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国装载机行业产能将严重过剩
时间:2007-08-13 人气:1039 来源:中国机械网|http://www.jx.cn/ 作者:
概述: 众所周知,我国装载机行业牢牢控制了国内9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业内人士预计,2007年行业增速仍可能出现......
众所周知,我国装载机行业牢牢控制了国内9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业内人士预计,2007年行业增速仍可能出现一定回落,但是回落幅度比较有限,2007年装载机行业保持10%左右快速增长的可能性非常大。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2000年以后的装载机市场高速增长带来的一个负面结果就是行业平均利润率持续下滑,这与波及全行业的价格战有很大关系。目前,装载机已经是典型的微利产品,企业一方面要释放不断增长的产能、提高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又要化解市场需求增长速度下降带来的阻力,获得确保企业发展后劲的利润。销量主要追求的是市场规模,把价格作为最主要的竞争手段。而效益营销追求的是一种持续的发展,追求的是利润。销量和效益之间并不是一个对立的矛盾,任何一家企业要想长久发展,要想成为一家百年企业,在短期内要追求销量,长期要追求效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结合。
目前,国内装载机整机生产企业数量过多,除少数企业具备规模效益外,绝大多数企业年产量均在千台以下,有些只有年产200~300台的能力,行业竞争混乱。2007年装载机龙头企业将整机三包期纷纷延长至一年,相比“降价”和“降低销售条件”来讲,“服务升级”对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要求更高,2007年装载机行业通过这种市场手段可以最终建立良性竞争秩序。以资源重组为主要方向的企业整合不可避免。
初步估算,2007年国内装载机总生产能力已超过20万台,市场需求约为12万台,预计约有近50%的能力闲置,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鉴于柳工、厦工、龙工、临工、徐工等主流厂家目前产能都已超过2万台,这部分产能将在2007年集中爆发释放,因此2007年主流产品市场平均价格走高可能性不大。为此,服务水平将成为决胜市场的关键因素。2007年装载机三包期延长至一年,各大品牌相继提高服务承诺引爆服务大战,将会彻底改变行业从整机销售中获利的习惯性思维,如何通过高质量的服务树立市场品牌形象并通过服务和配件获取利润,将成为大品牌淘汰小品牌的杀手锏。
虽说当前装载机出口动作很大,2001~2006年出口量同比增长率依次为90.2%、16.0%、18.7%、56.4%、220%和74%。2007年预计出口同比增幅在60%左右。但出口规模都很小,只有少数企业有连续出口的记录。而且,国内装载机出口产品规格也以中小吨位为主,不论是出口台数还是出口金额与国内市场相比都显得微弱。可以说,2007年国际化形势将更加严峻,出口并不能彻底缓解装载机行业产能急剧膨胀的现状。
业内人士预计,2007年行业增速仍可能出现一定回落,但是回落幅度比较有限,2007年装载机行业保持10%左右快速增长的可能性非常大。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2000年以后的装载机市场高速增长带来的一个负面结果就是行业平均利润率持续下滑,这与波及全行业的价格战有很大关系。目前,装载机已经是典型的微利产品,企业一方面要释放不断增长的产能、提高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又要化解市场需求增长速度下降带来的阻力,获得确保企业发展后劲的利润。销量主要追求的是市场规模,把价格作为最主要的竞争手段。而效益营销追求的是一种持续的发展,追求的是利润。销量和效益之间并不是一个对立的矛盾,任何一家企业要想长久发展,要想成为一家百年企业,在短期内要追求销量,长期要追求效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结合。
目前,国内装载机整机生产企业数量过多,除少数企业具备规模效益外,绝大多数企业年产量均在千台以下,有些只有年产200~300台的能力,行业竞争混乱。2007年装载机龙头企业将整机三包期纷纷延长至一年,相比“降价”和“降低销售条件”来讲,“服务升级”对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要求更高,2007年装载机行业通过这种市场手段可以最终建立良性竞争秩序。以资源重组为主要方向的企业整合不可避免。
初步估算,2007年国内装载机总生产能力已超过20万台,市场需求约为12万台,预计约有近50%的能力闲置,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鉴于柳工、厦工、龙工、临工、徐工等主流厂家目前产能都已超过2万台,这部分产能将在2007年集中爆发释放,因此2007年主流产品市场平均价格走高可能性不大。为此,服务水平将成为决胜市场的关键因素。2007年装载机三包期延长至一年,各大品牌相继提高服务承诺引爆服务大战,将会彻底改变行业从整机销售中获利的习惯性思维,如何通过高质量的服务树立市场品牌形象并通过服务和配件获取利润,将成为大品牌淘汰小品牌的杀手锏。
虽说当前装载机出口动作很大,2001~2006年出口量同比增长率依次为90.2%、16.0%、18.7%、56.4%、220%和74%。2007年预计出口同比增幅在60%左右。但出口规模都很小,只有少数企业有连续出口的记录。而且,国内装载机出口产品规格也以中小吨位为主,不论是出口台数还是出口金额与国内市场相比都显得微弱。可以说,2007年国际化形势将更加严峻,出口并不能彻底缓解装载机行业产能急剧膨胀的现状。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目前,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指出将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这将为钢铁行业带来巨大的钢材消费市场。
