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鹦鹉螺”内体验大自然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
详细内容

“鹦鹉螺”内体验大自然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

时间:2009-07-01     人气:1182     来源:NET|DXZM     作者:
概述:  近日,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工程预计2012年上半年竣工,当年年底或次年年初开馆。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出席开工仪式。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位于静安雕塑公园内,总建筑面积达4.5万平方米,其中3.3万......
  近日,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工程预计2012年上半年竣工,当年年底或次年年初开馆。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出席开工仪式。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位于静安雕塑公园内,总建筑面积达4.5万平方米,其中3.3万平方米位于地下部分。其外部形态类似“活化石”鹦鹉螺,寓意博物馆人“管理自然遗产,守护地球家园”的神圣使命。
  整个新馆建设项目经过全球方案征集,在八家国内外知名设计单位中选择了三个入围方案,美国帕金斯威尔设计师事务所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组成的联合体最终中标。建筑设计过程中突出节能环保理念,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使之成为世界自然历史文化交流的平台及科普活动的舞台。
  作为上海自然历史及科学传播的城市地标,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收藏史已长达140余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最有影响力的自然博物馆之一。昨天的开工仪式上,市领导和科学家代表共同筑起一道“城市记忆墙”。墙上有6块蕴涵深刻含义的雕塑砖,每块砖面上都以浮雕画的形式,展现和自然博物馆发展相关的几个著名标本,例如代表自然博物馆最早标本的1870年的褐翅鸦鹃、曾是自然博物馆核心展品的长须鲸骨架等。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美国加州土造艺术与建筑学院设计的“应急沙袋避难所”

      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渡:国际应急建筑设计展”近期在该馆举办。

      展览邀请中国、美国、法国、日本、秘鲁、智利、芬兰、挪威、墨西哥、冰岛、瑞典、瑞士等12个国家的16支优秀建筑设计团队,针对全球不同地域和气候中的典型性自然灾害或社会灾害,设计了地震救援桌、应急沙袋避难所、再生砖、隔离病房等16件应急建筑和设施,体现了应急建筑环保节能、就地取材、运输便捷、搭建简易和造价低廉等实用特质,凸显出灾后的人文关怀。

