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绥芬河市区7家锯木类企业迁入边合区\孙家大院:湮没的鲁南明清地主庄园
详细内容

绥芬河市区7家锯木类企业迁入边合区\孙家大院:湮没的鲁南明清地主庄园

时间:2020-10-11     人气:579     来源:     作者:
概述:4月5日,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与海关沟两家企业达成入驻协议,共租赁4组锯。至此,共有7家锯木类企业,从市区迁入边境经济合作区中俄木材加工交易中心。这不仅符合企业向园区集中、市民向城市集中的发展方向,也为“小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4月5日,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与海关沟两家企业达成入驻协议,共租赁4组锯。至此,共有7家锯木类企业,从市区迁入边境经济合作区中俄木材加工交易中心。这不仅符合企业向园区集中、市民向城市集中的发展方向,也为“小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办法。
残存的后客屋残存的木雕曾作为教工俱乐部的前客屋

孙家大院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北的陶庄镇西仓村内,经文物部门考证为明末清初孙氏先人建造,距今已400余年,现村里人仍习惯称其为“孙家大院”。孙氏家族是当地大户,祖上曾在寿光县衙、孔府做官,后经商,开设多处当铺,发迹后不惜斥巨资营造宅第。孙氏家族宅第建筑占地100多亩,鼎盛时可与山西的乔家大院相媲美,属典型的北方套院式建筑,分为一、二、三进院,最后是堂楼。房屋整体布局严谨规整,房屋结构外形庄重大方,坚固耐用,院内形态各异的石雕、木雕、砖雕构思巧妙、刀工精细。

孙家大院:湮没的鲁南明清地主庄园

文/李海流图/陈允沛

穿越古薛大地的蟠龙河蜿蜒着向微山湖边流去,大地上欣欣然有了清明的景象。伴着内心对鲁南人文风情的牵挂,我穿过蟠龙河上的西仓古桥,来到了距离枣庄市薛城2.5公里左右的西仓村,寻访这处始建于明末清初、昔日规模和档次可与山西乔家大院相媲美的古老宅院:孙家大院。

孙氏家族的繁盛往事

当我走进孙家大院,映入眼帘的是触目惊心的衰败之景:残存的灰砖小瓦,坍塌半边的古屋,堆积凌乱的玉米秸、枯草、垃圾……古朴端庄的孙家大院,历经400年的斗转星移后,只留下一副千疮百孔的模样。也许是预想与现实呈太大反差的缘故,一时,喟叹和伤感充盈于内心深处,脚步变得踌躇而沉重。

明朝崇祯末年,孙家先祖士恒、怀朴、涵父子三人,自江苏沛县迁山东滕县定居皇殿。孙函读书成名,五十年后发展成县中大户,拥有良田千顷。根据孙氏族谱记载:孙涵、字抱文,仕至寿光县训导。自孙涵以后孙家的三代人中,有数十人读书做官,促使孙家财富大量积累,家境殷实。至五世孙应兆(字瑞章)仕至儒林郎、布政司理问,有四子,即钊、鉴、铭、铣。分家时,孙鉴分得良田300顷,,历经几代的积累,自孙鉴(生于清乾隆十一年,卒于嘉庆十三年)便开始了孙氏故宅的营建,这就是后来孙家大院的前西院。

孙鉴:孙家大院的主要建造者,字镜秋,被朝廷敕赠儒林郎、布政司理问。他在孔府为官多年,备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浸润,在孙家大院九进院落的营建中,他聘用了曲阜的工匠,师承孔府建筑的格局。孙家大院九进院落占地160余亩,分为前院、后院、府门、楼院、秀才楼5部分,院中的楼、房、府、院布局合理,井字形大街贯通各内院。楼房中各种造型生动的雕刻,形态各异,阴阳图案构思极为巧妙,层次立体感强,雕刻技艺十分精湛。九进院落,共有房屋400多间,规模之宏大、建筑之考究在鲁南首屈一指。

