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制材料成为国际绿色建筑领域的新宠儿
详细内容

竹制材料成为国际绿色建筑领域的新宠儿

时间:2009-09-09     人气:975     来源:中国木材网     作者:
概述:     竹制品因其具有硬度高、耐磨性强等特性,跃身成为现今市场上取代木材的绿色建筑材料。竹子本身是一种能够适应不同气候且生长周期短的植物,一般只需要5年便可收获,大大地节约了能源的投入。随......

     竹制品因其具有硬度高、耐磨性强等特性,跃身成为现今市场上取代木材的绿色建筑材料。竹子本身是一种能够适应不同气候且生长周期短的植物,一般只需要5年便可收获,大大地节约了能源的投入。随着常规建筑材料短缺日趋严重,竹制建筑材料被视为钢筋、水泥及木材的替代品,悄然涌入国际市场。

     竹子常年生长在热带地区大约28至50摄氏度肥沃的黏土或沙土中。因其结构及形状不同,在世界上大约有1100至150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南美洲及非洲。由于竹子具有成长率快、容重轻及成本低的特点,在建筑材料领域里的前景十分光明。竹子不但可以用来制作传统的手工艺品,同样可以用来制作室内装潢材料。一些特殊种类的竹子还可以做支撑物(例如:工地上的脚手架)。

     同木材做比较,新鲜的木制品可以制作很多技术含量较低的建筑材料,例如木板、木条等。当然,也可以制作出复合木板这类需要精加工的建材。竹制品同样可以用来生产这些建筑材料。竹制品在世界的使用程度远大于木制品。世界上大约有10亿人是住在竹制的房间中的。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的傣族就是一个用竹子来做建筑材料的民族。他们的竹楼不论是横梁、顶棚还是地板、墙壁,都是用竹子来建造的。当然,在很多人的眼里,竹制建筑材料始终代表了贫困和落后,多数人更愿意住在现代化的公寓里而不是选择住在由竹子搭建的“茅棚”中。这就更需要竹制建材的创新与发展。只有新型的竹制建材,才能摆脱过去贫穷落后的建筑模式。

     近年来,竹子在西方国家受到瞩目。截止到2005年,欧洲的许多国家都在尝试使用竹制建筑材料取代常规建材,例如1984年瑞士苏黎世及1985年荷兰鹿特丹展览时推出的竹塔,1999年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建造的人行竹天桥,2000年德国柏林所建造的露天剧场,汉诺威展览会上的竹阁,及2002年建成的鹿特丹竹亭。这些都已成为建筑学者们研究的对象。

     研究人员对竹制建材对环境的负载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竹制品在西方国家推广的最大障碍在于运输领域。由于多数的竹原料需要从亚洲、南美洲或非洲国家进口,长距离的运输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然而,当谈到建材与环境花费时,使用竹制建材的花费远远低于钢筋、水泥、木材类建筑材料。有研究表明,使用竹制建材对环境的改进是其他普通建材的20倍。竹子建材的这一显著特点首先表现在其自然结构上的特征。其天然的中空结构,使竹子的硬度和承载力远大于其他常规建筑材料。另外,竹子的加工利用过程非常简单。这就决定了其加工过程中的低耗能、高产量的特性。

     考虑到建材从生产到最终报废处理的全部使用周期,由于竹制建材的使用寿命比钢筋水泥等常规建材短,竹制品在产品价值上不经济。当然,如果仅同木材进行比较,竹制品还是有很大价值优势的。另外,在计算产品价值时,并未加入引进竹制建材而引发的其他经济花销。例如聘请专家设计、监督修建、加强竹产地的质量控制、额外的物理受力实验、模型建造等费用,都是没有计算在产品价值中的。

     有资料表明,影响竹制建材市场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特殊的建筑方法是导致许多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

     2.竹子的购买导致失败。原产地的质量管理、原材料运输时的额外保存造成经济和时间上的损失。

     3.建筑许可证的申请和批准。针对竹子强度或防火能力进行的额外测试计算浪费了时间和金钱。

     以上3点原因导致竹制建材向全球推广的艰难性。解决这种供求尴尬的方法其实还是要从竹子本身入手。为了减少竹子本身的不规则自然形态,可以在其生长期间通过人工挤压成矩形的方式。好的土壤和生长氛围,可以增加竹子的产量,降低成本。自1997年起,国际竹子和藤植物组织(INBAR)已经开始建立竹子的资料库,并于2004年公布竹制建材国际编码。当然,完善的资料体系还需要几年的时间完成。

     不论是从环境还是经济角度来看,竹制建筑材料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潜力。为减少竹制建筑材料对环境的影响,需要建立完善的资料库,考虑不同国家的环境、自然及生态条件,同时研究开发不同形状、不同类型的竹制产品。另外,应国际市场需求,要设计计划将竹制产品同常规建材(如水泥)结合使用。

     竹制建筑材料已经成为绿色建筑领域的新宠。在环境保护、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前提下,中国的竹制建材在进入国际市场之前,需要努力提升工艺水平,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努力开发研制新型产品。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为期五天的名家具展 即将落幕,本届展会举办的时间,正处于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形势初步企稳的时期,因而这届展会注定会吸引人们更多的关注。人们从展会大舞台的背景上,看到的是中国家具 再发展的曙光。
     