据东方钢铁在线2月5日报道,1月29日,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自2004年以来的第4份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这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这次中央一号文件着重提出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这对于钢铁行业来说,将大有用武之地,同时将带来巨大的钢材消费市场,因此受到钢铁业和钢材流通业的高度关注。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必须下决心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局面。
文件中提出从六方面,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一是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二是切实提高耕地质量。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四是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五是发展新型农用工业。六是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六个方面都与农业设施装备紧密相关,诸如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实施范围和规模,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水电开发;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加快户户通电工程建设,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百千万”工程;加快农机行业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大中型拖拉机、多功能通用型高效联合收割机及各种专用农机产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搞好江河湖海的水污染治理;等等。这些都涉及到提高现代农业设施装备的问题,尤其是农机行业的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大中型拖拉机、多功能通用型高效联合收割机及各种专用农机产品,直接关系到农机装备的创新和提升,更是离不开钢铁业的支撑,从而拉动钢材的需求。
从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确立的提高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的方向和目标来看,未来国内的农机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农机装备的更新和创新,将营造巨大的钢材消费市场。据报道,2006年,中国农机工业约实现产销额达1300亿元,增幅约为22%。在此基础上,2007年农机工业将实现产销额达1500亿元,增幅约为15%。中国农机工业以往那种“小型多,大型少;动力多,配套少;低档次多,高档次少”的产品结构正逐步得到改变。
业内人士指出,1949年,全国农业机械装备总动力只有8.01万千瓦,农用拖拉机只有117台,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基本上是空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了上千倍,有的品种甚至数万倍。截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亿千瓦以上,农业机械原值达3362亿元,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1494万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2292万部,联合收获机械36万台。2006年,中国拖拉机市场的热点产品已从2005年的70至80马力,提高到2006年的100至120马力,其马力段呈现出持续上扬的态势;水稻机已由2005年的40马力左右,提升到目前的60马力以上;80马力的收获机已经成为主要机型,150马力的机型也已经研制生产出来。中国的拖拉机、收获机都在向大型化、高效率方向发展。2006年,全国农机工业保持高位增长势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不含农用柴油机和农用水泵)工业总产值达1316.7亿元,比2006年增长23.54%。
然而,中国现有的农业设施装备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阶段需求,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要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走符合国情、符合各地实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因地制宜地拓展农业机械化的作业和服务领域。