孙家大院的营建进程

随着孙氏族人的增多,孙家大院的规模逐渐扩展,至乾隆末年,又修起了四面院墙,院墙开有东、西、南三门,四角有炮楼守护。孙鉴有五子,即郎、惠、本、泽、念。孙鉴继续秉承父亲的基业,以耕读为先,开始开设当铺(即钱庄),财产大增,先买下本村的洪家古宅,将长子郎中分出,这古宅一百年后改名为府门。此后,二子惠中分到丁桥,分得土地48顷,建有府宅,文革期间被毁坏。孙家大院的前西院为孙鉴所建造,分给三子本中,也分得土地48顷。五子念中也有48顷土地,在府门西边建宅,从这时开始,就有了前西院和后西院之说。本中把楼院传给三子佩珍,佩珍传给嗣子长镇。长支佩君在其父宅西边盖楼,暗改砖模,使砖块变厚,虽使用同层数的砖数,但盖的房屋高于主宅。随着孙氏家族的繁衍生息,孙家大院的规模越来越大,后来,孙永曜中秀才,他的宅第就改为秀才家了。孙永昱在宅第前盖了门楼,他家立即叫新大门。

清末民初,孙延贞与其父因染上吸食鸦片的恶习,拆卖了前西院的11间楼,其中一部分卖给临城天主教堂、一部分卖给西万张家,用于建设张氏家庙。后来失火烧了南楼,重修时改为堂屋,这时楼院的名字才渐渐出现。前西院与府门是随着孙家人口的逐步增多而逐步完善成五进院,巽门。楼院堂楼前面无西屋,客屋前边无西屋;无三门子,只有二门子,前边是空地,大门两边是土墙,没有大门楼。

最初,孙鉴居住时的西仓大院大门前有井、碾、槐树,南面柴园有萝藤树,孙鉴传给四子泽中,泽中传给独子佩英,佩英有二子,长子长皊得25顷良田,11间楼,后来由于家道破落,门前的碾、萝藤及柴园全部卖光。二子长云也分得25顷良田和主宅前四进院子,常年在周营开设当铺。战乱时,周营当铺被迫关门停业,当铺中的财物运回当铺的创始人孙鉴的住处:前西院,从此孙家大院的族人逐步衰落。

浮雕“春和景明”精美抱柱浮雕

曾国藩下榻孙家大院

1864年,太平天国军在南京兵败后,残余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后蓄谋再次造反,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一举剿灭叛匪。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曾国藩从南京到徐州,再从徐州到滕县,路过临城后沿临滕古驿道北上,途经西仓桥时天色已晚,部下开始寻找附近的土豪乡绅让人马驻扎休息,经过打探,得知附近的孙家是当地的名门富家,便到那里投宿。

曾国藩来到孙家大院后,下榻在前西院,孙佩瑛在大客屋恭迎了曾中堂。大院的大门、二门、三门、屏门,门门双岗,根据当时的花翎顶带来判断,皆为四品官员站岗。曾国藩看了孙家的住宅,了解了孙家的家世后,便劝说孙佩瑛的二儿子进京,求得皇帝的赏封,孙佩瑛婉言谢绝了曾国藩的好意。

在楼院居住的孙佩珺,时任官职为侯选卫守备、武德骑尉,穿上官服欲到孙家大院的前西院拜见曾中堂,族人认为有些不妥当:若穿官服进孙家大院的前西院,见各道门卫都需施礼,不如着民服,于是孙佩珺听从。当孙佩珺走进孙家大院时,各道门卫报曰:“房东求见”;左中堂曰:“快请”,孙佩珺在孙家大院的大客屋拜见了左中堂。说到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时任山东兖州府滕县的县令得知曾国藩下榻孙家大院后,着七品官服求见,竟然吃了闭门羹,在孙家大院的磨房里吃了两个冷馒头败兴而归。

残留的明清大院风情

现在,大院仅剩8处古房楼,计38间,夹杂在后来陆续兴建起的平庸小瓦房中,古朴的建筑显得颓废和衰败。有些建筑被多次改造,已失却了原来的模样,唯东西两处客屋还保留着昔日的庄重、典雅和古朴。西客屋原有东西厢房相配,构成独立的院落。客屋高约6米,正面建有廓道,飞檐翘脊,气度庄穆,颇有孔府建筑风格。客屋屋顶用青灰色的弧形瓦上凸而饰,饰有五脊六兽。屋宇下的滴水檐瓦为桃形,饰有精美的花纹,雅致地做了屋面的结尾。廓道上挺拔的抱柱,1米半高的底段已褪去了朱红颜色。托起抱柱的是一块汉白玉石雕琢成的石鼓,石鼓上部呈圆形,与抱柱等径相吻,下部是四面刻有不同图案的石礅。拂去岁月的尘埃,展现在眼前的竟是鲁南罕有的汉白玉石雕艺术品。石礅南面雕刻有“荷莲图”,图案内容为秋莲抱子、翠鸟啄食;石礅东面刻的是柳树下3只形态各异的小羊,取“三阳开泰”之意;石礅北面雕有竹、梅、喜鹊,呈“喜鹊闹梅”之意:西面雕的是松下五鹿,希翼“五禄呈祥”的瑞气。

