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家具行业:崛起、失落与中国的潜在机会
详细内容

日本家具行业:崛起、失落与中国的潜在机会

时间:2022-05-09     人气:1124     来源:腾讯新闻     作者:
概述:日本家具行业从规模不过500亿日元的微小市场发展为当今3.5万亿日元的规模,并孵化了一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在这片土地上都发生了什么?......

日本家具行业从规模不过500亿日元的微小市场发展为当今3.5万亿日元的规模,并孵化了一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在这片土地上都发生了什么?日本家具行业在未来又会讲述怎样的故事?

“黄金时代”

二战前,日本家具行业几乎完全不存在机械化生产,整个市场规模不过500亿日元。

二战后,日本从废墟之上重建,才开始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家具行业。这得益于两方面的推动:一,在当时那个“只能用蜜桔箱充当家具”的艰难时期,市场需求大而迫切,家具只要能生产出来,就能卖得出去;二,驻日美军大量订购家具,东京、大阪等地的家具商迎来大规模的生产需要,借此进入大发展时期。于是,日本家具行业开始从“以经销商为中心、小规模分散生产家具”的模式,逐渐转化为“根据订货合同、大规模集中生产家具”的模式。

日本的家具工业在60年代到70年代之间加速实现现代化。踏入6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住房建设量与销售额继续一路上涨,加之西方生活方式的深入渗透,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消费者开始普遍更偏爱高质量且设计美观的家具,同时对西式家具加以青睐。60年代前后,木工机械方面的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多功能机床问世,家具生产线上的专用设备开发成功,家具制造商纷纷到海外先进国家考察,改善工厂的布局。批量化的工业生产得到推广,企业开始追逐设计与质量,一些龙头企业逐渐打破本地生产、本地消费的区域化经济的状态。到1978年,机械化生产占据了95%以上的市场。

二战后,家具行业的流通基本上是以批发商为主体的,但在60年代,零售渠道也发生了改变,出现专销家具的门店。日本家具零售巨头岛忠、NITORI、大冢等企业就是这一时期成立的。

60年代到90年代,日本家具消费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高端家具、奢侈家具大受欢迎。

这与日本人的消费观念有关。

首先,日本人对于商品品质的要求非常高,有“专挑小毛病”的习惯,一件产品有一点瑕疵,就会难以立足市场。因此,在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日本家具进口量方面东南亚多于欧洲(由于价格低廉的缘故),但欧洲产品和日本本土产品的口碑却更好,消费者认可度也更高,虽然它们价格上自然要更昂贵。

其次,日本有“婚礼家具”的传统。年轻男女建立新家庭时皆要准备精致耐用的高端实木家具,这对双方家庭来说都是一件郑重的事情,重视程度或可媲美中国人对婚房婚车的执着。因此,“婚礼家具”的传统也助推了高端家具的销售。

最后,当时的日本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消费者买单时自然非常慷慨。参考三浦展《第四消费时代》的阐述,60年代到70年代日本处于“第二消费时代”,人们秉持“别人有的我也要有”的观念而大肆购物;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进入了“第三消费时代”,家庭年均开支猛涨,人们更乐意把钱花在自己喜欢的地方,个性化、多样化成为新的消费特征;90年代前期,社会上出现了“刹那主义”的思潮,人们追求刹那间的享受,炫耀式消费的现象十分严重,就连普通高中生都有奢侈品傍身。根据高盛与Euromonitor的数据显示,1995年日本奢侈品市场规模达978亿美元,占据全球68%的市场份额,市场消费人群4900万人,人均消费1996美元,达全球最高。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买得起奢侈家具,高端家具甚至奢侈家具“大受欢迎”也是相对而言的。但在社会整体消费取向的引导之下,走高端路线、面向中产以上阶级和上流社会的大冢家具正得其时,成立仅11年就成为上市公司,并常年占据日本家具零售商营收前五的位置,这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很多问题了。

“失去的二十年”

日本GDP增长率在70年代后就已经面临下滑,90年代后更是长期在0以下区间震荡。

1991年正是房地产泡沫的顶峰。根据安信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这一年,日本家具制造业的GDP超过1.8万亿美元,成为了它“最后的荣光”。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日本房价进入长达20年的下行通道,住房建设与销售陷入低迷,家具零售额也随之下滑。结婚率连年下降也对家具销售额产生了负面影响。从1991年至2016年,日本家具零售CAGR约为-3.76%。

