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家安思远去世:西方收藏中国古董时代渐远\小叶紫檀价值洼地特征明显
详细内容

收藏家安思远去世:西方收藏中国古董时代渐远\小叶紫檀价值洼地特征明显

时间:2020-10-11     人气:631     来源:     作者:
概述:澎湃新闻记者陈诗悦来自逝者有“中国古董教父”之称的美国收藏家安思远8月3日去世,享年85岁。2003年,他将“最善本”的《淳化阁帖》四卷转让给上海博物馆。安思远没有爱人和子女,在他最后的日子里,陪伴他的是他半个多世纪以来自己所构筑起来的中国......

澎湃新闻记者陈诗悦

来自逝者

有“中国古董教父”之称的美国收藏家安思远8月3日去世,享年85岁。2003年,他将“最善本”的《淳化阁帖》四卷转让给上海博物馆。安思远没有爱人和子女,在他最后的日子里,陪伴他的是他半个多世纪以来自己所构筑起来的中国珍宝世界。

图为有“中国古董教父”之称的美国收藏家安思远。

美国著名收藏家安思远(RobertHatfieldEllsworth)于8月3日去世,享年85岁。这位一生钟情于亚洲艺术的收藏家,收藏门类之丰,涵盖铜像、碑帖、家具、书画等,曾有幸拜访他家中的人无不赞叹地表示那里简直是“一座小型的博物馆”。而其于2000年将五代王处直墓汉白玉彩绘浮雕武士石板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2003年将后来称为“最善本”的《淳化阁帖》四卷转让给上博、在香港成立了抢救安徽民居基金会等事件,都让其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离世的消息一经传出,国内文博和收藏圈的人纷纷表示“很震惊”、“愿先生一路走好”,原苏富比教育学院中国区首席代表、资深艺术品市场顾问、收藏家粱晓新在其微信朋友圈中称“西方收藏中国艺术的时代也宣告行将结束”。

安思远收藏了很多中国当代画家石鲁的作品。

神枪手投资家

据说在一些社交活动上,常常会有人问安思远,“你认不认识一位叫安思远的大收藏家?”当得到“我就是安思远本人”的回答时,听者无不惊讶,因为人们往往以为是一位华侨。确实,相较于“RobertHatfieldEllsworth”的本名,“安思远”更为人所熟知。

图为安思远旧藏黄花梨官帽椅。

1929年安思远出生在纽约曼哈顿的一个犹太望族,他的父亲是知名牙医,根管治疗术的创始人,也是美国宪法的首席执笔奥利弗·埃尔斯沃斯(OliverEllsworth)的嫡传后裔,其母则为歌剧演员。自小他就表现出对艺术的强烈兴趣和经营头脑,未及高中毕业,安思远便辗转于纽约的旧货店,凭借自己与生俱来的天分选购包括中国艺术品在内的东西,然后转手给古玩商店,以此获利。之后他进入纽约富兰克林艺术专业学校学习建筑,但是相较于钢筋混凝土的沉稳,年轻的安思远显然更钟情架上艺术的灵动。他常常缺席学校的专业课程,自己研习绘画。1948年,年仅19岁的安思远迎来了他职业生涯的第一位贵人:古董商爱丽丝·庞耐(AliceBoney),她是与卢芹斋(C.T.Loo)、戴润斋(J.T.Tai)等人齐名的纽约重量级古董商。20世纪初,纽约艺术界对中国艺术知之甚少,而庞耐与其丈夫在纽约开设了第一家经营中国艺术品的画廊:JanKleykamp,为美国打开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大门,曾有人评价,“因为庞耐的出现,美国才能以不到50年的时间,了解到中国艺术品的价值。”安思远得以在庞耐的画廊工作并得到其赏识,使其有机会了解到了中国的陶瓷、家具和绘画,为他之后走上中国文物的收藏之路奠定了基础。庞耐还将安思远引荐给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远东艺术部的馆长艾伦·普里斯特(AlanPriest),他是西方研究亚洲艺术的领衔人物之一。