孙家大院的守护者孙家大院屋脊上的龙吻

走进屋内,空徒四壁,屋内地面上的4块顶柱石皆用上等青石雕刻的仰卧磐龙礅,龙头已经毁坏,但龙身还活灵活现。抬头上望,唯见托起屋面的两东西梁架,梁架均托五檩,用料粗细有别,岁月的烟火已熏黑了它本来的面目。东西底梁下部还各悬有一对龙形铁钩,为挂灯之处。北三檩中部钉有两个楔形木块,这是挂匾的地方。楔形木块上雕有倒头蝙蝠,喻“福”到之意。客屋原来有南北内门,关起内门可成内屋。据说,每有孔府来人或家商大事,客屋内门才开启。

置身于空旷、阴暗的客屋里,恍惚间,我仿佛窥见了历史的那束光亮,嗅到了从北面扑来的一股儒家的气息:夜幕降临,风尘仆仆的一队人马驾临孙家大院,一时间“衍圣公府贵客到”的传报声,穿越九门在大院里回响,客屋开启内门,挂匾、升灯,恭迎儒家来客。当年的盛况,已随时光而逝。环顾客屋院,东厢房已难觅其迹,西厢房在2003年的一个雨夜也訇然而倒,成为一堆瓦砾。院中原有一株150年之久的茶树,茶树树高过人,每年茶花盛开之时,如雪似粉,香溢满院,遗憾的是,仅在数年前的一个冬日,古茶树被人伐作了御寒的薪木。

失落的孙家大院

1952年收回归国有的孙家大院,开始用作办学之地,同年,薛城中学、滕县二中、枣庄第八中学创办于此。此后,薛城农业中学、枣庄第十二中学、西仓小学也曾相继在大院里办过学。为满足办学的一时之需,许多古房、古楼先后被大胆地拆除或改造。遥想,孙家大院曾作为培养知识分子的摇篮,50多年来有多少文人雅士从这里走出,但却以毁灭一个气势恢宏、鲁南罕有的明清大院作为代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古薛先民在鲁南大地留下的人文景观极其贫乏,而能集中体现明清时期北方民居建筑特点、民俗风情的孙家大院应是难得的一处。然而,它却渐渐地从我们的视线中无奈地失落了。告别孙家大院,走在蟠龙河高高的堤岸上,再回首,西仓村已隐在苍茫的暮霭之中,莫能辨之。此刻,我脑海中却又分明闪现出一处楼房鳞次栉比、花木簇绕、古气盎然的景象来。当然,这是臆想,但我却希冀能成为现实。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记者从黑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获悉,截至7月20日,绥芬河铁路口岸进口木材259.46万立方米、货值3.68亿美元,同比批次增长0.6%,货值下降4.7%。其中进境原木206.48万立方米、进境板材52.98万立方米。
    据悉,绥芬河局采取境外预检和疫情普查相结合、进境口岸熏蒸处理与落地检疫监管双管齐下等有效措施,有效降低疫情传入的风险;同时,改革创新通关模式,全面实现通关单无纸化,开通自动审单计费功能,为企业降低了运营成本,缩短了通关时间。

    黑酸枝是“国家红木标准”中明确确定的红木品种,与黄花梨等同属豆科植物中的蝶形花亚科黄檀属,主要生长在热带地区,多产于东南亚国家以及东非和印尼等地,心材呈栗褐色。

    酸枝木是天然的除臭剂,其因为会散发出酸香气息而得名,黑酸枝也不例外。此外它有明显的黑色条纹,故被称为“黑酸枝”。黑酸枝是酸枝木中最好的一种。它颜色基本上是紫红紫褐或是紫黑,木材密度比较大,木质比较坚硬,抛光效果很不错,而且做成成品之后不容易开裂,所以,黑酸枝经常被用来制作工艺品和家具,跟紫檀一样,黑酸枝是一种名贵的木材。

