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刻:古典家具研究的“活化石”
详细内容

雕刻:古典家具研究的“活化石”

时间:2015-09-17     人气:1185     来源:新京报     作者:
概述:在红木家具的诸多加工工艺中,雕刻是最具有人文色彩的工艺。不同于其他技法,雕刻赋予了木材各种形态,加诸各种情感寄托,使家具成为文化信息的传递者,成为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也成为诸多艺术内涵的传承者。在当今红木家具的雕刻研究中,其雕刻内容和题材,不仅展示了明清以来精湛的工艺水平,诸多题材也承载了制作者、使用者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不同使用环境下的审美趣味。......

浮雕是古典家具中使用最多的雕刻技法。

清式家具以“满雕”为特色,突出浓墨重彩的雕刻美感。

雕刻在硬木家具的装饰手法中占据首要地位,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色彩。

手工雕刻让家具更显神韵。

功能齐全的工具保证了雕刻效果。

    在红木家具的诸多加工工艺中,雕刻是最具有人文色彩的工艺。不同于其他技法,雕刻赋予了木材各种形态,加诸各种情感寄托,使家具成为文化信息的传递者,成为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也成为诸多艺术内涵的传承者。在当今红木家具的雕刻研究中,其雕刻内容和题材,不仅展示了明清以来精湛的工艺水平,诸多题材也承载了制作者、使用者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不同使用环境下的审美趣味。如今的雕刻工艺,更是在工具进步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在题材上更具创新探索,展现当代文化审美取向。

    雕刻历史

    古典家具的历史印记

    雕刻工艺在我国历史久远。早在商周时代,青铜器上已可见到夔纹、云纹等精美图案,初期木器也具有了装饰性和实用性的家具雏形。到战国时期,木雕工艺已由简单刻纹和雕花板的阴刻,发展到立体圆雕工艺。我国的木雕工艺,大多用于建筑和家具以及宗教雕刻,明清时期,坚韧细腻的木材被大量发现并广泛使用,更推动了木雕工艺的成熟和应用。浙江东阳的木雕、福建龙眼木雕、浙江温州、上海和福建等地的黄杨木雕、南京仿古木雕、山东曲阜楷木雕,多种风格流派木雕工艺,为家具雕刻提供了丰富的基础。

    在明清硬木家具出现之前,雕刻工艺已经应用在家具制作过程中。在明中期之后的漆器家具,其花卉鸟兽的团,就是在反复髹成的厚漆上雕刻,剔犀、剔红、剔彩、款彩等工艺大量使用,其中雕刻就是画龙点睛的核心工艺。而硬木家具的雕刻工艺,其美学价值也远超过其家具价值本身。

    在明清家具专家王世襄看来:“雕刻在硬木家具的装饰手法中占首要地位,因为大多数纹样都是靠雕刻做出来的。”正是由于雕刻这种核心的工艺地位,雕刻手法是否到位,成为古代家具制作过程中衡量匠师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区分不同地区、不同流派的显著标志,在后人的诸多研究中,雕刻的手法、题材的不同,也是分辨家具年代、使用历史、收藏价值的标准之一。

    例如,在明朝以及清初期,明式家具的雕刻崇尚流动线条,并在靠背等显著位置附之以“点睛之笔”的纹饰使家具充满活力;而清式家具的雕刻则题材丰富、内容丰满,雕刻极力表现奢华与繁缛,以达到热烈华丽的审美效果,表现不同时代的不同审美取向;不同流派中,苏式家具中雕刻也大多用小块堆嵌,整版大面积雕刻的极为少见,而广作家具以及清后期的宫廷家具吸收了西方艺术豪华而瑰丽的装饰工艺,将木雕雕刻艺术发挥到极致,其装饰题材非常丰富,出现一些西方色彩装饰纹样,西番莲纹就是其中的代表;而到了清代中期以后,雕刻又逐渐出现一些减工的做法,如阴阳额、拉空花板凳,在道光、咸丰时广为流行,致使许多雕刻装饰十分粗糙简陋。技法、题材的变迁,雕刻工艺的变化见证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审美变化,成为古典家具以及古典文化研究的“活化石”。