2000年安思远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五代王处直墓汉白玉彩绘浮雕武士石板。

而安思远的第二位贵人,是中国人王方宇。上世纪50年代,王方宇在耶鲁大学开设了最早的汉语学习班,安思远就是他的学生之一,他从老师那里学习了汉语和中国古代绘画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得到了后来广为人知的中文名字:安思远。

1950年安思远应征入伍在夏威夷服役,他曾在接受访问时说自己在军队的射击竞赛中是个“神枪手”,退伍后回到了纽约,他延续了自己在军中的“准头”,将目标瞄准了亚洲艺术品市场。1960年,安思远在曼哈顿开了自己的画廊,他的客户名单可谓“星光闪耀”:既有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克利夫兰美术馆这样重量级的公共机构,也有克利斯蒂安·修曼(ChristianHumann)和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JohnDavisonRockefeller)这样的大银行家和实业家。

“我是个中国人”

2001年,安思远还在其位于曼哈顿第五大道上的公寓里接受了中国高古瓷藏家西畴的访问。这位中国藏家被老先生家中浓厚的中国气息所深深感染:20多间房间连通起来的庞大空间里,目之所及,无不是精彩绝伦的东方艺术品。墙上挂着的,有文徵明的书法条幅、齐白石的李铁拐炼丹图、傅抱石的山水、石鲁的寒梅,几案上摆放着商周的青铜器、唐代金银器和三彩陶,多宝格中的南宋龙泉窑青瓷和明清单色釉官窑错落有致,窗台上几件宋、金时期的瓷枕随意摆放,你还大可选择一件明代红木椅坐下,而书桌上的十几件古玉也任人把玩。这一私人的空间,犹如一部贯通千年的中华器物史。

图为旧拓晋唐小楷安思远藏本。

安思远的收藏之富,离不开其独到的眼光。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家具仅为生活用具,难以和书画、陶瓷等门类相比登上收藏的大雅之堂,而在西方对于家具工艺的推崇则已有相当历史。安思远敏锐地抓住这一文化差异,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即开始有意识地收藏研究明清硬木家具,并于1971年出版了《中国家具:明代与清早期的硬木实例》一书。因为在明式家具收藏研究上的建树,安思远被人称为“明朝之王”,与“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一西一中,树立起了中国明式家具研究的两面旗帜。

铜镜也是安思远在早年即开始收藏的门类,主要来源于上世纪60年代白威廉和庞耐的收藏,以及上世纪80年代末从香港购买所得。2012年,安思远将自己所藏的70面铜镜交予佳士得进行拍卖,藏品的年代从战国时期跨越至明代。

上海博物馆书画部负责人单国霖回忆上个世纪末跟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朋友去拜访安思远的宅邸时,也曾被其丰厚的明清书画收藏所吸引,“虽然没有《淳化阁帖》这样的精品,但可以看出他偏好文人绘画,且大都品相很好。”

安思远的藏品从年代看自上周直追当代,内容上举凡中国艺术门类,皆为其所藏,这在收藏界是十分罕见的。他在纽约的收藏界享有“中国古董教父”的美誉,虽不免过誉,但也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他对于西方收藏界认识中国艺术品的贡献。

从左至右依次为安思远,王立梅,启功。

安思远自称“我是个中国人”。他曾将自己所藏五代王处直墓汉白玉彩绘浮雕武士石板和西周青铜器“归父敦”捐赠给国博,他还曾成立抢救安徽古民居基金会,为中国海外文物的回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淳化阁帖》回归之路

2003年,安思远将其所藏的最善本《淳化阁帖》四卷以45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上海博物馆,一时成为街巷热议的新闻。然而这件国宝级的碑帖的流传故事也颇为曲折。

宋拓本《淳化阁帖》(局部)