与地产泡沫破裂一并到来的,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的大幅放缓。“由奢入俭难”,经济衰退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直到1995年后才在日本显现出来。

消费降级,人们的行为也逐渐趋于理性,开始将视线从高端精致的奢侈品转移到不强调品牌、而重视使用价值的商品上来。MUJI、优衣库就是在“失去的二十年”里快速崛起的。

以此为契机,一些企业反而迎来了增长机会。主打平价优质的NITORI获得了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营收增长,坐稳日本家具零售业的头把交椅,2016年NITORI营收4581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277亿),是营收名列第二的Nafco的整整两倍。曾经折戟日本市场的宜家也在2006年高调归来,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2016年就位列第四。而专攻高端市场的大冢家具在新常态之下无所适从,2000年开始营收持续下滑,又经历了父女争权的风波,社会形象严重受损,业绩下滑,负债累累,不得不向其他企业疯狂抛出融资或出让股权的橄榄枝。

中国企业的机会在哪?

日本进口家具市占率由90年代的不足20%上升到2016年的50%多,进口额已经实现翻倍。中国凭借低廉的劳动成本,仅用二十年时间就成为了日本最大的家具进口国。东南亚各国也是热门地点,而从欧洲各国进口的比例较为均衡,且比重不大。

进口家具中,木质家具占据最大比重,其次是家具配件、金属家具、塑料家具等。从数据上来看,中国在日本木质家具进口市场占据优势, 占日本木质家具总进口额约42.1%的份额。

来自中国的家具的单位价值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不多, 主要原因是中国与日本同属亚洲国家,地理距离相近,中国的家具企业可以直接进入日本进行销售、建立独立的销售渠道,从而使家具的出口单位价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但与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相比时,中国出口家具的单位价值与它们还相差甚远。同处亚洲的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在日本的销售份额也相当高,这些国家的家具产品与中国的产品存在在极大的替代性,已经对中国家具业在日本市场的地位造成重大威胁。

而且,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退,ODM、OEM可能也会越来越难做。海外家具企业和零售商将代工厂转移到东南亚已是屡见不鲜了。中国家具企业如果想在日本市场分一杯羹,不如另寻它路。

兼有中国风与现代感的新中式家具,和追求清淡静谧的侘寂之美的日本文化有强烈的共通之处。以新中式作为切入点,从ODM、OEM模式下的产品输出变为OBM模式下的设计输出,进入日本市场,或许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大家都知道,在家具当中,红木家具是相对稳重,大气。价格也相对的贵一些。客厅放一套红木家具,也是非常的高端奢华。在父母辈眼中,红木家具是非常具有观赏性,具有实用性的家具。是非常招人喜欢的一种材质,就因为红木家具的好,价值的高。也有不少不法商家会在红木家具里动手脚,来保证自己的销售和利润。如何选好红木家具,也是一门学问。


    印尼黑酸枝红木家具


    1.看:第一次挑选红木,最直观就是看,看颜色和纹路,看家具有没有损坏,摆放是不是平稳,防止一些豆腐渣工程。还要家具的上漆颜色是不是和自己家装修风格对的上。


    2.闻:虽然家具都是实木的材质,但是很多家具在制作的过程中会用到人造部件,在选购的时候就要闻一下家具的味道,如果有刺鼻的味道或者让人流眼泪,那就说明这个家具它的甲醛含量是超标,选购的时候要注意不能选择它。


    鸡翅木家具


    3.敲:敲击一下家具停下声音,如果声音比较厚实就证明家具的厚度会比较厚实,然后会影响到家具的实用效果。


    4.问:问价格,一分钱一分货,商家不会亏本卖家具。如果价格很便宜,要多留一个心眼。是不是工厂即将倒闭清仓,要么可能是造假惨假。这类商家售后都无法保障。家具的保质保量,售后都得写进合同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然吃亏的就是自己了。


    5.摸:红木家具的选购还得用手触摸一下,感受木材的光滑度和手感如何,好质量的红木家具摸起来的手感是非常的顺滑,也会让人感觉特别的舒服。


    阅读全文
  • 地铁上人们拿着手机追剧刷视频,回到家里躺在床上用平板电脑看直播或电影,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移动设备收看视频,正儿八经的坐在电视机前追剧看电影,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件颇有“仪式感”的家庭活动。