         展览期间,参展商向业界展现了出色的应对危机能力。企业从内外两方面加强自身力量,对抗危机、谋求发展。
     
         对内而言,参展商普遍重视设计,整体设计水平明显提高,这是本届展会评委的一个共识。参展企业通过加强设计力量,从内部获得前进的力量。许多企业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在设计前期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确定产品消费对象,并广泛收集经销商的意见,形成设计和修改产品的思路,使产品贴近消费对象的需求。郑建启教授说出了评委们的共同想法:正因为大家的设计水平都提高了,相互间距离不像过去那么大,所以本届展会的评选工作要复杂得多。
     
         评委们看到参展商设计上进步的同时,也看到了不足, 来自意大利的PAOLA  PALMA女士就提到了参展企业整体的产品质量较高,但在设计上有许多较接近,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产品,让人们一眼就能记住它。而汤重熹教授则在指出问题的基础上,也表示理解:原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位的,虽然有一些不足,但可以逐步完善,这条路是值得一直走下去的。
     
         除了在内部“练功”,企业还非常注重对外谋求加强与经销商的关系,和谐的厂商关系将为行业的再次大发展奠定基础。金融危机给行业带来困难的同时,也令人意想不到地带来一个静心思考的机会,在困难面前,家具企业看到了经销商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因而制定了许多措施加强厂商关系,并在展会上有了非常鲜明的态度,许多参展商制定了一些扶助经销商的政策,拉近厂商之间的距离。更多的参展商则是通过提升服务水平,让经销商获得长期的利润,这个姿态的转变对行业的持续发展来说是很有益的。
     
         展会主办方在本届展会期间举办的几场活动恰恰暗合了企业的需要,体现了展会平台的远见。如“中国家具名商金牌榜”评选活动的开展,在业内引起强烈关注和积极参与,引导行业重新认识经销商对家具业发展的意义,倡导建立新型的共同利益链,此举获得业界广泛赞赏;同时,组委会延续三月展会“创意设计空间”的主题,特邀16名年轻国际设计师,举办“新生代设计展”,为中国家具界带来未来设计的理念。
     
         如果说上述两项活动直接支持了家具企业的自强行动,那么“名家具简爱家居饰品中心”的成立,则通过完善产业链,从侧面推动企业的发展。展会主办方敏锐地捕捉到了行业发展热点,联合拥有丰富商场经营经验的简爱家居,打造展览加零售的商业新模式,占领家饰品营销高地,也为今后帮助家具企业的升级行动埋下伏笔。

         后危机时代,中国家具业的再次大发展已经初现曙光。

    阅读全文
  •     现代社会经济体制的变化已经给原有的风险投机者和智慧者以良好的创业机遇,一批批的民营企业就在90年代初期后快速迅猛的发展起来,打破了国资独霸一方的格局,同时也由于政府对行业和整个市场的整顿与开放,给了所有企业一个平等自由竞争的空间。然而就在这样的同等机遇条件下确有一些企业迅速壮大、上市成为业界的黑马,也成为福布斯、胡润富豪排行榜的新宠,一些企业却在固守原有资本规模下停步不前甚而发生生存危机。固然有些是在企业经营模式、产品定位和营销手段、经营理念上存在差异,那为什么在市场相同的外在因素下会造成如此巨大悬殊呢?在我们对一些企业实施管理顾问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部分问题所在,那就是企业的有效管理,以及一个企业决策者应该具备的管理意识的忽略。下面我就把我们看到的一些问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问题介绍给大家,仅供大家参考。

        一、固守原有行业经验,无法突破思维习惯

        很多民营企业老板由于早期自己白手起家,徒手打天下,在行业中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和实际运作经验,同时也积累了资本。由于这些资本的积累使得这些企业者们常常会凭着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去经营企业,认为经验会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多的帮助和裨益,因此在企业实际管理中只是凭借既往所经历的经验累积而进行管理判断,按照行业经验进行管理,形成的惯性思维方式无法摆脱。也由于这些私营业主的固性思维,企业只能够按照原有的传统模式进行管理,缺乏有效的整体管理运作体系,无法形成相互间的管理交叉控制和特定行业管理模式,更多的是采用人为监控。殊不知在人为管理监控条件制约下,对企业人员管理上容易产生主观臆断,更多的是受到管理者个人好恶的情绪判断左右,从而使得企业管理产生偏颇和员工公平信任感丧失。同时也造成员工缺乏管理信任和企业安全感,因此使得员工情绪波动和人员流动。

        同时也由于没有规范的管理运作体系,在岗位设定和人员操作流程设定上存在经验判断,没有办法合理评估人员能力与工作量,只是一味强调工作量和成本,造成一人多岗或者岗位职责模糊,无形中人为制造了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再由企业管理者充当“救火队员”,凭着经验和直觉不断的去解决。

