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一市民筹建古典家具博物馆
如果某个人家中收藏了不少古典家具,那多数人会认为他是位大“财主”,殊不知,南昌市民麻先生为了守护家中的100余件元代、明代、清代的红木、黄花梨等古典家具,几乎耗尽全家收入,夫妻俩每月的生活费只控制在500元以内。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建一座公益性的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
13岁就开始收藏
记者面前的麻先生衣着朴素,说话不紧不慢,如果没有见到他家中的“宝贝”,肯定不会将“资深藏家”和他联系起来。
出生于50年代的麻先生,13岁那年跟着一位木匠师傅学做木工,渐渐地对古典木制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欢就收藏一些吧,这些可都是具有文化内涵的。”父母看懂了他的心思。也就是在那一年,由父母资助,他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件藏品——制作板凳的“样本”小红木凳。
“从此之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看到觉得有价值的古典家具,都想往家里搬。”麻先生说,这么多年来的搜寻,目前已经获得元、明、清等年代的家具100余件。
挑两天砖获得一把红木太师椅
说起自己的收藏之路,麻先生感慨万分。
“事情还得从上世纪70年代说起。”麻先生告诉记者,当时自己在宜春地区的农村做木工,经常能见到一些被称之为“四旧”的古代家具,但那时候,没有人会把这些东西当成宝贝。有一次,在农户家中看到一把红木太师椅被随意地丢在露天,任凭日晒雨淋。“我看着那叫心疼啊,可是那时候我又没有钱将它买下来。”麻先生说,我有意无意地跑去看了好几次,却又不知道怎么向这户农户的主人开口。来回折腾几次后,主人终于开口说了“想要就拿去吧,反正放在我这里也没有用”。
麻先生说,为了报答主人的慷慨,看到他家正在砌猪圈,硬是挑了两天的砖头后才拿走了那把椅子。
每月生活费控制在500元以内
麻先生向记者介绍,木制的古典家具需要日常护理,专业的护理液成本可不小。这些年来,夫妻俩一直将每月的生活费控制在500元以内,两人的工资收入也在5000元左右,家中却没有积蓄。自己亲眼见过的,还有500多件古典家具分布在全省各地,却已经拿不出资金来收藏他们。
筹建一座古典家具博物馆
麻先生告诉记者,收藏这些古典家具,除了自己从心底里喜欢外,主要还是为了完成父母的一个遗愿——建一座公益性的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2005年,自己在原南昌市市长李豆罗的支持下创建了“滴水轩中国明清古典家具展览馆”,展示了部分收藏。因为展馆面积有限并漏水,现在还有许多家具放在自己家中。
麻先生说,这几年来自己一直都在奔波,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将在近期筹建一座古典家具博物馆。
中国大城市的居民随着富裕程度的增加,轻装修重装饰的家居理念渐渐深入人心。中国装修市场进一步细分,家居装饰即“软装”市场越来越大,成为高收入群中的新趋势。
中国软装饰协会秘书长徐刚17日在武汉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时说,近五年来,可以随意移动的装饰品,包括布艺、挂画、植栽、艺术品等软装饰品发展很快。
一线城市如深圳、上海、广州等都设有专门的家居饰品商城。其中深圳已发展成为全国家居饰品基地和集散中心。二线城市成都、武汉等也在慢慢起步。
以前,中国人买新房找一家装修公司,让公司将墙面地面厨具、家具等全部做好,只求方便整洁,很少要求装修风格。现在,一些收入高的家庭只让装修公司做墙面地面,再通过房间装饰品搭配营造出个人喜爱的风格,如田园风格、欧式风格、地中海风情等,实现功能性与装饰性的统一。
张朝容刚给她在武汉的新房装修完。这个喜欢韩剧的女孩在新房里布置了很多韩式风情的小摆件,沙发、窗帘等也向韩式靠拢。她说,过几年,再花不多的钱换装饰品,就可以换成另一种风格,就象换了新家一样,家居生活更有品位。
正在招商的武汉博雅居软装大市场有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经营家纺用品、家用饰品、家居用品。其艺术总监安力对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他说,中国家庭装修中软装的比例已占到装修金额的40%,软装业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个性化家居饰品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未来中国家居软装饰的消费与家具消费的比例将和欧美发达国家一样,达到1:1水平,即一个新家如果购买1万元的家具,那么家居饰品的消费也会达到1万元。
业内预计,2014年中国家居饰品年销总额将超过1.7万亿元。但是,徐刚说,软装行业在中国还处于发展初期,目前还缺乏集中度高、产品层次高的采购平台,另外,国民的软装饰观念也还需要进一步培育。
尽管大家对千禧年的到来充满了热情,我依然是一个怀旧的80后。我出生的这个年代也是一个大众媒介分散化的年代,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段时间像这个年代那样,在很短时间之内不断涌现大量的新媒介,有线电视、个人电脑、视频掌上游戏机、传呼机、手机以及互联网先后诞生。针对那些认为技术破坏了人类文明的言论,和那些怀旧的反对Facebook、四方、Xbox、高清电视、手提电脑以及智能手机的声音,我基本不予理会。因为我使用所有这些东西,我也热爱它们。
先不管这些东西对我们的大脑造成什么影响,这里有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有关媒体和营销。去年美国广告商为了获得3.08亿美国公民的注意力,总共花去了1510亿美元,这些人的注意力正被不断增加的各式各样的媒体分散。这是一个闭合的循环——随着广告主不断增加预算,他们将媒介的触角伸得更广,这样我们的注意力就不断被分散了,而营销人又要花更多的钱重新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在如今的社会,我们不仅仅只有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络,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和一些科技设备,媒体渗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分钟,争抢着抓住我们最后的认知容量。但是,根据斯坦福大学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人类的认知尽管充满无限弹性,但并不适合在多重媒介情况下接收信息。我们其实并不善于同时干多件事。我们被一些精算的、细致的甚至是慢悠悠的事情所吸引时,我们的表现更准确、更专注。很有趣的是,研究人员还试图证明我们长期的媒介消费能不能赶上我们的认知能力。非常不幸,答案是否定的。严重的“多重媒介”人士在能力测试中表现得更慢、更不精准,相反那些轻微的媒体使用者在处理信息时则迅速准确许多。研究人员表示,面对同步刺激时,“多重媒介”人士更喜欢看新信息,而不是思考旧的信息。
既然多任务的信息传递使我们的认知容量不断膨胀,那么,我们的营销信息是否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