      最近有位同事谈起家里的装修计划时表示,打算在客厅装修上摒弃传统的设计方式,选择当下时髦的“无电视”设计方案。

      随着手机和电脑成为现代人获得外接信息的主要渠道,电视机这个曾在20世纪末期到21世纪初期被称为家庭“四大件”的时代宠儿,如今似乎已经从“必需品”的地位沦为了可有可无。

      家电调研机构奥维云网发布年度报告,2021年中国彩电市场零售量为3835万台,同比下降13.8%。而且《2021年中国年轻人居家生活调查报告》显示,年轻人搬家时最倾向优先丢弃的TOP10家电中,电视机排名第一,占比高达25%。

      这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惑,为何现在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看电视了?

      内容的迁徙

      电视机卖得不好,原因或许和电视机无关。

      电视本身只是一个硬件,而用户的需求要由“硬件+内容”才能满足,这种情况下电视机的销量或许不止与电视有关,电视内容的质量与数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视机的销量。

      曾经中央卫视和各大地方卫视,是为人们提供信息和放松娱乐的重要支柱。或许还有人记得,父亲常看的是CCTV-5体育频道,妈妈们爱看的是CCTV-8是电视剧频道,孩子们爱看的是CCTV-6电影频道、CCTV-10科教频道和CCTV-14少儿频道。而且每到晚上7点钟,无论你怎么换台都逃不过新闻联播的“围剿”。

      那时的人们娱乐内容有限,电视机就像一个小魔盒,让我们了解到了大千世界的广阔无边,人们会因为定时放送的节目而准时坐到电视机前,每到过年家人们围坐在一起看春晚更是不变的铁律。

      时代变迁,网络的出现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提供了更多可能,动画片和电视剧不再是错过就要等重播的无奈,现在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用各种移动设备播放,但是大家好像又对什么节目都不太感兴趣了。

      据央视网报道,《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海内外跨媒体受众中,电视端收看为5.38亿人,移动端收看为7.58亿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移动端收看春晚,不知从何时开始大年三十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的习惯已经不再常见,正儿八经的坐在电视机前成了一个颇有“仪式感”的事情。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并不是电视做错了什么,而是信息内容发生了从电视向移动设备的迁徙。

      现在问起人们都在哪里观看视频节目多半是“爱优腾芒”,使用的也都是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大家的追剧场景从每晚八点半的客厅,变成了上下班的地铁和午晚餐的餐厅。

      在家庭支出清单上,每年一次的有线电视费用,变成了各大视频网站的会员充值记录;电视机旁摆放的不再是每家每户都一样的“机顶盒”,而是造型小巧的各种“电视盒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手机和平板追剧观影,电视成为了客厅的摆设,以及打工人租房的非必要家电选项。

      如果你问起“为什么有电视机也会成为摆设,难道不能投屏到电视上看吗?”那说明你或许压根没试过投屏功能,投屏并没有成为电视机与移动设备沟通的桥梁,反而让人们更加意识到了电视与移动设备在内容上的撕裂。

      设备的撕裂

      投屏不是电视的“救世主”,而是把电视当做“大屏劳动力”使用的小布尔乔亚。

      如果你尝试将某部电影,从手机端的“爱优腾芒”客户端投屏到电视观看,你会发现投屏只提供了低画质选项,如果想获得高清画质则需要在电视端,另外下载对应的客户端才能实现。

      但是在电视上下载了客户端之后你又会发现,原本只需要手机端app会员就能观看的内容,如果想在电视上观看,竟然又需要充值电视端会员,设备A和设备B的会员权益并不相通,就像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一样,你永远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踩中下一个互联网游戏的陷阱。

      视频app会员电视端和手机端要分开收费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者不是共用一套系统,就像固定电话和手机,二者的花费并不通用。

      这一现象出现是因为,电视端会员必须按照广电总局《持有互联网电视牌照机构运营管理要求》(广办发网字[2011]181号)要求,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平台只能接入到总局批准设立的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上。

