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平米小户型公寓装修案例
时间:2010-05-14 人气:946 来源:pclady 作者:
概述:紧凑的家具摆设、可伸缩家具的选择、功能区域的划分,让小屋显得井然有序。与心爱的人共住如此精致的小屋,相信生活早已变成无形的乐趣。......
紧凑的家具摆设、可伸缩家具的选择、功能区域的划分,让小屋显得井然有序。与心爱的人共住如此精致的小屋,相信生活早已变成无形的乐趣。而聪明的读者,也将通过这间小屋学到许多节省空间、扩大空间使用功能的有效办法。
就餐小空间
在这35平方米空间里可说是五脏俱全。一张餐桌、六把餐椅,占据了客厅的所有活动空间,但有了可伸缩的餐桌,在不聚餐的时候,客厅里的活动空间可被完整地还原。金属结构、橡木台面的餐桌搭配半透明水晶外壳的椅子,布置出简洁的就餐领地。准备若干把可折叠的椅子是必要,方便就餐客人人数的增减。白色的桌布、蓝白两色的餐具干净清爽。空间虽小,与朋友相聚的快乐却一点都不会减少。
多功能吧台分隔活动空间
在吧台的一侧,是具有多功能设计的起居室,另一端则是整洁干净的开放式厨房。
卧室空间巧利用
地台之上,设计了一个蓝色的小书房,紧靠书房的沙发,就是隐藏在地台内部的双人床。白天,推进地台的双人床是一个舒适的沙发,与另一个白色沙发以及小茶几围合出一个其乐融融的沙发区。到了晚上,收起茶几,将双人床拉出地台,一张舒适的大床跃然眼前。
厨房色彩讲究
白漆橱柜令小厨房充满了明亮印象,人造石台面与橱柜浑然一体,品质感丝毫不减。在与壁柜相接的空白墙面上,天蓝色玻璃马赛克令流动的视觉产生出美妙的变化。所有的餐厨用具都以蓝色、白色和金属色为主,统一的色彩使小厨房里没有任何的杂乱。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如今,错落分布的景致环绕四周,餐厅前的小阳台更是被特意规划成了一个花园,由于女主人的精心养护,四处洋溢着勃勃的生机,春光无限。
台湾设计师李兴美如今是家居品牌MARBLE LEOS (瑞加)的创办人之一,言谈举止间透显着诗意的浪漫,同时又不乏温柔典雅的气质。六年前,为了更好地协调事业与家庭,她跟随丈夫携全家来到上海定居。如今,家中的三个孩子已经长大,都需要更多的私人空间,为此,细心的李兴美和丈夫便在交通便捷的市区添置了这套新居。
考虑到三个孩子对于家居装饰的不同喜好,李兴美在卧房规划中特别对每个空间进行了独立打造:大儿子的房间以利落线条搭配高光泽度的材质,让人感觉静谧沉稳而且别有一番风情;而小儿子的房间则延续了书房装饰的粗犷不羁,厚实的原木家具,带来独有的度假休闲感受;踏入小女儿的卧房则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湖蓝色系营造出属于年轻女孩的浪漫风情……相近的格局,因鲜明的设计对比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生活感,带给居住者不同的生活启示。
情趣生活 从大自然中追寻灵感
喜欢养花的人大都拥有一颗崇尚自然、追求情趣的心,女主人李兴美便是这样一位爱花之人。在她的眼中,花园景观的魅力不仅在于绚丽的色彩和沁人的芬芳,更能让人放松心灵,方寸之间感觉到积极愉悦的美好氛围。身为设计师的她,喜欢从大自然中追寻灵感,平时除了选择户外下午茶,享受度假般的灿烂心情,更亲自动手养护,以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呵护满园花草,营造出一个四季有景的精彩视觉环境。
如今,错落分布的景致环绕四周,餐厅前的小阳台更是被特意规划成了一个花园,由于女主人的精心养护,四处洋溢着勃勃的生机,春光无限。户外墙角的紫藤刚种植满一年,借着户外的窗沿栏杆不断攀缘,已开始向二楼的主卫生间阳台蔓生,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叶子照射下来,留下斑驳摇曳的光点,浪漫而温馨。而除了别具韵味的观赏性,李兴美更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希冀着在不久的将来,缠绕蔓延的紫藤能爬满卫浴间的窗台,进而变身为一道天然的屏障,氤氲水汽之间,即使不需要窗帘的遮蔽也能独享自在的卫浴空间。
台湾设计师李兴美如今是家居品牌MARBLE LEOS (瑞加)的创办人之一,言谈举止间透显着诗意的浪漫,同时又不乏温柔典雅的气质。六年前,为了更好地协调事业与家庭,她跟随丈夫携全家来到上海定居。如今,家中的三个孩子已经长大,都需要更多的私人空间,为此,细心的李兴美和丈夫便在交通便捷的市区添置了这套新居。