安思远对中国碑帖的关注来源于上世纪80年代在他家工作的吴尔鹿。当听说这个彼时还在学校攻读艺术史的学生花了自己三分之一的年薪购得王羲之书《乐毅论》时,立刻引起了安思远的兴趣。自此,他让吴尔鹿替他留意着市场上碑帖买卖的情况,“有好的,就帮我买下来”。1994年,佳士得组织中国古代书法拓本拍卖专场,其中就有香港著名藏家李启严所藏的《淳化阁帖》第四卷,安思远听从吴尔鹿的建议参与竞拍,并成功购得。1995年,佳士得再次竞拍《淳化阁帖》第六、七、八三卷,此三卷来自台湾收藏家吴朴新的思学斋,据吴尔鹿回忆,在拍卖现场,安思远“恨不得用拐杖去敲其他竞拍者的头”,最终竞拍成功。他收藏的其他碑帖精品包括:宋拓《怀仁〈圣教序〉》、宋拓《怀素草书〈千字文〉》、水拓本《瘗鹤铭》、明拓《天发神谶碑》、明拓《礼器碑》、未断本《曹全碑》、旧拓《石鼓文》等。文物出版社1996年曾出版过《安思远藏善本碑帖选》,安氏一生收藏的碑帖精品多在其中。

上海图书馆研究员仲威向澎湃新闻记者回忆起自己曾与安思远的一面之交。1998年8月1日,上图在纽约举办为期一个月的精品碑帖展,就在最后撤展的那天,一位外国老者拄着拐杖特地赶来要求看《淳化阁帖》。在听完了仲威的详细解释后,老人问了一个问题,“此册旧载为贾似道的藏品,为何帖上没有贾似道的收藏印呢?”问题难住了仲威,令他觉得有些羞赧。老人随后赠送了一本《安思远藏善本》,仲威方才知道眼前正是大名鼎鼎的收藏家安思远。

提到国宝回流,则无法绕过一个人:彼时任国家文物局外事处处长的王立梅。当得知美国有一位藏家藏有最善本的《淳化阁帖》时,王立梅立刻前往美国走访,也得到了安思远的热情款待。当见到四卷《淳化阁帖》时,王立梅难掩自己的激动之情,洗手、戴上手套仔细翻阅,这一虔诚的态度也感染了安思远,他没有想到在中国碑帖得到如斯重视,当场表示愿意将此帖带去中国展览,甚至可以进行交换。

1996年9月,安思远携北宋拓《淳化阁帖》四卷来到故宫博物院进行展览。国内的研究人员和民众得以首次见到这批千年以前的法帖。著名书画家启功盛赞这四卷宋本《淳化阁帖》是“彩陶般的魏晋至唐法书的原始留影”。然而因故宫始终没有找到令双方满意的交换之物,《淳化阁帖》回归一事一再搁置。之后多方希望购买,都未能成行。安思远曾表示,“我只希望《淳化阁帖》回到中国,所以我对日本人开的价是1100万美元,对其他中国人开的价是600万或550万美元。”

2003年,在王立梅和上博馆长汪庆正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博物馆终以450万美元的价格购得《淳化阁帖》。提及以此价格顺利买下的原因,上海博物馆书画部负责人单国霖表示,“上博在收购时一向以果断著称,也许是这层关系让安思远最终选择了上博吧。”当年4月11日上午,冒着大雨,王立梅和在纽约的两位好朋友殷尚瀛和翁晋兴一起前往安思远家,将已包装好的《淳化阁帖》取走,然后直赴机场,四卷法帖终回祖国。