业内一些专家分析,2007年,中国农机行业运行还将保持在一个比较高位的水平,预计增长幅度可保持在15%左右。从产品结构来讲,随着市场对大马力农机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和产品的趋向高端,2007年80马力以上拖拉机所占比例肯定会继续提高,将使拖拉机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在80至90马力拖拉机继续火爆的同时,100至120马力以上的大拖市场也日趋火热,预计增幅在15%至18%之间。与此同时,多数农机产品的市场需求将继续增加,国内大中型拖拉机市场还会继续畅旺下去,进入稳定发展期。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发布2007年度《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将现代农业列在其中,有环境控制技术和装备;有规模化清洁养殖所需的现代化养殖设备与环境净化设施,粪污无害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装备;集约化养殖技术及设备;低成本、智能型高效节水灌溉关键技术及设备;农/畜产品(水产品)贮运包与精深加工中涉及的高效分离、保鲜、杀菌灭虫技术和成套设备,多功能性分离材料生产关键技术与设备,食品加工质量全程控制与新型功能性食品生产技术及设备,新型方便食品的生产技术及设备,农林副产品资源化技术及设备,农林副产品超细加工技术与装备,食品生产加工数字监管标准化技术及信息化设备,现代食品物流标准化技术及设备。
在农业机械方面,有大马力橡胶履带/轮式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水稻工厂化育秧及机械栽插设备;有保护性耕作和播种的复式作业机具,粮食、粮种的精选、干燥及仓储设备,有大中型饲料加工成套设备,造林抚育机械、森林防火与病虫害防治专用器械;有棉花、加工番茄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小型农业耕、种、收机械。等等,这些都是2007年优先发展的农业设施和装备。
中央一号文件还明确,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安排一定资金,对地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给予奖励补助。日前,财政部表示,2007年财政部门将坚持把大力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扩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范围,创新财政扶贫开发机制,深化支农资金整合试点,促进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工作。科技部表示,“十一五”期间将大幅增加农村科技投入,将工业领域和农社领域的经费比例从原来的7∶3调整到5∶5,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和“973”计划等主体计划中,都要向农业领域倾斜。
提升现代农业设备装备水平拉动钢材需求,据中国农机协会农用车分会有关人士分析,仅中国农用运输车产业对钢材的需求就很大。农用运输车是以柴油机为动力,具有中小载重吨位、中间技术、中间车速、较高通用性的特征,主要用于道路运输的机动车辆,近年来随着农村道路的不断改善,需要量不断增加,钢材消费也在不断递增。制造家用运输车的材料主要是钢材,通常每辆运输车需消耗1吨左右。近20年来,中国已累计生产了2763万辆,消耗了2700万吨,这还不包括用于维修的钢材。主要是各类带钢、型钢、冷弯型钢、钢管,板材等,优钢中有轴承钢、弹簧钢、模具钢、齿轮钢等。
带钢在农用运输车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带钢主要用于制造农用车的车厢挡板、轮辐、操纵总成、窗框等部件,如一辆农用三轮车的带钢需求量为60至120公斤,规格为0.8毫米至4毫米(Q195、Q215、Q235、SPHC)的带钢。四轮农用车的带钢消耗量约240至300公斤/辆,如采用0.8毫米至1.5毫米乘300毫米(SPHD)冷轧带钢用于制作车厢,每辆的消耗量为14.6至16.5公斤;采用2.0毫米至4.0毫米乘200毫米至1000毫米(SPHC)热轧板和带钢制作车轮轮辋、轮辐,消耗量为76.8至98.5公斤/辆;而车架所用的各种焊管,主要用2.0毫米3.75毫米乘115毫米至365毫米热轧带钢焊接,每辆的需求量约200公斤。这样,全行业的农用整车生产所消耗的带钢为35至40万吨,加上农用车的维修与配件对带钢的需求,那么带钢的总消耗量在40至45万吨之间。今后五年,全国农用汽车若每年以5%的增幅递增,则带钢的需求量也以年递增2至3万吨的速度上升。
农业生产加工装备也将带来巨大的钢材消费市场。业内人士预计在2007年,无论是田间作业机械,还是加工机械都有着良好的市场需求,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些将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国内需要大量的农业生产加工装备。
如被列入2007年优先发展的产业和装备中的农/畜产品(水产品)贮运包与精深加工中涉及的高效分离、保鲜、杀菌灭虫技术和成套设备,多功能性分离材料生产关键技术与设备,食品加工质量全程控制与新型功能性食品生产技术及设备,新型方便食品的生产技术及设备,农林副产品资源化技术及设备,农林副产品超细加工技术与装备,食品生产加工数字监管标准化技术及信息化设备,现代食品物流标准化技术及设备。这些装备不仅需要普钢,还要大量的优钢,其中不锈钢的消耗量更大。
据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人士预测,在“十一五”期间,将是中国农机工业快速发展时期,预计每年将实现15%左右的增长,到2010年农机工业产销比“十五”末期翻一番,达到2000亿元。无疑,中国农机行业的快速发展,将为钢铁业营造一个巨大的钢材市场。
据东方钢铁在线2月5日报道,1月29日,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自2004年以来的第4份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这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这次中央一号文件着重提出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这对于钢铁行业来说,将大有用武之地,同时将带来巨大的钢材消费市场,因此受到钢铁业和钢材流通业的高度关注。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必须下决心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局面。
