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腾龙家具入驻恒源博览中心\顺德橡胶木进口量8年增长十几倍价格逐年上涨
详细内容

华腾龙家具入驻恒源博览中心\顺德橡胶木进口量8年增长十几倍价格逐年上涨

时间:2020-10-26     人气:1343     来源:     作者:
概述:近日,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恒源博览中心三楼的华腾龙家具盛大开业,该店面积700余平方米,主要经营红木家具和欧式家具,其中红木家具是该店的主打产品。据了解,华腾龙家具用材多以紫檀、黄花梨、沉香、黑檀、红檀、酸枝、东南亚花梨等名贵木材为原料,油漆采......

近日,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恒源博览中心三楼的华腾龙家具盛大开业,该店面积700余平方米,主要经营红木家具和欧式家具,其中红木家具是该店的主打产品。

据了解,华腾龙家具用材多以紫檀、黄花梨、沉香、黑檀、红檀、酸枝、东南亚花梨等名贵木材为原料,油漆采用不含化学成分并无异味、耐磨损、耐高温且环保的陕西土产纯天然生漆,辅以精湛的技术,考究的工艺。华腾龙主要经营黄花梨、红酸枝、红檀、绿檀、黑檀等红木家具,深受广大用户的好评与青睐。

该店老板表示,红木家具是奢侈、高端产品,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也随之提高。同时,红木家具具有收藏价值,为爱好红木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2006年,顺德地区泰国橡胶木进口商仅为15家,橡胶木拼板厂仅为13家,到2014年,橡胶木进口商达到了180家,更是达到了350家。
泰国橡胶木进口量从2006年到300-500柜/每月增长到2014年的6000-7000柜/月。
近8年价格整体趋势呈增长如下图:(顺德木业商会会长,谢锦河)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华佗站芍花巨型木雕

    刘勤利

    2013年7月6日,当日,安徽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亳州市民间艺人,草根雕刻家贾芳山精心创作的《华佗站芍花》巨型木雕作品顺利完工。贾芳山说,这座3米高的《华佗站芍花》木雕,是他为亳州市一家药业企业进行雕刻的,原料是一颗完整的核桃木。据了解,《华佗站芍花》木雕是贾芳山从事木雕工作近30年来雕刻的最高的雕像,从设计到现在,历时120天。据贾芳山介绍,近年来,随着亳州中药产业的迅猛发展,亳州众多的药业企业更加敬重家乡人神医华佗,来他这里要求雕塑华佗雕像的药业企业也越来越多,一些药业企业都希望通过对华佗的宣传,发扬亳州的中药材文化。

    据了解,今年51岁的民间艺人贾芳山是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薛阁办事处贾店村人,七八岁时就开始对木雕、烫画、泥塑等艺术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今,他用木头雕刻的桃木挂件、木雕壁画、木雕丹顶鹤、木雕单龙戏珠等艺术作品,备受市民们的喜爱。图为在安徽省亳州市区药材街东段一居民小区里,草根雕刻家、民间艺人贾芳山手拿雕刻刀对《华佗站芍花》木雕进行最后的精雕细琢。


    在人口红利消退、成本上涨的现实压力下,木门企业开始踏上提升自动化生产水平的探索之路。在此形势下,“机器换人”以降低劳动强度,改善生产环节等优势成为木门等家居制造业关注的焦点。然而,对于大多数习惯了传统制造的中小木门企业来说自动化、智能化并非易事。但即便如此,木门行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脱胎换骨也是大势所趋!

