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务员“放养”还是“圈养”?
详细内容

业务员“放养”还是“圈养”?

时间:2010-11-22     人气:1512     来源:世界经理人网     作者:
概述:国内企业对业务员管理大多采用“放养”方式。分散到各地市场,一人负责一片区域。或大或小,或贫瘠或富庶,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业务员“一脚踢”,事无巨细都要管。......
  国内企业对业务员管理大多采用“放养”方式。分散到各地市场,一人负责一片区域。或大或小,或贫瘠或富庶,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业务员“一脚踢”,事无巨细都要管。人人都是诸侯,个个列土封疆。一般有两种形式: 

  常驻各地分公司或办事处的业务员,戏称自己被“完全放养”。一年之中,只允许偶尔回家。除了休假、述职、回总部开会等少数机会,基本上就扎根于当地。有人甚至是今天招来,明天就下放到了市场。有时还会出现除了直接上司,公司里无人认识,回总部都不让进门的怪事。 

  每月下去“跑市场”的,属于“部分放养”。月初从总部出发,写好了计划、带着任务下去,直到月末才回来,一般出差天数每月也要在20天以上。在市场上,成千上万的业务员就是如此劳碌奔波,这种方式谁都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只不过习以为常的事未必就是正确的,关于业务人员的管理,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企业的困惑:业务员价值何在? 

  一位企业老总向笔者谈过他的困惑。“营销总监天天向我要人,每次谈完工作肯定扯到这上面来。总说竞争对手又招了多少业务员,逼着公司增派人手。每次都是老一套,听得耳朵都出茧子了。”“就是现在这几十个人,我还觉得多了呢。业务员在市场上既有睡大觉的也有游山玩水的,有的区域长期空缺业务员,代理商也卖得很好。我看业务员没他们说的那么大价值,少用几个完全可以”。 

  这种想法其实并非个案,企业在市场上没有业务员不行,人多了又觉得浪费。业务人员人吃马嚼的,一人一年要好几万的费用。如果有个百八十人的,近千万的利润就不见了,这着实让企业心疼。最关键的,是业务人员的价值比较模糊。在外地“放养”的业务员,各自为战、脱离企业视线,他们做了什么,对业绩有何直接帮助,企业知之不详。即使区域销量有所增长,那也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企业看来,产品、价格、技术含量、品牌影响与市场投入,这些宏观因素的贡献似乎比业务人员的微观努力价值更高。 

  管理干部的困惑:销量怎么上不来? 

  业务员长期在外,如何有效管理成为营销部门最头疼的事。防业务员甚于防贼。怕他们不出工,实行座机报到。业务员到了一个地区,必须用代理商的本地电话打回总部证明。免得他们躲在某处享清闲,虚报差旅费;怕他们出工不出力,建立市场日志。每天的工作要详细的写下来,以备公司检查。免得他们走马观花,应付了事;怕他们出工出力不出业绩,搞了一系列的评比与奖励。每月下发一大堆计划与表格,考核指标多如牛毛。但即使这样,销量增长还是不如人意。让管理干部奇怪的是,该管的地方都管到了呀,看着兄弟们也都挺卖力的,怎么结果就是不理想? 

  业务人员的困惑:我们究竟学到了什么? 

  走出校门直接应聘做了业务员,后半辈子就算废了。这是某些老业务员多年后的感慨。在市场上混几年,好的没学到,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似乎都沾染上了一点。年轻的业务人员是一张白纸,遇到老谋深算的代理商,遇到刁蛮计较的客户,不学“坏”有时就过不了关。在外地“放养”的业务员,多数都是被“以老带新”教出来的,师傅是什么样,徒弟就学什么样。虽然或多或少可以学到一些做市场的技巧,但层次始终无法提高。而且由于长期偏安于某一区域,对全国市场、对行业走势缺乏判断,对新知识、新方法缺少了解,来来去去都是那“三板斧”,对业绩增长慢慢变得束手无策。多少年下来,业务人员就成了“被耽误的一代”。他们在黑暗中自我摸索,并为此苦恼,究竟能在工作中学到什么?个人的前途与出路在哪里? 