文件中提出从六方面,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一是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二是切实提高耕地质量。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四是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五是发展新型农用工业。六是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六个方面都与农业设施装备紧密相关,诸如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实施范围和规模,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水电开发;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加快户户通电工程建设,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百千万”工程;加快农机行业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大中型拖拉机、多功能通用型高效联合收割机及各种专用农机产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搞好江河湖海的水污染治理;等等。这些都涉及到提高现代农业设施装备的问题,尤其是农机行业的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大中型拖拉机、多功能通用型高效联合收割机及各种专用农机产品,直接关系到农机装备的创新和提升,更是离不开钢铁业的支撑,从而拉动钢材的需求。
从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确立的提高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的方向和目标来看,未来国内的农机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农机装备的更新和创新,将营造巨大的钢材消费市场。据报道,2006年,中国农机工业约实现产销额达1300亿元,增幅约为22%。在此基础上,2007年农机工业将实现产销额达1500亿元,增幅约为15%。中国农机工业以往那种“小型多,大型少;动力多,配套少;低档次多,高档次少”的产品结构正逐步得到改变。
业内人士指出,1949年,全国农业机械装备总动力只有8.01万千瓦,农用拖拉机只有117台,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基本上是空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了上千倍,有的品种甚至数万倍。截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亿千瓦以上,农业机械原值达3362亿元,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1494万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2292万部,联合收获机械36万台。2006年,中国拖拉机市场的热点产品已从2005年的70至80马力,提高到2006年的100至120马力,其马力段呈现出持续上扬的态势;水稻机已由2005年的40马力左右,提升到目前的60马力以上;80马力的收获机已经成为主要机型,150马力的机型也已经研制生产出来。中国的拖拉机、收获机都在向大型化、高效率方向发展。2006年,全国农机工业保持高位增长势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不含农用柴油机和农用水泵)工业总产值达1316.7亿元,比2006年增长23.54%。
然而,中国现有的农业设施装备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阶段需求,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要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走符合国情、符合各地实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因地制宜地拓展农业机械化的作业和服务领域。
业内一些专家分析,2007年,中国农机行业运行还将保持在一个比较高位的水平,预计增长幅度可保持在15%左右。从产品结构来讲,随着市场对大马力农机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和产品的趋向高端,2007年80马力以上拖拉机所占比例肯定会继续提高,将使拖拉机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在80至90马力拖拉机继续火爆的同时,100至120马力以上的大拖市场也日趋火热,预计增幅在15%至18%之间。与此同时,多数农机产品的市场需求将继续增加,国内大中型拖拉机市场还会继续畅旺下去,进入稳定发展期。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发布2007年度《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将现代农业列在其中,有环境控制技术和装备;有规模化清洁养殖所需的现代化养殖设备与环境净化设施,粪污无害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装备;集约化养殖技术及设备;低成本、智能型高效节水灌溉关键技术及设备;农/畜产品(水产品)贮运包与精深加工中涉及的高效分离、保鲜、杀菌灭虫技术和成套设备,多功能性分离材料生产关键技术与设备,食品加工质量全程控制与新型功能性食品生产技术及设备,新型方便食品的生产技术及设备,农林副产品资源化技术及设备,农林副产品超细加工技术与装备,食品生产加工数字监管标准化技术及信息化设备,现代食品物流标准化技术及设备。