考虑到三个孩子对于家居装饰的不同喜好,李兴美在卧房规划中特别对每个空间进行了独立打造:大儿子的房间以利落线条搭配高光泽度的材质,让人感觉静谧沉稳而且别有一番风情;而小儿子的房间则延续了书房装饰的粗犷不羁,厚实的原木家具,带来独有的度假休闲感受;踏入小女儿的卧房则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湖蓝色系营造出属于年轻女孩的浪漫风情……相近的格局,因鲜明的设计对比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生活感,带给居住者不同的生活启示。
情趣生活 从大自然中追寻灵感
喜欢养花的人大都拥有一颗崇尚自然、追求情趣的心,女主人李兴美便是这样一位爱花之人。在她的眼中,花园景观的魅力不仅在于绚丽的色彩和沁人的芬芳,更能让人放松心灵,方寸之间感觉到积极愉悦的美好氛围。身为设计师的她,喜欢从大自然中追寻灵感,平时除了选择户外下午茶,享受度假般的灿烂心情,更亲自动手养护,以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呵护满园花草,营造出一个四季有景的精彩视觉环境。
如今,错落分布的景致环绕四周,餐厅前的小阳台更是被特意规划成了一个花园,由于女主人的精心养护,四处洋溢着勃勃的生机,春光无限。户外墙角的紫藤刚种植满一年,借着户外的窗沿栏杆不断攀缘,已开始向二楼的主卫生间阳台蔓生,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叶子照射下来,留下斑驳摇曳的光点,浪漫而温馨。而除了别具韵味的观赏性,李兴美更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希冀着在不久的将来,缠绕蔓延的紫藤能爬满卫浴间的窗台,进而变身为一道天然的屏障,氤氲水汽之间,即使不需要窗帘的遮蔽也能独享自在的卫浴空间。
阅读全文
下一条:新能源汽车国家细则5月底出台
5月5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引起汽车业内人士关注。通知指出,要继续做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5月底前有关部门要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
而上周,科技部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办公室副主任甄子健透露,即将出台的私人用新能源车补贴标准,将与公务车的相关补贴标准相差不大。
公共服务用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混合动力车最低补贴4000元,最高补贴5万元,纯电动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补贴6万元,燃料电池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的补贴最高为25万元。
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标准一旦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所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将纷至沓来。
近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新浪汽车等共同主办的“2010全球汽车领袖峰会”上,通用汽车(中国)副总裁陈实、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副总工程师李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赵福全、博世-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董事会成员Christoph Kirsch、江森自控-Saft先进动力解决方案混合动力电池系统CEO Ray Shemanski、南京依维柯副总经理斯泰柯和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倪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一致认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不仅仅是一个公司、一个国家的责任,更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政府战略应更明晰
《21世纪》: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技术、法规标准、国家政策还是商业模式?