    阅读全文
  •   抗八度地震、防火防水还环保、四季冬暖夏凉……近日,由东南大学吕志涛院士设计,南京林业大学张齐生院士等专家提供研发的竹质材料建造的江苏“抗震安居示范房”房在南林大亮相。该新闻一经公布转载达到数百条。据介绍这栋房屋的竹材并非原竹,而是将竹子削片,重新用磨具按压后的一种轻质高强、韧性好、耐磨的材料,由于材料中加入了阻燃物质,还具有防火功能,同时它还能防水,可30年不变形。
      关注“德中同行”的重庆市民,就曾于2008年5月12日亲眼见证竹亭抗震效果。恰逢“德中同行?走进重庆”,当天下午2点会议亭正在召开一场发布会,持续数秒的地面震动惊吓了亭内发言嘉宾及媒体朋友,但竹亭未有丝毫破损。
      随着“德中同行——走进辽宁”系列活动不断走向深入,“德中大道”上一座座充满艺术气息的竹子展亭更是吸引了大批市民的眼球。这些展亭形状各异,都由天然的竹子和特殊的材料搭建而成。每当夜幕降临,这些竹亭就会在内部的照明下显得熠熠生辉,透着金、银和红色的光。竹亭更是成为了“德中大道”的创意载体。
      负责“德中大道”的设计总监马尔库斯海因斯多夫先生,运用竹材搭建形态各异的17个展亭,从多个角度展示了竹材这一环保、可持续和生长速度快的天然建材在建筑中的用途,也彰显了竹材的生物和工业特性。
      竹子与建筑有着天然的联系
      苏东坡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道出了中国人对于竹子的追求。“德中同行”广州站的“竹材——未来建筑材料”研讨会上,何杰博士说:“中国以偏旁为竹子头的字共有460个,分别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武器等都与竹子发生关系。”何杰博士更指出,建筑的“筑”字,更显示了竹子与建筑存在的天然联系。使用汉字的我们,不难领会竹子和建筑物之间天然的默契。“筑”字从竹,竹子虚心有节、外实中空,建筑物亦是如此竹子节节升高,楼宇层层而立,这是建筑的重要构造特征之一。
      用竹子做房子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傣族人世代居住的竹楼立在几根大圆竹上,冬暖夏凉;大小城市里正在兴建的大楼旁,随处可见的是民工棚和脚手架。
      “我自己非常欣赏这种表现方式。作为建筑材料,它不仅拥有过人的适应性,还有着无法比拟的艺术表现力。”马尔库斯和他的竹亭,让我们看到了竹材的吸引力。实际上,他的这些全部由活动组件拼接而成的竹亭,仿佛是一组永远没有竣工的建筑。
      而马尔库斯的灵感源自中国的灯笼,这也是他对建筑又一个要求,那是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接洽和融合。当时身处这一钢铁房子的中国建筑师徐浪曾表示,“德国是一个非常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国家,他们的工业非常的发达。大家可以看到竹子房子材料虽然使用的是非常生态和传统的材料,实际上,这样土生的材料在整个房子的结构当中,完全展现了整个德国工业化的背景,它的所有结点制造都真正反映出了一个民族工业性的特征。”
      竹子生长速度比其他木材快
      据竹材研究者介绍,竹子的生长速度非常快,比其他木材的生长速度都要快。竹子最快的生长速度是24小时长长2.01米,三个月就能长至30至40米。马尔库斯更指出,由于竹子的生长速度之快,在中国,乃至在亚洲,种植竹子可以成为贫困地区脱贫的有效方法。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竹材生产国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今天竹子是“环保”可持续保护资源的象征。德国人马库斯?海因斯多夫对竹子的高度推崇源于他在亚洲长达15年的旅行。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竹国。竹子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用途广。德国建筑设计师马库斯一年多来率领德国中国的建筑设计人员工匠等,在南京重庆广州用竹子搭起了一座座由中国传统建材竹子结台高科技材料展亭。这些“德中大道”竹展亭被宣传是德国关于城市设想经验的载体。“用竹子做东西,在中国是有传统的,我这是就地取材”他说,“德中大道是‘德中同行’的组成部分,后者是一个历时3年的德中友好合作活动目标是增进德中双方的相互理解与信任为长期成功台作奠定基础。”
      一般竹子造林510年以后就可以年年砍伐利用。马库斯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竹子建筑都应该是未来建筑的重要形态。马库斯研究竹子已迭10年之久。竹子被称为“植物钢铁”,在竹子的接缝处使用少量螺丝就可真正发挥竹子的天然韧性和灵活性甚至重庆的寿竹可用来建造穹顶能承受10吨的重量。他说,用竹子代替金属搭建穹顶,可保证采光效果,还能降低安装空调设备的成本。
      “德国大道”竹子亭完美结合德中技术与文化
      “德中大道”的设计总监马尔库斯?海因斯多夫说,竹亭作为一种新方法的尝试,是德国技术和精确性与中国传统及材料的完美结合,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共同体现。在设计这些建筑的过程中,中德两国的文化认同感在很多层面上都紧密结合到了一起。
      德国方面带来了先进工艺和可持续的理念,而中国方面的手工业传统——如材料织造的传统——也被采纳进来。海因斯多夫设计建造的展亭将这些文化传统交织在一起。其成果是由竹材制成的、以闪耀着金色光芒的织物装饰的高科技薄片建筑。为了这一结构形式,海因斯多夫还特意在德国研发了一套新型的竹材连接系统。这些展亭的设计还遵循了水滴、钻石或花瓣之类的自然形态。
      此外,竹制亭子能够方便快捷地搭建、修复、拆分和运输。结束之后也不会留下很多建筑垃圾,甚至可以回收利用,这也给现代建筑技术提供了新的启示。“竹子的可持续不仅在于建筑,更在于它给设计师的创意和启示。”何杰博士如是说。他认为,竹子作为未来的建筑材料新宠,除了竹子本身的优势和特点之外,更重要的是竹子它给建筑师和设计师的启示。作为西南竹类博物馆馆长,他坦言,修建西南竹类博物馆的理念和启发源于马尔库斯利用竹子建展厅的创意。他相信,竹子作为未来建筑材料的新宠,其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更在于此。
      竹材未来建筑材料的三点原因
      “德中大道”的设计总监马尔库斯?海因斯多夫,道出了竹材作为未来建筑材料的三个原因:“首先,在亚洲竹材已经被使用了几千年,但是近些年却几乎从现代建筑生活中消失了;其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竹材生产国和出口国;第三,竹子这一建筑材料完美地体现了在这些展亭中举办的展览的所有主题——环保、可持续、保护资源。”
      竹亭作为一种新方法的尝试,是德国技术和精确性与中国传统及材料的完美结合,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共同体现。在设计这些建筑的过程中,中德两国的文化认同感在很多层面上都紧密结合到了一起。德国方面带来了先进工艺和可持续的理念,而中国方面的手工业传统——如材料织造的传统——也被采纳进来。海因斯多夫设计建造的展亭将这些文化传统交织在一起。其成果是由竹材制成的、以闪耀着金色光芒的织物装饰的高科技薄片建筑。为了这一结构形式,海因斯多夫还特意在德国研发了一套新型的竹材连接系统。这些展亭的设计还遵循了水滴、钻石或花瓣之类的自然形态。此外,竹制亭子能够方便快捷地搭建、修复、拆分和运输。
      “德中同行”将于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期间落下帷幕,参观者将能亲身感受德国在城市化环保等方面领先的魅力。在广州的“德中大道”展亭里,德国巴斯夫公司就悬挂了一幅由红蓝黄等多种颜色组成的节能示意图。这是巴斯夫公司研制的保温系统,即外墙保温装饰体系(EIFs)一一通过对建筑外部保温可以用一整块节能毛毯将一栋建筑包裹起来,同时减少空气渗透稳定内部环境并减少能源消耗。除了推祟竹子是因为环保可持续保护资源的特性,还有一个原因促使马库斯决定致力于竹子建筑的研究。他说:“在亚洲竹材已经被使用了几千年但是近些年却几乎从现代建筑生活中消失了。”
      竹子建筑的环保能量
      ◆竹子是这个星球上生长最快的植物,最快24小时内可生长1.21米。
      ◆竹子在2至3年即可成材,而术材至少需要25年,据哥斯达黎加人计算,每年只需70公顷的竹林就可建造竹房屋1000座,如果以木材为原料,需要砍伐600公顷天然林,使用竹子替代木材做建筑材料,可节约更多森林资源,延缓地球变暖。
      ◆相同面积的建筑,竹子与混凝土的能耗比为1:8,同等建筑过程中竹子能耗仅为钢材的1/50.
      ◆与木材和其他人工材料相比,竹子没有辐射。
      ◆即使未经加工,竹子借助纤维组织,其纵向抗拉伸强度是中碳钢的5至6倍。
      ◆竹建筑更具灵活性,优点之一是可以通过更换损坏或老化的部分而增强耐用性,经过防腐等手段处理的竹材使用寿命可达30年之久。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