        再则由于企业管理者凭借经验进行管理,往往会缺乏相关的数据分析作为决策依据,生产型企业只是有基本的生产成本概念,没有开机率、生产料耗、不良品率、返工生产成本、生产工具折旧分摊、仓位周转率统计等等数据分析,销售型企业没有市场费用预算和市场费用A\P的费用分解分析,更不做企业内外部SWOT分析,只是凭借所谓阶段时期的经验在摸石头过河。

        二、保守固有资本小心经营恐有漏失

        “创业容易守业难”很多企业经营者都明白这些道理,他们更不能忘记那些创业初期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中的痛苦经历。因而在后期企业发展经营过程中这些曾经经历艰苦创业的管理者们对于企业发展中涉及企业资本的一切管理行为和变革都持着极端保守的做法。

        管理是需要成本的,任何企业的管理行为模式改变都会使得企业在改变过程中产生阵痛和成本投入,至少是在表单控制时,这些表单的印刷就会产生一定费用。然而过惯“节衣缩食”的企业者们对于企业变化还不知道结果时往往对于管理的前期投入都抱着小心再小心或者干脆没有必要的心态进行,从不敢冒哪怕是1%的风险进行变革。这些当然与企业经营者自身利益涉及有关,但是更多的是他们缺乏专业管理意识,不明白“管理出效益”的真谛。认为只要有产品,现在企业运行能够平稳满足现状,资金能周转就是上上大吉。殊不知企业的发展壁垒就是在这样的故步自封和小心翼翼中产生。

        三、信任裙带忠诚忽略职业经理人的心态

       “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这个是中国亘古以来的至理名言。在企业创建初期,由于资金和其他各项条件的限制,家族式共同经营确实在那个时期让大家一起拼搏,给企业经营者带来了安全感,让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然而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时期后,家族的管理模式将给企业带来很多制约,这些方面表现在股东多头性的决策,管理人员的专业缺乏,越权管理、员工与管理层的沟通障碍等等方面。然而很多的民营企业在一定规模后虽然使用了部分职业经理人员,但是由于职业经理人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岗位的表现上也多各有短长,由于表现的差异,导致企业主要决策者对职业经理人的评价也不一,信任程度也随之出现差异,但是无论职业经理人如何表现,在企业者心目中的信任水平永远都是有个恒定位置。只要是职业经理人在出现工作部分失误后,在企业中的裙带忠诚立即就将以爆发性表现,给予相关人员很大的思想和工作压力。然而裙带员工在企业中如果是因为工作能力或者绩效被调整岗位或者处罚时,往往职业经理人都战战兢兢,甚而由于“刑不上大夫”而不受管理控限,不能与其他员工等同,由于身份悬殊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候还往往“殃及池鱼”。这就是很多职业经理人为什么不能在一个民营企业长时间发挥其效用和企业员工快速流动和缺乏企业忠诚的一个原因。

        四、注重眼前短期利益缺乏长远规划

        大多数民营企业者由于自身学历文化和创业背景的限制,在考虑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是凭自身的直觉和对行业敏感而进行的,对企业的长远规划没有一个设计,只是根据企业现有规模经营投入了更多的思维时间。且在企业整个经营过程中过于注重企业的资金变化收益,很少去考虑品牌和企业文化建设,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是过于现实、急功近利。

        我们在顾问的很多企业过程中,很多企业者很想付出很少的代价让顾问公司做最多的事情,甚至认为顾问公司是他们的下属部门和员工,因此在我们安排原有的工作进度计划中不断改变要求和立即希望有结果。由此我们顾问公司感觉得到,作为一个民营企业的员工将面对的管理者的心态。

        作为企业者应该具备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应该明白过程的重要,任何事情都要在一个计划的前提下按部就班的顺序操作,如果企业没有计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企业将永远是在一个整理和解决的过程,结果是一个永远的未知数。

        五、过分集权、缺乏操守信任

        企业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核心管理是决策性管理,在组织架构上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层级的排布就意味着地位的权利。然而在民营企业组织结构的设定往往是纸上谈兵。原因可能出现2个:一是架构存在,但没有执行,部门是虚设;二是组织结构存在管理无权限。

        在我们顾问的很多企业中,这种问题很普遍。架构虚设这类问题处理相对简单,只要完善体系,组织架构后就可以顺畅执行工作。但是对与第二者组织结构存在管理无权限,确是让我们感觉是难以突破的障碍,原因在于一个企业者的思维方式和他的内涵、性格。

        工作程序要顺畅就要跟进管理监督机制,但是管理人员没有相应权利,使得管理人员的心态和工作方式就会发生被动性改变,而过于集权又使得企业者被很多的批阅、签字所困扰,因此也形成工作效率低下和“救火队员”的角色,而职业经理人也无法发挥应有效果。

        纵观企业管理实际就是人、财、物的管理。但是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却不能针对这些进行有效的细节管理,交叉控制管理。追其原因最终都是企业决策者----老板的思维所决定的一切,因此在这里我要建议所有的民营企业者能静下心来检讨一下所有的思维方式和企业经营管理行为,这样也许有助于企业的管理发展。企业者的管理思维和行为将决定企业的生存。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