    所谓“红木”,从一开始,就不是某一特定树种的家具,而是明清以来对稀有硬木优质家具的统称。《红木》国家标准已有明确界定红木的范围。对红木名称的认识可以从广义、狭义两方面来理解:

    广义的红木:根据国家标准,“红木”的范围确定为5属8类三十三树种

    狭义的红木:狭义上的“红木”实际上指的就是酸枝木,主要是东南亚、南亚传统的红木来源地所产的豆科黄檀属的黑酸枝、红酸枝,也就是指历史上曾大量使用的酸枝木,不包括目前从非洲或南美进口的酸枝木。北方和江浙俗称为“老红木”,广东俗称为“酸枝木”。它区别于其他红木的最明显之处是其木纹在深红色中常常夹有深褐色或者黑色条纹,给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觉,乾隆以后倍受上流社会推崇。

    在清朝前期,使用名贵家具已逐渐形成社会时尚,紫檀黄花梨家具又供应不足,大约从清乾隆起,酸枝木作为替代品由南洋进口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红木就是在这时粉墨登场。

    清中期以后的红木家具使用称为老红木的阔叶黄檀、巴里黄檀、交趾黄檀为多,奥氏黄檀是晚清及民国直至今天仍在大量使用的所谓新红木,而称为黑酸枝的刀状黑黄檀、黑黄檀是极少使用的,在所能见到的古旧红木家具中几乎未能见到。

    酸枝木的大量生产,大约在清道光朝以后,即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商业繁荣,红木家具作为流行时尚的商品,受到了王公贵族,达官显贵的青睐,并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老红木走上了名贵家具的舞台,并唱了主角。二百年来占领了中国古典优质木材家具的市场,成为硬木家具的代名词。这主要取决于数量,老红木家具的数量,远远大于黄花梨、紫檀、乌木、铁力、鸡翅木等家具的总和。仅此一点,在国人倡导使用名贵家具用以显示身份和地位上,老红木家具功不可没。

    众多红木迷们都知道,酸枝木一直都是高档红木材质中的宠儿,它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已经受到了业内人士及消费者的充分肯定。酸枝木有多种,为豆科植物中蝶形花亚科黄檀属植物。在黄檀属植物中,酸枝木分为黑酸枝和红酸枝,作为顶级名贵红木用材,为广大红木迷所熟知,两种酸枝木中以黑酸枝木最好,其颜色由栗褐色至紫褐色和黑褐,常有紫黑色条纹,木质坚硬,刨光效果好,一经打磨平整润滑给人一种醇厚含蓄之美,能够历经百年而不变形。

    阅读全文
  • 据海关统计,2015年上半年绥芬河市进口原木190.9万立方米,价值15.8亿元人民币。
    目前,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区已经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到2017年将全部停止国内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国内原木供应量预计将进一步减少,未来原木进口量有望进一步增加。
    我国目前的木材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禁伐令”的实施,意味着木材对外依存度会进一步上升,如果对外依存度超过60%,将严重影响国内木材安全。
    另外国外各主要木材生产国频频出台木材出口严控措施,导致其出口的木材尤其是原木数量急剧减少,使得我国木材加工业在发展道路上遭遇的阻力越来越大,提高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和增加人工造林蓄积量成为当务之急。此外,木材加工企业应注意减少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和消耗,推进低碳和环保木材的深加工以及加强对木制产品剩余物的利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文人多爱香,独处以香为友,读书以香为伴,“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添香读书”是古代文人的一大生活习惯。书斋添香,不独以熏香论,画堂外,竹映风窗数阵斜,书斋内,龙井珠兰香味腾,插花盈瓶集香气,或静嗅书香,或广邀坐客,同闻满斋芳气。

    书格上的瓷器

    瓷器是书斋陈设把玩之不可或缺者

    书斋布置或是最能体现文人风雅品味之所在,而陶瓷朴素清雅,温润如玉,与文人士大夫恬静内敛的文化品质极为相符,年百年来已成为文人雅士书斋陈设把玩之不可或缺者。

    高濂在《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里对书斋陈设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述,“斋中长桌一,古砚一,旧古铜水注一,旧窑笔格一,斑竹笔筒一,旧窑笔洗一,糊斗一,水中丞一,铜石镇纸一。左置榻床一,榻下滚凳一,床头小几一,上置古铜花尊,或哥窑定瓶一,花时则插花盈瓶,以集香气……”

