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落马 国产家具抢商机
“进口”不再是宣传噱头
“我们的沙发是国外上百年的老牌子,但是在国内广东那边生产的。”“我们的产品是在广东深圳生产的,但牌子的确是国际品牌。”7月21日,记者走访海博、富尔玛等家居卖场,发现各商家不再将进口作为宣传噱头,而是老老实实地承认这些有着“纳菲尔”、“斯帝罗兰”等洋名字的家具,实乃国内制造。
市北区富尔玛国际家居博览卖场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有90多个品牌,其中很多国外品牌都是通过在设立分厂等方式在国内进行生产的,只有十几家品牌的家具是纯进口的。
进口外衣被拿掉,显示的正是代理相关洋品牌的经销商们的谨小慎微。“达芬奇事件对整个家具行业来说,是个好事,因为它规范了市场,消费者因此受益。”青岛宏洋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胶州市木器家具协会会长王炳烨告诉记者。
实际上,达芬奇事件对国内整个家具行业都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包括进口家具市场和国产家具市场,家具行业重塑形象会“是个漫长的过程,一切都要慢慢来”。
消费者开始索要报关单
目前,“洋品牌”家具业正遭受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连达芬奇这样的顶尖品牌都出事了,其它进口品牌有几个是真的?我现在不敢轻易相信洋品牌,以后买家具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市民何先生说。
在华阳路一家家居卖场,记者看到各类家居产品基本都附上了产地说明。“我觉得达芬奇这个事儿出得好,给所有家具企业敲响了警钟,也扩大了我们消费者的知情权,你瞧,现在有了产地说明,买家具时感觉透明了许多。”市民刘先生说。
“以前从来没有消费者看报关单,昨天却有一位消费者跟我索要报关单,并详细核对报关单上的产品编号和她购买的产品的编号。”邓禄普家居店负责人陈女士说,她们的产品一部分是在深圳组装的,一部分是从新加坡和英国进口的,都有相应的报关单,但提供出来后,还是遭受到一些顾客的质疑。
质量不差,差在设计水平上比起进口品牌的谨小慎微,国内品牌显得轻松了许多。记者在海博、富尔玛等家居卖场了解到,诸如“露依莎”、“科曼多”等洋味十足的家具不仅爽快地承认产品产自国内,还将“非进口”作为新的推销重点。
同时,岛城一些本土品牌更是看到了此次事件带来的商机。“国内品牌拥有一定的技术,此次事件使得消费者不再盲目选择洋品牌,对国内企业来确实是件好事儿。”青岛一木集团董事长王志强表示,目前公司已经对所有经销商下了通知,要求全体销售人员实事求是,做到宣传使用的材质和实际使用的材质保持一致,绝对不能误导消费者。
与一木集团一样,不少国产品牌认为,国产产品终于得到了吐气扬眉的机会。在他们看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家具在生产工艺上逐渐缩小了与国外家具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国产高档家具厂商来说是一个机会。
“实际上,国内家具在质量上并不比国外差,我国那么多高档家具出口欧美,这就从侧面上反映了这一点。”青岛十一木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郭加忠说,“国内高档家具抢占市场份额,现在是个很好的机会。对行业来说,部分标准仍需要规范,比如实木家具的生产标准等。对家具厂商来说,需要提高设计水平。国内生产工艺好,但设计水平还不敌国外。厂商还必须严格遵守生产规范,这样才能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
买了欧式家具很郁闷 怕被问“是不是达芬奇”
在厦门,李先生也算是一位成功人士,然而因为“达芬奇事件”,最近有些烦。“有些朋友调侃我,你家那家具是不是‘达芬奇’的。”李先生说,听到这种问话,自己挺郁闷的。
原来,李先生在厦门有几套房子,但其中七成家具都是欧式的,号称“进口品牌”。本来,用这些家具,李先生脸上挺有光的,毕竟是国外的品牌货。
“达芬奇事件”被端出后,李先生终于知道了不少“洋家具”中的猫腻。
“欧式家具”这个概念本身就有问题。一些人有钱了就想买国外的家具,为了和国产的区别开来,就给它们安上了这个名字。这其实反映了一种崇洋的心态。”高骏红木家具负责人黄山认为。
做过板材生意的黄山揭露,所谓的“欧式家具”,很多都是国产的,以广东居多,只不过是取了个洋名字,就变身“洋品牌”,但其材料基本上都不是实木。