赵福全:我个人认为,新能源技术的普及和产业化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应该是所有问题的综合。这些都不是简简单单能在短期内解决的问题,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同时,我还认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问题上,国家应该发挥更大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补贴,补贴实际上只是一个输血的过程。国家能补贴多久呢?如果补贴得太多,一旦停掉,消费者就不愿意买单,那么之前的投入又如何回收呢?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这与政府的战略引导不够清晰有很大关系。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在中国缺乏一个马上解决汽车行业能一下子节能减排5%的方案。这个问题可能比讨论未来应该如何做更有紧迫性。这需要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相关专家、学者与政府一起制定更有效的措施。
倪军:这不是一个短期内能解决的事情。当我们解决好电池技术问题之后,还会有发电问题,而发电本身会造成对整个资源环境的消耗,特别是现在70%-80%的电来自煤炭,所以从根源上讲,我们还是在消耗传统能源。
我们不能只是局部地考虑解决某一个新能源技术指标,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国际间的合作。如果新能源汽车的许多技术问题得不到解决,我想没有一个公司可以在商业上成功地把这种产品推向市场。
国际合作突破成本
《21世纪》:国际合作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问题上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陈实:去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井喷式增长,产销量达到1360万台,一跃成为世界第一。但是中国的人均汽车保有量还不到世界人均汽车保有量的一半。有数据统计,到2050年,中国石油全部用在汽车上,还有2/3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中国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已经跃居世界之首。在这一形势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成为解决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条道路,而加强国际合作无疑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步伐,这与自主研发之间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
斯泰柯:国际合作非常关键,这不仅体现在技术解决方案领域,也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现在正在开发电动汽车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如果中国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成熟做法,就可以少走弯路。
《21世纪》:中国在新能源技术上的电池研发与世界相比,差距有多大?
Ray Shemanski:做比较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江森自控是全球首次使用锂电池的公司,目前奔驰和宝马在锂电池的应用上都与我们有合作。但是我认为从目前来看,锂电池的大规模应用还是比较困难的。很多时候,厂商在技术或想法方面不愿与人分享,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技术发展。
未来我们需要在分享领域做大改进,而且我相信这方面的改进会很快实现,因为一旦有产品、有生产,企业就会有动力来互相学习,优化成本、改进性能。
《21世纪》:如何降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吸引客户?
李骏:电池是未来汽车动力电动化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如果一辆纯电动A级车,续驶里程为100公里,仅电池成本就在9.6万元左右,这对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而言根本不能盈利。
目前,中国汽车企业生产一辆车的材料成本和销售成本之间的比例基本为4∶6,这就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材料成本必须控制在40%以内,我们才能盈利。因为我们国产汽车的品牌价值比较低,很难有品牌溢价行为,如果同一辆B级车,合资品牌可以卖到20万元以上,但是自主品牌就只能卖到15万元以下,这样一个价格差距我们统计大致在40%。此外,合资品牌销售100万辆以上是一个及格成绩,而国产品牌很难达到100万辆,价格上不去,产量上不去,就会给降低材料成本带来极大的负担。
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潜力巨大,许多家庭仍在购买第一辆车。这就意味着,未来许多买第一辆车的中国人还在进行要不要买新能源汽车的选择题,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就会非常挑剔。这对中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是一个巨大障碍。我们期盼国际合作,把成本障碍突破,这样才能带来实际的市场收入。
《21世纪》:您对加强国际新能源合作的方式是如何设想的?
赵福全: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因为合作就要谈到互相之间如何进行资源利用,包括信息的交流,战略的制定等。其实现在中国汽车企业都在通过合作、交流来做新能源的事情。比如有的企业在寻找一些科研院校,有的企业在寻找自己的供应商,有的是像天女散花一样找到各种合作伙伴,但我个人认为,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制定出一个很清晰的方案。
Christoph Kirsch:合作是必要的,但是现在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利益,合作还面临许多困难。在协作过程中,创新非常重要,政府支持也非常重要。我希望有一个可预测的国家支持战略框架来帮助企业发展。
而上周,科技部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办公室副主任甄子健透露,即将出台的私人用新能源车补贴标准,将与公务车的相关补贴标准相差不大。
公共服务用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混合动力车最低补贴4000元,最高补贴5万元,纯电动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补贴6万元,燃料电池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的补贴最高为25万元。
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标准一旦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所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将纷至沓来。
近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新浪汽车等共同主办的“2010全球汽车领袖峰会”上,通用汽车(中国)副总裁陈实、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副总工程师李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赵福全、博世-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董事会成员Christoph Kirsch、江森自控-Saft先进动力解决方案混合动力电池系统CEO Ray Shemanski、南京依维柯副总经理斯泰柯和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倪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一致认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不仅仅是一个公司、一个国家的责任,更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政府战略应更明晰
《21世纪》: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技术、法规标准、国家政策还是商业模式?