    政府推动“智能”制造发展进程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显示,这几年中国机器人数量快速增长:2013年占全球的1/5;2015年总共有68000台,占全球的1/4;2016年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国内机器人数量的连年增长,是制造业寻求转型升级的努力成果。从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到国家工信部对智能制造的引导,再到地方政府对智造产业的扶持,无一不透露出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期盼。

    在家居企业密集的珠三角,智能制造已成为地方政府这几年的重头戏之一:在广州,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在佛山,政府补贴扶持机器人企业,目前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智能装备制造企业300多家,涌现出利迅达、嘉腾、伊雪松等一批机器人领域知名企业;在东莞,政府2016年一号文力推“机器人智造”计划50条,推动企业实施“机器换人”的自动化项目改造。

    改善生产环节,机器换人效果惊人

    在成本上涨的现实压力、政府的大力引导下,不少家居企业走在智造第一梯队。在珠三角的一家木门企业生产车间,“开料、喷涂、包装三大工序,都是机器做主角,工厂的生产自动化程度已达60%以上。”在容易产生挥发性气体、导致职业病的喷涂环节,该木门企业在全国引进中纤板静电喷粉技术,投入1000多万元以机器人代替人手,使家居喷涂“零挥发、零甲醛、零污染”成为现实。

    “机器换人”的效果是惊人的,这家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年产值达上亿元的工厂,仅需约200名工人,人工成本约占总成本的25%。“机器换人”还降低了劳动强度,改善了生产环节,使该工厂人员流失率降至7%,带来的高效也让该厂具备较大发展潜力,按照规划,其年产能最大可达3亿元以上。

    木门行业自动化、智能化落地非易事

    然而并非所有的家居企业都能做到像上述企业一样。对于大多数习惯了传统制造的中小木门企业来说自动化、智能化并非易事。据《顺德家具企业的效率分析研究报告》显示:年产值在5000万至上亿元的企业中,80%的企业愿意加大对生产设备的投入,提升劳动生产率。而企业规模越小,产值越小,投入资金提升生产装备的意愿就越小。从企业类型来看,使用自动化、半自动化设备的企业,大部分是板式、办公家居生产企业。

    业内人士指出:家居生产的利润率不高,企业难有余钱提升生产设备、购买昂贵的自动化生产线;另外家居品种较多,板式家居、实木家居、五金家居,各自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大相径庭。每一种产品的生产涉及十几道环节,不可能一下子全部使用自动化的流水线。在“机器换人”的落地过程中,木门企业也普遍遭遇到钱紧技穷等各种问题:机器人操作欠缺灵活性,生产进度的控制有待提高,机器本身维护成本高,不少生产线因为难以发挥预期效能而遭弃用。

    但即便如此,“无人工厂”仍是木门等行业发展的最终趋势。随着用工荒、新生代一线工人对工作强度的介意、成本上涨、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政策导向,机器解放人,让人更有尊严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木门产业也将从劳动密集型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智慧产业,这是大势所趋。

    传统木门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但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在木门市场车间内,机械臂不停地挥舞,工人们在一旁“辅助”处理零配件的和谐场景,会越来越多地出现,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阅读全文
  • “华侨村”武溪村由于人去楼空,疏于管理,众多旧屋出现被盗的情况。村内华侨旧屋大门紧闭。武溪村华侨旧屋损坏的大门。

    12月9日下午,远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华侨余先生致电江门日报称,水口镇武溪村的40余间华侨旧屋,包括他自己的祖屋,遭到盗贼的疯狂洗劫,而他家中只要是稍微值钱的东西均被偷走或者损坏,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随后,记者联系上了现住开平市长沙街道曙光东路附近的余先生的父亲余国明,这位年近七旬的长者是第一个发现祖屋被盗的人。他有空就会回武溪村走走看看,不想近日的一次走访,却发现自家祖屋以及周边宗亲的旧屋大都门窗大开,很多用名贵木材制造的大门被直接拆走了,屋内更是一片狼藉,只要是值钱的物件,几乎都被偷走了。

    这个“华侨村”到底有何独特之处,现状如何?又因何引起盗贼的注意?盗贼究竟给村庄造成了多少损失?12月10日,记者在余国明老人的带领下,走进了武溪村。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丁田发