在农业机械方面,有大马力橡胶履带/轮式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水稻工厂化育秧及机械栽插设备;有保护性耕作和播种的复式作业机具,粮食、粮种的精选、干燥及仓储设备,有大中型饲料加工成套设备,造林抚育机械、森林防火与病虫害防治专用器械;有棉花、加工番茄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小型农业耕、种、收机械。等等,这些都是2007年优先发展的农业设施和装备。
中央一号文件还明确,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安排一定资金,对地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给予奖励补助。日前,财政部表示,2007年财政部门将坚持把大力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扩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范围,创新财政扶贫开发机制,深化支农资金整合试点,促进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工作。科技部表示,“十一五”期间将大幅增加农村科技投入,将工业领域和农社领域的经费比例从原来的7∶3调整到5∶5,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和“973”计划等主体计划中,都要向农业领域倾斜。
提升现代农业设备装备水平拉动钢材需求,据中国农机协会农用车分会有关人士分析,仅中国农用运输车产业对钢材的需求就很大。农用运输车是以柴油机为动力,具有中小载重吨位、中间技术、中间车速、较高通用性的特征,主要用于道路运输的机动车辆,近年来随着农村道路的不断改善,需要量不断增加,钢材消费也在不断递增。制造家用运输车的材料主要是钢材,通常每辆运输车需消耗1吨左右。近20年来,中国已累计生产了2763万辆,消耗了2700万吨,这还不包括用于维修的钢材。主要是各类带钢、型钢、冷弯型钢、钢管,板材等,优钢中有轴承钢、弹簧钢、模具钢、齿轮钢等。
带钢在农用运输车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带钢主要用于制造农用车的车厢挡板、轮辐、操纵总成、窗框等部件,如一辆农用三轮车的带钢需求量为60至120公斤,规格为0.8毫米至4毫米(Q195、Q215、Q235、SPHC)的带钢。四轮农用车的带钢消耗量约240至300公斤/辆,如采用0.8毫米至1.5毫米乘300毫米(SPHD)冷轧带钢用于制作车厢,每辆的消耗量为14.6至16.5公斤;采用2.0毫米至4.0毫米乘200毫米至1000毫米(SPHC)热轧板和带钢制作车轮轮辋、轮辐,消耗量为76.8至98.5公斤/辆;而车架所用的各种焊管,主要用2.0毫米3.75毫米乘115毫米至365毫米热轧带钢焊接,每辆的需求量约200公斤。这样,全行业的农用整车生产所消耗的带钢为35至40万吨,加上农用车的维修与配件对带钢的需求,那么带钢的总消耗量在40至45万吨之间。今后五年,全国农用汽车若每年以5%的增幅递增,则带钢的需求量也以年递增2至3万吨的速度上升。
农业生产加工装备也将带来巨大的钢材消费市场。业内人士预计在2007年,无论是田间作业机械,还是加工机械都有着良好的市场需求,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些将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国内需要大量的农业生产加工装备。
如被列入2007年优先发展的产业和装备中的农/畜产品(水产品)贮运包与精深加工中涉及的高效分离、保鲜、杀菌灭虫技术和成套设备,多功能性分离材料生产关键技术与设备,食品加工质量全程控制与新型功能性食品生产技术及设备,新型方便食品的生产技术及设备,农林副产品资源化技术及设备,农林副产品超细加工技术与装备,食品生产加工数字监管标准化技术及信息化设备,现代食品物流标准化技术及设备。这些装备不仅需要普钢,还要大量的优钢,其中不锈钢的消耗量更大。
据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人士预测,在“十一五”期间,将是中国农机工业快速发展时期,预计每年将实现15%左右的增长,到2010年农机工业产销比“十五”末期翻一番,达到2000亿元。无疑,中国农机行业的快速发展,将为钢铁业营造一个巨大的钢材市场。
阅读全文
在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中,缝纫机产品出口退税率从13%降为9%,这使中国缝制机械出口企业颇受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向高附加值产品研发方向发展。长远来说,这是一个利好消息。
财政部6月18日宣布从7月1日起,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做出调整。近日,28家上市公司就因出口退税率调整所带来的影响发布公告,根据公告中预测的利润下降金额计算,此次出口退税调整影响相关公司业绩为14.09%。但出口退税调整政策的推出,受波及的绝不仅仅是这几十家出口企业,不少行业的赢利水平也受到影响。其中,缝纫机产品出口退税率从13%降为9%。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缝纫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几代人的建设现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品种丰富、门类齐全,既能满足国内需求又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缝制机械行业不但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更加大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力度,在有些企业中产品出口额甚至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很多缝机生产企业对出口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