赵福全:我个人认为,新能源技术的普及和产业化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应该是所有问题的综合。这些都不是简简单单能在短期内解决的问题,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同时,我还认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问题上,国家应该发挥更大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补贴,补贴实际上只是一个输血的过程。国家能补贴多久呢?如果补贴得太多,一旦停掉,消费者就不愿意买单,那么之前的投入又如何回收呢?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这与政府的战略引导不够清晰有很大关系。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在中国缺乏一个马上解决汽车行业能一下子节能减排5%的方案。这个问题可能比讨论未来应该如何做更有紧迫性。这需要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相关专家、学者与政府一起制定更有效的措施。
倪军:这不是一个短期内能解决的事情。当我们解决好电池技术问题之后,还会有发电问题,而发电本身会造成对整个资源环境的消耗,特别是现在70%-80%的电来自煤炭,所以从根源上讲,我们还是在消耗传统能源。
我们不能只是局部地考虑解决某一个新能源技术指标,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国际间的合作。如果新能源汽车的许多技术问题得不到解决,我想没有一个公司可以在商业上成功地把这种产品推向市场。
国际合作突破成本
《21世纪》:国际合作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问题上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陈实:去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井喷式增长,产销量达到1360万台,一跃成为世界第一。但是中国的人均汽车保有量还不到世界人均汽车保有量的一半。有数据统计,到2050年,中国石油全部用在汽车上,还有2/3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中国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已经跃居世界之首。在这一形势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成为解决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条道路,而加强国际合作无疑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步伐,这与自主研发之间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
斯泰柯:国际合作非常关键,这不仅体现在技术解决方案领域,也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现在正在开发电动汽车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如果中国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成熟做法,就可以少走弯路。
《21世纪》:中国在新能源技术上的电池研发与世界相比,差距有多大?
Ray Shemanski:做比较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江森自控是全球首次使用锂电池的公司,目前奔驰和宝马在锂电池的应用上都与我们有合作。但是我认为从目前来看,锂电池的大规模应用还是比较困难的。很多时候,厂商在技术或想法方面不愿与人分享,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技术发展。
未来我们需要在分享领域做大改进,而且我相信这方面的改进会很快实现,因为一旦有产品、有生产,企业就会有动力来互相学习,优化成本、改进性能。
《21世纪》:如何降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吸引客户?
李骏:电池是未来汽车动力电动化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如果一辆纯电动A级车,续驶里程为100公里,仅电池成本就在9.6万元左右,这对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而言根本不能盈利。
目前,中国汽车企业生产一辆车的材料成本和销售成本之间的比例基本为4∶6,这就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材料成本必须控制在40%以内,我们才能盈利。因为我们国产汽车的品牌价值比较低,很难有品牌溢价行为,如果同一辆B级车,合资品牌可以卖到20万元以上,但是自主品牌就只能卖到15万元以下,这样一个价格差距我们统计大致在40%。此外,合资品牌销售100万辆以上是一个及格成绩,而国产品牌很难达到100万辆,价格上不去,产量上不去,就会给降低材料成本带来极大的负担。
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潜力巨大,许多家庭仍在购买第一辆车。这就意味着,未来许多买第一辆车的中国人还在进行要不要买新能源汽车的选择题,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就会非常挑剔。这对中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是一个巨大障碍。我们期盼国际合作,把成本障碍突破,这样才能带来实际的市场收入。
《21世纪》:您对加强国际新能源合作的方式是如何设想的?
赵福全: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因为合作就要谈到互相之间如何进行资源利用,包括信息的交流,战略的制定等。其实现在中国汽车企业都在通过合作、交流来做新能源的事情。比如有的企业在寻找一些科研院校,有的企业在寻找自己的供应商,有的是像天女散花一样找到各种合作伙伴,但我个人认为,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制定出一个很清晰的方案。
Christoph Kirsch:合作是必要的,但是现在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利益,合作还面临许多困难。在协作过程中,创新非常重要,政府支持也非常重要。我希望有一个可预测的国家支持战略框架来帮助企业发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