安思远去世的消息一经传来,国内收藏界人士纷纷表示了哀悼。悼念之余,也有许多人提出,安思远仍有许多珍贵的中国藏品为顶尖文物,希望文博机构可以集合力量将其收回。

85岁的安思远没有子女,也没有爱人,在他最后的日子里,陪伴他的是他半个多世纪以来自己所构筑起来的中国珍宝世界。

来源:澎湃新闻网


民间素有“小叶紫檀木中之王、黄花梨木中之后”的说法,而当前黄花梨的木材价格高出小叶紫檀近十多倍。小叶紫檀为何长期滞涨,这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是小叶紫檀价格一直都比一般木材昂贵,价值未被错估过,对生产企业的资金实力有较高要求,因此消耗不多;第二是小叶紫檀多用于制作清式宫廷风格的家具,这类家具人工成本高,市场消费群体相对较少;第三是印度对小叶紫檀的砍伐和开发一直很谨慎,长期以来都是定额有序地供应,未像越南黄花梨那样不作限制地砍伐。第四是小叶紫檀家具色泽沉稳、规格较大而且气势肃穆庄严,对居室空间有一定要求,使得消费群体相对较小。但在目前红木家具行业迅速扩大的背景下,市场需求明显逐步旺盛,其后期走势将进入一个稳步上升的通道,其判断依据主要有两个:

其一,小叶紫檀的材质本身非常优异,其纹理的坚韧油润、色泽的沉穆华贵以及木性的坚固稳定、不易变形开裂等特点都很独特,迄今为止还没有类似的替代木材,而且紫檀家具衍生出了一整套清式宫廷家具的风格、工艺方法与文化体系,这一点也是其他木材所不能取代的。

其二,木材的价格走势,历来呈现出一种轮动上涨与逐步拉升的效应。当前,与紫檀同等级别的黄花梨价格遥遥领先,另一种传统家具名贵用材老挝红酸枝也紧随其后追涨,而从材质的优异程度来说,小叶紫檀无疑是在老挝红酸枝之上的,因此小叶紫檀的价值“洼地”特征十分明显,其价格在黄花梨和红酸枝的前牵后推之下,未来行情的走好是值得期许的。

爱丽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郑克峰

    拍场4P:

    收藏家的风骨与宿命

    :保利拍卖10周年大展之重点文物探析

    文/郑克峰编辑/陈盛娥

    人物名片>>>

    郑克峰,北京美轮博物馆馆长,从事中国古代家具收藏与研究20余年。

    2015年已经接近尾声,又到了一个阶段性反思总结的时刻。6月初,保利拍卖在北京农展馆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10周年文物大展,在一间灯光幽暗的小型展厅,我们看到了保利今次安排的一个重要展项:王世襄俪松居旧藏“大明万历年造”款髹黑大漆描金彩绘饰龙纹青山绿水官苑人物图顶箱大柜4件套,以及李翰祥清水山房旧藏“明代饰螭纹黄花梨方台”。

    作为从事中国古代家具收藏研究的晚辈,我们有幸穿越时空观摩了一场两位超级前辈的无声对话。我在展厅里徘徊了好几次,当我看到王世襄留给世人的这一对顶天立地的大柜时,仿佛又看到夫妻二人,不辞艰辛、睡卧其间的温馨场景,不禁动容,潸然泪下。6月4日,当我最后一次过去的时候,发现已然撤展,而此时干旱的北京,竟突如其来地下起了连绵细雨。

    王世襄俪松居旧藏“大明万历年造”款髹黑大漆描金彩绘饰龙纹青山绿水官苑人物图顶箱大柜四件套

    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情趣

    本次保利拍卖十周年大展单独将王世襄“大明万历年造”髹黑大漆描金彩绘饰龙纹青绿山水宫苑人物图顶箱大柜,以及李翰祥的明代饰螭纹黄花梨方台,陈设于一室,一暗一明,一大一小,造成了一个强烈的视差对比,震人心魄。

    顶箱大柜是王世襄的心爱之物。它代表着明代家具髹漆绘画之工艺美术的最高水平。因由体量庞大的限制,兼之王世襄老迈体弱囊中羞涩,从而在当时无法顺利获取完整的照片,故此未能收入其皇皇巨著《明式家具研究》以及《明式家具珍赏》。