“像达芬奇,用的就是密度板,家具上的雕花也大多是模具制作出来的,不是实木雕刻。”黄山说,这些家具除了品牌响外,质量很一般。
业内人士沈先生说得更直白,很多所谓“洋家具”,就是把碎木头用胶水黏合起来,再给它穿上漂亮衣服,纯正的欧式家具在国内市场并不多。
红木家具边忙装修 边喊“感谢达芬奇”
记者在位于湖滨北路的明红堂红木家具店里看到,这里正忙着进行装修。负责人蔡朝忠告诉记者,之所以赶着装修,还要感谢“达芬奇”。
“我们准备把原来一直闲置的二楼赶紧利用起来。”蔡朝忠认为,“达芬奇事件”后,红木家具销售肯定又将迎来新的春天,所以增加营业面积就很重要。
在蔡朝忠看来,“洋家具”和红木家具都是面向高端人群,有钱人最怕被别人说“用假货”或“没文化”,这些人一旦鄙弃“洋家具”,就成了红木家具的潜在客户。
同样是在明红堂,一位正在挑选家具的赖姓客人表示,他是替妹妹来挑家具。原来,他妹妹正在装修房子,本来是坚决要用欧式家具的,但经历了“达芬奇事件”,想法开始转弯。
“现在,她看了我家里的红木家具后,觉得也挺好,所以就让我出马了。”赖先生笑着说。
“达芬奇造假曝光后,已经打击了不少高端消费者对‘洋家具’的信任,这就给红木家具一个很好的机会。”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厦门分会家具专业委员会主任彭建楚认为,红木家具的文化内涵其实正是“洋家具”所欠缺的。
更重要的是,红木家具的耐久性和收藏价值也特别突出。黄山说,“洋家具”都要用以铁钉和粘胶,时间一长,钉子生锈了,脱胶了,恐怕就没人要了。而红木家具保存几百年都没有问题,“越老越有味,越老越值钱。”
红木家具若不重诚信 小心重蹈覆辙
尽管“洋家具”当前在国内的处境已处于“痛打落水狗”的境地,然而红木家具本身就干净吗?兴许,不少人还对去年的“白皮门”记忆犹新吧,再者,市场上这檀那檀,这花梨那花梨的,又有几个是真正的红木?
确实,红木家具行业同样也存在猫腻。如果红木家具商们当前只看到“洋家具”的狼狈,并在一旁暗爽,而不是去思考如何树立行业的诚信,那么兴许有一天,“洋家具”就是前车之鉴。
对此,彭建楚认为,应该让消费者透明地选购,真真切切地看到红木家具的制作材料和工艺,这样方能打消消费者的疑虑。
然而,又有多少商家肯大大方方地亮明自己所谓“红木家具”材料的真实身份呢?其实,在信息如此透明的当今,消费者们并不傻,把消费者们当傻瓜,以为给材料安上个这檀那檀,这花梨那花梨的名称,就能使消费者误以为是红木家具,这个时代早已经过去了。
有关的商家们,是否也该醒醒了呢?
东莞是中国的“家具之都”,这里林立着大大小小3000多家家具生产企业,每年,无数“中国制造”从这里运往海内外;科莫则是意大利的“家具中心”,每年,给人们高贵、奢侈感觉的“意大利工艺”从科莫销往世界各地。
同样一件家具,如果出自科莫,立马身价百倍,但若产自东莞,似乎就打上了“廉价”标签。达芬奇“造假门”事件揭露的国人盲目崇洋心理引发了华商的热议。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产地并不是决定质量的关键,真正重要的,是品牌。
意大利人只认本土品牌
华人到意大利从事家具制造业,生产“意大利制造”
科莫和佛里是意大利两处大的家具加工中心。科莫聚集了众多意大利本土品牌,佛里则是华人家具企业集中的地方,他们生产的方式主要是贴牌经营。
“我们之前从没听说过达芬奇这个家具经销商。”在佛里从事家具加工业多年的王先生表示。“出了这件事之后才知道,周围很多人都在谈。”
王先生表示,很多国内家具企业在意大利都没太多布局,原因主要是意大利本国的家具厂家太多,竞争太激烈,当地人的购物心态也喜欢“意大利制造”。
不过国人的智慧是无穷的,为了满足意大利乃至欧洲人的这种“意大利制造”的情结,不少华人纷纷到当地开设工厂,从事家具制造业。
王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他有一家家具加工厂,雇用了数十名来自中国的工人。他为当地一家家具企业生产沙发,销路专门针对意大利本国和周边的欧洲国家。
“意大利家具业确实很发达,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中国人在其中也出了很多力。”
他举例说,佛里有40-50多家中国人开的家具加工厂,主要是为意大利家具厂加工沙发。但由于沙发是在意大利生产,所以都会标明“意大利制造”。
“说不定你买到的一款就是中国人自己生产的。”他笑着说,“但确实是意大利制造。”
因此,王先生对国人迷信意大利品牌的效应感到不太理解。
“无论家具还是服装,说是意大利制造,实际上有不少就是当地中国劳工生产的,这和中国人在国内生产的做工差不多,而卖回国内的价钱却要贵不少,因为有关税和运费嘛。追捧的人却更多。为什么要这么迷信呢?”