  “放养”之害:业务员价值混淆 

  造成上述诸多困惑的原因,就在于对业务人员的价值缺乏系统了解。业务人员日常工作看起来千头万绪,但实际上无非三方面内容。 

  ·初级价值——“服务员”工作:工作重点是服务,包括宣讲厂家产品与政策;为渠道报销促销、装修等各种费用;协调物流提货、协助售后服务、收集市场信息等。 

  ·中级价值——“管理员”工作:工作重点是管理,包括终端招商,建设企业渠道网络;防止窜货,执行公司管理规定;处理代理商纠纷,鼓舞渠道士气;监督费用投入,落实公司奖罚政策等。 

  ·高级价值——“教练员”工作:工作重点是创新与指导,包括促销活动方法上的创新、渠道建设方式上的创新、市场管理内容上的创新等。 

  实际上,这三类工作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是大不相同的,越往后价值越大。但当业务人员处于被“放养”状态时,由于每个人都各有一块领地。小到一个地级市,大到几个省一个大区,没有人能够帮你,这三类工作常常集于一身。 “服务、管理、指导”一个都不能少,渠道中“吃喝拉撒”的事都要管,导致工作重点不突出,明显缺乏主攻方向。干的事不擅长,擅长的事没时间干。 

  抽样调查表明,一名在市场上本应体现高级价值的大区经理,其工作时间往往60%都被消耗在基础的服务型工作中,超过30%的时间被日常管理占据,只有不到10%的时间能用于考虑市场创新发展。 

  更为严重的是,那些初入企业、还不了解市场的“新兵蛋子”,服务还没做好就参与到市场管理之中,导致越管越乱;那些只会日常管理不能实战创新的“老兵油子”,却到市场上指手画脚,充当了渠道的一线教练员,导致越指挥业绩越差。所有人都处于低产出,甚至是负产出状态。 

  在中国营销传统管理方式中,企业把上述三类不同性质的工作不加区分、一骨脑儿压在所有业务员身上。对业务人员的“混合使用”,导致企业市场产出效率低下。这种“块块化”的列土封疆模式,使人人都当官、个个干不好。给业务员强加全方位职责的后果,是企业、管理干部、业务人员三者都尝到了效率低下带来的苦果。 

  高效使用业务员: 学会“三 级分类原则” 
  与“块块化”组织模式相应的是“条条化”管理。简单讲,就是对业务人员各取所长,形成专业化分工,提高总体效率。根据业务人员价值,可以划分由低到高三种级别,在使用上应采用“三 级分类原则”。 

  ·初级业务员——牛型,主要从事服务类工作,对业务员个人能力要求不高,关键看其工作态度。服务类工作做得好的,大多是那种勤勤肯肯的“老黄牛”型业务员。 

  ·中级业务员——鱼型,主要从事管理类工作,对个人能力要求较高,关键看其工作经验。管理类工作做得好的,大多经过多年实战,协调能力强,是那种在市场上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业务员。 

  ·高级业务员—鹰型,主要从事创新指导工作,对个人能力要求很高,关键看其创新能力。指导性工作做得好的,大多经过前两个阶段磨练,是举一反三、能文能武的人。目光敏锐能够发现问题、积极行动能够解决问题。 

  使用业务员的目的,就是让鹰去飞翔,而不是去耕地;让鱼去游泳,而不是硬要飞翔;让牛去耕地,防止它自己跑去游泳。 

  具体方法上,就是建立“条条化”的专项管理。使工作得到集中化处理,使个人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这首先必须打破“块块化”的大区旧有模式。“块块化”按区域,“条条化”则按职能。业务人员全部由营销部门统一使用,不再分区域,而是依据其特长,形成“促销组”、“管理组”、“服务组”、“招商组”等各战斗分队。 

  原有渠道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由“管理组”与“服务组”承担,新兴渠道或样板市场则由“招商组”和 “促销组”等进行攻坚。 

  笔者曾经在某中等规模药业企业进行试点。采用新模式后,业务人员由原来的40人减少到25人,但年度业绩提升超过30%。该企业在全国原有800家一级代理商,过去分为八个大区去管,每个区域5个人还觉得忙不过来。职能进行重新分工后,业务人员对工作的熟练程度明显增加,工作效率大幅提升。管理组、服务组平均30秒内即可完成接听电话、解答代理商问题的全过程。而过去,如果碰上区域业务代表刚接手,可能半天下来都搞不清楚代理商真正需求是什么。与此同时,促销组、招商组业务人员也从不熟练到精通。由于大家经常集中讨论方法,形成相互促进,创新思路层出不穷。做第一个市场时是外行,第二次就有了经验,第三次就成了专家。 

  在此模式下,业务人员的个人发展也有了清晰的规划,从服务型向管理型、指导型阶梯迈进。企业原有工资奖金体系也相应重建。高附加值的工作奖励力度更大,不但好钢用到刀刃上,而且重奖发到了最能创造业绩的人身上。 

  创新管理模式:条块结合、先条后块 

  当然,“条条化”按职能管理也并非完美。当企业渠道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事事都等总部决策、靠总部千里之外派人去处理,也会有贻误战机的可能。这时候,外设分公司或办事处,实行区域“自治”成为必然选择。这样就又难免走回到“块块化”管理的老路上去。笔者认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要“条块结合、先条后块”,在区域内要形成职能的专业分工,同时做好“块块化”的必要准备。 

