日本企业送上了法庭;住友电工向美国Corning公司支付了2500万美元;日本美能达等企业向美国Honeywell公司赔偿1.3亿美元;而美国TI公司更是迫使富士通等数十家日本公司支付了数亿美金的巨额赔偿。
当时的日本企业为了走出困境,一方面,不惜卧薪尝胆,苦练本事。面对沉重代价,痛定思痛,坚持自主创新研发,哪怕走弯路、损失眼前利益,也坚决咬紧牙关。另一方面,逐渐加强知识产权的海外申请、深入了解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几经磨炼,反而在美国成为知识产权的积极维护者。
沃尔玛全国采购中心今年在中国采购额将下降到120亿美元左右,与往年相比减幅达40%。该数字一经出台,震惊四座。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人力成本的大幅度提升大幅压缩了中国制造的获利空间,不断掀起的“民工荒”和大幅度提高民工基本工资的政策也进一步表明,今天的中国劳动力已“价格不菲”。而越南、印度等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却不足中国的一半,因此不仅许多外资企业已把目光转向这些东南亚国家,一些港商、台商也已开始在外国投资建厂。
有专家预测,中国制造的“低价格、低成本”优势在二十年内将完全消失殆尽。面对这样紧迫的危机,中国企业目前大致可分为两路:一路是像华为、通领那样大力投入自主创新,奋力与国际知识经济时代接轨;一路则是以短期利益为重,游走在知识产权保护缝隙中,继续吃着“免费”的“低价格”午餐。
“免费”的午餐看似好吃,但在前有跨国企业强大的知识产权专利优势冲击,后有东南亚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夹击下,这条路只会越走越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中受制于人的局面。而另一条创新之路,确实也充满了艰辛,但古话说得好:“师夷长技以自强”,只有学习先进者的长处,并超越它,才有可能获得与其平起平坐的话语权。
这样的道理其实并非空谈,早在上世纪就已被日本企业所验证。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企业并不像今天这样风光,同现在许多中国企业一样面临着“日本制造”的尴尬境地。如美国企业在电子、电器技术方面先后把雅马哈等20多家日本企业送上了法庭;住友电工向美国Corning公司支付了2500万美元;日本美能达等企业向美国Honeywell公司赔偿1.3亿美元;而美国TI公司更是迫使富士通等数十家日本公司支付了数亿美金的巨额赔偿。
当时的日本企业为了走出困境,一方面,不惜卧薪尝胆,苦练本事。面对沉重代价,痛定思痛,坚持自主创新研发,哪怕走弯路、损失眼前利益,也坚决咬紧牙关。另一方面,逐渐加强知识产权的海外申请、深入了解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几经磨炼,反而在美国成为知识产权的积极维护者。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