    另一件明代饰螭纹黄花梨方台,与前者一样,同属民国初年从清宫流落市井的珍贵文物。它代表的则是明代皇室政教合一、至高无上的统治王权,涵盖明代皇室的宫廷生活以及宗教信仰的双重信息,非常弥足珍贵。虽然有幸被王世襄收入其著作,却遭受到了他的无情鞭挞,斥为恶俗之类。

    黄花梨木带托泥方台座,1995年成交价为88万元。(图片提供:北京保利)

    2005年底,王世襄已91岁,他的人生伴侣袁荃猷(1920~2003年)亦已西去驾鹤两年有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屋计划《明式家具研究》的再版,王世襄依然将李翰祥收藏的这件作品,设为“明式家具八病”中的第三病“臃肿”,现罗列全文如下:

    这是一件现在用途还不太清楚的家具,其造型似受石雕台座的影响,可能原为寺院中用来置放铜盘或法器的,但花纹又不类似。今姑名之曰台座。其构造上部近似方台,四面凹入,浮雕双螭捧寿,用栽榫与下面的大方几连接,大方几外貌似分两截,上截像一具鼓腿彭牙的雕花矮方几,惟牙子下挂,锼出垂云。此下又造成三弯腿落在托泥上。实际上两截相连,四腿都是一木连做,四面腿间空间随着腿子的曲线打槽装板,浮雕螭纹。论其制作,下料之大,用材之费,耗工之多是惊人的。不过令人惋惜的是实效证明台座的设计是失败的,制者昧于木器不宜仿石器的道理,以致既不凝重,也不雄伟,而只落得笨拙臃肿,不堪入目。

    由此可知,王世襄与李翰祥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角度,有着相当的距离与反差。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究其原因,则是缘由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所造成。

    从1949年的新中国解放到1980年经济改革以前,对于王世襄一代的大陆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主动或被动投入思想改造、突破禁锢的实践过程。同一时期,以李翰祥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则是一个辗转港台英美、探索文化真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的过程。

    1970年代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期,港台两地的邵氏电影,作为当时机关单位的特权,在小范围进行放映的时候,中共高层惊讶于李翰祥居然能在港台的弹丸之地,拍摄出极为震撼逼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宏大场景,认识到了大陆方面在维护发扬中华文化传统方面的不足,进而邀约邵逸夫等一大批爱国侨胞进入内地,共同发展经济生产与文化慈善事业。而李翰祥也回到北京,拍摄了著名影片《垂帘听政》以及《火烧圆明园》。客观说来,王世襄与李翰祥,分属大陆与港台完全不同的教育教化或人生历练,也没有任何利益上的冲突,因此,这仅仅是他们各自对于事物的真实判断而导致的不同选择。

    资以参观研究的公共资源

    当代最早从事研究中国古代家具的先锋人物,其中应该是德国的古斯塔夫·艾克(Gustav,1896~1971年)及其助手杨耀(1902~1978年)。王世襄接过古斯塔夫·艾克的火炬,而袁荃猷则以伟大的女性人格担当了杨耀的重任,夫妻二人以幽微的单薄力量踏上了探索与完善中国古代家具收藏研究的漫漫路途。

    20世纪50~80年代,王世襄为维持中国古代家具研究的课题开展不惜全力且节衣缩食。其锱铢必较,曾经遭到北京光华木材厂普通工人的无情讥讽与恶面相向,以至惧怕而无法前往研究参观存放在那里的故旧家具,最后,张德祥施以友情援手,方才满足心愿。因此,收录于《明式家具研究》以及《明式家具珍赏》那些黄花梨紫檀木家具,大多源自王世襄本人的收藏。