  在四种情况下,不可以轻率盲动。 

  1、 人才准备不足 

  实行“块块化”管理,首先要求企业有一批能担当方面之任的将才。这件事情急不得,培养与招聘都要有个过程。不管是分公司经理还是大区经理,其任职条件实际上应相当严格。这要求其必须是“全才”,最少服务类、管理类、指导类工作都在总部历练过,市场上“吃喝拉撒”的事要全懂。否则,其个人能力的短板会因无人制约而产生放大作用。 

  案例:曾经有一家快消品企业,抽调一名管理后勤的干部担任大区经理,虽然此人服务型工作做得很好,也深得公司信任,但对渠道管理、市场促销一窍不通。为建立威信,他强迫下属采用自己“创新”的运作方法,接手一年后,区域销量所剩无几。 

  2、 资源准备不足 

  实行“块块化”管理,会导致企业有限的资源被分散,资源不足时不可分兵。整体上是强势的企业,如果把人、财、物分散到区域市场,也可能出现局部劣势,那就很可能被对手各个击破。 

  案例:某环保企业,一直是行业中强势品牌。当人员集中使用、费用集中使用时,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为进一步拓展全国市场,他们把近1000万的广告费用分成七大区域投放,市场干部各管一片。结果分别受到不同竞争对手和当地企业的反击,不但新市场没能开拓,连原有的重点市场也丢弃了。各区域销售均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3、管理基础不足 

  实行“块块化”管理,还要求企业必须有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把人、财、物各项权力下放到区域市场,企业风险产生乘数效应。不论怎样严格抽查,靠事后发现管理漏洞是不行的,如果缺少事先防范,企业倾覆可能只在一瞬间。 

  案例:某保健品企业,当销售大幅增长时为抢占市场,一个月内在全国设立了二十多家分公司。虽然业绩攀升到了10个亿,但全年下来企业净利润竟只有几百万。公司马上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全国巡查后发现,不少分公司都有吃广告回扣、坐收坐支、盗卖产品的现象。虽然事后健全了财务制度,对违规者进行了处理,但企业后继乏力,从此一蹶不振。 

  4、渠道数量不足 

  “块块化”管理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区域的工作量足够大,业务人员不会“被迫轻闲”。在企业市场初创时期,渠道建设工作尚未完成。这时候市场上的主要工作是招商,而非管理与服务。如果把业务人员按区域划分下去,那么招商的工作形不成合力,渠道数量过少,管理与服务根本无从谈起。 

  案例:某企业,刚刚组建营销中心就把业务员全部“放养”出去。每个重点地级市场都派一个人,期望他们自己招商、自行管理。结果有的业务员招商能力很差,工作中产生畏难情绪,索性躲在一旁享清闲;而招商能力强的人,招到了商自己又管不过来,不得不放弃重要工作,应付日常事务。全年销量始终少得可怜,营销总监不得不引疚辞职。 

  总体而言,实行“块块化”管理,是有诸多前提条件的。有些企业对营销工作缺乏概念,先是拼命招人,以为人多了业绩就一定会上去,这是第一个错误;招到了人又不会管理,把业务员“放养”到各区域去,最少眼不见心不烦,这是第二个错误;以为业务员会自己找活儿干、自己出业绩,而不知道能力不足、资源不足时业务员会放弃努力,这是第三个错误。 

  让所有人都摸石头过河其实是管理者能力不足的标志。靠业务人员自我提高,企业时间上等不起,业绩上耽误不起。不培养成熟,不下放市场,这应是业务员使用的基本准则。 

  管理业务员的最高层次在于扬其长而避其短,而如何变其短为长,采用“条块结合、先条后块”的方式不失为一种解决之道。当然,这需要企业管理者本身具备足够的营销水平,同时付出艰苦的努力。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你是否曾为解决一个问题而大把掏钱?当时这似乎总是个好主意,而且很容易做到,但通常是一个可怕的错误。在过去几周,我们几乎两次犯了同一错误,但幸运的是,在无谓地开销之前,我们清醒了过来。 

        在我解释我们如何解决了该问题之前,以下是我们针对每一种情况所采取的措施: 
       
    问题之一:在我们的季度计划会议上,各部门的代表在一起讨论短期目标的优先顺序,每个人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实现我们商定的目标。我的技术总监说,我们需要两家全职的承包商来完成它。他不断提醒我们他所谓的“三重威胁”(范围,时间和资金)。你通常无法面面俱到,在这种情况下肯定得放弃某些东西。 

        问题之二:几个星期前,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打进我们的客户服务呼叫中心的电话数量增加了一倍。我们没有能力处理这些电话,所以客户在长时间等待之后表现出可以理解的沮丧。我的销售副总裁问我,当电话数量似乎不会减少时,而且他的分析数据似乎证实了这一点,他是否可以雇佣更多的人。 

        这两种情况好像需要更多的钱。他们该怎么办? 