    雕刻美学

    从整体到局部

    对于红木家具而言,雕刻工艺对于整件家具的美学贡献并非在于所雕刻部位,家具的整体线条、雕刻部位的点睛意味、技艺高超的雕刻内容,都赋予了家具独特的美学特征。

    明清家具在结构线条上,已经充分运用雕刻技术。传统家具的线脚无外乎平面、凸面、凹面,线条无非阳线和阴线,只用简单的线刻和浮雕技术便可以实现,但是在腿足、牙板、牙条等部位不同线脚的运用,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装饰效果,使家具富有韵律。如罗锅枨、三弯腿、透光、彭牙、鼓腿、内翻马蹄、云纹牙头、鼓钉这些部位,既是家具上不可缺少的结构,保证家具的坚实稳固,也是家具上不露痕迹的装饰和点缀,腿足肩部的兽面、牙板上的雕螭纹、凤纹、花草纹等纹饰,只需施加简单的雕刻便可实现,使家具在静态中充满流动之美,显著位置的“点睛之笔”,更赋予了家具生命和意义象征。

    当明式家具发展到清式家具,繁复华贵的满雕工艺,将雕刻技术的工巧之美发扬到极致。在雕刻部位上,清式家具在不常用的部位,例如扶手处、束腰处,都施以浓墨重彩的雕刻,而且雕刻内容和主题更多了象征权贵和大富大贵色彩的题材,一些在明式家具象征吉祥的几何或佛教图案如万字、如意、连环等,在清式家具中往往被写实的祥瑞图案代替。此外,清式家具还将雕刻工艺与镶嵌工艺结合起来,将象牙、玉石等多种材料雕刻并镶嵌到家具上,达到出神入化、叹为观止的境地。

    在雕刻工艺中,雕刻题材成为如今从业者和研究者看重的部分,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使用者的欣赏趣味。明清家具专家王世襄在《明式家具研究》中,将雕刻题材分为十二类,在如今的红木家具雕刻工艺中,题材的传承与创新也是从业者突破的角度之一。然而在创新中,也需要遵循经典原则,否则只会浪费木材、贻笑大方。

    明清家具研究专家周京南曾表示:“我见过一家企业生产的一款精美的小圆桌,用料纯粹,结构很精美,但是其表面雕刻的是观音菩萨、罗汉、如来等形象,将这些形象雕刻在推杯 换盏的酒桌上,显然不了解佛教经典。希望行业内企业能够深入了解古典家具文化内涵,免得做出此类庸俗的举动。”

    雕刻工艺

    传承古法 细节之美

    对于家具之美,古今中外历来讲究的是精致细腻,而不是粗粝之美。明清家具在“美玉无瑕”的材质上,依靠雕刻工艺,赋予家居美感和韵味,这其中离不开早起打样时的匠心独运,更离不开实际操作时的精湛手工。

    如今机器流水作业的行业中,雕刻成为考验器物是否精美的细节之一。据名佳红木董事长张正基介绍,雕刻要气韵,层次要分明,光滑要和顺,棱角要出清。他介绍说:“苏作家具的雕刻不仅要求圆润流畅,棱角分明,达到形似,而且还要神似,讲求气韵生动。”在行业中,手工雕刻作品被公认为更具鉴赏性和收藏性,其家具则更具有艺术价值。

    在实际操作中,机器雕刻可以通过精确的数据操作,让花纹的深浅、大小、凹凸等方面做得更为精准和统一,但是有些雕刻,如多层次透雕、不规则题材时,还需要通过工匠的双手来赋予雕刻生命。例如,机器雕刻与人工雕刻可以从落刀的线条、毛茬儿痕迹看出。不同于机器整齐划一的雕刻,手工雕刻总会留下“个人色彩”,而一些非对称的图案,例如人物、动物表情,都需要神态生动自然,而机器雕刻出来则显得呆板。此外,一些工艺复杂的雕刻工艺,需要多层雕刻手法重叠结合起来,例如多层浮雕、浮雕与圆雕结合等,只能通过手工来完成。