      但就像固话最终和手机以及宽带形成收费套餐一样,机智的视频平台为了帮助用户避免繁琐的开通步骤,推出了“移动设备+TV”都能享受特权的VVIP,只不过收费更贵一些。

      如爱奇艺在“黄金VIP会员”基础上推出的“星钻VIP会员”,黄金会员只能在手机、平板及电脑端使用,但收费更贵的星钻会员在前者的基础上也支持电视端享受会员权益,看似是打通了移动端与电视端的会员权益,实际上玩的是捆绑销售的套路。

      投屏的存在并没有帮助电视机重返“一家之主”的地位,反而愈发让人意识到了移动设备的方便。其实“爱优腾芒”打起电视用户的主意还能够理解,毕竟电视是剧集和综艺的老家,但为了吸引更多用户,抖音、快手和虎牙这些“异乡人”也通过直播投屏切入了电视用户这块大屏蛋糕。

      如今短视频和直播的流量也从增量时期进入存量阶段,陷入增长困境中的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便打起了电视用户的主意,直播平台虎牙推出TV版应用“云视听虎电竞”,抖音和快手也在移动端直播界面增加了投屏功能。

      与移动端的小屏幕相比,电视端的大屏能够给用户带来较为“沉浸式”的观看体验,以用户体验导向思维来看,如果能够在固定场景实现无缝连接的话,大屏的使用体验明显优于小屏,这也是直播平台布局电视端应用的原因。

      但笔者在实际体验后发现,相比较在手机和平板上观看,总觉得投屏到电视端的直播观看体验少了点什么味道,原因直到主播在请求粉丝给他刷点免费的小礼物时才焕然大悟,虽然确实在大屏幕观看直播视觉体验更佳,但缺少了礼物打赏和弹幕的直播还能被成为直播吗?

      在这一刻用户或许能够明白,移动端和电视端的区别并不只是屏幕的大小,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使用体验,这种内容观看体验的撕裂感让人暂时无法重返电视机的怀抱。

      技术的窘境

      除了内容的体验不佳导致电视失宠外,硬件技术更迭的缓慢也是导致电视逐渐失宠的重要原因。

      与芯片的更迭换代相比,电视机技术的迭代速度几乎是停滞不前的。价位相同的情况下,三年前的芯片放在今天或许性能就已经落后许多,但三年前的电视放在今天,清晰度依然不会落后很多,与今天相同档位的电视机相比,现在的产品之所以比三年前的产品使用体验更佳多半是芯片的功劳。

      追溯电视机技术历史会发现,具有颠覆性意义的革命技术更迭其实寥寥无几,可以简单总结为“CRT→背投→PDP→LCD→OLED”。

      CRT时代,在这一阶段电视机从黑白步入了彩电时代。产品优点是亮度高、对比度好、色彩鲜明,缺点则是机身笨重,很难薄型和轻量化,并且技术限制了屏幕尺寸无法做大。

      背投时代,背后投影的电视机,是一种假借投影和反射原理,将屏幕和投影系统置于一体的电视显像系统。优点是尺寸可以轻松做到43英寸以上的大屏,背投电视的出现弥补了CRT时代电视尺寸大小的问题,但由于机身厚重、重量大、寿命短等原因,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也落下了时代帷幕。

      然后就到了普遍意义上的现代电视机技术,等离子电视,也被称为PDP电视,几乎在同一阶段诞生的还有LCD电视,LCD电视技术也就是当下主流的“液晶电视”。

      而等离子与液晶的这场技术之争早在2005年,从市场占有率来看,液晶电视战胜了等离子电视成为时代主流,当下很多人家里的电视仍然还是LCD液晶电视。

      直到近年来OLED技术的出现,电视技术才百尺竿头又进一步。但事实上,PDP在对比度和色彩方面能和OLED媲美,只是OLED显示产品可以提供的显示密度和可视角度都高于PDP技术,所以说OLED电视是目前电视市场的发展趋势。

      但由于OLED电视生产成本的限制,动辄万元的市场售价使得消费者只能望而兴叹,并且由于技术进步尚未发生质变,OLED电视与LED电视几乎是95产品和90分产品,多数普通消费者的选择依旧是LED电视。

      电视技术更迭缓慢的窘境,使得消费者将目光投向了投影仪等大屏替代品,在内容和技术的限制影响下,人们开始放弃电视选择其他产品。

      如何挽留选择“无电视设计”的年轻人,是电视行业当下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

    (来源:灵猫财经)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