        作为CEO,我认为我的两个主要任务是(一)让人们尽其所能,(二)建立一种高效执行的文化。问题是我在这些情况下能做到哪一点。更多的钱真的会解决问题并提升团队的素质?或者我们对于已经拥有的资源没有体现出足够的创造力? 

        我冒险一试,决定采用后者。在第一种情况下,我告诉规划小组,我不会批准更多的承包商。就是这么回事。这让大家有些震惊,因为我们对优先事项和必须完成的目标的清单已经达成一致。我要求该小组重新考虑该清单,并且确定不可或缺的内容。我们的高级程序员对营销总监说,如果我们延期其中一个更大的,不太重要的项目,这会空出足够的时间而避免了对额外程序员的需要。无须多说。这个问题解决了。 

        在第二种情况下,我采取了同样的战术。“搞清楚,”我说。而且他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销售副总裁最初说,他和他的下级“已经考虑得非常全面。”但是这一次,他带来更多的人—一些从未被问及其想法的人—一起集思广益,得出一个解决方案。在两个小时内,他们提出了11个想法,在当天结束之前实施了其中7个,在那个星期结束之前实施了其他4个。不需要多加一个人。 

        以下是我从中学到的经验,你可以应用到你自己的公司中: 

        1、必要性是利润之母。如果你强迫员工更努力地思考,他们通常会照做。设定限制并要求深入思考问题,鼓励人们全盘考虑他们的决定,并提出对公司和他们自己都有利的应急措施。这是我在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的畅销书《执行力》中学到的一个典型的领导力发展教训。 

        2、多元化带来更多视角。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帮助带来新鲜的思维方式。这也给那些已经给这件事情提出了很多想法的人带来压力。即使新来的人没有给出答案,他们往往会说出刺激其他人的想法的东西。 

        在往一个问题上砸钱之前,将问题抛回给更多的,更多样化的一群人。促使你的员工更加缜密地思考有两个好处:你会让他们找出一个更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而且他们将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让每个人都有所收获。 

        对于你的团队如何以更具创造性的方式解决问题,你有好的故事吗?在评论中告诉我吧。 

    阅读全文
  •   在翻阅关于管理和管理者的多姿多彩的故事时,我回想起了自己的管理生涯。尽管我努力不去这样想,但还是不能摆脱这个过程有点像随机漫步(数学术语)的想法。我成为管理者的路途也是这样跌跌撞撞的。 

      第一次磕绊是帮助一名好员工免于被解雇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那是我刚被任命为经理的两天之后。现实就是这样:作为老板,我会被要求作出影响其他人人生的决定。人们在祝贺我升职时,可没有谁告诉我这一点。这种可怕的选择令我的身心备受煎熬,而在其后四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中,类似艰难的决定真是不胜枚举。 

      正如许多商学院案例和我自己的回忆录中提到过的,有一次,我意识到英特尔失去了生产内存这一基础性业务的竞争能力,当时我恨不得有个地洞能逃离现实……当英特尔成长为一家大公司之后,我再也无法做到和大多数员工哪怕经理们直接沟通了。大机构的领导者需要擅长一项重要的技能,如何能够把复杂的信息传递给人。当你想起丘吉尔、罗斯福或者肯尼迪总统时,映入你脑海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一些他们精心组织的语句。 

      在管理的密林里有一种陷阱相当诡异,就是那些隐含的假设。当你在这种假设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决策或者战略时,就好像是在流沙之上建造城堡。马克·吐温说过,“给你带来麻烦的不是那些你所不知道的事情,让你陷入大 麻烦的是那些你以为自己知道然而是错误的事情。”一个管理者如何才能更快地走出这片森林呢? 在多次小的磕绊之后我认识到,有一个简单的工具能帮助我们快速前进和提高生产率。这和你决定不去做某些事情密切相关,即说“不”。一个重要的例子,拒绝参加那些你受到邀请的会议。 

      时下有很多人鼓吹商业道德的必要,管理者在传播商业道德的价值上应承担的角色。多年以前,我发明了一种检验方法,它就像一只能够警示瓦斯存在的金丝雀,提醒自己是不是在做一些经不起推敲的事情:新员工入职时,经常用各种问题来轰炸我,如果在回答与某些我正在考虑的行动方案有关的问题时感到不安的话,我就会察觉准有不对头的地方。 

      作为管理者,我在树林中穿行已达四十年之外。各种各样的树不断地从黑暗中出现,好在我的额头已经比四十年前耐撞得多了。阅读本书后面的故事,并将它们运用到实践之中,也许可以让你少磕绊一两次吧。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