不过,了解行业的人都清楚,出口数量的增长并不能掩盖其中隐藏的问题。中国缝制机械出口目前仍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产品的科技附加值较低,很多缝制机械生产企业通过打价格战与国外同类企业竞争,最终导致企业销量不断增加,可是利润却不断下降。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下,财政部近期出台的出口退税调整政策对以出口为主的缝制生产企业来说,可谓雪上加霜。
但令人欣喜的是,6月27日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王晓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对高科技产品以及深加工产品还是保持着比较高的退税率水平。王晓华说:"7月1日调整出口退税率涉及商品种类比较多,有些产品在技术层面考虑属于高科技产品,但是在生产工艺上又存在一定的污染和高耗能问题,所以在产品的定性上,大家判定的角度还是有一点差异。按照一贯的原则,如果有些产品确实属于高新技术产品或者是深加工产品,而且不属于‘两高一资’产品,调查核实后还会根据情况做出调整。"
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王晓华的此番谈话,不但深刻阐述了出口退税率调整的内在涵义,以及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更为中国缝制机械行业今后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明路,那就是唯有发展科技、走科技创新的道路,才能在现阶段享受更多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积蓄实力,从而在将来的国际竞争中分一杯羹。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对缝企的短期收益造成一定影响,但从长远来看,退税率调整能为我国缝机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财政部6月18日宣布从7月1日起,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做出调整。近日,28家上市公司就因出口退税率调整所带来的影响发布公告,根据公告中预测的利润下降金额计算,此次出口退税调整影响相关公司业绩为14.09%。但出口退税调整政策的推出,受波及的绝不仅仅是这几十家出口企业,不少行业的赢利水平也受到影响。其中,缝纫机产品出口退税率从13%降为9%。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缝纫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几代人的建设现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品种丰富、门类齐全,既能满足国内需求又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缝制机械行业不但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更加大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力度,在有些企业中产品出口额甚至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很多缝机生产企业对出口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
不过,了解行业的人都清楚,出口数量的增长并不能掩盖其中隐藏的问题。中国缝制机械出口目前仍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产品的科技附加值较低,很多缝制机械生产企业通过打价格战与国外同类企业竞争,最终导致企业销量不断增加,可是利润却不断下降。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下,财政部近期出台的出口退税调整政策对以出口为主的缝制生产企业来说,可谓雪上加霜。
但令人欣喜的是,6月27日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王晓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对高科技产品以及深加工产品还是保持着比较高的退税率水平。王晓华说:"7月1日调整出口退税率涉及商品种类比较多,有些产品在技术层面考虑属于高科技产品,但是在生产工艺上又存在一定的污染和高耗能问题,所以在产品的定性上,大家判定的角度还是有一点差异。按照一贯的原则,如果有些产品确实属于高新技术产品或者是深加工产品,而且不属于‘两高一资’产品,调查核实后还会根据情况做出调整。"
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王晓华的此番谈话,不但深刻阐述了出口退税率调整的内在涵义,以及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更为中国缝制机械行业今后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明路,那就是唯有发展科技、走科技创新的道路,才能在现阶段享受更多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积蓄实力,从而在将来的国际竞争中分一杯羹。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对缝企的短期收益造成一定影响,但从长远来看,退税率调整能为我国缝机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