    李翰祥作为著名导演,虽然年轻,却从来不乏文物历练以及见多识广,更兼掌控庞大场面的天赋,这很多倚靠的是他早年在海外打拼的广阔视角与丰富阅历。因此他本人的一些识别事物的洞察能力,可能会在王世襄之上。当年,北京龙顺成硬木家具厂由于许多品种的家具不允外销,大量占用仓库。硬木厂为腾库,发出许多函。张德祥受托嘱,介绍李翰祥来购买,继而买到镇厂之宝,即明黄花梨雕螭龙纹方台。1995年,中国嘉德刚刚成立不久,李翰祥与其合作,做了国内第一场古典家具专拍,场面颇为震撼,方台被马未都所得。

    王世襄与李翰祥,皆以过人的智慧与领悟能力,利用当时有限的社会环境,令其各自的中国古代家具收藏部分,基本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与传承,分别成为上海博物馆以及北京观复博物馆馆藏(“清水山房”专场家具多被马未都收入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以参观研究的公共资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高山仰止的贡献。

    留下了各自的人生遗憾

    2005年,王世襄才可能认识到了他研究体系中的一些致命缺陷,以致于在重新校订编篡《明式家具研究》再版的时候,再三述及到了从香港归来的天津马可乐的名字以及他的收藏研究成果。

    马可乐从事研究收藏的是中国古代公元4~18世纪、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髹漆绘画家具内容,他强调的是北方少数民族之草原佛教文化对中原汉文化的持续影响糅合。然而这时王世襄已然失去了袁荃猷的鼎力相助,无奈自己也垂垂朽矣,心有余而终精力不济,无法为《明式家具研究》的再版增添新的内容。

    李翰祥在他的生命晚期,可能也完全放弃(或中止掉了)他所收集与研究明清两代硬木家具方面的工作,转而以很大的精力,投入到了马家窑文化,特别是其中的马厂彩陶器物方面的研究与收藏上。

    中国的马家窑文化,发祥于5000~4000年以前黄河上游的河陇地区,而中国在当代考古出土之最早的西周(公元前1027~前770年)以及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2年)时期的木质漆器的表面纹饰,几乎皆出自于(或拷贝取材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器表绘画。实际上,中国古代家具家居很多的设计制作的内容与程式,早在公元1世纪以前、既已完善并固化了下来,中国在东汉时期之后在家具以及家居方面的科技发展,仅仅可能只是对于之前相关学术理论的实践与完善。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李翰祥在他去世的1996年以前,他的有关中国古代家具方面研究,当时在历史的纵深方向,已经达到了他人少有企及的高度。今天我们所谈到的这两件家具重器,则代表的是王世襄、李翰祥一生收藏的最为重要的藏品之一,日后花落谁家,尚未可知。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吉隆坡16日讯)种植及原产业部长拿督阿玛道格拉斯指出,随着更多国家落实木材进口的诸项法律条规,我国的木材出口业面对钜大的挑战,木材商因此必须确保其出口产品是可持续性以及符合法律条规的。
    他举例称,在2014年,木材出口市场达到9亿令吉的澳洲,自2014年11月份即落实了禁止非法伐木法案(ILPA)。在相关的法令之下,所有出口商的出口准证都必须符合条规。
    “除了澳洲之外,欧盟也落实了欧盟木材合法性法案(EUTR),它需要更多有关木材合法来源的证据;美国也已落实莱西法(Lacey),严格查验木材来源的合法性。”
    欧盟是重要的木材出口市场,出口价值达20亿4000万令吉;美国的木材与相关产品出口市场总值达24亿令吉或占全球12%的比例。
    部长周三晚原是出席马来西亚木材出口商协会(TEAM)的60周年晚宴,却因有事未克出席,其致词由秘书长拿督希末星代读。
    他促木材山口商继续维护我国木材产品的正面形象,并确保我国的木材出口市场不断获得扩大。
    较早时,他也提到东盟经济共同体(AEC)的落实,将会惠及木材业,业者可以在税务豁免的情况下,在总人口达到6亿人的市场,自由扩展本身的业务。
    阿玛道格拉斯也强调,政府将会依据国家木材业政策(NATIP)继续推动木材业的发展。他也指木材业是自棕油与橡胶之后,第3大重要的原产业出口项目(光华日报)。
    阅读全文
  • 文吴羽婷