    焚香听琴

    熏香:焚香闲看谿诗

    真正的香料并不产于中国,而远在西域诸国。所以宋代以前,除了朝贡以外,香料来源有限,宋朝以后,香才在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使用。从熏燃、悬佩到涂傅、饮用、乃至到奇思妙想地用来计时,都反映了古人对“香”这种海外来物的认识以及古人精致的生活情趣。自古以来,从寺庙、宫廷乃至民间,参禅拜佛,品茗静坐,都有焚香的习俗。“红袖添香夜读书”,古代文人在书斋读书时更有焚香的优雅情致。

    唐•萧项《赠翁承赞漆林书堂诗》:“却对芸窗勤苦处,举头全是锦为衣。”金•冯延登《洮石砚》诗:“芸窗尽日无人到,坐看玄云吐翠微。”其实,书房除了“书斋”之名外,还有“芸窗”、“芸馆”也是书房的别名。而“芸窗”和“芸馆”,则缘于古人书斋熏染的香料:芸。

    对于香的功能,北宋黄庭坚所作的《香之十德》说得最为全面:“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久藏不朽、常用无碍。”古人读书最讲究平心静气,“焚香除妄念”,“香”可谓书斋读书的“静中之友”。

    宋青釉三兽足香薰

    历代使用的焚香用香器造型丰富多样,除了博山炉、手炉、卧炉等不同形制的香炉外,还有熏球、香斗、香筒、香插、香盘、香盒、香夹、香铲、香匙、香囊等配套器具等,香器的材质也是琳琅满目,如陶器、瓷器、铜器、鎏金银器、画珐琅、竹木以及玉石等等,种类丰富,形制多样,已成为了文人书斋中的爱物及“文玩”。

    插花盈瓶

    花香:插花盈瓶集香气

    插花是我国重要古典艺术之一,早在第五世纪就已普遍流行,到了唐宋,这种修养与“焚香”、“点茶”、“挂画”同称“四艺”,上至皇宫贵族,下至街坊茶肆,无不热衷此道。

    文人插花在中国最早起源于五代,兴盛于唐宋。尤其是唐宋明清几朝,花艺蓬勃发展,君王提倡,民间盛行,文人雅士也尤其喜爱,盆景和插花能妆点客堂书斋,也是雅趣的体现。

    明•高濂在《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里描述的书斋陈设,“左置榻床一,榻下滚凳一,床头小几一,上置古铜花尊,或哥窑定瓶一,花时则插花盈瓶,以集香气,闲时置蒲石于上,收朝露以清目。”书斋插花,讲究“天然”为本,忌“雕饰”,朴素清雅是书斋插花的基本要求。

    花器,包括“盆景”与“插花”两类器皿,二者既可以单独摆设成景,也可以多件一起排列作为装饰。中国传统花器材质众多,铜、瓷、玉、石、玻璃、漆、木竹等,不一而足。形制则有瓶、盆、缸、碗、盘、桶、篮及挂瓶等,丰富多样。

    煮茶

    茶香:龙井珠兰香味腾

    早在汉代,人们开始把茶作为一种饮品,史籍中开始有了不少文人饮茶的记载,如杨雄、司马相如、王褒等文人,可算是当时饮茶的先行者;三国时,文人崇茶之风有所发展;到了两晋、南北朝,文人饮茶相效成风;“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第一座高峰;入宋以后,文人饮茶之风更炽;与唐宋时期相比较,明清两代文人雅士有着更深得嗜茶情结。

    “弹琴阅古画,煮茗仍有期”,自古以来,文人与茶关系密切。历代文人知茶、爱茶、嗜茶,唐•元稹《咏茶》“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生怕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诸如此类诗句,不胜枚举。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据西汉辞赋家王褒《僮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中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处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

    唐代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究竟有多少种茶具呢?据《云溪友议》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茶筐、茶板、茶挟、茶罗、茶囊、茶瓢、茶匙……等。

    宋耀州窑青釉划花斗笠盏

    古代茶具,种类繁多,造型各异,不仅是饮茶实用器具,不少精美茗器还是文房清玩之物。茶具以陶、瓷材质为多,除此之外,紫砂、金属、竹、木、牙、角等材质的也有。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