    雕刻工艺,并非只需刻刀即成,还需要精湛的打磨工艺相辅相成。在行业中,素有“三分雕工七分磨工”的说法。家具的线、面需要通过打磨来最终定型,而雕刻的神韵更是要靠打磨来完美体现。在打磨过程中,雕刻的全部棱角、纹理、层次都要打磨到,雕板的毛茬儿、倒刺被打磨掉,露出最终的神韵。打磨要做到面面俱到、线线俱到,还要保证棱角分明,不能磨偏了、磨没了,可以说,打磨将赋予家具最终的生命。对于雕刻工艺而言,打磨的作用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打磨不到位或打磨过度,之前的工作全部白费。

    如今,工具的进步让技艺更为纯熟。据劲飞红木董事长吴新建介绍,工具的进步让雕刻更为细腻,例如古典硬木家具上常见的四层云龙纹,现在可以做到七层或八层,更为生动传神。打磨工使用的工具从150号砂纸到1800号砂纸不等,保证家具表面更为细腻,而且,目前劲飞红木的打磨工人酬劳方式为按小时计算,而非按件计算,保证工人尽心打磨到位。

    雕刻技法

    四种常见技法凸显雕刻美感

    根据《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中介绍,木雕工艺常见的技法有线刻、浮雕、透雕和圆雕。

    用刻刀在木料上刻出纹饰,因为刻痕陷入木料之内,这种技法被称作“阴刻”或“线刻”。有的还在阴刻线内填入石绿或铁红等颜料。线刻装饰中还有一种阳线,即将线周围的木料去掉,使线凸出来,多用于桌子腿和牙子上的围边起线。

    浮雕则是指花纹高于底面的一种雕刻形式,形成半立体的形象,在家具装饰中用得最多。浮雕是介于绘画和圆雕两者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表面凸出的厚度不同,可分为高浮雕、中浮雕、低浮雕等。《明清家具式样图鉴》中介绍,传统浮雕一般采用“三远法”(即平远、深远、高远)进行构图,适宜表现场面复杂的山水风景、楼台殿阁、街市等。浮雕的地子可处理为“平地”或“锦地”。其中,高浮雕是最薄、最浅的浮雕,又叫“薄肉雕”。典型的高浮雕是硬币上的图案,在治印和彩石(寿山石刻、青田石刻)雕中,这种很浅的浮雕叫“薄意”,许多家具上也有很浅的高浮雕装饰。

    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一般镂空其背景部分,有的单面雕,有的双面雕,一般有边框的称为镂空花板。透雕又被称为“锼活”或“锼花”,主要用于家具的花牙板。根据《明清家具式样图鉴》介绍,其制作手法是将图案画在棉纸上,再贴在木板上,在图案的空白处打一个孔,将钢锯丝穿入,反复拉动,沿着图案的轮廓将空白处的木料“锼”走,这样做好的半成品还需要专门的匠师再进行刻画。雕花板子一般用于家具的牙板、围栏、环板、屏心、花板等部位。

    圆雕是完全立体的雕刻,前后左右各面均须雕出,一般无背景,有实在的面积,可以从四周围任何角度欣赏。红木家具的端头、柱头、腿足、底座等,有的用人物、动物、植物等图案的,采用的就是圆雕装饰,这样的装饰多出现在广式家具中。还有一种半圆雕的技法,用来表现带有背景的人物形象,其特点是主要形象用圆雕技法,次要形象和场景用浮雕或刻线来表现。

    雕刻工具

    利其器,美其物

    传统红木家具的雕刻工艺需要工具主要有刨、凿、锉及划线用的“勒子”等。其中,家具上的各种线脚是依靠专用的线刨以及各种锉刀雕刻出来,在木锉之中,有一种叫蚂蚁锉的,木工常用它来作为局部接口和小料的处理,也是用来线脚加工的专用工具。