    收藏级紫檀家具,就是指严格按照传统工艺和样式制作,能完整体现紫檀家具精髓,具有较高收藏潜力的家具。苏作儒匠张正基指出,用料考究、产品靠“谱"、工艺精湛是藏品紫檀家具必须迈过的三道坎。

    先说用料,人们常说的“金星牛毛纹”紫檀因稀少而被珍视,是小叶紫檀中的超级好料。若隐若现的“金星”发出荧光色,如牛毛般的纹路述说着原木生长极为缓慢。关于金星的成因,是由于山区的土壤富含重金属,小叶紫檀在生长过程中吸收这些矿物质,储存在棕眼中,矿物质与空气、紫外线起反应产生金星金丝。在一般买家眼里,小叶紫檀家具只要料真就物有所值。其实,虽同为紫檀,有无挖补(用很多碎料拼接打磨黏结成整料)价值差别很大。按市场行话讲,紫檀用料可分为里外不补、见光不补、里外挖补三个层面,同样一件器物身价差异可达数倍。

    再说靠“谱”,就是指必须按故宫明式家具图谱打造高器型家具。想当初,香山帮匠师用硬木打造出本色新家具,流向京畿深得帝皇宠爱。这些家具不仅代表一个历史时期,更是中国历代优秀工匠工艺载体的直接体现。由是可知,一件好的红木家具,器形是美的基础,那些宫廷器型传承着苏作文脉,必将成为永恒的经典。为此,张正基连续多次到故宫进行实地测绘后绘成图纸,并请专家教授把关,对多种坐具的高度、靠背、扶手进行改良,务必做到造型精到。

    还有工艺,必须继承传统技艺,绝不能“掺沙子”。就拿生漆工艺来讲,多达30多道工序稍有疏忽便直接影响质量,远比烫蜡工艺复杂。此外,生漆属天然漆树液,具有环保无毒、漆膜耐久等特点;烫蜡原料分为食用蜡和工业石蜡,食用蜡虽环保,但工业蜡富含二恶因。那么,烫蜡与生漆两者到底有啥差别?张正基拿起滚烫的一杯茶放在烫蜡条案上,杯子印迹清晰可见;随后用打火机给生漆条几加温,许久表面居然没有任何变化,生漆不怕火烧果然名不虚传!更何况,紫檀家具只有做生漆才能形成皮壳和包浆,何谈收藏价值?张总表示所谓的南漆北蜡,皆因市场上生漆工艺濒临失传而人为杜撰。

    好货不一定卖天价,天价不一定是好货。说到底,企业做紫檀家具要摸摸良心,消费者选购紫檀藏品还得靠自己的眼力。


    据商家反映,今年沙比利的市场库存量尤其庞大,在市场迟迟难以消耗的情况下,近期沙比利原木再次下调,价格由之前的2300-2400元/立方米跌至2100—2200元/立方米。受此影响,沙比利板材也应声下调,跌幅大约为200-400元/立方米。商家同时表示,沙比利(国内加工)板材、沙比利(原装进口)板材之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化现象。由于原木价格的不断下滑,(国内加工)的价格已经跌至谷底,基本维持在5000—5500元/立方米左右,,而沙比利(原装进口)虽然价格也有一定幅度的下滑,但受到多方面成本的限制,价格跌幅相对小一些,这就导致了两者之间的价格差距不断拉大,由之前的差距大约在500元/立方米拉大至现在的1000元/立方米。在此情况下,国内加工的沙比利自然更具有性价比,下游采购商自然也更愿意采购国内加工的沙比利,原装进口的沙比利也因此遭遇冲击。目前广东市场沙比利(原装进口)长2—4m、厚5cm、A级报价6000-6500元/立方米;沙比利(国内加工)报价在5000-5500元/立方米。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