    报料

    40余间华侨旧屋被盗

    “我们5个兄弟的祖屋都在武溪村,现在除了我还身居开平,其他兄弟都去了国外或者港澳地区,我的两个儿子也去了国外。”在5个兄弟中排行老二的余国明告诉记者,武溪村是由一位从南洋做生意归国的余姓华侨建立的,多数旧屋建于民国初年,他家祖屋的建成历史也有将近百年。该村村民大多已经迁往加拿大、美国和古巴等国家以及港澳地区,大约在10年前,该村已几乎无人常住了。

    “一些华侨家庭的确富庶,他们家中不乏一些名贵家具。很多华侨在建屋之初用的木材都是从海外进口的名贵木材,而此次发现被盗贼强行拆走的大门,也多是一些用紫檀木、坤甸木、黄花梨木、楠木等制成的,这些大门不仅用的材料名贵,而且年代久远,一扇古门的售价少则五六千元,多则几万元。”余国明说,华侨身居国外,旧屋长期无人看管,从而引起了小偷们的注意。经过他的查看与统计,武溪村中40间户华侨旧屋无一幸免,均遭到盗贼的光顾。

    失窃的多是

    古典家具和名贵门窗

    余国明向记者透露,自今年5月以来,武溪村就被盗贼盯上了。半年内,这条“华侨村”已经多次被盗,失窃的大多是古典家具和名贵门窗。

    第一次发现有盗贼在村里出没的时间是今年5月初。华侨余华良的旧屋被盗了,损失了市值数万元的古典家具、红木大门和一些名贵饰品。10多天后,余国明的邻居家也遭遇盗贼的黑手,房门被小偷撬开并盗走,屋内稍微值钱的东西也多被偷走。

    记者在武溪村所在的桥溪村委会采访时看到,村里只有寥寥几位村民在走动。

    一位余姓村民告诉记者,该村委会下辖的多条自然村已经成为“空心村”,剩下的仅是老弱妇孺,有些村没什么人是因为村民大多外出务工或迁往城市居住了。而武溪村则由于世代居住的多是华侨,华侨一般是整个家族出国,少数亲戚也搬到了开平或者江门,旧屋因此一直无人照看。

    探访

    华侨旧屋多保持清末风格

    12月10日,记者来到武溪村,见到村庄被水沟和田野环绕,四周掩映着杂草和树木,外面几乎看不到村落,透着几分神秘色彩。而村内景象则让人痛心,很多古屋的大门和窗户已被撬走,墙壁也被捣烂。

    记者沿着长满荆棘的小径,进入村庄。武溪村每座住宅的建筑风格大致相同,40余间华侨旧屋并成13排而建。这些旧屋的外墙建设大多参考了碉楼的模式,双砖之间留有空心,既能隔热,又能均衡支撑。所有住宅都分两层,底层中间是大厅,楼上设置木屏风。

    武溪村的建筑保有清末的风格。门楣、大厅的墙壁上,多雕刻着壁画。由于长期无人居住,武溪村的13条巷道均长满了野草和荆棘,许多植物把一座座住宅整个包住,爬上屋顶开花结果。

    多数大门窗户被撬过

    记者和余国明一起探访了村里的每条巷道,发现40余间华侨旧屋的大门和窗户,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一些墙体和门窗也被拆得乱七八糟,部分旧屋内一片狼藉,残垣断壁也随处可见。

    余国明拿出自己的身份证,说:“你看,我现在的身份证住址还是这里,武溪村6巷10号。”余国明告诉记者,由于他家旧屋的房门是普通木材建成的,并不值钱,虽然曾经被撬开过,但房门并没有被偷走,屋内则被盗贼翻得乱七八糟。余国明已请来了师傅,对门窗进行了二次加固。

    “早在搬家前,我已经把值钱的东西都搬走了,所以我的房间内也没什么值得偷的。”余国明说,他的邻居和同族兄弟们的旧屋则损失惨重,因为他们的一扇木门市价就值近万元。

    最后一个坚守的老人

    在探访的过程中,记者见到了居住在武溪村5巷的老村长余锦超,才知道,武溪村曾是一个不平凡的村庄。

    余锦超老人的话不多,他也不愿多提及武溪村的前尘往事,只是说了句,这个“华侨村”不简单,政府应该管一管。

    记者从余国明的口中获悉,余锦超是因为得知村里出现了盗贼以后重新搬进来住的,他的主要目的是看家护院。另外。他也舍不得再离开这个村落了,“他希望落叶归根”。

    据余国明透露,武溪村最热闹的时候是每年清明节或者春节前后,那时会有一些老华侨回乡祭祖,其他时候村里的房子均是大门紧锁。而今,整条武溪村就仅有余锦超老人选择坚守了。