“中国制造”威胁意大利华商
中国制造的价钱低于意大利制造,给华商带来威胁
中国制造也给意大利华商带来了威胁。
佛罗伦萨附近的普拉托,是意大利最大的服装加工贸易集散地。这里汇集了数万名从事服装制作生意的华商和华人打工者,华人开的服装加工厂将近4000家。
来自浙江温州的陈先生在普拉托开了家服装厂,他介绍说,“每家服装厂都会注册一个牌子。”按照他的说法算下来,当地的服装品牌至少有4000个。“都是小品牌。”
在当地生产、加工,这些牌子可谓是地道的“意大利制造”,从这里销往意大利各地和众多欧洲国家,但却都是“中国人制造”。
当地从事服装业的主要是浙江人,十多年来,普拉托这个小地方积聚了很高的人气,当地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开着好车的华人面孔。
小韩只有23岁,但是来到这里已经有5年了。“我18岁的时候爸爸在这里开了一家服装厂,我就跟着过来了。”
陈先生和小韩都获得了当地的居留卡,这意味着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合法的移民。不过即使如此他们仍要加倍努力工作,因为生意并不好做。
“最大的竞争就来自"中国制造"。”小韩如此表示。
小韩遭遇到的问题,是很多意大利华商都遇到的尴尬“中国制造”的价格要比“意大利制造”便宜。
按照他的说法,一些意大利服装企业在中国生产“中国制造”的服装,之后运回意大利销售,就算加上运费等成本,还是要比普拉托华人生产的“意大利制造”有竞争力。
“不能笼统说"中国制造"是便宜的代名词,要看给谁生产。”小韩说,这些“中国制造”的服装贴上的是意大利著名品牌的商标身价就高。而他们自己生产的,贴上的只是不出名的小牌子商标,价格差距立刻显现。
“此外也要看店面。如果店面是意大利人开的,服装售价就贵一些,要是中国人自己开的,衣服卖得便宜才有人买。”
“中国制造”出口受追捧
中国制造寻求自己的突围之路,利用自主品牌,开拓海外市场
其实,中国有不少家具企业,已经靠自身的努力,走出了一条“中国制造”的发展之路。
位于东莞厚街镇的长实公司是当地众多家具企业中的一个。根据公司网站介绍,该公司集内外销售于一体,员工规模约为1000多人,自主品牌远销海外60多个国家。
公司销售部的甄女士介绍说,他们生意做大的一个法宝就是,在保证内销的同时,以“中国制造”的自主品牌打开外销的渠道。
“我们和外国家具商合作有10多年了。合作方远到非洲,近到日韩。我们都会打出自己的品牌。”
除了家具加工技术过硬之外,有效的营销也是让“中国制造”走出去的关键。“从18年前建厂开始,我们每年都会参加东莞和广州的家具展,绝大部分的外国客户都是在展会上认识的。他们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便来到工厂参观,觉得不错,之后就初步可以签订合同。”
长实公司的外销客户中,很多是知名企业,如韩国前五大家具公司的Liveart(生活艺术)就是他们的固定客户。
“这些国际大公司的要求很高,我们采用的实木板材要精挑细选,甲醛等标准要更高。满足要求之后,对方才会同意合作。目前我们主要向他们销售餐台系列。一张实木的餐桌出厂价,可以卖到200多美元。”
“意大利的家具是业内最有名的。”甄女士坦言,该公司在意大利的订单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