    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适应雕刻图案各种线条的要求,工匠会使用角度不同、刀片薄厚不一的锉刀工具;这些工具有平刀、圆刀、三角刀、刮刀等类型,每种类型因口刃的大小又分不同的规格。如果尺寸不合,还需要工匠自己制作工具。每完成一件家具,大约要使用到上百种刀具。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设计师Ron Gilad通过特殊的印刷工艺和玻璃结合的木纹玻璃桌在2014年米兰家具展上亮相。该系列的产品利用了玻璃的透明表面,突出两种材料之间的完美结合,木材的美学和轻型的玻璃,通过图形表面团的拼接,与缝隙间分散的光线,产生了不同的图案。

    [NextPage]

    阅读全文
  •     在互联网时代,微信的兴起不仅给人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工具,还成为了企业营销的有力渠道。现今,一些家居企业开始利用微信展示产品、推广品牌,橱柜企业也不例外。在微信营销热度不断攀升的时代,橱柜企业搭乘便车的同时还需谨慎为之,避免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微营销盛行 橱柜企业搭乘便车谋发展

        据报道,中国目前微信活跃用户已达7亿多,微信的市场潜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了商界的普遍共识,仅今年春节期间,微信用户红包收发就高达32.7亿次。由于微信朋友圈具有即时沟通的便利性,再加上移动支付的普及,以及物流网络的四通八达,使得微信朋友圈营销成了一种必然趋势,不仅传统商家经常采用这个营销工具,而且,普通老百姓也纷纷尝试着利用这种低成本的经营模式,拓展个人事业发展的空间。由此看来,各类家居行业包括橱柜企业都可以尝试运用微信朋友圈营销。

        众所周知,微信朋友圈普遍具有熟人社会的特征,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及信任程度,往往深于其他网络交流工具的朋友圈子。商家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往往被彼此默认为比较可靠的那种,从而减少了买卖双方之间的营销戒备心理。这使得微信朋友圈营销的效率,远远高于传统的营销模式,既有利于购物者减小购物的时间、经济成本,更有利于卖家降低营销推广成本,提高盈利水平。

        微营销谨慎而为避免“两败俱伤”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在广大微信朋友圈商家为熟人客户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有些商家利用假冒伪劣产品、不守信用等手段“宰熟”现象是最突出的,这严重破坏了微信朋友圈营销的良好形象。虽然消费者在利益受损后,可以通过市场监管部门挽回相应的损失,但是,消费者维权的过程往往比较复杂,而且,成本也比较高,有时甚至陷进得不偿失的尴尬境地。因此,微信朋友圈营销发生纠纷后,消费者往往选择不再回头,而且还会利用朋友圈内的熟人关系,通过口碑相传等方式,劝告其他熟人不要再上当受骗,以此抵制或者封杀不良商家,最终使买卖双方在营销中“两败俱伤”。

        做强做大还需依靠产品和服务

        微信朋友圈营销作为关系营销的新型工具,对于买卖双方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并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橱柜企业只有把好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关,并努力降低消费者的购物代价,才能实现做大做强的愿望,具体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微信朋友圈营销者在选择产品或服务时,最好自己先检验一下所售产品的质量是否与宣传的内容一致,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如果发现橱柜产品的广告宣传言过其实,要在朋友圈内如实说明情况,避免让消费者对自己产生一种“唯利是图,出卖朋友”的不诚信形象。

        其次,当前微信朋友圈营销者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消费者的售后服务无法得到保障,特别是退、换货及维修服务无法及时跟上。因此,橱柜企业在选择合作的上游商家或厂家时,一定要尽量选择那些注重品牌形象的企业,确保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最后,微信朋友圈经营者应该利用好朋友之间的关系,定期或不定期展开市场调研,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营销策略,以便为朋友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或服务,促使朋友圈内的消费者重复消费,并通过良好的口碑宣传,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最终实现买卖双方共赢。

        微营销可行,但是橱柜企业要慎重,关键还是需要企业做好产品质量与服务,才能真正强大起来,稳占市场。

     

    阅读全文
  • 分享