    部门

    公安部门已立案调查

    在探访武溪村之前,记者还随同余国明到水口镇派出所寺前警务室。该警务室的许警官告诉记者,他们于前些日子接到了村民的报案,已经有同事去武溪村实地调查了解华侨旧屋被盗的情况。

    随后,开平市公安局方面向记者证实,水口镇派出所已对武溪村华侨旧屋被盗案进行了立案调查。

    声音

    开平市文联原主席李日明:武溪村是最美的华侨村落之一

    李日明说,他曾在自己的著作《开平碉楼文化探源》一书中提到,武溪村位于水口镇桥溪村委会潭江北畔,是他所见到的规划最好、巷道最整齐、村场环境最优美的华侨村落之一。

    “据武溪村村中父老余锦超先生介绍,该村都是余姓,开山祖宗是旅居南洋的华侨余耀和,建村时间是民国初年。”李日明说,武溪村建村之初,这里水草丛生,千百年河床冲积,土地肥沃,但地势低洼,经常受洪水侵袭,附近的农民一年只能种一造,谷种叫大稻、红米粒,禾杆特别长。洪水一来,稻杆就可往上浮,水淹不到谷穗,洪水过后下湴田收割,或撑着艇仔拢其尾部抢收,一般年亩产较低。因此,立村前这一带基本无人居住,田地界也不是十分明显。余耀和选中这里立村,主要考虑到这里独立成村,便于规划和自治。

    “据余锦超老人介绍,余耀和在这里开族后,台山、恩平及开平的水口、塘口等地的余姓人都慕名前来建楼定居,住户很快增至40多户200多人。村里人来自五湖四海,大家说的话不一样,但都姓余,几十年来大家很团结,安分守己,守望相助,在这个世外桃源式的新农村里生活得很开心。”李日明说。

    侨乡文化研究专家梅伟强:

    可考虑“认养”盘活“华侨村”

    梅伟强曾在台山、开平等地进行过有关各地“华侨村”的相关调查。作为侨乡文化研究专家,梅伟强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迁出,所以“无人村”的数量有可能继续增加。他说,就目前而言,对于有历史价值的华侨村落,如何保护已经是个难题。对于如何“盘活”,让这些村子可以有更多的人气,就更显得很无奈。像开平的武溪村、邓边村、加拿大村,台山的“十八踏”村、猪头嘴村这样有着历史文化意义的村庄,如果不能很好地保护下来,很是可惜,但也很无奈。

    “现在仍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办法。”梅伟强说,由于没有任何政策、方向给予支持,这些无人居住的华侨村落就只能自然地生长和没落,甚至消亡。

    “这里面涉及的问题太多,华侨、政府、政策、资金各个方面的问题,都需要有共识,需要有章可循。”梅伟强认为,只有看到了路,才能把路修好。他提到了开平碉楼的“认养”,认为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如果不是非常具备特色,也不可能说开发;如果不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还是无法解决。”梅伟强建议,更多的华侨可以考虑将房子租出去。“有人气的话,房屋会倒塌得慢一些。”他说,同时,经过一段时间后,修缮是必须的,修缮并不是破坏原貌,而是让房子可以“活”得长一些。不过,他认为,租住这个办法有可能受到一些抵触,因为四邑地区的原住民对祖屋、祖祠这一“根”的观念特别浓。但是他建议,华侨与政府可以达成一定的共识,定期地对有历史价值的侨屋进行修缮。

    相关链接

    开平的“无人村”

    邓边村:

    邓边村也叫“无人村”,属广东省开平市三埠街道办事处簕冲村委会管辖,在120多年前开始有人居住,有过58户人家,是甄、伍两姓的“天堂”,其中甄姓人家占了90%。上世纪20年代,侨乡开平兴起漂洋过海创业风,村里的青壮年相继到西方国家淘金,赚了钱就把部分钱寄回来。由于战乱频繁,土匪多次趁火打劫村庄,村人便集资在村的南面修筑了一座7层高的碉楼。碉楼虽然给村庄带来了稳定,但并不能给村人创造财富。于是,村人在“金山伯”的影响下,纷纷迁往国外。到解放初期,邓边村只剩下10多户人家。土改革命又加速了这些留守户的出走,他们分布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56年,邓边村只剩下5户人家留守。1997年,村里只有2户人居住,如今已无人居住。

    “加拿大村”:

    “加拿大村”位于广州至湛江的G325国道开平赤坎镇路段旁,原名叫耀华坊,是虾村属下的一条新村。民国初年,虾村一位叫关国暖的旅加华侨,回乡率众村民到加拿大谋生。他们经多年奋斗拼搏,克勤克俭,积蓄了钱财,便请当地设计师绘好图纸,返家乡建楼房。民国十二年至十五年间,他们在虾村附近先后建起了13幢楼房,起名为耀华坊。因为全村楼房均为旅加侨胞所建,故被称为“加拿大村”。全村共有13户,村民都姓关。1954年前后,村民大都移民加拿大、美国。目前,该村在美、加的乡亲有200多人。

    “加拿大村”所建造的具有浓厚欧陆风情色彩的楼房至今仍保存完好。一般楼房底层正面饰以罗马柱,二楼、三楼正面多为3个圆拱,下为圆柱,楼房内的神台也建成圆拱形并饰有罗马柱。在门楣、窗台、阳台多处都刻有精美的欧陆式雕花。当然,许多地方仍保留了中国传统特色,可谓中西合璧。例如,楼房前面是空旷的,按开平的传统习俗就在大门前建一堵砖墙。中西合璧最典型的莫过于村民“三叔”的祖居了,其大门门楣上刻有欧陆式雕花,两扇大门上则刻上对联:“始迁新居邻孟母,仍守旧训效朱家。”

    记者手记

    守住华侨的根

    开平的无人村,除了邓边村、“加拿大村”这些开平人耳熟能详的村庄外,而今又多了一条武溪村。五邑地区民众历来有随宗亲出国的传统,越来越多的村民走向城市抑或迁居海外,他们世代居住的旧屋人去楼空。

    既然村内无人,又缺乏必要的日常监管和护理,这些在外人看来稍显富庶的“华侨村”势必会引起一些不轨之人的觊觎,偷窃、破坏在所难免。

    在常人看来,华侨旧屋的日常打理只是其宗亲或者私人所为,政府部门没有必要另外出钱。但是,很多华侨常年侨居海外,很少有子嗣或亲属在国内帮其看管祖屋,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颇具建筑美学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的华侨旧屋遭到人为破坏,或者自然衰败,这其实是一个值得引起当地政府部门重视的问题。

    在记者看来,保护“华侨村”,不仅在于为当地留下一处文化遗产,更是为了帮身居海外的华侨守住一个根。落叶终将归根,华侨对故土的思念是无时不刻的,历史上,众多爱国华侨支持祖国建设的义举也是不胜枚举。

    记者在此呼吁:希望有关部门充分重视,对这一颇具特色的“华侨村”实行保护,守住华侨的根。


    根据巴西政府特别调查机构的数据,从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巴西的森林砍伐速度增快近14%,被铲平的森林面积达7900平方公里。
    环保组织巴西分会的公共政策协调员阿斯特里尼说:“这差不多等于在短短一年内清除了100万个足球场那么大的森林。每年我们都会收到森林被非法砍伐的消息。”
    阿斯特里尼指出,巴西当选总统博尔索纳罗已扬言要放宽环境保护条例,若真是如此,森林破坏情况将变得更糟。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